7月20日晚,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報導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研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結果,成為全球首個正式發表的新冠疫苗Ⅱ期臨床試驗數據。
在我國,繼「炸醬麵」成功控制住新發地疫情之後,新疆又出現疫情,在7月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未來出現疫情是一種常態。
儘管以後如再出現疫情,不會像年初在武漢那樣嚴重,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到達高峰,也很難預測它什麼時候會結束,因此對新冠肺炎疫苗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7月20日晚《柳葉刀》同時在線發布的兩篇介紹中國和英國兩款新冠疫苗的論文,無疑極大地鼓舞了人心。
陳薇團隊疫苗Ⅱ期臨床試驗有何特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團隊研發的「Ad5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第一個進入Ⅱ期臨床試驗。
此前在5月22日,《柳葉刀》報導了該疫苗的Ⅰ期臨床試驗數據,也是全球第一個正式發表的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試驗結果表明,該疫苗安全性好,受試者全部產生抗體和細胞免疫反應。
陳薇院士此前便認為,老年人是新冠疫苗的重要目標人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老年人將面臨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高風險。
(圖源:123RF)
故此次疫苗Ⅱ期臨床試驗納入了60歲以上的受試者,佔508位志願者總數的13%,首次驗證了55歲以上年長人群的免疫效果,是首個55歲以上年齡組的臨床試驗數據。
該試驗使用的疫苗基於一種減毒的人類流感病毒(腺病毒,很容易感染人類細胞,但不會致病),可將編碼SARS-CoV-2 S蛋白的遺傳物質傳遞到細胞中。然後這些細胞會產生S蛋白,併到達淋巴結。此時免疫系統能夠產生抗體,產生的抗體將識別S蛋白並抵禦冠狀病毒。
該臨床試驗納入了508名受試者。其中253人接種高劑量疫苗(1×1011 vp/mL),129人接種低劑量疫苗(5×1010 vp/mL),126人接種安慰劑。約2/3(309人;61%)的受試者年齡在18-44歲,1/4(134人;26%)的受試者年齡在45-54歲,13%(65人)的受試者年齡≥55歲。
(圖源:參考文獻[2])
研究發現,在接種後第28天,高劑量組中95%(241/253)的受試者和低劑量組91%(118/129)的受試者表現出T細胞或抗體免疫應答。而安慰劑組中的受試者,相較於基線時的抗體水平沒有增加。
在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受試者中,兩種劑量的疫苗都誘導產生了針對SARS-CoV-2活病毒的中和抗體反應,GMT分別為19.5和18.3。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結合抗體應答峰值分別為656.5和571。
(中和抗體反應水平/圖源:參考文獻[2])
在高劑量和低劑量疫苗的受試者中,T細胞應答率分別為90%(227/253)和88%(113/129)。疫苗接種後第28天,高劑量組和低劑量組的受試者每1×10⁵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斑點形成細胞個數的中位數分別為11和10。
(T細胞反應水平/圖源:參考文獻[2])
在不良反應方面,接種疫苗的受試者出現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等不良反應的比例明顯高於安慰劑組(高劑量組72%[183/253],低劑量組74%[96/129],以及安慰劑組37%[46/126])。大多數不良反應都是輕微或中度的,最常見的3級不良反應為發熱。
研究發現,該疫苗是安全的,並能誘導產生免疫應答。相較於1期臨床試驗,2期臨床試驗的結果提供了更大樣本人群數據,包括55歲及以上的部分受試者,並將為3期臨床試驗提供依據。
人體免疫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導,當地時間7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應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瑞安博士在日內瓦總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在產生T細胞反應和中和抗體方面,這是一個積極的結果,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現在需要進入更大規模的試驗。」
相信許多小夥伴在看到陳薇團隊的研究成果時,都是振奮且懵懂的,在疫苗、首個、安全、免疫等字眼上高興的同時,卻又對T細胞反應、中和抗體等專業詞語感到困惑。
接下來春雨君詳細給大家介紹一下,人體的免疫系統是如何抵抗「外敵」的,什麼是抗體免疫反應和T細胞免疫反應,以及二者在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方面有何作用?
(圖源:123RF)
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大量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蛋白質組成,其功能是區分正常和異常細胞組分,也就是區分「自身」和「非自身」。對於侵入我們身體的細菌、病毒或其他生物體,免疫系統能夠區分自身和非自身之間的細微差別,並作出反應。
免疫系統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固有免疫(又稱固有免疫或先天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又稱適應免疫或獲得性免疫),在某種程度上,這兩種免疫相互涉及。
先天免疫系統是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的免疫系統,並且在人的一生中變化很小。這種免疫系統通過識別病原體的一般特徵來保護機體。先天免疫細胞能夠識別病原體的一般特徵,但不能區分出不同類型的病原體。
(人體先天免疫系統的一些組成結構
/圖源:Cancer Quest)
如巨噬細胞通過發現、進食、殺死不同類型的細菌來參與先天免疫應答。自然殺傷細胞(NK)是另一種免疫細胞,它能夠消除被病毒或癌細胞感染的細胞。
獲得性免疫系統(或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當先天免疫反應不能夠完全抵抗入侵的病原體時,獲得性免疫系統就會被啟動。
獲得性免疫反應的細胞和蛋白對於侵入機體的病原體或異常細胞具有特異性,這與先天免疫系統的廣泛性識別作用相反。
(圖源:《工作細胞》)
像我們的免疫先天免疫系統一樣,特異性免疫應答由幾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和它們產生的蛋白質組成。其中淋巴細胞是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主要細胞,主要包括B細胞和T細胞。
什麼是特異性免疫應答?
特異性免疫應答分為兩部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其中體液免疫反應又稱抗體免疫反應,它基於抗體的產生。
(抗原抗體結合/圖源:維基百科)
抗體是一種特定的Y形蛋白,一般由B細胞產生,在血液和其他體液中循環。當抗體遇見它對應的抗原時,會與之緊密結合併破壞或失活靶細胞。
而中和抗體是一種用於防止細胞被某種抗原或感染源侵害的抗體,其原理是通過抑制乃至中和病毒、細菌等抗原的某種生化作用。例如白喉抗毒素,就是通過中和引起白喉的病菌的生化作用來達到治療作用的。
(圖源網絡,侵刪)
抗體的主要功能
中和毒素;
和病毒結合,從而防止它們進入細胞;
和血液中的分子結合,從而將它們清除;
標記非特異性免疫系統的靶標;
與體內的其他蛋白質一起直接殺死細菌和寄生蟲。
體液免疫包括機體對抗原的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免疫應答。在初次免疫應答中,抗原與宿主首次接觸。在產生有效的抗體應答之前,導致致敏的B細胞需要被激活和增殖。這種因此,機體可能通過低親和力的多取代「天然抗體」和固有免疫系統在感染開始時限制微生物複製。
疫苗接種誘導初次免疫應答,從而使患者在自然暴露於病原體的情況下,由抗體B細胞活化而產生的再次抗體應答,由於抗體結合親和力增加,所以能更快速,更有效地阻止感染進展。
而狹義的細胞反應僅指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T細胞可協助B細胞產生抗體,也是抗原串聯細胞介導免疫(CMI)的效應細胞。
(圖源:《工作細胞》)
T細胞的免疫反應可以分為兩大類,包括CD8陽性T細胞反應和CD4陽性T細胞反應。它們的反應不能預防感染,但是可以幫助減弱、控制和清除細胞內和細胞外的病原體。
我們判斷一款疫苗是否有效,可以看兩個方面
1.疫苗能夠激發高水平的特異性抗體免疫反應,產生足夠的抗體,在病毒尚未感染細胞之前就將它們消滅。這是理想的目標。
2.也可以是疫苗激發的免疫反應雖然不足以完全防止病毒感染細胞,但是在病毒感染細胞之後能夠迅速將它們消滅,大幅度減輕接種人群的疾病症狀。
這種情況下,疫苗激發的抗體免疫反應可能不是很高,但是抗體免疫反應與T細胞免疫反應的結合,能夠迅速殺死受到感染的細胞和細胞內的病毒。
因此說疫苗Ⅱ期臨床試驗中,較高比例的受試者表現出T細胞或抗體免疫應答,確實是比較積極的結果。
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由於沒有受試者在接種疫苗後接觸SARS-CoV-2病毒,因此陳薇團隊的研究還無法確定候選疫苗是否能夠有效預防SARS-CoV-2感染。
目前全球大約有250種針對SARS-CoV-2的候選疫苗正在研發,包括mRNA疫苗、複製或非複製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自體樹突狀細胞疫苗和滅活疫苗。至少有17種候選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儘管保護率可能達不到100%,但我們有充足的信心,新冠疫苗今年是一定可以出現的。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a. b. c. d. Charles Janeway, Paul Travers, Mark Walport and Mark Schlomchik. Immunobiology. (2004) 6th Edition. Garland Publishing, NY, NY
[2]Feng-Cai Zhu,Xu-Hua Guan,Yu-Hua Li,et al.,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type-5-vectored COVID-19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aged 18 years or older: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2 trial,Published:July 20, 2020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605-6
[3]Heath WR, Carbone FR. Dendritic cell subse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T cell responses at body surfaces. Nat Immunol 2009; 10:1237.
[4]Strieter RM, Koch AE, Antony VB, et al. The immunopathology of chemotactic cytokines: the role of interleukin-8 an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J Lab Clin Med 1994; 12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