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啟動,陳薇/周強/...

2020-11-30 前瞻網

美國早期新冠肺炎病例數,可能是官方報告的80倍

許多流行病學家認為,由於檢測問題、無症狀或有替代症狀的個體以及未能發現的早期病例,使美國最初的新冠肺炎感染率被低估。北京時間6月23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估計,美國早期新冠肺炎病例數可能是原來估計的80多倍,增長了近一倍。

NEJM: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發現重症COVID-19遺傳易感基因,且A型血感染者更易呼吸衰竭

近日,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Of Medicine 上發表了其對重症Covid-19與呼吸衰竭的全基因組相關性的最新研究結果。其檢測到Covid-19呼吸衰竭與基因座3p21.31的rs11385942和基因座9q34.2的rs657152的交叉複製關聯,3p21.31基因簇是Covid-19呼吸衰竭患者的遺傳易感性基因座,而9q34.2位點的關聯信號與ABO血型位點一致,與其他血型相比,A型血的重症風險更高,O型血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啟動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宣布,其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即將在阿聯開始國際臨床Ⅲ期研究。這標誌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試驗(Ⅲ期)正式啟動。此前,這一滅活疫苗已通過Ⅰ/Ⅱ臨床實驗,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並能使所有的受試者產生抗體。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段凱表示,新冠滅活疫苗最快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推向市場。

我國科學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6月22日22:00,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重要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發現了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這也是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腺病毒載體重組新冠疫苗在全球率先進入Ⅱ期臨床試驗後,取得的又一項世界級科研成果。

鍾南山: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再次大規模暴發

目前,中國已進入盛夏時節,針對有人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將在今冬明春捲土重來,昨天(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預計今年冬季到明年春季,新冠疫情不會消失,但不會像第一波疫情那樣出現大規模暴發。

西湖大學等多機構合作,陳薇/周強/李建民發現新的新冠中和抗體

2020年6月22日,軍事醫學科學院,西湖大學及清華大學聯手合作,陳薇,周強及李建民共同通訊在Science 在線發表題為「A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binds to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十名恢復期的COVID-19患者中分離並鑑定了單克隆抗體(mAb)。 三個單克隆抗體顯示出對SARS-CoV-2的中和活性。 名為4A8的mAb對真實和假型SARS-CoV-2均顯示出高中和效力,但不結合RBD。 通過確定其與S蛋白複合的冷凍EM結構,發現4A8的表位定義為S蛋白的N末端結構域(NTD) 。 這表明NTD是針對COVID-19的治療性mAb的有希望的靶標。

Mitragotri院士/郭俊凌/何偉AFM重要綜述:大分子藥物細胞內遞送

四川大學「高層次海外人才計劃」郭俊凌教授,哈佛大學工程院及醫學院雙院院士Samir Mitragotri教授,以及中國藥科大學何偉副教授團隊系統討論和總結了近些年新型納米載體用於大分子藥物細胞內遞送的最新進展;系統地闡述生物藥納米製劑主要的入胞機制,為新型製劑開發設計以及其在生物藥胞內高效遞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

老材料新應用:碲化鉬納米片電還原氧氣,生產過氧化氫

最近,蘇州大學李彥光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教授、南京師範大學李亞飛教授合作,發現液相剝離的碲化鉬(MoTe2)納米片可以作為酸性電解液中的高效2e-ORR催化劑,並揭示了其高活性、高選擇性的關鍵:MoTe2納米片的鋸齒形(zigzag)邊緣對反應中間體HOO*的吸附較強,對O*的吸附較弱。相關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

Cell | 失眠可通過腸道中活性氧積累造成死亡

2020年6月4日,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的教授Dragana Rogulja的研究團隊在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通過對果蠅和小鼠進行睡眠剝奪實驗發現,睡眠不足會造成腸道中過高水平的活性氧(ROS)的積累,造成腸道中的氧化應激環境(oxidative stress)而導致果蠅死亡。通過抗氧化物中和ROS後,可以緩解氧化應激的環境,從而使果蠅壽命回歸正常水平。

癌症生存者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據一項發表在《癌症》的研究顯示,相比於非癌症患者,癌症生存者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精神疾病甚至自殺等。對比分析發現,在每個年齡組內,相比於非癌症患者,癌症生存者在過去1年內,7種心理健康問題中有5種發病率升高:重度抑鬱、嚴重心理困擾、自殺念頭、任何精神疾病和嚴重精神疾病;尤其是在18-34歲的年輕人中,這幾種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明顯升高;而在50-64歲組,發病率雖有所升高,但幅度較小。

Cancer:維生素D可為最火癌症療法撐開「防護傘」

6月22日,美國癌症協會(ACS)的同行評議期刊《Cancer》(影響因子:5.238)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為癌症免疫療法上了一把「安全鎖」。哈佛醫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能有助於預防癌症免疫療法潛在的嚴重副作用。這也是首次有研究將維生素D確定為防止由免疫療法引發結腸炎的保護因子的研究。

提高了自適應邊際損失的少鏡頭學習

來自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和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了一種自適應邊際損失方法,對於少樣本學習(few-shot learning)問題的度量元學習方法來說,這種自適應邊際損失方法可以提升它們的泛化能力。具體來說,研究者首先開發了一個類相關額外邊際損失(additive margin loss),其中每對類之間的語義相似性用來將特徵嵌入空間中的樣本與相似類分離開來。

變形暹羅注意網絡的視覺目標跟蹤

碼隆科技提出了可變形孿生注意力網絡(Deformable Siamese Attention Networks, SiamAttn),以此來提升孿生網絡跟蹤器的特徵學習能力。這種注意力機制為跟蹤器提供了一種自適應地隱式更新模板特徵的方法。

LightGCN:供推薦簡化和增強圖形的卷積網絡

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簡化了 GCN 設計,使它更加簡潔且更適合推薦任務。他們提出了一個新模型 LightGCN,其中僅使用 GCN 中的最基本組件鄰域聚合(neighborhood aggregation)來進行協同過濾。具體來說,LightGCN 通過在用戶 - 物品(user-item)交互圖上線性地傳播用戶和物品嵌入,進而學習它們,並將所有層上學得的嵌入加權和用作最終嵌入(final embedding)。

PyChain:端到端ASR的LF-MMI的完全並行PyTorch實現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小米的研究者(Daniel Povey)提出了 PyChain,對於 Kaldi 自動語音識別(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工具包中鏈式模型的端到端無網格最大交互信息(lattice-free maximum mutual information, LF-MMI)訓練,PyChain 可以實現完全並行化 PyTorch 實現。

超導量子計算實驗進展:動力學相變的超導量子模擬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在超導量子計算研究方面合作緊密。近期,物理所許凱副研究員、博士生孫政杭、鄭東寧研究員、範桁研究員與浙江大學物理系博士生劉武新、李賀康博士、王浩華教授等,以及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張煜然博士、野理(F. Nori)教授合作團隊,利用16個超導量子比特實現了動力學相變的量子模擬,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

具有高活性和高選擇性的高負載單Pt原子中心[Pt-O(OH)x]在溫和條件下催化CO PROX反應

富氫燃料氣中的CO(PROX)優先氧化是去除CO的有效方法,同時可以有效地節省能量和氫氣。然而,實現高CO轉化率伴隨著對CO2的高選擇性而不是對H2O的高選擇性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鑑於此,美國塔夫茨大學E. Charles H. Sykes報導了成功合成了具有穩定陽離子Pt的氧鍵合鹼性離子的高負載Pt單原子(2.0 wt%)催化劑。

兩個月注射一次,就能長期緩解慢性腰背疼痛

慢性腰背疼痛是全球致殘的一大原因,一款創新療法有望緩解這些患者的困擾。在一項國際大型試驗中,每兩個月皮下注射一次單克隆抗體tanezumab顯著緩解了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病情。試驗結果近日發表在疼痛領域權威期刊Pain。

自身免疫實驗:訓練T細胞,讓它們從攻擊身體轉變為保護身體

近日,發表在Cell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可以通過「訓練」免疫細胞防止它們錯誤地識別自身蛋白質。當機體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開始攻擊體內其他健康細胞時,就會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年肥胖使痴呆症患病概率增加31%

最新一項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論文顯示,肥胖的人在15年後患痴呆症的風險會增加。研究人員分析了年齡達到或超過50歲的6582人的衰老情況,並根據醫療診斷、醫院統計數據等確認他們患痴呆症的情況。結果顯示,在中年時期,體型肥胖(BMI值超過30)的人相比於體型正常(BMI值18.5~24.9)的人,患痴呆症的概率會增加31%,且患病概率在女性中增幅更高,為39%。他們將進一步研究肥胖與患痴呆症的關聯,是否與其他中年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有關。

懷孕能改變母親的免疫系統

在一項發表於《細胞報告》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動物妊娠模型,研究了懷孕過程中的相關分子機制。他們發現,在母親第一次懷孕時,胎兒的異體抗原會誘發母體的同種免疫反應,但隨著母體內一種胎兒特異性母體CD8+T細胞的積累,能對胎兒產生免疫耐受。分娩結束後,由CD8+T細胞會繼續存在,其產生的記憶T細胞能表達PD-1和LAG-3兩種蛋白,使母體「記住」胎兒,並在後續順利懷孕。但當蛋白的表達被中斷時,CD8+T細胞就可能被激活攻擊胎兒,導致流產。

45萬人16年超大規模研究:每天兩杯可樂/果汁,死亡風險更高

近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雜誌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Between Soft Drink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10 European Countrie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對歐洲10個國家45萬人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最全面的調查分析,平均隨訪年限為16年,揭示了軟飲料消費和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表明,每天飲用兩杯或更多杯軟飲料的參與者全因死亡風險更高。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天飲用兩杯或更多杯人工甜味劑的軟飲料與循環系統疾病的死亡呈正相關,並且發現每天飲用一杯或多杯含糖軟飲料與消化疾病的死亡率呈正相關。

最新研究表明:肚子越大,腦子越小

近期,英國拉夫堡大學Mark Hamer等人在Neurology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to-hip ratio with brain struc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使用了英國生物銀行的數據(樣本量為9652人,年齡55.4±7.5歲,47.9%為男性),研究者對樣本人群的體重指數、腰臀比、總脂肪量與結構磁共振生成的大腦圖像作了比較分析。發現肥胖,尤其是腰臀比高的肥胖,可能與大腦萎縮存在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從平均水平上來看,相對於正常體重的人來說,肥胖且腰臀比例高的人,大腦體積略低。具體來講,腹部脂肪與大腦灰質減少有關,而灰質是包含神經細胞的大腦組織。

突破!壽命翻了幾番!表達這個基因,小鼠及果蠅都長壽

2020年6月22日,美國西北大學Navdeep S. Chandel團隊在Cell Metabolism 在線發表題為「NAD+ Regeneration Rescues Lifespan, but Not Ataxia, in a Mouse Model of Brain Mitochondrial Complex I Dysfun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生成了一種小鼠,它有條件地表達酵母NADH脫氫酶(NDI1),這是一種無需質子泵就能代替45個亞基哺乳動物線粒體複合體I的NAD +再生能力的單一酶。在由NDUFS4(線粒體複合體I的亞基)缺失驅動的Leigh症候群小鼠模型中,NDI1表達足以顯著延長壽命(壽命從45天延長到365天以上),而不會顯著改善運動功能。因此,腦中線粒體I的活性通過其NAD +再生支持機體存活能力,而最佳的運動控制則需要線粒體複合體I的生物能功能。

山東大學王曙光等團隊發現納米塑料可被陸生植物吸收並積累

2020年6月20日,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7 IF :37.4 )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山東大學王曙光課題組及袁憲正課題組和美國麻省大學Baoshan Xing課題組等合作題為「Differentially charged nanoplastics demonstrate distinct accumulation in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文章。該研究報導了發現了不同電荷納米塑料對擬南芥的植物毒性效應,闡明了植物對納米塑料的吸收與轉運機制,解析了納米塑料在植物根系的分布規律,建立了納米塑料表面電荷與其對陸生植物毒性的關係。最為重要的是,該研究為納米塑料可以被陸生植物吸收並積累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對今後分析納米塑料在陸地環境中的安全風險評估提供了參考。

蛋白降解新突破:清華陳曄光團隊等首次開發出靶向β-catenin的PROTAC多肽,有效抑制結腸癌

近日,清華大學陳曄光教授團隊和上海大學胡宏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靶向降解β-catenin的PROTAC多肽xStAx-VHL,能夠直接識別β-catenin蛋白並經由泛素化蛋白酶體途徑促進其降解,不僅能在細胞層面抑制Wnt信號,而且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中也能發揮很好的抑癌作用,更重要的是,對於結腸癌病人的腫瘤類器官也能發揮明顯的抑癌效果。

攻克癌症之王:同時阻斷PD-1和CD40,成功治癒60%胰腺癌小鼠模型

日前,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年會上,幾個研究團隊提出了旨在中斷胰腺癌生存途徑的新治療策略。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同時阻斷PD-L1和CD40的組合療法。在胰腺癌小鼠模型中,阻斷PD-L1或CD40都可以產生顯著的抗腫瘤作用,延長生存期,但最終小鼠模型100%會胰腺癌復發。檢測結果表明,小鼠模型出現了MHC I類蛋白和Tap1基因表達缺陷的腫瘤逃逸變體。研究人員嘗試同時阻斷CD40和PD-L1後,60%的胰腺癌小鼠模型被治癒了。研究團隊繼續研究了接受聯合治療的小鼠模型腫瘤中的基因表達,發現組合療法能夠促進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積累,從而清除胰腺癌細胞,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積累對於防止癌症復發至關重要。

時間分辨結構分析揭示低溫下冰的多步相變路徑

近日,由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林傳龍、楊文革研究員和加拿大薩省大學John S. Tse教授主導的國際合作團隊利用先進的時間分辨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技術揭示了冰的多步相變機制。他們在低壓條件下通過觀測冰從亞穩態晶體結構(ice VII或ice VIII)到熱力學穩定態(ice I)的結構演化過程,發現了依賴於溫度和時間且存在三種獨特中間過程的動力學相變路徑。這些中間過程相互作用、相互競爭,最終導致了並列共存。該成果以自由投稿形式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施普林格•自然繼續推進開放獲取,推出全新OA系列期刊

2020年6月24日——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新推出一個純開放獲取(OA)系列期刊——Discover(《發現》),以繼續推動向OA的過渡。該系列期刊將帶來一種流暢的OA出版新體驗,強化施普林格•自然支持快速和廣泛獲取高質量科研的承諾,促進科學發現。

日本超越美國摘取超算第一,中國「神威」、「天河」分列第四第五

當地時間 6 月 22 日,由德國主辦的線上國際超算大會(ISC2020)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高性能計算機 TOP 500 榜單,日本超級計算機「富嶽」(Fugaku)摘得榜首。這是繼 2011 年的「京」之後,日本計算機首次回歸頂峰。本次榜單第二名到第五名依次為美國「頂點」(Summit)、美國「山脊」(Sierra)、中國「神威•太湖之光」和中國「天河二號」。

天文學家可能發現迄今最小的黑洞(或最大的中子星)

去年8月,一支國際研究團隊通過LIGO和VIRGO探測到8億光年外兩個天體併合形成的引力波信號。進一步數據分析發現,其中一個天體是23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天體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2.6倍。目前已知最小的黑洞質量是5倍太陽質量,而最大的中子星是2.5倍太陽質量,因此此次發現的天體質量落在中間的未知區域。此外,雖然接近中子星質量上限,但研究人員沒有觀測到中子星應該發出的光線。該天體的身份,以及質量相差甚大的雙星系統的形成方式,有待進一步的引力波觀測破解。該研究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

「模擬禁食」飲食或有助於化療

根據《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II期臨床試驗,「模擬禁食」或能增強初期化療對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模擬禁食飲食是一種低卡路裡、低蛋白的飲食,設計目的是為了產生與只喝水禁食法所類似的代謝反應。在臨床試驗中,129名乳腺癌患者在新輔助化療前三天和化療期間分別採取模擬禁食飲食或常規飲食。結果發現,在模擬禁食飲食組中,新輔助化療對患者腫瘤反應的作用增強了。該研究結果表明,對於早期乳腺癌女性患者來說,周期性模擬禁食飲食可作為化療過程中安全且有效的補充。

北極氣溫創新高

上周六,根據多個氣象站的觀測數據,西伯利亞小鎮Verkhoyansk的溫度達到100.4華氏度(相當於38.0℃),這是北極地區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溫度。此前,Verkhoyansk夏季的最高溫度曾達到37.2℃。今年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這也是該地區野火頻發的重要原因。

「科創中國」舉辦北歐醫療科技專場路演

近日,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舉辦了ITEC國際技術交易聯盟平臺全球高新技術線上路演(深圳站)北歐醫療科技專場,這也是第32場「科創中國」技術路演活動。路演發布了北歐國家醫療技術領域的7個項目和1個德國項目,邀請了北歐各駐華使館、學會、企業園區、投融資機構的專家為項目對接出謀劃策。

劉經南院士: 「5G+北鬥」將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智能時代,『5G+北鬥』將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6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收看了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升空的網絡直播。北鬥三號全球組網,北鬥導航從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臺。他認為,實現「5G+北鬥」融合和相互賦能,將有大量的機遇,能產生顛覆性的技術,能創造跨世紀的輝煌。

FDA批准第一款電子遊戲處方,治療兒童多動症

近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銷售第一款基於遊戲的數字治療設備,以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兒童的注意力。這種以處方為基礎的遊戲設備,名為 ENDEAVORRX(即 AKL-T01),適用於 8 至 12 歲的以注意力不集中或混合型多動症為主要表現,有明顯注意力問題的兒童患者。

影響因子的公布時間正式敲定,安排在了6月的這一天

ISI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圖書館可根據JCR提供的數據制定期刊引進政策;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JCR最後敲定了公布的時間,定在了6月29日。

科技部關於發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管理辦法》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科技部組織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4年立項的1個項目、2015年立項的151個項目的結題驗收。

北京智源發布人工智慧智庫和公益研究計劃

6月22日,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在2020北京智源大會上宣布,成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智庫,並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慧公益研究計劃。北京智源研究院將集結來自全國、全球科研、產業力量,通過智庫和公益研究計劃,通過新一代人工智慧助力中國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全面實現。

教育部啟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核查工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保就業」任務十分艱巨。各地各高校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舉措,超常規推進落實,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山西為高校畢業生提供92萬多崗位

山西省人社廳表示,為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加大崗位供給,疫情發生以來,山西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開展線上「春風行動」和「百日千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共提供適合大學生就業崗位25萬個(次)。

北航: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

6月1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第九屆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召開第十七次會議,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徐惠彬、副校長黃海軍、黨委副書記趙罡等共28名委員出席了會議。其中,會議明確了學位論文是進行學位評定的主要依據,相關學術成果是學位論文評價的重要支撐和參考,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

蘇大精準催化團隊獲江蘇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近日,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教授黃小青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鉑基納米材料在燃料電池領域具有誘人的應用前景,但鉑資源稀少且價格昂貴,鉑基催化劑的成本很高。燃料電池能量利用率非常高、環境友好,但其高昂造價導致大規模應用受限。因而,如何降低鉑基催化劑的成本,推動鉑基納米材料的實際燃料電池應用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那什麼是滅活疫苗?
    4月13日,由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滅活疫苗(Vero細胞)Ⅰ/Ⅱ期臨床試驗在中國臨床試驗註冊中心正處於「通過審核」預註冊狀態,這意味著中國首個新冠滅活疫苗開始進入臨床試驗,同時,亦是繼陳薇教授團隊之後,中國第二個註冊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
  • 智飛生物中國首個重組亞單位新冠疫苗啟動Ⅲ期臨床試驗
    億歐大健康11月19日消息,昨日,智飛生物全資子公司智飛龍科馬和中科院微生物所聯合研製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開始國內部分的III期臨床試驗。據悉,這項臨床試驗將在18周歲及以上人群中開展,採取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共計劃招募29000人。而此項試驗能夠開展,主要是基於此前6月份在北京市、重慶市、湖南省三地相繼開展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I、II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臨床試驗結果符合預期,疫苗顯示出了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澎湃新聞記者 趙思維2月8日晚,澎湃新聞從權威渠道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團隊領銜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聯合研發的我國重組新冠疫苗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接近尾聲;科學家發現猴子新品種...
    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表示,外交部通過開展臨時航班,搭乘「客改貨」包機,中方醫療組的包機等方式,截至11月10日,一共從92個國家接回了73418名中國公民。(央視新聞)  純科技     中國生物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阿布達比現場。
  • 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Ⅰ期試驗在焦作啟動 志願者招募以本地人為主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之際,疫苗研發的過程也受到不少關注。據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科研攻關組目前布局了五條疫苗技術路線。4月12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申報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批臨床試驗,當天該疫苗Ⅰ期臨床試驗第一階段入組在焦作啟動,經多項檢測,32名志願者最終入組第一階段臨床試驗。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阿斯彭集團執行長薩德表示,強生公司方面做出了兩項重大承諾,一是通過蓋茨基金會提供疫苗普及服務,二是以成本價格向低收入國家提供5億劑疫苗。新冠疫苗Ad26.COV2.S由強生子公司西安楊森製藥研發。10月23日,強生宣布將在美國恢復開展新冠疫苗3期臨床試驗,且與全球其他監管機構關於恢復臨床試驗的溝通也進展順利,目前新冠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工作已陸續恢復。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傳來好消息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最新消息,由其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在多國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現已接近尾聲,試驗各項數據均好於預期;國藥中國生物將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推進疫苗研發,「不會省略任何一個環節,確保提供安全性最好的疫苗」。
  • 國內首個!陳薇院士團隊新冠疫苗獲得專利!
    在轉基因小鼠上的研究顯示,該疫苗單次免疫14天後能夠明顯降低肺組織內部的病毒載量。最讓人激動的是,這種疫苗製備快速簡便,可在短期內實現大規模生產,用於應對突發疫情。該疫苗的專利申請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專利申請,此次被授予專利權,標誌著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的誕生。
  • 柳葉刀發布陳薇團隊新冠疫苗試驗結果:安全,能誘導免疫反應
    全球首個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以下稱「Ad5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研究結果顯示,它是安全的、人體耐受性良好,且能夠引起人體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應答)。」5月22日,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布的新聞稿稱。
  • 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傳來好消息
    ◎ 科技日報記者 瞿劍據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最新消息,由其研發的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在多國進行的Ⅲ期臨床試驗現已接近尾聲,試驗各項數據均好於預期;國藥中國生物將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推進疫苗研發,「不會省略任何一個環節,確保提供安全性最好的疫苗」。
  • 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丨轉化亮點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中科院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滅活疫苗進入臨床三期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為有效預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進一步擴散和流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響應,立即啟動疫苗研究工作,依託生物安全平臺優勢,與國藥集團中生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滅活疫苗研發。
  • 國內首個新冠疫苗專利獲批!陳薇院士是誰?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消息,由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及康希諾生物聯合申報的新冠疫苗(Ad5-nCoV疫苗)專利申請已被授予專利權,這是我國首個新冠疫苗專利。該專利於今年3月18日申請,8月11日授權。據相關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薇8月11日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經統計分析,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
    文 / Becky2020-12-30 13:17:52來源:FX168 【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數據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經統計分析,新冠病毒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數據結果顯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公司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接種後安全性良好
  • ...和明年初將迎來新冠疫苗上市高潮,全球至少10家疫苗正在三期試驗
    首先是我國新冠疫苗,在10月20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介紹,已經有4個進入三期臨床實驗階段的疫苗,分別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的兩款滅活疫苗、康希諾/軍事醫學研究院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及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
  • 專訪科興新冠滅活疫苗研發方:Ⅰ期臨床試驗數十志願者已接種
    國內已有三款新冠病毒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其中包括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興)旗下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興中維)研製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4月16日,該疫苗Ⅰ期臨床研究已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啟動,首批志願者順利完成疫苗接種。
  • 全球10 支新冠疫苗已進入臨床 III 期
    (健康時報記者 徐婷婷 王永文 實習記者 譚琪欣)截至10月12日,健康時報記者查詢根據WHO 官網數據發現,全球在研新冠疫苗中共計有10 支已進入臨床 III 期, 4支來自中國,其餘分別來自美、德、英、俄。
  • 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伴隨著國際疫情的嚴峻形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愈加緊迫。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中國新冠疫苗上市,揭秘央企研發新冠滅活疫苗歷程
    後續,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護效果還需持續觀察。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中國疫苗上市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信心,也為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有力支撐。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科研團隊,在研發流程環節不減的前提下,工作人員「三班倒」連軸轉,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從啟動研發到獲批臨床只用了98天。
  • 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在烏茲別克斯坦正式啟動
    中國日報12月22日電(記者 張之豪)2020年12月10下午,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在烏茲別克斯坦正式啟動。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姜巖在線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衛生部副部長尤蘇帕裡耶夫、中國科學院國際交流合作局副局長王振宇、ANSO執行主任曹京華、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長錢韋、副所長向華、黨委副書記楊永峰、高福院士、戴連攀研究員、重慶智飛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蔣仁生等通過網絡視頻方式參加了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