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2020-11-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伴隨著國際疫情的嚴峻形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愈加緊迫。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截至3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51家候選疫苗研發企業名單截圖(部分) 世衛組織官網截圖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Moderna在當地時間3月16日率先宣布該公司研發的mRNA疫苗開始人體試驗。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

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曾參與SARS(非典)疫苗研究的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吳玉章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疫苗研發至關重要的III期臨床試驗需要對症人群,在目前國內新增確診病例銳減的情況下,臨床試驗或將在海外展開。

另一位曾參與非典疫苗研發的免疫學專家則向澎湃新聞表達了他的擔憂。一方面,這次接種了疫苗的志願者體內產生的抗體如果不能完成免疫,那麼疫苗就很難通過有效性試驗;即便合成了抗體,數量是否足夠對抗病毒,也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如果病毒自然消失後,不再對人群有危險,國家很難將其列入計劃疫苗;對於企業而言,為此投注成本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研發提速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各國政府和民眾對疫苗的期待持續升溫。

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及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劍橋治療免疫學和傳染病學研究所核心研究人員拉溫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沙夫納博士(Dr. William Schaffner)則認為,人類冠狀病毒通常呈現季節性,新冠病毒可能會在全球溫帶氣候地區繼續保持低水平存在,在冬季再度回歸。

美國艾奧瓦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Stanley Perlman)對這一問題則持更為肯定的態度,他預計新冠病毒在今年冬季再次襲來時,新一輪的暴發會更加嚴重。

珀爾曼稱,控制疫情的關鍵在於靠疫苗,如能在明年獲得有效的疫苗,或 能限制第二或第三輪暴發可能感染的人數。

在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另據新華社3月30日消息,德國「痊癒」疫苗公司監事會成員弗裡德裡希·馮伯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該公司開發的mRNA疫苗計劃於今年初夏開始臨床試驗,最快在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在國內,除了已進入人體試驗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外,包括mRNA核酸疫苗、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的亞單位疫苗和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在內的四種新冠病毒疫苗研發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3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國家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了疫苗研發專班,沿著前述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工作。

疫苗企業也紛紛響應。據中國疫苗行業協會統計,早在2月上旬,全國開展新冠肺炎疫苗研製工作的會員單位已達18家。

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媒體聯繫人劉沛誠4月1日告訴澎湃新聞,近期該公司旗下疫苗研發企業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已經與相關科研院所展開密切合作,採用滅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多種技術路線同步開發,以期尋找最優方案。

劉沛誠介紹,該公司曾在國家支持下開展SARS冠狀病毒疫苗研製工作,當年採取的技術線路是滅活疫苗,並於2004年1月19日獲得國家批准進入Ⅰ期臨床研究。近年來,他們先後針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和EV71所致手足口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開展了疫苗研製和相關研究,為新冠疫苗研製提供經驗和基礎。

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智飛生物」)全資子公司安徽智飛龍科馬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下稱「智飛龍科馬」)也是此次參與研發新冠肺炎疫苗的公司之一,他們選擇的技術線路是新冠病毒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

早在1月底,智飛龍科馬就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意向,並籤訂了框架協議。

不過,智飛龍科馬和微生物研究所也深知疫苗研發的諸多不確定性。智飛生物2月3日在深交所網站披露的框架協議內容明確寫道:「疫苗研發臨床試驗周期長,易受到技術、新藥申報與審批、行業政策等多方面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最終能否成功獲批上市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

智飛生物媒體負責人何磊對澎湃新聞表示,公司曾多次參與國家重大研發項目,積累了一些經驗,此次出現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疫苗企業,積極研發是責無旁貸。

相比傳統疫苗5至10年的研發周期,本輪新冠疫苗研發提速讓公眾倍感振奮,與此同時,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越發受到關注。

在3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軍志曾表示,我國將堅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對於疫苗的上市也有著嚴格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要求。

至於最終疫苗能否成功上市投產,還取決於新冠病毒在未來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表現和傳播方式變化。WHO緊急衛生事務項目執行主管瑞安(Michael Ryan)說道,「我們必須假設該病毒將繼續具有傳播的能力,因此,現在需要與它作鬥爭,而非寄望於它會自行消失。」

武漢志願者接種重組新冠疫苗 受訪者供圖

重組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人體細胞的?這是疫苗研發前首先要解答的問題。

疫情發生後不久,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與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應急防控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鍾武、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軒合作,於1月21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文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進化來源和傳染人的分子作用通路。

澎湃新聞從這份研究中了解到,新型冠狀病毒由四個結構蛋白組成,分別為包膜蛋白、膜蛋白、核衣殼蛋白和刺突蛋白,其中刺突蛋白(Spike)也叫S蛋白,暴露在病毒的最外層,可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結合,介導病毒感染細胞。

在郝沛等人的論文中,研究者發現新型冠狀病毒Spike蛋白中與人體ACE2蛋白結合的5個關鍵胺基酸有4個發生了變化。

2月19日,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文,首次公布了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如果把人體想像成一間房屋,把新冠病毒想像成強盜,ACE2就是這間房屋的『門把手』;S蛋白抓住了它,病毒從而長驅直入闖進人體細胞。」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陶亮此前向澎湃新聞介紹。

正因如此,S蛋白作為新冠病毒作惡的「兇器」,成為多種疫苗技術路線瞄準的突破口。

自1月26日抵達武漢以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持續開展疫苗研製應急科研攻關,並於3月16日晚間獲批正式進入臨床試驗。

澎湃新聞獲得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臨床研究招募啟事》(下稱《啟事》)顯示,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臨床研究首批108名志願者的招募條件為18至60周歲之間、無新冠肺炎病史或感染史和疫苗接種過敏史的健康成人。入選的志願者們將被分為低、中、高三個劑量組,接種後接受14天的集中觀察療養。

何為重組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者陳薇院士曾用「移花接木」來解釋其原理,即在「學習」病毒的前提下,對病毒進行「手術」,改造出一個需要的載體病毒(即疫苗),注入人體後產生免疫。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用來做疫苗的腺病毒載體顆粒本身不會使人體致病,將其作為載體,好比把腺病毒作為卡車,來裝上其他病毒的部件,也就是抗原;當把載有S蛋白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注射入人體後,免疫系統會識別出該病毒抗原,產生抗病毒免疫反應。

此後,如果人體被新冠病毒感染,有記憶的免疫系統會立即識別出來,產生能與這個病毒抗原蛋白結合的抗體,阻擋S蛋白與受體ACE2的結合,病毒也就不再能入侵人體細胞了。

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2017年10月,陳薇團隊也曾將上述技術路線應用在伊波拉病毒疫苗研發中,並獲當時國家食藥監總局新藥註冊批准,聯合研發公司也是康希諾。

不過,國產伊波拉疫苗後續並未投入大規模使用。據財新報導,康希諾對此的解釋是該疫苗作為應急使用及國家儲備,全球庫存及應急用途市場有限,因而不會產生重大的商業貢獻。

志願者與重組新冠疫苗研發者陳薇院士(左)合影 受訪者供圖

美國方案

與腺病毒載體疫苗相同,mRNA疫苗的突破口也是S蛋白。

mRNA,也稱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條鏈作為模板轉錄而來的一類單鏈核糖核酸,它們攜帶遺傳信息,能指導蛋白質合成。

與傳統的滅活或減毒疫苗不同,mRNA疫苗將病毒致病的mRNA片段通過生物學手段注入到人體內,人體細胞根據病毒的RNA編碼直接翻譯成蛋白質,形成免疫反應,從而合成抗體。

目前在美國已進入人體試驗的mRNA-1273疫苗是由Moderna公司與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疫苗研究中心(VRC)的研究人員聯合開發。

Moderna公司3月16日發布的公告稱,I期臨床試驗將提供有關mRNA-1273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編者註:免疫原性是指疫苗激發人體免疫反應的能力)的重要數據,並為此招募45名18-55歲的健康成人志願者。

就在同一天,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宣布已對mRNA-1273的I期臨床試驗的首位參與志願者完成疫苗接種。此時,距離這款疫苗選擇序列僅過去63天。

值得注意的是,mRNA-1273跳過了動物實驗,直接進行人體試驗。對此,Moderna公司首席醫學官Tal Zaks的解釋是:「我不認為在動物模型中證明這一點,是將其用於臨床試驗的關鍵途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正在並行開展非臨床研究。」

據《財經》雜誌報導,常規疫苗開發時,因注重安全性,動物實驗通常要花去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

疫情之下,跳過動物實驗顯然能為mRNA疫苗節省大量時間。李斌推測,「他們可能沒做動物感染實驗,推測是利用公司已有的mRNA疫苗平臺開發,把新冠病毒的S蛋白換了上去。」

Moderna公司還在公告中透露,如果mRNA-1273疫苗被證明是安全的並具有預期的收益,公司將擴大生產能力,以達到每個月生產數百萬劑的份量,確保儘快廣泛地供應疫苗。

Moderna公司的底氣來源於此前他們已證實了6種針對病毒的預防疫苗,包括甲型H10N8禽流感病毒、H7N9型禽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基孔肯雅病毒(CHIKV)、人偏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3型(hMPV/PIV3) 和巨細胞病毒(CMV)的I期陽性數據。

美國Moderna公司3月16日發布I期臨床試驗公告 Moderna公司官網截圖

學界隱憂

與Moderna公司的雄心相對的,是來自學界的隱憂。

3月16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學院和美國紐約血液中心的病毒學教授姜世勃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題為《不要急於部署無充分安全保證的COVID-19疫苗和藥物》的觀點文章,呼籲重視新冠疫苗開發中的安全問題,他寫道:「雖然情況緊急,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在姜世勃看來,堅持標準的研發流程是保護人類健康的關鍵,在允許新冠疫苗用於人類之前,監管機構必須通過一系列病毒株和一個以上的動物模型,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不僅如此,監管機構還應看到強有力的臨床前證據,證明實驗性疫苗能夠預防感染——即使那可能意味著需要等待幾周甚至幾個月來獲得適用的動物模型。如此投入時間是值得的。對SARS病毒的研究表明,令人擔憂的免疫反應可見於雪貂和猴子,但是未見於小鼠。」

一位曾參與過非典疫苗研發的業內專家也向澎湃新聞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透露,在此前的研究中,以腺病毒作為疫苗載體時,出現過一些嚴重甚至長期副作用的產生。

姜世勃也在文章中舉例,針對另一種冠狀病毒——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開發的疫苗曾增加了貓罹患該疾病的風險。他呼籲,監管機構必須繼續要求疫苗開發者檢查動物研究中的潛在有害反應,而且先對健康的人類志願者進行謹慎評估,先了解其是否對任何冠狀病毒有抗體,才能招募參加疫苗安全性試驗。

前述專家向澎湃新聞表示,就目前的疫苗研發水平而言,技術線路已不存在困難,攻堅的核心在於確認:注射新冠疫苗後,體液免疫(即B細胞免疫)是否會發生。

他介紹,在非典疫苗研發並投入試驗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曾發現存在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即T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分化、增殖、轉化為致敏T細胞,當相同抗原再次進入機體,致敏T細胞和其釋放的細胞因子協同殺「敵」。

在本次重組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志願者接種後半年內,醫學團隊會定期對其進行多次隨訪,看是否有不良反應,以及體內是否產生抗S蛋白特異性抗體。

「如果抗體本身不能完成免疫,那麼疫苗的有效性試驗就很難通過了」,在前述專家看來,當務之急應該加強對病毒本身的認識研究,摸清免疫應答發生的部位。此外,他還提醒,即便合成了抗體,數量是否足夠對抗病毒,也是未知數。

而病毒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也為疫苗研發增添了難度係數。17年前,SARS在其出現次年的夏天悄然消失,之後再無蹤跡,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疫苗的後期試驗無法進行。

另一位參與過非典疫苗研發的免疫學專家告訴澎湃新聞,一旦病毒自然消失後,不再對人群有危險,國家很難將其列入計劃疫苗。對於企業而言,沒有發病人群,意味著接種需求小回報率低,為此投注成本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曾參與過非典疫苗研發的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吳玉章告訴澎湃新聞,疫苗研發至關重要的III期臨床試驗需要對症人群,在目前國內新增確診病例銳減的情況下,臨床試驗或將在海外展開。

吳玉章說,即使疫苗上市後,也仍要對進行IV期臨床試驗,即對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持續監測與後續研究,「只有人群中大範圍使用後,有些新藥的副作用或能顯現出來。」對此,吳玉章呼籲公眾保持耐心,謹慎期待,同時尊重科學規律。

姜世勃認為,若不花時間充分理解相關安全風險,貿然進行疫苗和藥物測試,可能會給疫情蔓延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不可預見的困難,「儘管形勢緊急,還是應三思而後行。」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俞昌宗_NBJ11145

相關焦點

  •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伴隨著國際疫情的嚴峻形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愈加緊迫。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中國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歐美專家熱議中國新冠...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免疫學教授丹尼爾·奧爾特曼表示,這是報告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結果的第一篇論文,疫苗誘導產生了與接種劑量相關的中和抗體應答,志願者也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所以「開端很好」,試驗結果「相當令人欣慰」。
  • 新冠疫苗副作用,怎麼看?專家:疫苗總體是安全性極高的藥品
    【環球時報記者 郭媛丹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山】近日秘魯衛生部門宣稱,中國國藥集團研製的新冠疫苗在當地進行三期試驗時,接受疫苗注射的一名患者出現罕見的神經問題。儘管對於該病例是否真是由於注射新冠疫苗引起的結果,秘魯和國藥方面均沒有定論,但該消息迅速引起西方媒體熱炒。
  • 新冠疫苗研發到哪一步了?專家說...
    秋冬季節,國內新冠散發病例近期有所增多,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備受關注。,目前我國新冠疫苗已進入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緊急接種人群中並未出現重大不良反應。隨著新冠疫苗在全球各個國家不斷推進臨床試驗較今年二三月份時國內外科學家對於新冠疫苗越來越樂觀
  • 我國新冠疫苗已進入國際Ⅲ期臨床試驗 緊急接種人群未出現重大不良反應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秋冬季節,國內新冠散發病例近期有所增多,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倍受關注。昨天舉行的上海科普大講壇上,來自上海疾控及免疫領域的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新冠疫苗已進入國際Ⅲ期臨床試驗,在緊急接種人群中並未出現重大不良反應。科學界對新冠疫苗的期待,越來越樂觀。
  •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組首批組員王偉:海外受試者非常信任中國疫苗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發布一則重要消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這是我國首個上市的新冠疫苗。從III期臨床試驗入組啟動,到新冠疫苗附條件獲批上市,只用了短短的168天。中國創造了新冠滅活疫苗研製的「火神山」速度。
  • 陳薇團隊新冠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公布
    (腺病毒載體)Ⅲ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順利完成。巴基斯坦總理衛生健康特別助理費薩爾·蘇丹宣布,在巴基斯坦Ⅲ期臨床試驗中,單劑接種該疫苗後,預防新冠重症病例保護效力達到100%,預防所有新冠病例的保護效果為74.8%。重組新冠疫苗的Ⅲ期臨床試驗於2020年9月22日在巴基斯坦最先啟動,目前已在全球三大洲五個國家的78家臨床研究中心進行了該疫苗的臨床試驗,共完成了近50000名受試者的接種。
  • 新冠疫苗重磅!英國批准輝瑞疫苗緊急使用 鍾南山:3個月臨床試驗...
    英國衛生和社會保障部的一名發言人稱,緊急授權輝瑞/BioNTech疫苗這一決定基於藥品和醫療產品監管局的專家對該疫苗的臨床試驗數據的全面分析,認為其安全性、(註:輝瑞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於7月27日開始,11月18日,輝瑞和BioNTech宣布結束了其新冠候選疫苗三期臨床研究)   針對目前關注度最高的疫苗,鍾南山指出,自然免疫不現實、不科學、不人道,而目前在臨床試驗中的14種新冠疫苗當中,中國的疫苗是扎紮實實往前走的。
  • 一周醫藥業情報 | 新冠疫苗研發開始臨床試驗;默沙東確定分拆新...
    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表示,該公司已對首名參與第一階段臨床試驗者使用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開發的mRNA疫苗mRNA-1273。第一階段的研究是評估mRNA-1273的三個劑量水平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共有45名健康成年人將參與這項研究。 強生希望11月進行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 新冠疫苗傳來大消息!阿斯利康、強生宣布恢復在美臨床試驗,此前因...
    當地時間23日,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其恢復在美國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同一天,強生公司也表示,將在美國恢復開展強生旗下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3期臨床試驗。圖片來源:新華社此前,前述兩家公司的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因先後爆出問題而被暫定試驗。
  • ...次感染病例,英國專家警告新冠疫苗,中國人工智慧臨床試驗全球最多
    症狀比第1次感染時更明顯據央視新聞報導,孟加拉國出現新冠肺炎第2次、第3次感染病例。27日發表在《心血管研究》上的最新研究顯示,一個較為常見的因素——空氣汙染,也會導致這些疾病帶來過高的死亡率——竟有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空氣汙染有關!
  • 下月,我國又一款新冠疫苗將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據馬來西亞當地媒體報導,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研發的新冠疫苗將於12月在馬來西亞開展三期臨床試驗。據《馬來西亞太陽報》格林威治時間11月27日報導,馬來西亞總理穆希丁周五表示,作為與中國政府間合作的一部分,馬來西亞將於下月開展一款中國新冠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穆希丁表示,馬來西亞衛生部將會開展這款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該疫苗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IMBCAMS)研發。
  • 新冠疫苗III期臨床試驗組首批組員王偉:海外受試者非常信任中國...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導  2020年12月3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發布一則重要消息,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這是我國首個上市的新冠疫苗
  • 中國新冠疫苗阿聯緊急獲批,這國王儲參加臨床試驗,關於病毒...
    截至9月18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突破3000萬大關。 世衛組織9月17日數據顯示,全球已有182個新冠候選疫苗,其中有36個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還有146個正處於臨床前研究。 全世界都在迫切期待有效和安全的疫苗到來。
  • 核心試驗數據出錯,阿斯利康新冠疫苗「回爐」重做臨床
    在經過歡呼、質疑之後,根據外媒11月25日報導,阿斯利康和合作方牛津大學相繼承認,其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結果中,有效率90%的一組存在操作錯誤:本應該注射兩劑的受試者,少接種了半劑。
  • 新冠疫苗狀況頻發!接種後又被確診,發生了什麼?醫藥巨頭中止臨床...
    全球新冠確診已經來到3800萬人以上,但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新冠疫苗卻狀況不斷。  綜合外媒報導,強生公司(Johnson&Johnson)於當地時間周一晚上表示,在一項臨床試驗參與者遇到無法解釋的疾病後,其Covid-19疫苗研究被暫時中止,這是領先的醫藥開發商第二次在激烈的競爭中暫停了該試驗。該參與者的疾病正在接受評估,將在進一步調查後分享更多信息。
  • 中國首個新冠mRNA疫苗獲批臨床 mRNA疫苗是什麼疫苗?
    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與地方企業共同研究,開發形成的新型冠狀病毒mRNA候選疫苗(ARCoV)已於6月19日正式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臨床試驗批准。這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mRNA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緊前部署應急科研攻關,同時推進多條技術路線的新冠疫苗研發。國產新冠mRNA疫苗是該院繼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後,研製成功獲批臨床試驗的又一高技術疫苗品種。研究表明,這一新冠mRNA疫苗不僅可在小鼠和食蟹猴體內誘導產生高水平中和抗體,還可誘導保護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
  • 4個新冠肺炎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指導價會在大眾可接受範圍...
    天天財經獨家,速關注 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吹風會,介紹新冠病毒疫苗工作進展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會上介紹,目前我國已有4個新冠肺炎疫苗進入三期臨床試驗。
  • 參與牛津大學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志願者死亡,研究未被叫停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0月21日,經巴西國家衛生主管機構證實,英國阿斯利康製藥公司(AstraZeneca)進行的第三期新冠疫苗試驗中,出現一名男性志願者死亡。這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疫苗試驗中報告的首例死亡病例。目前,衛生部門和研究人員正在對志願者死亡原因進行調查。
  • ...全球疫情:義大利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破三萬 美國開始疫苗臨床試驗
    【海外網3月18日|戰疫全時區】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3月18日7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達到196979例,死亡病例7902例。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已經超過1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