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出現三次感染新冠病例 症狀比第1次感染時更明顯
據央視新聞報導,孟加拉國出現新冠肺炎第2次、第3次感染病例。孟加拉國《當代日報》 10月26日報導,孟加拉國有25人出現新冠肺炎的二次感染,1人出現新冠肺炎的三次感染,其中多為醫護人員。他們第2次、第3次感染時,身體更虛弱,發燒、身體疼痛和咳嗽等症狀比第1次感染時更明顯。
新冠肺炎真就成了「大號流感」?重症死亡率3個月下降一半
不知是當地醫療衛生水平提高,還是病毒演化出了更有利於傳播的新變種,埃克塞特大學、沃裡克大學和艾倫圖靈研究所研究人員對超過21000住院病人的分析發現,3月至6月底,特別加護病房和重症監護病房的死亡率都有顯著下降,這一結果已經發表在《危重護理醫學》上
研究: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有關
27日發表在《心血管研究》上的最新研究顯示,一個較為常見的因素——空氣汙染,也會導致這些疾病帶來過高的死亡率——竟有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空氣汙染有關!他們估計,顆粒物空氣汙染對全球新冠死亡率的貢獻約為115%,東亞為27%,歐洲為19%,北美為17%。在全球範圍內,約50-60%的可歸因人為部分與化石燃料的使用有關,在歐洲、西亞和北美,這一比例高達70-80%。
放心出門?荷蘭新冠研究稱通風好就不用怕 有人咳嗽也沒事
近日,一項發表在《流體物理學》上的研究稱,新冠病毒在密閉空間傳播的模型表明,氣溶膠並不是一條非常有效的傳播途徑。根據觀察結果,在進入通風良好的現代化建築時,比如機場、火車站、現代化的辦公室等,情況是相對安全的。只有和感染者在通風不良的房間裡同處很長時間,或者遇到感染者咳嗽時,風險才會提高。不過,只要在新冠病毒攜帶者咳嗽幾分鐘後進入房間,感染的概率就會降到「相當低」。
英國專家警告稱不要對新冠疫苗過於樂觀
英國疫苗工作組主席凱特·賓厄姆28日告誡說,第1代新冠病毒疫苗「可能不完美」,人們不能過於樂觀。賓厄姆近日在《柳葉刀》雜誌上撰文發表類似觀點稱,在醫學史上,沒有哪種疫苗「得到了如此熱切的期待」,「疫苗接種被廣泛認為是破解目前全球新冠疫情困境的唯一策略」,「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會不會有真正有效的疫苗,我們要防止輕率和過度樂觀」。
新冠疫情暴露歐美社會黑暗面:少數族群生存狀況堪憂
波士頓醫學中心(BMC)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結果表明,新冠肺炎對美國境內的西班牙裔群體產生了不成比例的影響。西班牙裔黑人的合併症發生率最高,為51%,住院率為45%;西班牙裔混血個體進入重症監護室的比例(10%)和機械通氣的比例最高(10%),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率也最高(16.1%)。此外,西班牙裔群體的表現比非西班牙裔白人更糟糕。
膠質母細胞瘤有了新療法 生存時間從2月提高至1年
研究人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分泌的一種叫做白細胞介素33(IL-33)會將免疫細胞吸引到腫瘤上,使其不僅不會攻擊腫瘤細胞,反而會促進腫瘤快速生長。利用這一點,研究人員發現,有一種方法可以阻止腫瘤的生長,那就是阻止IL-33到達腫瘤細胞的細胞核。當研究人員在實驗中中斷這一步驟,免疫細胞進入腫瘤後,重新做起了本職工作——攻擊癌細胞。緊接著,患病小鼠的存活率從2個月提高到了1年以上。
碳酸氫鈉能防止白血病復發
據發表於《科學·轉化醫學》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細胞通過分泌乳酸,抑制了移植T細胞的代謝與擴散,並且通過酸化細胞周圍的環境,影響葡萄糖代謝,最終導致了免疫抑制作用,而碳酸氫鈉或能消除乳酸的作用。他們發現臨床藥物bicaNorm(成分中含有碳酸氫鈉)能幫助10例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白血病患者,有效避免疾病的復發。
經常吸菸的人 過早死亡概率為不吸菸者的3倍
據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雜誌》的研究顯示,在40歲之前停止吸菸會使相關的過早死亡的風險降低90%。與不吸菸者相比,在15-34歲停止吸菸與前者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相同,而越晚戒菸,相關的死亡風險越大,最多會增加2倍。此外,在年輕時就開始吸菸的人,過早死亡的概率更大,而停止吸菸能有效降低這種風險。
同時操作多個電子設備或會導致記憶力下降
在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通過腦電圖(EEG)監測了80名研究對象(年齡在18-26歲之間)大腦中的α波(腦電圖信號中8Hz-12Hz的同步振蕩),同時測量了他們的瞳孔大小。結果表明,注意力較低和常常進行媒體多任務處理的人,在記憶方面的表現比較差。
利用表觀遺傳學「時鐘」鑑定大腦衰老
在發表於《大腦》的研究中,科學家找到了測量大腦衰老速率的表觀遺傳學「時鐘」。研究人員通過鑑定1397份從1歲到108歲的人類大腦樣本,發現了347個能預測大腦年齡的甲基化的基因位點。基於這些位點,他們進一步通過另外的1221份人腦樣本和1775份血液樣本,驗證了這些位點的預測能力。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劉毅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29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大氣溫室氣體濃度計算排放通量的方法體系將為我國「碳中和」核算和國際談判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融冰加劇全球變暖
近期,一項發表於《自然·通訊》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採用了一個簡化的地球系統模型,結合不同的二氧化碳濃度水平來進行估算。他們發現,在二氧化碳濃度與今天相似(百萬分之400)的情況下,所有冰蓋的消失會導致的額外升溫中位數為0.43°C。
新家園?土衛六大氣發現罕見分子環丙烯 或與生命產生有關
由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行星科學家康納·尼克森領導的一個團隊在土衛六稀薄的高層大氣和高海拔地區探測到一種未知的化學信號。通過與化學圖譜資料庫進行比較,研究小組確定該分子為環丙烯,DNA和RNA的核鹼基都是基於這樣的分子環,它可能是有朝一日可能導致生命的更複雜有機分子的基石。這項成果已經發表在《天文期刊》上。
中國人工智慧相關臨床試驗全球最多
10月29日,愛思唯爾與北京大學等機構合作撰寫的《健康醫療人工智慧指數報告》在京發布。報告稱,自2017年起,全球人工智慧相關臨床試驗數量主要增長來源為中國和美國。截至2020年9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開展人工智慧相關臨床試驗數量最多的國家。
香山科學會議提出織物電子新概念
把一臺計算機做成智能衣服舒適地「穿」在身上將成為現實。不過,這還取決於「織物電子」領域的未來發展。近日,香山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織物電子、傳感和計算的學術前沿、核心技術與應用展望」學術討論會上,與會專家首次系統論述「織物電子、傳感與計算」這一新概念。
全球技術轉移大會發布上萬項技術創新需求
2020全球技術轉移大會10月28日在滬舉行。大會由科技部、上海市政府指導,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上海市科委等主辦,是浦江創新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內首個以「創新需求」為主題的科技展覽,旨在建立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助力中國創新的橋梁。
第三屆亞大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召開
10月28日,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在江蘇常州召開。會議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來自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尼泊爾、比利時等16個國家和多個國際組織的百餘名代表,及國內線下20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並參與網上交流互動。
天問一號著陸火星至少還需再闖3關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表示,要成功著陸火星,天問一號後續至少要經歷3道難關。第1道難關,就是在火星引力範圍之內近火捕獲。第2道難關,在火星軌道上環繞2-3個月之後還要尋找一個好窗口,讓它進入到火星大氣。第3道難關,軟著陸後還要把火星車釋放到火星表面上,讓它走起來並開展探測。
美國迄今最大暗物質直接搜索實驗設施竣工
當地時間 27 日,美國能源部正式確認,美國迄今旨在直接探測暗物質的最大實驗設施LUX-ZEPLIN(LZ)竣工,研究人員目前正對其進行測試。LZ是一項超靈敏的暗物質搜索實驗,於 2012 年由大型地下氙(LUX)項目和液態惰性氣體閃光實驗(ZEPLIN)合併而成。當暗物質粒子與液氙原子碰撞時,液氙腔內的電子會向頂部飄移並產生閃光。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青年人才支持項目申報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辦好一流學術期刊的指示精神,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加快建設高水平辦刊人才隊伍,夯實我國科技期刊事業發展根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辦公室特設立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
中國科協設立「科創中國」榜單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給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科創中國」建設,中國科協擬設立「科創中國」榜單,優選一批引領人物、一批新銳企業、一批產學融通組織、一批先導技術,引導探索技術服務與交易新業態、新組織、新模式,激活創新引領的合作動能。
2020年嶺南學術論壇舉行 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產業
10月28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2020年嶺南學術論壇(總第99期)在廣州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發展」,以線上和線下同步直播的形式舉行,參會專家學者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創新、製造業發展、數字經濟等熱門話題發表重要觀點講話。
「加快推進自貿港對外開放高地建設」博士後論壇於11月舉行
為進一步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更好地為博士後研究人員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提高博士後管理工作水平,加快推進自貿港對外開放高地建設,由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中共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主辦,海南大學承辦的「2020年加快推進自貿港對外開放高地建設全國博士後學術交流論壇」將於2020年11月20日至2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
教育部:高校教育經費分配對非雙一流高校一視同仁
教育部近日在答覆「關於保障非『雙一流』等高校教育經費」的相關提案時指出,中央財政通過中央高校預算撥款體系和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支持各級各類高校發展,在分配資金時,重點考慮在校生人數、校舍面積、學校數量、困難程度等基礎性因素,在保「人頭」、保運轉、保資助等方面對「雙一流」高校和非「雙一流」高校一視同仁,較好地支持了各級各類學校不斷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
廣科院啟動課程思政「6個100」同心工程
10月28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三全育人課程思政「6個100」同心工程在廣科院珠海校區正式啟動。這是繼今年7月廣科院與珠海市金灣區委統戰部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圍繞政校黨建共建、思政教育互動、教研實踐平臺建設、專項調研及社會服務等領域開展長期、穩定、全面合作的又一次深入謀劃、強化和深化。
北師大心理學部籌備成立國內第1個臨床與諮詢心理學院
10月27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舉辦臨床與諮詢心理學院籌備會及院長聘任儀式。據了解,該學院成立後將成為國內第一個臨床與諮詢心理學院。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樊富珉擔任該院院長。2021年,北師大心理學部將招收400名專業碩士。其中臨床與諮詢心理學專業為170人,北京校區預計招收110人,珠海校區預計招收60人。
國科大科學技術協會成立
10月2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在該校雁棲湖校區舉行。由該校各院系、各單位、各部門推舉的44名科協會員出席會議。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