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吸菸讓新冠感染更嚴重,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9 前瞻網

Moderna 疫苗在歐盟獲得有條件上市許可

歐洲藥品管理局於當地時間 1 月 6 日宣布,已對 Moderna 疫苗授予有條件上市許可。這是繼輝瑞疫苗之後第二支獲批進入歐盟市場的新冠疫苗。歐盟已批准訂購 1.6 億劑 Moderna 疫苗,由於該疫苗對儲存溫度要求較低,運輸難度或將低於輝瑞疫苗,這有望加快疫苗接種速度。歐盟國家從去年 12 月 27 日起開始疫苗接種,至今速度最快的德國僅接種 0.4% 人口,遠低於英國和美國(1%到2%)。

英國科學家開發出首個「皮膚貼」新冠疫苗

英國科學家宣傳正在開發世界上第一個「皮膚貼」新冠疫苗,作為一種替代接種方式。這種矽質設備的工作原理就像尼古丁貼片一樣,使用比頭髮還細的微型針來打破皮膚屏障。據斯旺西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這種貼片的設計目的是讓患者自己接種疫苗,然後監測他們的身體對疫苗的反應。

新冠或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

科學家擔心,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美國和英國的學者正在計劃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以調查在感染新冠多年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它形式痴呆症的可能性。

吸菸確實讓新冠感染更嚴重 出現發燒咳嗽氣短的機率高14%

一項新的研究稱,吸菸會使患上嚴重新冠並需要住院治療的風險增加一倍。這項研究基於真實世界的數據,提供了第一個結論性證據,表明吸菸者比不吸菸者患嚴重疾病的風險更高。該研究發現,吸菸者出現新冠三種主要症狀的可能性要高出14%:發燒、持續咳嗽和氣短。此外,吸菸者同時出現10種以上症狀的風險也比不吸菸的人高出50%——包括咳嗽、發燒、嗅覺喪失、食欲不振、腹瀉、疲勞、精神錯亂或肌肉疼痛。

感染新冠後獲得保護性免疫可持續8個月

新的數據顯示,幾乎所有COVID-19倖存者都擁有抗擊再次感染所需的免疫細胞。基於188例COVID-19患者血液樣本分析,結果表明對新型冠狀病毒反應,來自「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所有主要參與者,學會了對抗特定的病原體,可在最初感染症狀出現後至少持續8個月。

全球首次確認:患癌孕婦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嬰兒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7日宣布,患宮頸癌的產婦在生產時,癌細胞轉移給了腹內嬰兒,已發現兩名男性嬰兒確診肺癌。此類病歷為全球首次確認。兩名嬰兒的母親都在生產後被診斷出宮頸癌。他們發現,嬰兒的肺癌和母親的子宮癌為同一種病毒的基因序列,為癌細胞轉移。該研究中心認為,嬰兒在出生時第一聲哭泣時,吸入了混有母親癌細胞的羊水,擴散至肺中。目前,研究人員已對一名嬰兒使用了抗癌藥物,癌細胞基本消失。這可能由於嬰兒體內把來自母親的癌細胞認作異物,藥效十分明顯。另一名嬰兒則通過手術摘除了癌細胞。相關研究成果已登載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用基因編輯逆轉小鼠早衰症

早衰症僅僅是LAMA基因上一個鹼基變化,產生了過多的有毒衰老蛋白導致的。因此,基因編輯領域專家David Liu等人基於CRISPR系統設計的單鹼基編輯工具,試圖糾正這一鹼基錯誤。他們獲取了早衰症患者的細胞,發現利用單鹼基編輯系統可以修復90%以上的致病突變。當他們將這種特殊工具注射到新生的早衰症小鼠後,修復了許多器官、組織中細胞的LAMA基因突變,包括對早衰症兒童健康很關鍵的心臟和主動脈,小鼠的壽命因此延長了至多1.5年。從小鼠模型來看,這種基因療法有望有效延長早衰症兒童壽命,但仍然需要更多測試,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上。

中德合作團隊解析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

1 月 5 日,一項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以及德國哥廷根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發表於《細胞報告》。該研究利用連續切片掃描電鏡,重構了目前最大且具有突觸解析度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並首次對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量化。研究者發現,不同聽神經上傳出神經突觸的數量具有顯著的差異,且隨著聽神經上帶狀突觸增大或數量增加而增加。這一結果說明,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這可能對背景噪音下聲音信號的提取至關重要。此項研究為未來耳蝸神經生理功能、調控機制以及該系統的建立和可塑性變化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科學家解密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染色體

近日,中外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構建出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現生哺乳動物共同祖先的基因組圖譜,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這項成果是以該研究團隊獲得的鴨嘴獸、針鼴等哺乳動物的高質量基因組數據為基礎,在比較了人、有袋類動物、鳥和爬行動物等多種動物的基因組數據後,最終追根溯源,獲得了距今大約1.8億年前的早期哺乳動物祖先的基因組演化信息。

科學家研究發現積極的心態有助於減緩記憶衰退

近日,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西北大學Claudia M. Haase團隊題為「Positive Affec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Memory Decline: Evidence From a 9-Year Longitudinal Study」的研究。該研究對美國全國範圍內的中老年人進行了為期9年的縱向研究,考察了積極情緒和記憶之間的關係。

導致肥胖患者代謝失衡的新機制

近日,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發現,體內脂肪細胞的線粒體從脂肪細胞到巨噬細胞的轉移機制是調節機體代謝穩態、維持能量平衡的重要機制,但在肥胖患者中,這一轉移機制有所受損,這可能加劇了肥胖者的能量穩態異常,從而導致肥胖。文章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題目為:Intercellular Mitochondria Transfer to Macrophages Regulates White Adipose Tissue Homeostasis and Is Impaired in Obesity。

維生素C可以促進漿細胞分化

近期,我國西湖大學的常興團隊在一項研究中發現,維生素C能夠通過增強TET2/3介導的DNA去甲基作用來促進漿細胞分化和體液免疫反應,進而增強機體免疫力。該研究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題為:Ascorbic acid promotes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enhancing TET2/3-mediated DNA demethylation。

參與上肢精細動作的腦幹環路

刊登於《自然》的一項研究利用螢光成像,揭示了腦幹中存在的4個神經元群,各自對應著不同的精細運動。研究人員進一步闡明了其中一個細胞群,外側前部延髓(latRM)與脊髓(spinal cord)之間的聯繫,並發現其控制的是抓握等精細手部運動。由於腦幹演化較早,腦幹的運動環路在小鼠和其他哺乳動物內應該較為相似。

中國科學家發現水稻適應低氮土壤的基因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團隊發現了一個在幫助水稻適應低土壤氮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基因。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及全球土壤氮含量數據分析,研究人員鑑別出一個氮高效基因(NUE)OsTCP19,它的等位基因變異與全球土壤氮含量分布有強相關性:OsTCP19-H 在缺氮地區種植的水稻類型中很常見,但在現代富氮地區(如我國)種植的水稻類型中已經消失。通過將 OsTCP19-H 引入現代栽培品種中,可以培育減少化肥投入的高產作物,將極大地有利於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該研究於 1 月 6 日發表在《自然》上。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具有可行性

近日,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成功驗證了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網絡主體包含2000公裡長,覆蓋四省三市,由32個節點和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組成的「京滬幹線」,並能通過墨子號,天宮二號(現已受控再入大氣層)兩個衛星實現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讓「京滬幹線」之外的節點入網,形成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應用示範。潘建偉團隊今天發表於《自然》雜誌的論文中。

教育部啟動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試點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7日就抽檢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區別於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重點考察研究生創新性和科研能力,本科畢業論文抽檢重點考察本科生基本學術規範和基本學術素養。

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獲2020年度深圳科學技術獎

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6日在深舉辦,對110個項目和11名個人予以獎勵,合計121項。其中市長獎2名、市長特別獎1名、自然科學獎11項、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55項、青年科技獎8名、專利獎25項、標準獎15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基於仿生納米材料的光學精準診療基礎研究」項目和南方科技大學的「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送」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近50年以來,地球轉速首次加快

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衛星測量發現地球自轉的總體趨勢一直在變慢。當天文時間(以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為基準)與協調世界時(UTC,通過原子鐘測量)偏差超過0.4秒時,UTC就需要進行調整。此前,科學家一直在UTC中加入正閏秒(增加一秒)。但據世界日期及時間網,地球在2020年的平均自轉速度比之前快幾毫秒,其中28天的自轉速度打破了歷史記錄。據觀測,2020年7月19日是地球自轉最短的一天,比86400秒(一天的平均長度)快1.4602毫秒。科學家預計,2021年一個天文日的時間平均要短0.05毫秒,這也意味著在這一年中,原子鐘時間將延遲19毫秒。

中國電信推出量子安全通話產品

中國電信於近日推出了由中電信量子科技開發的首款量子安全通話產品——「量子密話」。目前,「量子密話」已在安徽試商用,利用量子信息技術保障通話安全。其最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量子隨機數和量子密鑰分發機制,生成認證密鑰及通話密鑰。用戶每次發起「量子密話」時,通話會隨機抽取晶片內的一個量子密鑰與後臺建立連接、校驗身份信息,再生成一個新密鑰作為會話密鑰,2套密鑰分離,用後廢棄。這也就保證了通話的安全性極高。短期內,量子安全通話產品主要為政務、軍隊、金融、大中企業等亟需通話安全性的行業服務,而未來公眾市場也將迎來相應的服務。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預計2月10日左右實施近火制動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6日消息,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一個多月後(2021年2月10日左右),在臨近火星後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截至1月3日6時,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在軌飛行約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千米,距離地球接近1.3億千米,距離火星約830萬千米。

施一公聯合創立公司的首款新藥上市,為癌症藥物

1 月 5 日,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成果奧布替尼宣布上市,這是諾誠健華醫藥有限公司(下稱「諾誠健華」)上市的首款新藥。該藥物全稱新型 BTK(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宜諾凱®,由諾誠健華自主研發,2020 年 12 月 27 日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患者、以及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的兩項適應症。

同行評審無法解釋學術出版中的性別差異

據一篇發表於《科學·進展》的文章,研究人員為評價同行評審和編審過程是否會導致學術出版中的性別不平等,調查了向145種學術期刊接受的近35萬篇投稿(由170萬名作者),以及約74萬名審稿人的76萬多篇審稿意見,分析了審稿人選擇、推薦等步驟中可能存在的各種偏見。調查認為,在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作者性別並不影響稿件的被接收率。在生物醫學、健康和物理科學領域,女性科學家發表的文章更有可能被接收。因此,同行評審不太可能是造成學術出版中的性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研究還表示,調查中未考慮稿件質量、種族、學者聲望等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

美國新法案將大幅提升對人工智慧研究經費支持

據《科學》新聞報導,美國於上周通過《國家人工智慧行動法案 2020》(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 Act of 2020,下簡稱 NAIIA),旨在促進聯邦十餘個機構對於人工智慧研究的支持。該法案將推動成立一個基於 Cloudbank 系統的國家級研究團隊。Cloudbank 是一個資助購買商業雲服務的項目,由美國科學基金會(NSF)資助。法案指令還包括擴大已有的人工智慧研究網絡,以及在白宮建立人工智慧辦公室及監督相關行動的諮詢委員會。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研究論文。文章認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新智元導讀】中科大今日凌晨宣布,中國科研團隊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 聚焦|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聚焦 |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7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消息,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星地量子通信網構建 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我國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原創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研究論文。
  • 【英語學習】星地量子通信網 space-to-ground quantum network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可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整個網絡總距離4600公裡,目前已接入150多家用戶。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這是由中國科學家建立的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 每日一詞∣星地量子通信網 space-to-ground quantum network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可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整個網絡總距離4600公裡,目前已接入150多家用戶。該成果已於1月7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圖片來源:中科院)【知識點】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原標題: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在此之前,中國科研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它覆蓋的面積是從北京到上海,光纖總長2000多公裡。」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2200億晶片一哥突然暴漲19%
    相關公司:中國石油 601857;影響強度:97.50% 相關邏輯:中國石油是我國油氣行業佔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相關公司:中國石化 600028;影響強度:92.86% 相關邏輯:中國石化是國內上、中、下遊一體化的大型能源化工公司,煉油及乙烯能力國內排名第一。
  • 量子通信新進展,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
  • 歷時3年跨越4600公裡,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計劃在未來 5-6 年後發射一顆中高軌衛星,實現 24 小時全天的星地量子通信。」作為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參與者之一,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如是告訴 DeepTech。1 月 7 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首個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跨度 4600 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量子密話」走進大眾視野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最近,我國在量子技術方面又傳來了好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