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志著我國已成功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上圖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拓撲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阿裡地面站望遠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星地糾纏分發示意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供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月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此舉標志著我國已成功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証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據了解,此項成果經過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後,才在《自然》雜志發表。《自然》雜志審稿人評價,這是地球上最大、最先進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是量子通信「巨大的工程性成就」。

      「京滬幹線」對接「墨子號」打下堅實基礎

  「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多橫多縱的量子通信網絡。將來如果天上的高軌衛星和低軌衛星構成的星座能和地面上多橫多縱的網絡連在一起,就可以構建全球化的實用的就是廣義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介紹。

  在此之前,中國科研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它覆蓋的面積是從北京到上海,光纖總長2000多公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介紹,「我們通過衛星連到了烏魯木齊,橫跨2600多公裡,所以我們才叫『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據悉,整個網絡覆蓋我國四省三市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城域網,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

  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圓滿完成了預定的全部科學目標。在該工作中,研究團隊在優化地面站接收光學系統、提高QKD發射系統時鐘頻率、應用更高效QKD協議的基礎上,最終在南山地面站實現了衛星對地面站的高速量子密鑰分發,生成速率比之前高出約40倍。研究團隊還成功將衛星與地面的安全成碼距離從1200公裡拓展到2000公裡,相應的地面站俯仰角跨度可達170°,幾乎可覆蓋整個天空,為未來在中高軌衛星應用量子通信、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9月底,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項目主體建設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正式開通,其總長超過2000公裡,是目前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於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密鑰分發幹線。

  「京滬幹線」建成後,開展了長達兩年多的相關技術驗証和應用示範以及大量的穩定性測試、安全性測試及相關標準化研究。結果表明,「京滬幹線」可以抵禦目前所有已知的量子黑客攻擊方案,網絡的密鑰分發量可以支持1.2萬以上用戶同時使用。

牢固樹立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在我國「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等一系列量子通信重要成果的引領下,歐美等國也陸續加快推進量子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美國發布《量子網絡戰略願景》和《量子網際網路國家戰略藍圖》,其中《量子網絡戰略願景》提出,「未來5年,美國將展示實現量子網絡的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從量子互連、量子中繼器、量子存儲器到高通量量子信道,以及洲際天基糾纏分發」。

  歐盟發布量子旗艦計劃《戰略研究議程》,提出「3年願景是利用QKD協議和具有可信中繼節點的網絡實現全球範圍的安全密鑰分發,6至10年願景是使用量子中繼器在光纖上實現800公裡以上的量子通信」。

  所謂量子密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光纖QKD技術的信道穩定性較好,不易受到溫度、濕度、天氣等環境因素影響,可以實現基本恆定的安全碼率,在城域城際範圍內可以方便地連接千家萬戶﹔而在超遠距離、移動目標、島嶼和駐外機構等光纖資源受限的場景,可以通過衛星中轉的自由空間信道連接。

  量子通信提供了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大幅提升現有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它的發展目標是構建全球範圍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體系。通過光纖實現城域量子通信網絡、通過中繼器實現鄰近兩個城市之間的連接、通過衛星平臺的中轉實現遙遠區域之間的連接,是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發展路線。

  潘建偉表示,量子通信具有明顯的應用導向,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需要經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工程化集成與驗証等階段,然後才能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衛星等,都是基於我國前期10餘年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成果而進行的工程化集成與驗証項目,穩步推進了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

  「正是由於我國率先開展了規模適度的量子通信技術驗証與應用示範,牢固樹立了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潘建偉說。

      沖向更遠的裡程碑

  1998年6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的支持下,張永德教授和郭光燦教授牽頭發起了我國第一次關於量子信息的香山會議,標志著我國的量子信息研究拉開序幕。

  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組建國內首個量子實驗室。

  將近20年後,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相繼建立「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推動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團隊發展史,也是一部我國量子信息科技從落後到領跑的變遷史。

  「根據相干操縱量子比特的規模,國際學術界公認量子計算有幾個階段性的裡程碑。」陳宇翱告訴記者。

  第一個裡程碑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即量子計算機對玻色取樣、組合優化等特定問題的計算能力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2020年底,潘建偉院士團隊實現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根據現有最優的經典算法,「九章」處理更為復雜的「高斯玻色取樣」問題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快100萬億倍,等效速度比谷歌的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快100億倍。這一成果使得我國成功達到了「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

  第二個裡程碑是實現真正「有用」的專用量子模擬機,能夠解決一些經典計算機難以求解的有重大應用價值的問題。近年來,潘建偉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方向上不斷取得突出成果,包括首次實現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制備、首次實現71個格點的量子模擬器並準確模擬了一維格點體系的Schwinger模型、首次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等。這些工作為實現規模化的超冷原子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量子計算的終極夢想則是第三個裡程碑:實現可編程的通用量子計算機,即相干操縱至少數百萬個量子比特,同時將量子比特的操縱精度提高到超越容錯閾值(>99.9%),能在經典密碼破解、大數據搜索、人工智慧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由於技術上的巨大挑戰,何時實現通用量子計算機尚不明確,學術界一般認為還需要15年至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們非常有幸推動了我國量子計算研究牢固確立了國際第一方陣的地位。」潘建偉說,他也始終堅信,「在國內一定擁有比國外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將繼續帶領團隊沖向更遠的裡程碑,爭取形成更大的優勢。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參與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2021-01-07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成果再登《Nature》
    ,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科大凌晨宣布:中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墨子號」牽手「京滬幹線」 與常規加密不同,量子通信是不可入侵的,被認為是銀行、電網和其他產業安全信息傳輸的未來。 量子通信的核心是量子密鑰分發(QKD),它通過使用粒子(例如光子)的量子狀態來形成一串零和一的字符。
  • 聚焦|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聚焦 | 我國科學家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7 2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北京時間1月7日零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題為《一個超過4600公裡的集成星地量子通信網絡》的研究論文。文章認為,這項工作表明量子技術成熟到了足以實用的地步。通過地面光纖及衛星將更多國家量子網絡連接起來,全球量子網絡可以實現。
  • 星地量子通信網構建 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實現跨越4600公裡星地密鑰分發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量子通信是量子科技三大方向之一,經過20多年努力,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重大轉變。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我國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構建星地量子通信網絡基於這些技術突破,一個集成的星地量子通信網絡成形,由一個包括700多個QKD鏈路的大規模光纖網絡和兩段星地自由空間QKD鏈路組成。星地量子通信網據介紹,該網絡平均成碼率可達47.8.1kbps,比此前的「墨子號」實驗高出40多倍。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圖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站研究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星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地面跨度4600公裡的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
  • 【英語學習】星地量子通信網 space-to-ground quantum network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可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整個網絡總距離4600公裡,目前已接入150多家用戶。
  • 每日一詞∣星地量子通信網 space-to-ground quantum network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構建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可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原理上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整個網絡總距離4600公裡,目前已接入150多家用戶。該成果已於1月7日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墨子號」牽手「京滬幹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構建了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 中科大潘建偉團隊構建全球首個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
    如今,潘建偉團隊構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 1400 多萬倍。從 32 釐米到 4600 公裡1 月 7 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構建了 4600 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這是由中國科學家建立的全球首個集成量子通信網絡。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2200億晶片一哥突然暴漲19%
    相關公司:中國石油 601857;影響強度:97.50% 相關邏輯:中國石油是我國油氣行業佔主導地位的最大的油氣生產和銷售商,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2.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中國潘建偉等學者構建了4600公裡、從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戶量子通信網,將通信距離擴展了1400多萬倍。該成果已在英國《自然》雜誌上刊發。
  •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 闖出科創「無人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該網絡覆蓋範圍從北京到上海,並通過衛星連接到了烏魯木齊。
  • 全球首個!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網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日宣布,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
  • 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 「量子密話」走進大眾視野
    央廣網北京1月1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最近,我國在量子技術方面又傳來了好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宣布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歷時3年跨越4600公裡,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計劃在未來 5-6 年後發射一顆中高軌衛星,實現 24 小時全天的星地量子通信。」作為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參與者之一,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如是告訴 DeepTech。1 月 7 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首個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跨度 4600 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