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使用瑞德西韋的新冠患者中4名出現副作用
8月4日,據韓聯社,韓國使用瑞德西韋的106名新冠肺炎患者中,有4人出現副作用。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副本部長權埈鬱4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上述4人出現的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數值輕微升高、皮膚起疹、心室輕微早期收縮等。他表示,目前韓國接受瑞德西韋治療的病例,均為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患者,普遍年齡較高,且患有基礎健康疾病。「對於瑞德西韋的效果,正與臨床專家進行探討。
《JAMA Pediatrics》:5歲以下幼童或比成人更易傳播新冠病毒
近日,研究人員發現,5歲以下幼童鼻腔中的新冠病毒基因遺傳物質量,是成人和較大兒童的10至100倍,這意味著,幼童可能是病毒在社區傳播的主要「驅動力」。這項研究刊登在《JAMA Pediatrics》上。在3月23日至4月27日之間,研究人員以芝加哥145名輕度至中度疾病患者為對象,在他們出現症狀的一周內對他們進行了鼻拭子測試。
禮來棘突蛋白中和抗體LY-CoV555啟動III期臨床
近日,禮來(Eli Lilly)宣布啟動III期BLAZE-2試驗,評估中和性抗體LY-CoV555用於美國長期護理機構(專業護理機構,通常指療養院和輔助生活社區)的居民和工作人員,預防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這是同類首個COVID-19研究,將入組2400名長期護理機構的居民和工作人員,將利用定製的移動研究單元來進行現場研究。
medRxiv:詳解COVID-19可分為6種類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來自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應用程式(app)的數據,發現COVID-19有六種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都有一組特定的症狀。此外,他們還發現,這些類型在疾病的嚴重程度和住院期間對呼吸支持的需求方面存在差異。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medRxiv上,論文標題為「Symptom clusters in Covid19: A potential clinical prediction tool from the COVID Symptom study app」。
導致患血栓機率增加!醫生警告:新冠期間女性可能要考慮少服用避孕藥
英國當地時間周三發表的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增加了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罹患血栓的風險。這是因為——懷孕、服用口服避孕藥或激素替代療法((HRT))會產生高水平的雌激素,這些雌激素會使血管變狹窄。加上新冠對血管的常見作用,容易引發潛在的致命深靜脈血栓。
中國科學家發展CAR-T細胞治療新方法
北京時間7月29日,《細胞》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團隊、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黃超蘭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惠恩夫團隊的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從T細胞信號轉導的基礎研究出發,發展了CAR-T細胞治療的新方法。
《Cell Research》:研究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再生的新功能
日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節律蛋白CLOCK具有拮抗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功能。此外,研究發現基於CLOCK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為延緩人類衰老、防治衰老相關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潛在的幹預靶標。
《柳葉刀》:AI算法輔助前列腺疾病診斷
近日,《柳葉刀-數字醫療》期刊刊登了一篇「用人工智慧算法診斷前列腺癌」的論文,論文中,作者除了報告了一項盲法臨床驗證研究,還部署了一種基於人工智慧的算法用來處理常規臨床應用任務,具體而言是輔助前列腺疾病診斷。論文作者是來自UPMC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員,他們提出的算法的核心技術是多層卷積神經網絡,專門為圖像分類任務而設計。整個算法工作的流程有三個連續的步驟:組織檢測、分類和病理圖片級別分析。
澳大利亞新療法或可修復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記憶損傷
日前,澳大利亞麥考裡大學科研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一種基因療法可修復小鼠因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記憶損傷。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療法未來可以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治療。研究過程中實驗動物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研究人員準備在下一階段開展人體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神經病理學學報》上。
澳大利亞研究指出一些導致更年期症狀的風險因素
日前,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一些女性更易出現盜汗等更年期症狀,這與月經初潮時間較早、體重超標等風險因素相關。昆士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刊物《BJOG:國際婦產科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超過1.8萬名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中年女性健康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月經初潮在11歲或更早時間的女性,與在14歲及以後的女性相比,進入更年期後出現潮熱、盜汗等血管舒縮症狀的風險要高50%;超重或肥胖會進一步加劇這種風險。
《科學》:研究發現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
日前,基因編輯領域科學家Jennifer Doudna教授和劉如謙(David Liu)教授聯手,在《科學》雜誌上報導了一種鹼基編輯器的首個詳細3D結構。研究人員指出,這項新研究展示了Cas9融合蛋白的首個結構,因此其結果將為眾多從Cas9衍生的基因編輯工具提供設計指導,有助於帶來更方便、更可控、更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基因編輯工具。
闌尾炎不用「一刀切」了?JAMA揭示兒童單純性闌尾炎可以抗生素治療
7月27日,美國全國兒童醫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阿比蓋爾·韋克斯納研究所Peter C. Minneci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 of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Using Antibiotic Therapy vs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 With Treatment Success and Disability Days in Children With Uncomplicated appendicitis」的文章,比較了兒童單純性闌尾炎使用抗生素治療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的成功率及失能天數,揭示了治療兒童單純性闌尾炎抗生素非手術優於手術治療。
Science子刊:揭示老年人的免疫力為何下降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研究了免疫系統如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他們的發現可讓普通的流感疫苗更具保護性。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29日的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L-10–producing Tfh cells accumulate with age and link inflammation with age-related immune suppression」。
通過頭髮判斷你吃了什麼
玉米等C4植物與豆類和蔬菜等C3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物不同,其碳、氮等同位素也不同。因此通過動物體內的同位素信息,就能判斷其食用的食物種類。例如,分析頭髮中胺基酸的同位素,可以知道人的飲食構成。據一項《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科學家從不同地區收集了近700人的頭髮,發現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地區,人們頭髮同位素數值體現出玉米的特徵(較多吃玉米充飢);而雜食者頭髮的同位素數據顯示,他們的蛋白質來源可能是用玉米作飼料的集中畜牧業。同時,頭髮同位素比例還與該地區的肥胖率相關,暗示了社會經濟地位、飲食和健康的潛在聯繫。
第一個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的恐龍
在一項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ROM)和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在恐龍身上發現並診斷出一種侵襲性惡性骨癌——骨肉瘤。這項研究 8 月 3 日發表在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腫瘤學》上。這項研究為恐龍化石中不明疾病的診斷建立了一個新的標準,為更精確的動物化石診斷打開了大門。
在大熊貓保護區,一些大型食肉動物數量下降
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生態與演化》的研究中,北京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豹、雪豹、狼和豺等4種大型食肉動物在有大熊貓分布的73個保護區內的生存情況,研究發現在保護區建立後,如今這4個物種在大部分保護區中都難覓蹤影,豹、雪豹、狼和豺分別從81%、38%、77%和95%的保護區中消失了。研究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相比於大熊貓,大型食肉動物活動範圍更大,對棲息地面積和完整性的要求更高。這一發現並不意位著大熊貓與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存在衝突,相反,大熊貓保護區對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具有積極作用,只是在規劃保護區時,需要考慮到兩者在保護策略上的差異。
兩座北極冰蓋完全消失
NASA的衛星圖像顯示,在與格陵蘭島西北邊緣相對的加拿大埃爾斯米爾島,兩座曾經巨大的冰蓋已經徹底消失。這兩座冰蓋共同被稱作聖派屈克灣冰蓋,已經存在數百年之久。研究人員並不確定這些冰蓋覆蓋範圍的極大值,但1959年的衛星數據顯示,兩座冰蓋的面積分別為7.5和3平方千米;到了2017年,其面積只有1959年的5%。在2017年的那項研究中,作者預測這些冰蓋將在5年內消失。而現在,冰蓋消失的日期比預期提前了2年。研究人員指出,冰蓋的減少不僅使得海平面直接升高,還降低了陸地反照率,使得地面吸收更多日照。
冰蓋下的流水形成早期火星山谷
科學家曾認為,早期火星的氣候溫暖溼潤,因此火星表面能夠有流動的河流,並侵蝕地面形成了如今的火星山谷。但一項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則表明,早期火星表面有冰蓋覆蓋,而相當一部分火星山谷是由冰蓋下的流水造成的。研究人員使用新算法分析了1萬多個火星山谷來推斷其形成過程,結果顯示只有小部分山谷與典型的地表水侵蝕模式匹配,大部分山谷與冰河溝的特徵更為相似。此外,氣候模型預測表明38億年前太陽輻射較低,火星的氣候更為涼爽,進一步佐證了冰蓋融水在冰蓋下形成了河道,形成山谷。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布,浙大入選項目位列第一
近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發布公告,宣布 2020 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已經結束,進入為期 20 天的公示期。此次共有 46 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 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 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通過初評,其中包含 2 項自然科學一等獎、3 項技術發明一等獎、1 項科技進步特等獎、19 項科技進步一等獎和 1 項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此外 2019 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的項目也完成了調查處理。
美國高校新學年國際學生入學率至少下降 30%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導,美國教育理事會副主席 Brad Farnsworth 近日在採訪中表示,美國高等教育部門應該做好準備應對新學年國際學生入學率至少下降 30%的困境。他還強調,30% 只是最小估計,實際情況也許更嚴重。上個月美國移民官員發布新指示規定新入學的國際生若全程上網課則無法進入美國。而即將接受混合授課和線下授課的學生則面臨著籤證排期滯後、國際航班受限等問題。
聖戈班生命科學與麥吉爾大學成立跨學科聯盟,合作開發新的細胞培養技術
近日,聖戈班生命科學、Kanyr Pharma、RI-MUHC和麥吉爾大學已經成立了一個新的跨學科聯盟,合作開發新的細胞培養技術。在該項目中,樹突狀細胞腫瘤疫苗將在聖戈班的VueLife®「 C」系列FEP袋中生產。這些一次性培養容器由聖戈班設計,旨在為細胞培養和細胞製造提供封閉系統的方法,從而實現從研發到臨床規模和商業階段生產的生物過程的無縫轉換。
鍾南山成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為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8 月 3 日,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公告:為表彰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對抗擊疫情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根據公示,鍾南山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為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探測試驗成功
8月2日下午,在今年第3號颱風「森拉克」影響海南期間,一架由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空大型氣象探測無人機從海南博鰲機場起飛,歷時4個小時,圓滿完成對颱風「森拉克」外圍雲系的綜合氣象觀測任務,這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對颱風探測及預報預警具有重大意義。
英特爾公司將開發會編程的機器學習系統
當地時間 7 月 29 日,由 Justin Gottschlich 領導的英特爾公司機器編程研究小組宣布,將聯合麻省理工學院和喬治亞理工學院開發一個能自行設計代碼的機器學習系統,名為「機器推斷代碼相似度系統」(Machine Inferred Code Similarity,MISIM)。該系統能分析一段代碼的作用,然後從代碼庫裡找到能達到相同目的但更高效的代碼。據稱,它的準確率達到了目前最接近競品的 40 倍。完成後的目標是能讓人們用自然語言指令創建軟體。這將使程序設計不再只是程式設計師的專長,而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意願創作應用程式。
滑鼠發明者之一去世
據美國媒體報導,滑鼠共同發明者之一,電腦工程師Bill English於近日去世,享年91歲。1963年,當時與English同在斯坦福國際研究所的Doug Engelbart提出了滑鼠的設計方案,而English在後者的基礎上造出了世界上首個滑鼠原型,並成為首個滑鼠使用者。這個滑鼠外形為木質方塊,底部有兩個滾輪,上方只有一個按鍵。English於1971年離開斯坦福國際研究所之後,進一步改造了滑鼠的設計,用我們熟悉的滾球替代底部的滾輪。不過,由於專利所有權歸屬於其僱主,兩位滑鼠發明者並沒有從發明中獲得大量收益。
為了研究古生菌,生物學家這一次發起了數據集共享
為了促進科學交流和推動發現,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史蒂芬·舒爾茲(Stefan Schulze)和梅基·波施洛德(Mecky Pohlschroder)教授帶領的生物學家們啟動了古菌蛋白質組計劃(Archaeal Proteome Project,簡稱 ArcPP)。這是一個基於網絡的資料庫,用於收集數據集,並使這些數據在今後能為那些對古菌有興趣的科學家所用。古菌是生物分類上的一個域,由微生物組成。它們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從深海噴口到人類腸道都有它們的蹤跡。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