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菌群移植方法學南京共識

2020-12-05 糞菌移植

專家組2019年12月12日合影於南京

通訊作者:張發明,email: fzhang@njmu.edu.cn

作者單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南京,210011

全文由戴敏、吳霞、陸高辰、黃奕豪翻譯自: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standardization Study Group. Nanjing consensus on methodology of 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Chin Med J (Engl). 2020. doi: 10.1097/CM9.0000000000000954.

引言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是指將健康供體糞便中的菌群輸入患者的胃腸道,以治療菌群失調相關性疾病。FMT用於治療人類疾病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自2013年Surawicz等制定指南推薦FMT作為復發性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的可選治療方案以來,之後的指南和共識相繼推薦FMT用於成人和兒童患者CDI的治療。不同的FMT方法所得到的臨床結果不盡相同。FMT除用於治療CDI之外,其他的適應證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肝性腦病等疾病。

目前國際上的大多數臨床研究,是將手工製備的菌液通過多種途徑給入腸道,這種手工製備的過程對操作者是一種挑戰。此外,受美學、對糞便中所含病原體的擔憂以及尊嚴等因素影響,很多患者、醫生、醫學生和候選供體對FMT持消極態度,不願意去接受或開展FMT。截止2019年,國內外醫學指南和共識都是基於手工FMT,尚無指南或共識解決新的實驗室和臨床流程方案。中國自2014年起,基於智能糞菌分離設備和相關的新移植途徑的方法逐步取代傳統手工FMT方法。這種基於自動化設備及相關洗滌過程的FMT被稱為洗滌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MT)。最近的研究證據表明,新方法WMT可以減少FMT不良事件,且質量可控。

本共識旨在從供體篩選,洗滌菌群製備方案、存儲與運輸、患者準備、移植途徑的選擇,以及安全管理五個方面制定標準方案,以期推廣WMT,促進其臨床應用及研究的開展。

制定過程

共識旨為在臨床實踐中使用新開發的FMT方法學起草循證建議。戴敏、吳霞、丁筱、崔伯塔和張發明等在PubMed和MEDLINE上以「Fecal(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為關鍵詞進行文獻檢索,篩選描述FMT的供體篩選、製備、移植途徑、以及各種適應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步驟包括:確定專題和研究小組;篩選從事WMT的重要專家;根據現有最佳證據形成共識意見;通過Delphi方法和面對面會議達成共識,最後發布共識意見的最終版本。

共識專家組包括22名胃腸病學專家、3名兒科學專家、2名微生物學專家和1名內分泌專家。共識草案分發給28名專家組成員,進行第一輪投票、編輯和評論。專家組成員根據其專業方向被分到以下5個工作組:第1組,供體篩選;第2組,洗滌菌群製備方案、存儲和運輸;第3組,患者準備;第4組,途徑選擇;第5組,安全與管理。每個小組設立1名具有相應專長的主席,與共識專家組主席和秘書共同組織本小組工作。每一條共識意見的證據質量(Quality of evidence, QoE)和推薦強度(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 SoR)由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級系統確定。QoE定義見表1,SoR定義見表2,不適合GRADE分級的條目作為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EO)發布。

表1. 證據質量的定義

表2. 推薦強度的定義和陳述

詳細的共識意見上傳到在線投票系統,由秘書分發給各專家組成員。專家匿名評論和投票。專家組成員需針對每一條共識意見進行贊成程度評定:(1)強烈贊成;(2)同意保留;(3)尚未決定;(4)不贊成;(5)強烈不贊成。專家組需對除投「強烈贊成」以外的條目進行評論,闡述保留/不同意的理由。每條共識意見的總體贊成率(包括強烈贊成和同意保留)≥80%時即通過。贊成率低於80%的所有條目經修訂後在第二輪投票中再次評級。共進行兩輪在線投票。

最後一輪是面對面會議,於2019年12月12日在南京召開,28名專家組成員全體參加(出席率100%),對未達到通過標準(<80%贊成率)的條目進行討論,將其刪除或修改後再次投票。最後,28名專家組成員一致通過共識意見的最終版本。

結果

共進行3輪投票和修改。本共識報告共發布31條意見。第一輪贊成率為100%,達到80%的閾值標準,第二輪、第三輪贊成率均為100%。

1

供體篩選

1.需向候選供體進行FMT相關教育和科普,以提高其成為供體的意願。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研究證據表明,讓候選供體知曉FMT對於患者的獲益可以增加供體的捐獻意願。對FMT了解多的人比對FMT了解少的人更願意成為供體,相反,消極看待糞便或對微生物的恐懼會降低候選供體的捐獻意願。

2.必須告知候選供體FMT對受體的潛在風險和獲益。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糞便捐獻需由機構倫理委員會通過。供體需籤署書面捐獻知情同意書。兒童供體需徵得其父母/監護人以及兒童本人的同意。

3.採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初篩,首先排除存在病史、生活習慣相關危險因素的候選供體。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專家組推薦所有候選供體需進行問卷篩選(推薦書面形式)以排除存在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相關危險因素。根據相關臨床研究和最近的共識、指南制定初次篩查的納入和排除標準(表3)。共識推薦招募年齡範圍在6-24歲的健康青少年及成人作為供體。考慮到腸道菌群與代謝症候群的潛在關係,推薦候選供體的BMI應在18-24kg/m2之間。供體來源充足的條件下優先選擇沒有活躍性行為的供體。供體需在篩查和捐獻糞便期間避免性行為防止感染性傳播疾病。初篩需由訓練有素的醫生、研究者或者護士進行。

表3. 初篩納入和排除標準

4.通過初篩的供體需由受過培訓的醫生進行面試篩查。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面篩旨在排除存在誠信問題,有焦慮、抑鬱或其他心理障礙,有風險環境的居住史,有疫區接觸史且仍處於窗口期,有菸酒、毒品等不良嗜好的供體(表4)。面篩需由受過培訓的醫生進行,最終由該中心的醫學專家決定候選供體是否最終通過二次篩選。

表4. 面試篩查排除標準

5.通過面篩的候選供體需進行血液和糞便檢查以排除具有傳染性疾病和潛在的菌群失調相關疾病,實驗室檢查需安排在捐獻前3周內。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實驗室篩查及驗篩的項目見表5。根據2018年英國胃腸病學聯合學會和醫療感染學會提出的指南,當FMT用於治療免疫抑制患者時推薦檢測EB病毒和巨細胞病毒以排除可能導致嚴重感染的風險。如果可以通過自動化過濾過程去除寄生蟲和蟲卵,則不需要對糞便進行寄生蟲檢測。應依據當地流行病學情況進行風疹病毒IgM和弓形蟲IgM評估。同時需增加疫區相關病原體的檢測。

表5. 實驗室篩查

Ig:免疫球蛋白; HIV:愛滋病病毒; HBV:B型肝炎病毒; HCV: C型肝炎病毒; HAV:A型肝炎病毒; HEV:戊型肝炎病毒; EBV:人類皰疹病毒; HBsAg: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c: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6.重複捐獻的供體存在以下情況應進行監篩:(1)按照計劃的定期篩選;(2)假期或者旅行歸來;(3)生病康復或者其他醫生認為的需要重新檢驗的情況。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理論上,監篩糞便捐贈可以每日重複進行,每次捐獻都對供體進行驗篩是不合理的。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供體不願意成為長期供體的原因是頻繁的血液、糞便檢查。專家組推薦按照計劃的定期篩選每3-6個月進行一次。

7.通過各項篩選的合格供體在捐獻當天需進行問卷調查排除任何臨時的危險因素(表6)。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本條意見旨在篩查任何急性(胃腸道)疾病、新感染的疾病或其他可能對受體構成風險的因素。表6中列出的建議來源於多項研究,包括隨機對照試驗和薈萃分析。問卷應由經驗豐富的醫生執行和評估。捐獻當天的問卷應在排便前完成,以便捐贈者提供新鮮糞菌。合格的捐贈者在三個月內有新的性伴侶時,應當暫停提供新鮮糞菌。

表6. 捐贈當天調查問卷

8.供體應報告所捐獻的糞便是否帶有血、粘液或者糞便性狀改變(EO)。

評論:捐獻的糞便在製備前應確認其性狀。如果大便收集在不透明的容器中,

供體應報告糞便是否有血液、粘液或性狀的變化。

2

洗滌菌群製備方案、存儲和運輸

9.洗滌菌群製備能夠降低FMT相關的不良事件發生率。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之前的指南和共識中關於菌液的製備均採用「粗濾」法,即用生理鹽水在攪拌機中將糞便混勻,進而手工過濾得到懸液。「粗濾」法FMT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8.5%。「微濾+離心富集」法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且真實世界研究表明基於自動純化分離系統的洗滌菌群製備較手工製備可顯著降低炎症性腸病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克羅恩病患者的不良事件從21.7%降至8.7%,潰瘍性結腸炎的不良事件從38.7%降至14.4%。並且,經過機器自動化過濾後聯合重複離心和重懸的洗滌過程並不降低FMT的臨床療效。動物研究表明,用反覆離心、重懸3次得到的糞菌上清液作小鼠腹腔注射,與第1次微濾、離心得到的上清液相比,可顯著降低毒性反應。

10.洗滌菌群製備的質控是提高醫患對FMT接受程度的關鍵。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出於美學、倫理因素,醫生和患者對FMT的接受程度較低。糞便本身令人反感,甚至有人認為這種治療方式是對人類尊嚴的侵犯和貶低。醫生甚至比患者更不願意向其他患者推薦FMT,因為他們需要直接接觸糞便。FMT方案在美學上的進步將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及患者、醫生和醫學生對FMT的接受度。在專門設計的實驗室中使用自動純化系統進行洗滌菌群製備,可在防止汙染的同時避免技術人員/醫生直視或者接觸糞便。

11.縮短從採集糞便到菌群給入的時間有利於保存功能菌群。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延遲處理糞便會導致糞便在室溫和氧氣暴露時間延長,從而增加病原體的豐度,降低功能菌群的豐度。專家組建議,靠近實驗室建一個專用排便室對於避免糞菌製備的延誤和減少糞便運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要。

歐洲共識建議將收集供體糞便到菌液移植入受者體內或進行儲存所需的時間控制在6小時內。本共識建議,基於智能分離純化系統的「FMT 1 h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菌群(例如腸道厭氧共生菌)及其合成重要抗炎代謝物的能力,這可能有助於提高FMT治療炎症性腸病的臨床應答率。「FMT 1 h方案」要求糞便從離開人體、實驗室處理過程到輸注至患者體內或製備成凍存糞菌(保存於-80℃)的時間控制在1h內。

12.洗滌菌群製備質控需適當、合格的實驗室設施。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洗滌菌群實驗室製備的步驟見表7。應就如何使用一次性糞便採集桶和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向捐贈者提供明確的指導。收集的糞便不應混有尿液。在既往的共識中,FMT對CDI的治療劑量是依據糞便的重量和不同的移植途徑而定。最近一項納入1023例捐贈記錄的研究表明,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供體,通過一次排便所富集的糞菌量與捐贈糞便的重量,或同一供體不同捐贈時間所富集的糞菌量,均無良好的相關性。洗滌菌群製備可準確確定治療劑量。製備完成之後,取少量原始糞便樣本或洗滌後的糞菌懸液(約1mL)留樣,必須標有特定的捐贈者識別碼、捐獻時間和操作者姓名,並妥善儲存,以供回顧性質量評估和安全性溯源。「混合」菌液(即若干捐贈者糞便的混合)可能會導致菌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並使溯源過程複雜化。

表7. 洗滌菌群實驗室製備一般步驟

13.在洗滌菌液中加入低溫保護劑甘油至終濃度為10%後可在80℃下儲存1年。凍存菌液在使用前需37℃水浴復溫。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製備和儲存凍存菌群的步驟見表8。糞便菌群在10%甘油中冷凍保存不降低治療CDI的臨床療效。為了減少暴露在氧氣中的時間、避免需氧菌的大量繁殖,洗滌菌群懸液應立即密封和冷凍。混懸液應置於無菌容器中,貼上標籤做好登記,80℃儲存。關於糞菌的儲存時間對臨床療效的影響仍在研究中。有一項臨床研究表明,80℃儲存9個月以上的菌群的活性會下降,最新共識建議凍存菌液可在一年內使用。

使用當天,凍存菌液應在密封的容器中用37℃水浴復溫(從室溫升至37℃約需30-45分鐘)。全過程必須避免交叉汙染。一項臨床研究報告稱,樣品在37℃環境下,隨著保存時間的延長,樣品的成分和代謝會發生變化。因此,應避免反覆凍融糞菌懸液以保證菌群質量。此外,通過下消化道途徑移植低於37℃的糞菌懸液可能會增加不良事件風險,如腹瀉或腹部痙攣,特別是在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和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中更易出現。專家組建議,輸送糞菌懸液的房間應配備水浴鍋。糞菌膠囊在治療CDI方面顯示出與結腸鏡下給藥相似的療效,但其治療其他疾病的證據不足。洗滌菌群懸液製備方案可用於製備膠囊。凍存的洗滌菌群膠囊應在30分鐘內於室溫下復溫。

表8. 冷凍洗滌菌群儲存和使用的一般步驟

14.冷凍洗滌菌液在運輸過程中需密封且保持冰凍狀態(EO)。

評論:製備的糞菌懸液在運輸過程中應保持冰凍狀態,運輸過程可通過使用乾冰來實現。當將製備好的糞菌懸液從實驗室運送給醫生時,運輸容器必須密封,以避免生物安全事件的發生。

15.冷凍洗滌菌液可用乾冰或<20°C冰箱臨時儲存或運輸(EO)。

評論:如果沒有-80℃冰箱的條件,冷凍洗滌菌液可以用乾冰或在-20℃下儲存幾天,但這些臨時儲存條件的時間限制仍存在爭議。儲存條件會影響供體菌群的活力和功能。最近的一項共識建議糞菌懸液可在-20℃下保存長達2個月,但即使在-20℃下保存30天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微生物的定殖能力減弱。

3

患者準備

16.應告知患者或其監護人供體來源和糞菌製備方法(EO)。

評論:糞菌庫中捐贈者的個人信息應對患者匿名。但是,患者應該被告知洗滌菌液實驗室製備流程、製備成本、接受WMT潛在的獲益和風險。在臨床使用前,WMT必須得到機構倫理委員會的批准。

17.應在菌液給入前12-48小時停用抗生素。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有低級別的證據表明,在FMT前使用抗生素對沒有細菌感染的患者有好處。對於有FMT適應症(復發性CDI除外)的患者,如果患者合併細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有研究提示,復發性CDI患者應在FMT前至少接受3天甲硝唑、萬古黴素或非達黴素的治療,但是,抗生素應在FMT前12-48小時停用。CDI患者在接受FMT時或FMT後使用非針對CDI的抗生素會增加FMT失敗的機率。

18.應根據患者病情決定在輸入菌群前是否對患者進行腸道準備。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低

評論:對於便秘患者,建議在首次FMT前至少6小時通過口服瀉藥或灌腸行腸道準備。對於CDI和IBD患者,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FMT前行腸道準備會影響臨床結果。對於不能耐受腸道準備的危重患者或有腸道準備相關風險的患者,不建議行腸道準備。

19.所有患者接受WMT前都應進行血液檢測排除傳染性疾病(EO)。

評論:接受WMT的患者同接受輸血的患者一樣,必須進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B型肝炎病毒(HBV)、C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檢測。建議免疫力嚴重低下的患者在接受WMT前進行細菌培養。已有2名患者在FMT後出現了產超廣譜β-內醯胺酶(ESBL)大腸桿菌感染所致的菌血症。

4

移植途徑決策

20.吸入性肺炎作為嚴重的不良事件可與FMT途徑有關。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選擇合適的移植途徑可以避免移植相關的不良事件。已有將菌液經胃鏡輸送至十二指腸或經結腸鏡送至結腸後發生FMT相關的致命性吸入性肺炎的報導。在選擇移植途徑時,應謹慎考慮並做出正確的臨床決策,特別是對幼兒、老年人、肥胖或有嚴重合併症患者。

21.洗滌菌群可以通過內鏡鉗道、鼻空腸管、經皮胃或空腸造口管道給入中消化道。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有胃或者十二指腸手術史的患者經上消化道途逕行WMT後,床頭至少抬高10度並保持30分鐘防止菌液返流和誤吸。菌液給入前需確認患者是否有消化道梗阻、腸瘻或者腸穿孔病史。幼兒一次給入的治療劑量為10-50 mL,7歲以上患者的治療劑量為50-150mL,輸注速度為50 mL/1-2 min。在給入菌液前,對CD患者注射促胃動力藥胃復安可顯著縮短內鏡下輸注菌液的時間,並降低菌液從十二指腸遠端返流到到胃內的發生率。

中消化道植管可用於需要反覆輸注菌液的患者,可以同時用於腸內營養、內鏡診斷、內鏡治療或腸道造影前的腸道準備等方面,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醫療費用和患者的不適。內鏡或麻醉併發症發生率高的患者應選擇其他介入途徑,例如在透視引導下植管。在輸注菌液的過程中,患者應對整個治療過程不可見。

22.洗滌菌液可以通過結腸途徑經內鏡腸道植管(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途徑給入。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結腸TET管可保留在結腸內,用於需要多次或單次輸注菌液的患者。這一決策應綜合考慮在內鏡下放置TET管並同時進行結腸診斷和內鏡下治療,以及通過TET管行全結腸給藥。TET管的遠端通常固定在盲腸或升結腸內,也可以固定在末端迴腸、橫結腸或降結腸。當不適合經中消化道或上消化道給入菌液時,結腸TET途徑可作為首選方案。幼兒一次給入的治療劑量為10-50 mL,7歲以上患者的治療劑量為50-150 mL(輸注速度為50 mL/1-2 min)。輸入菌液的溫度需控制在37°C。與新鮮菌液相比,凍存菌液復溫後給入患者體內更有可能導致腹瀉。為了延長菌液在體內的保留時間,患者治療後應該至少保持10°頭低腳高體位30分鐘,然後轉為仰臥位。在輸注菌液的過程中,患者應對整個治療過程不可見。

23.單次輸入菌液能夠滿足治療需求的患者可以考慮經腸鏡輸入。

證據質量:高

推薦強度:強

評論:結腸鏡下移植常用於復發性CDI患者。但這種移植途徑不能用於短期內可能需要反覆接受WMT的患者,且不適合大便失禁的患者。

24.灌腸給入菌群的療效可能低於結腸鏡和結腸TET途徑。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通過灌腸給入菌群的療效可能低於結腸TET。灌腸作為移植途徑已經用於復發性CDI患者、兒童及危重患者。當禁忌使用其他移植途徑或未配備合適的醫療設施時,也可選擇灌腸作為移植途徑。最近的一項Meta分析表明,通過灌腸給入菌群治療CDI的療效低於結腸鏡。

25.清醒且可耐受膠囊化給入CDI患者,可選擇洗滌菌群膠囊製劑。

證據質量:高

推薦強度:強

評論:吞咽困難的患者和依從性差的兒童不能服用糞菌膠囊。膠囊製劑不得在胃內釋放。必須在口服FMT膠囊前排除胃排空延遲和胃腸道新發瘻管/穿孔。口服糞菌膠囊已經用於CDI和肝性腦病的治療,但用於治療腸易激症候群和肥胖沒有明顯的臨床改善。目前沒有證據支持在口服糞菌膠囊之前需使用質子泵抑制劑。

26.神志清醒且不適合其他移植途徑的兒童可以通過鼻胃管給入洗滌菌液。

證據質量:中

推薦強度:強

評論:菌液給入前必須排除胃排空延遲和新發胃腸瘻/穿孔。神志清醒的低齡兒童在經鼻胃管給入菌液後需保持坐姿或側臥位至少1小時,以防止誤吸。建議7歲以下兒童給入菌液總量為10-50 mL(1-2min給入)。在菌液給入前是否使用促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的說法缺乏結論性證據。研究表明,通過鼻胃管與結腸鏡途徑給入菌液治療復發性CDI的臨床療效在成人和兒童患者間均沒有顯著的差異。但通過鼻胃管途徑給入菌液治療CDI以外疾病的療效尚缺乏證據。

5

安全與管理

27.WMT需強制性臨床管理,WMT應由接受過專門培訓的醫生提供(EO)。

評論:糞菌庫應由在WMT領域臨床經驗豐富的執業醫師管理。糞菌庫應由醫院建立,必須嚴格保護患者和捐贈者的隱私。

28.供體糞便樣本至少保存2年用於安全證據溯源,篩選供體的資料和實驗室記錄應該至少保存10年。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必須記錄供體信息、菌液製備、儲存、運輸、菌液移植途徑和患者信息,保證至少10年的可追溯性。若發生不良事件,這將有助於WMT中心從樣本/記錄文件中進行「回顧」,以確定捐贈者是否為不良事件的來源。

29.鼓勵建立在醫院的區域性WMT中心提供專業的WMT服務和開展菌群相關研究。

證據質量:低

推薦強度:強

評論:「糞菌庫」的建立最近得到國際共識的推薦。在隨機對照研究中,FMT對於CDI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治療有著顯著的優勢。據報導,WMT對難治性IBD和危重抗菌素想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患者也有挽救性治療價值。WMT是可靠、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療方法,可減輕某些疾病的醫療負擔。

30.WMT的實驗室條件應達到生物安全二級,鼓勵達到三級(EO)。

評論:為最大限度減少環境中病原體的危害,並保護技術人員,鼓勵在實驗室配備有層流淨化系統的三級生物安全設施。要求最低達到生物安全二級。除供體糞便以外的任何樣本都不允許進入實驗室,以避免病原體或質粒DNA傳播的可能。

31.WMT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接受WMT相關培訓(EO)。

評論:將要施行WMT的醫療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應接受嚴格的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供體和患者的選擇、患者準備、移植途徑、安全評估和實際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培訓內容需根據研究進展及時更新。

6

結論

WMT不同於傳統手工製備的FMT,本共識報告為WMT提供了方法學指導。共識就如何篩選供體、改善實驗室製備系統、患者準備、合適移植途徑的選擇、建立WMT中心等方面確立了指導意見。這些意見和相關評論不僅可用於指導醫院建立WMT中心,也可用於指導醫生對WMT的臨床應用。鑑於FMT在世界範圍內已用於治療CDI以外的疾病,且不同國家和地區對FMT的管理政策差異很大,本共識不涉及FMT適應證。綜上,本共識旨在推動FMT方法學的標準化,使更多的患者受益於WMT治療。

作者貢獻:張發明構思、組織共識制定。黃秀娟、何興祥、吳登強、吳開春及邱正堂分別擔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工作小組的主席。所有成員均參與共識制定和稿件修改。

FMT標準化研究小組專家: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感染科曹清;

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陳基湘;

長庚紀念醫院兒科感染科邱政洵;

長庚紀念醫院消化內科邱正堂;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崔伯塔;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鄧明明;

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內科方瑩;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馮百歲;

廣東藥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科何興祥;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許文鴻;

湖北省中醫院消化內科胡運蓮;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李景南;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消化科李禕;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內分泌科劉煜;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繆應雷;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黃秀娟;

國家消化疾病臨床研究中心、西京消化病醫院聶勇戰;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軍;

山西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王俊平;

高雄醫學大學吳登強;

國家消化疾病臨床研究中心、西京消化病醫院吳開春;

武漢同濟醫院消化內科肖芳;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楊少奇;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科於泳;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張發明;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張筱茵;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周永健;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祝蔭。

致謝

長庚紀念醫院的郭家榮和李柏賢在共識會議前和會議期間參與了本共識的討論。感謝Lea Ann Chen醫生(美國紐約大學Langone 醫學中心)對稿件的編輯和專業意見。感謝樊代明院士(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對本項目的支持。

資金支持

該項工作受江蘇省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項目(No.2017-1-57)和國家消化疾病臨床研究中心(No.2015BAI13B07)資助。

利益衝突

張發明是經內鏡腸道植管術(TET)、智能糞菌分離系統(GenFMTer)概念及器械的發明人。其他作者聲明沒有利益衝突。

熱心腸日報主編推薦洗滌菌群移植方法學共識

特別提示

這是翻譯稿,限於譯者時間和水平,不能完全體現英文原文本意, 請以英文原文為準。

編輯:王 妙

主編:李 潘

相關焦點

  • 菌群移植開闢醫學「新航道」
    不同於傳統的手工FMT,洗滌菌群移植(WMT)是基於智能化糞菌分離系統(GenFMTer)及嚴格相關漂洗過程的FMT,是FMT發展過程中的新技術。從糞菌移植到洗滌菌群移植2014年4月,「糞菌移植」從方法學上發展為WMT。
  • 今日Nature:聚焦飲食和菌群等對血液代謝物的影響
    和182個代謝物的水平,大部分基於菌群的代謝物預測在另兩個獨立隊列中得到驗證;③ 飲食和菌群對代謝物的預測存在相互重疊和彼此獨立之處;④ 在一項小型臨床試驗中,驗證了吃全麥麵包與血液胞嘧啶和甜菜鹼升高的因果關係。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家:糞菌移植作用多
    廣州不是第一個研究「粑粑」的地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上海兒童醫院、江門市人民醫院、樹蘭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等多地醫院開展糞便捐獻與研究。這些糞便被收集起來後,將發揮大作用,成為繼肝、腎、肺、角膜等器官之後的又一移植對象。
  • 深度解讀|糞菌移植(FMT)的臨床應用與挑戰
    該專家共識於10月14日發表在行業內頂級期刊《Gut》上。 本文將從該共識出發,深入介紹FMT相關背景知識、其在醫學界的應用現狀以及面臨的問題。 什麼是FMT? FMT是指將含有糞便物的溶液從健康供體轉移到受體的腸道內從而直接改變其腸道菌群組成,達到重建腸道微生物群平衡的目的,為治療疾病提供幫助。
  • 年度綜述聚焦:醫療充滿副作用,改善菌群來規避?
    ;③ 衰老小鼠的體重及脂肪量更高,而瘦體重更低,且血液中的胰島素及瘦素水平更高;④ 將衰老小鼠的糞菌移植給成年小鼠,後者表現出肥胖相關表型:脂肪量及胰島素水平更高,攝入的食物更多,且有著更高的呼吸商。,將衰老小鼠的糞菌移植給成年小鼠,可誘導後者表現出肥胖相關表型,包括更高的脂肪量、胰島素水平、呼吸商及食物攝入,提示衰老小鼠的腸道菌群具有致肥胖性特徵。
  • Nature子刊:仁濟醫院通過脂質體包裹細菌,解決菌群移植的載體問題
    點擊查看 腸道菌群在人體免疫調節和維持體內動態平衡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針對腸道菌群的試驗研究方面,菌群移植是一大熱點:通過微生物移植,可以抑制病原體的定殖並調節細菌的分布。
  •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宏基因組方法學研究取得進展 來源: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3-23   今日/總瀏覽:1/5100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作為腸 - 腦軸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多種方式影響神經系統 。
  • 糞便移植--中國數字科技館
    如果是順產,嬰兒出生後腸道「定居」的主要是母親的陰道菌群;如果是剖腹產,嬰兒出生後腸道「定居」的主要是母親的皮膚菌群。可別小看這種差異,這可能會對小朋友的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嬰兒出生後,隨著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不同,腸道菌群又會發生改變,比如多吃肉類會使腸道內有害菌數量增加,破壞腸道環境,而適當進食酸奶,會增加腸道的有益菌,使腸道形成保護膜。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縱向來說,菌群形成三個生物層:最深層是膜菌群,菌群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主要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為腸道共生菌,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層為消化鏈球菌、糞桿菌、韋榮球菌和優桿菌等厭氧菌;表層為腔菌群,可在腸腔內遊動,主要為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需氧和兼性需氧菌。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通訊作者:Haiyan Chu (褚海燕);Yong-guan Zhu (朱永官) 合作作者:Xisheng Guo (郭煕勝);Daozhong Wang (王道中) 主要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 腸道裡的醫學未來:利用腸道菌群的治療前景
    從「屎」說起:糞便菌群移植帶來的希望糞便菌群移植(FMT)已經在一些疾病的治療中顯示出成功的希望。這種治療手段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腸道,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 這其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醫書中就有使用糞便製劑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記錄 。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腸道菌群與癌症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可調控宿主對癌症治療的反應,例如對化療或免疫療法的抵抗。此外,在癌症治療期間由廣譜抗生素(ABX)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干擾導致癌症進展的腫瘤微環境。該研究發現,廣譜抗生素(ABX)能夠增加癌症轉移,通過深度測序,結合動物模型和糞便移植對腸道菌群進行分析,發現腸道菌群通過IL-11/circRNA/miRNA/SOX9軸,在調控癌症進展和轉移中起著關鍵作用。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日前,他們在《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揭示了腸道菌群在布氏田鼠體溫調節和代謝產熱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腸道菌群介導低溫適應 研究人員發現,在4℃左右的空調房裡待過4周後,布氏田鼠除了出現體重下降、攝食量增加、產熱能力增強等常規反應外,它們腸道菌群的組成和比例也發生了改變。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腸道菌群的破壞可以影響乳腺癌的發生風險,那麼,腸道菌群失調是否也會促進乳腺癌的轉移擴散呢?確實,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的一個重要參與者。抗生素可以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研究人員選擇使用抗生素誘導腸道菌群改變,來觀察對乳腺癌轉移的影響。
  • 含表面活性劑的洗滌汙水能用破乳劑處理清嗎?
    洗滌工廠汙水難處理,處理成本高,是汙水廠的大問題,而洗滌汙水主要由肥皂、油脂、合成洗滌劑、表面活性劑(LAS)、以及少量細菌、大腸菌群以及病毒等有害物質組成,是重要的水質汙染源,所以處理洗滌汙水首要就是除磷,而洗滌汙水為什麼難處理,使用什麼措施才能處理好,是洗滌廠所關心的重要問題。
  • Nature雙發:菌群原位成像重大突破+真菌多糖抗腸炎
    ,真菌-免疫互作,抗生素,血腦屏障,糞便病毒移植,豬,脂肪肝,肥胖,產丁酸菌。 ​​BMC Biology——[6.765]① 小鼠經抗生素處理後分為2組,糞便病毒移植(FVT)組移植抗生素處理前的自體糞便病毒,對照組移植經熱處理及核酸酶處理的自體糞便病毒;② 兩組小鼠的糞便細菌組成均隨時間逐漸恢復至抗生素處理前;③ FVT組小鼠的糞便細菌組成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