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診斷治療篇

2020-11-23 醫脈通

作者:王彤、肖新華教授 北京協和醫院


一、前言


生理條件下,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速率與體內血糖濃度變化相偶聯。β細胞膜上ATP敏感性鉀離子通道(KATP)在此偶聯過程中起關鍵作用。


當血糖濃度升高時,葡萄糖通過葡萄糖轉運蛋白2(GLUT-2)進入β細胞,在葡萄糖激酶(GCK)的作用下磷酸化,經過糖酵解途徑代謝,ATP:ADP比值增加,使KATP通道關閉,導致β細胞膜去極化,電壓門控性鈣離子通道開放,引發胰島素分泌。


在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時,胰島素分泌與葡萄糖代謝解偶聯,胰島素呈持續分泌,導致低血糖的發生。


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是新生兒和兒童出現嚴重持續性低血糖的最常見原因。這種持續性低血糖對於兒童,特別是新生兒和嬰兒,容易導致低血糖性腦損傷,因此其早期及時診治尤為重要。在成人患者中,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約佔全部低血糖症病因的0.5%~5.0%,可見於胰島素瘤或胰島β細胞增生。


二、臨床表現和生化診斷


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可以表現為空腹、運動後或餐後低血糖。臨床症狀包括腎上腺素能相關症狀(如出汗、手抖、心悸、易怒、飢餓等),或神經性低血糖相關症狀(如意識障礙、言語不清、記憶力減退、視物模糊、癲癇發作、共濟失調等)。在新生兒和嬰兒中的臨床表現可能具有非特異性,如餵養困難、昏睡、易激惹、興奮等。


當前,對於新生兒和嬰兒中低血糖的定義和起始幹預治療的血糖閾值仍然存在爭議。臨床上大多數新生兒低血糖都是一過性的,因此需注意區分生理性低血糖(血糖濃度僅在出生後48小時內偏低)和那些可能存在持續低血糖風險的嬰兒。

 

 圖片來源:醫咖會


三、分子遺傳學機制


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可為一過性或持續性。一過性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遺傳學機制尚不清楚,部分病例與HNF4α和HNF1α基因突變有關。持續性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是新生兒和兒童出現嚴重持續性低血糖的最常見病因,約50%的患者可以找到明確的致病基因。


目前,有9種基因突變已經被證實可以導致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包括ABCC8、KCNJ11、GLUD1、GCK、HADH、SLC16A1、HNF4α、HNF1α、UCP2等。


1. KATP通道基因突變(KCNJ11和ABCC8)


KATP通道由KCNJ11基因編碼的Kir6.2亞單位和ABCC8基因編碼的磺脲類受體1(SUR1)亞單位共同組成。KCNJ11和ABCC8基因隱性失活突變是導致嚴重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最常見原因。絕大多數患者對二氮嗪治療無反應。也有部分患者攜帶顯性失活突變,其臨床表現相對較輕,二氮嗪治療可能有效。


2. 穀氨酸脫氫酶表達異常(GLUD1)


也稱為高胰島素血症/高氨血症症候群。穀氨酸脫氫酶(GDH)是穀氨酸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ATP的關鍵酶。編碼GDH的GLUD1基因突變可導致GDH活性增強,α-酮戊二酸生成增多,ATP:ADP比值增加,KATP通道關閉,胰島素過度釋放。


其典型臨床表現是進食蛋白質後誘發的餐後低血糖。生化特徵為血氨濃度持續升高(2-3倍正常值上限),尿α-酮戊二酸水平升高。二氮嗪治療有效,部分患者可通過限制蛋白攝入避免低血糖發生。


3. 羥醯輔酶A脫氫酶基因突變(HADH)


羥醯輔酶A脫氫酶由線粒體HADH基因編碼,是脂肪酸β氧化的關鍵酶,在胰島朗格漢斯細胞中活性最高。HADH基因突變可引起新生兒嚴重低血糖,也可見於晚發的輕度低血糖。臨床表現為蛋白質(主要是亮氨酸)誘發的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可能與HADH基因失活突變導致GDH活性增強有關。二氮嗪治療有效。


4. 肝細胞核轉錄因子突變(HNF4α和HNF1α)


HNF4α基因突變可導致新生兒期一過性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隨著年齡增長,同一基因突變又可導致β細胞功能進行性減退,發生青少年發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1型。大部分患兒出生時為巨大兒。臨床表現輕微的不需要藥物治療,嚴重者需用二氮嗪治療。


僅個別攜帶HNF1α基因突變的患兒出現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也有文獻報導在同一個家系內、相同的基因突變可以分別表現為MODY和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5. 運動誘導的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SLC16A1)


是一種以劇烈運動後胰島素的不適當分泌為特徵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與SLC16A1基因啟動子區激活突變有關。SLC16A1基因突變可導致丙酮酸轉運子表達增加,β細胞內丙酮酸聚積,刺激胰島素過量分泌。此類患者二氮嗪治療有效,避免劇烈無氧運動可以預防低血糖發生。


6. 葡萄糖激酶突變(GCK)


GCK是胰島β細胞的葡萄糖感受器。其失活突變可導致MODY 2型或新生兒糖尿病。而其激活突變可導致對葡萄糖的親和力增加,糖酵解速率增加,胰島素不適當分泌。即使在同一家系內,患者的臨床表現、輕重程度也具有較大異質性。大多數患者二氮嗪治療有效,少數患者需行胰腺次全切除術。


7. 解偶聯蛋白2(UCP2)表達異常


解偶聯蛋白通過使線粒體內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聯來調控細胞內ATP的生成。UCP2在胰島β細胞高度表達,其失活突變可使ATP合成增強、胰島素分泌增加。目前有2例UCP2基因突變導致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病例報導,均對二氮嗪敏感。


四、其他病因


導致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其他病因包括胰島素瘤、代理曼丘森症候群、胃旁路手術後傾倒症候群、及其他臨床症候群如Beckwith-Wiedemann症候群等。


餐後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最常見原因是術後傾倒症候群,其他原因包括對食物中的蛋白成分敏感、胃排空過快、胰島素抵抗症候群、胰島素自身免疫症候群等。傾倒症候群通常在胃旁路手術後迅速出現,而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可能在術後數月至數年方才出現。


五、組織學亞型及影像學


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CHI)從組織病理學上可分為瀰漫型和局灶型。瀰漫型表現為胰腺瀰漫分布的細胞核明顯增大的β細胞,局灶型表現為胰腺內局灶性的結節或腺瘤樣增生肥大的β細胞。


瀰漫型約佔CHI患者的40%~50%,可見於上述9種基因的純合突變或複合雜合突變。


局灶型約佔50%,目前認為其病因為:遺傳自父源性的ABCC8或KCNJ11基因突變、同時發生該區域的母源性等位基因丟失。


在外科手術前鑑別瀰漫型和局灶型具有重要意義。MRI和CT掃描無法實現病灶定位。快速基因檢測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患者是局灶型還是瀰漫型病變,而18F-DOPA PET-CT的出現使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通過影像學分辨這兩種病理類型。


六、治療


包括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治療目標是將血糖維持在>3.5mmol/L。對於餐後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首先需調整飲食結構。 


1. 低血糖的緊急處置


如通過口服碳水化合物無法糾正低血糖,可即刻給予1~2ml/kg的10%葡萄糖,並以不低於6~8mg/kg/min的葡萄糖維持靜脈輸注,將血糖維持在3.5mmol/L以上。肌注胰高糖素數分鐘即可起效。


2. 長期治療


(1) 藥物治療


二氮嗪是一線用藥。由於二氮嗪具有抗利尿作用,通常可與利尿劑聯合應用以減輕水鈉瀦留。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藥物治療總結見下表。

 

 圖片來源:醫咖會


(2) 外科手術治療


A. 對於大多數局灶型CHI患者,局部病灶切除可以實現病情緩解。


B.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瀰漫型CHI患者,需行胰腺次全(95%~98%)切除術,有研究報導約50%患者在術後仍有低血糖事件,或出現術後糖尿病、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礙。


C. 外科手術是胰島素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其術後治癒率高達98%。


綜上,儘管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的臨床診療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仍有約50%的患者未能明確其致病基因、18F-DOPA PET-CT尚未能廣泛開展、部分瀰漫型CHI仍無有效的治療藥物等,但快速分子遺傳學檢測的出現、新的影像學技術的應用、新藥的研發、以及外科腹腔鏡手術的成熟開展,都在極大地改善著高胰島素血症性低血糖患者的臨床診療和預後。


參考文獻: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 5(9):729-42

來源:醫咖會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高鉀血症的心電圖表現以及研究進展|高鉀血症|心電圖|研究|濃度|T...
    然而,高鉀血症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通常表現為低血 壓 、 休 克 和 心 髒停搏等, 易被誤認為是基礎疾病的 惡 化 。對 嚴重高鉀血症臨床表現認知的局限性常導致貽誤最佳治療時機。充分了解心電圖在高鉀血症 早期診斷中的作用,可及早幹預、挽救患者生命。
  • 糖尿病患者出現低血糖,如何處理?
    導致糖尿病低血糖的病因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特徵的症候群,但在其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尤其是在運用胰島素和胰島素促泌劑類藥物治療過程中,低血糖是其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亦是常見的急症之一。
  • 低血糖引起的一過性胼胝體壓部受損
    低血糖的病因有外源性胰島素過多、胰島素分泌腫瘤、敗血症、Addison 病、肝腎功能衰竭等,反過來低血糖也可引起各種病變。
  • 無症狀高 CK 血症如何明確診斷?快看這個流程
    今天就聊一聊無症狀/輕微症狀高 CK 血症的診斷路徑 [1-4]。高 CK 血症定義血清肌酸激酶反映肌膜完整性,並隨活動水平而波動,CK 升高是肌肉損傷的一種非特異性標誌物。主要包括三種同工酶 CK-MM(主要存在於骨骼肌),CK-MB(主要存在於心肌)和 CK-BB(主要存在腦組織)。健康人 CK-MB/CK<1%,當其比值在 1%-3% 提示為骨骼肌受損。
  • 應對胰島素不良反應可以停藥嗎?
    如何應對胰島素的不良反應胰島素治療過程中,很多朋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造成了一些恐慌。其實這些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只要應對得當,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常見的胰島素治療不良反應及其應對方式。
  • 胰島素類似物的基礎胰島素實踐之道
    有效控制血糖,減少低血糖 和超重肥胖者體重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UKPDS研究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T2D)、血管無明顯臨床疾病(一級預防)的患者10年隨訪結果顯示,強化治療組與常規治療組相比,早期的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降低,使得該人群微血管病變、截肢、
  • 高泌乳素血症診斷流程
    下面列舉了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應考慮的一些診斷: 泌乳素微腺瘤; 有無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特別是利培酮);抗抑鬱藥,例如三環類抗抑鬱藥和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 有無使用治療噁心、嘔吐的藥物,例如胃復安和多潘立酮; 泌乳素大腺瘤; 非功能性垂體瘤(壓迫垂體柄);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少見,患者血清泌乳素濃度常仍位於參考值範圍以內
  • Evinacumab治療難治性高膽固醇血症療效顯著
    Evinacumab治療難治性高膽固醇血症療效顯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8 13:39:54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Robert S.
  • 糖尿病診療45問|解析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治療篇)
    在2018年底CDS大會上,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正式頒布,並於中華內科雜誌2018年12月份刊登,本指南針對的管理人群為年齡≥18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小編根據基層醫師關心的問題整理指南相關內容如下,因為知識點較多,共分為診斷篇、治療篇和綜合管理篇。10.
  • 垂體危象的診治總結|垂體腺瘤|低血糖|甲狀腺|垂體危象|-健康界
    本文對垂體危象的歷史、流行病學、病因、臨床特點、診斷要點、治療措施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回顧性和經驗性的總結, 特別是對產後垂體缺血性壞死和垂體瘤出血性卒中引起的危象臨床處理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 【健康微課堂】未雨綢繆,預防糖尿病低血糖
    當時,急診醫生為她測了血糖,竟然只有2.1mmol/L,趕緊給予高糖糾正低血糖。對於這次住院治療,張阿姨感到很疑惑,自己一直用藥規律,並沒有自行增減藥,怎麼會出現低血糖的情況?目前糖尿病治療方案強調,嚴格血糖控制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預後,但是這會增加低血糖發生風險。有時,一次嚴重的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抵消長期降糖治療所帶來的益處,故必須加強其防治。
  •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 1 6年版)
    LPL侵犯骨髓同時伴有血清單克隆性IgM丙種球蛋白時診斷為wM。90%~95%的LPL為WM,僅小部分LPL患者分泌單克隆性IgA、IgG成分或不分泌單抗隆性免疫球蛋白n。23。由於非WM型LPL所佔比例低,相關研究較少,本共識僅探討WM相關標準,非WM型LPL的治療等參照wM進行。
  • 口服胰島素研究進展
    在長期以來積累的豐富的循證醫學證據的基礎上,糖尿病治療指南不斷更新並保持與時俱進,指導著臨床治療愈來愈趨於規範化。目前,糖尿病的治療已逐漸發展為糾正生活方式(飲食和鍛鍊)、降糖、控制體重、以及降壓、調脂、抗凝的綜合治療模式。
  • 中國糖尿病患者怎樣正確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是長期平穩控制血糖的重要措施。相對於傳統階梯式治療方案,早期嚴格治療方案對長期血糖的管理更有效,及時起始胰島素有助於血糖達標(圖1)3。 選擇胰島素治療需同時考慮空腹與餐後血糖 根據權威指南/共識推薦6-7:糖尿病管理需對症下藥,強調個體化治療;因此在選擇胰島素治療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具體情況。
  • NEJM:保留胰島素分泌 免疫療法向「治癒」1型糖尿病再邁進!
    今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發表一項研究,在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中,戈利木單抗(golimumab)治療可以保持患者的內源性胰島素分泌,並降低其外源胰島素需求量。儘管還沒有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島素,但這一結果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 為什麼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及生命?什麼是無感知性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出現低血糖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很多糖友對低血糖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高血糖,但是其實低血糖如狼似虎,比高血糖更可怕、更危險。出現低血糖如何處理?發作低血糖後及時與醫生聯繫,調整治療方案。怎樣預防低血糖發生?預防低血糖就需要減少危險因素,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患者應正確識別低血糖的症狀和體徵、加強自我血糖監測、遵從醫囑進行治療是非常必要的。
  • 基礎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方案調整探討——4200研究...
    真實世界研究[3-4]結果顯示,基礎胰島素治療3個月後血糖達標率(HbA1c<7%)不足40%,且延長治療時間HbA1c降幅趨緩而低血糖發生率增加。4-T研究[5]結果,81.6%的患者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3年後需要加用餐時胰島素以維持血糖達標。CREDIT研究[6]提示,真實世界中,>80%起始基礎胰島素治療方案轉換的患者增加了餐時胰島素。
  • 胰島素在健美運動上的應用:胰島素的好與壞
    胰島素如何工作當你吃一頓飯,為提升β細胞血糖信號的水平,你的胰腺會使胰島素釋放到血液中。一旦進入血液,胰島素就會與脂肪和肌肉等組織細胞表面的胰島素受體結合。胰島素與胰島素受體的結合然後允許葡萄糖轉運蛋白起作用並將葡萄糖帶入細胞。一旦進入細胞,葡萄糖就可以用作燃料或儲存。當血糖水平下降時,胰島素分泌就會停止。重要的是要注意,大腦和肝臟可以通過不依賴胰島素的受體攝取葡萄糖。
  •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究竟是少見病 還是常見病?
    定義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H)是一種遺傳病,由LDL-C分解代謝中關鍵基因之一發生突變所致。FH臨床症候群或表型有具體的臨床標準界定,其嚴重程度決定應採取何種治療。臨床定義根據使用目的不同而略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