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胰島素的不良反應
胰島素治療過程中,很多朋友出現了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造成了一些恐慌。其實這些不良反應在臨床上屢見不鮮,只要應對得當,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常見的胰島素治療不良反應及其應對方式。
低血糖
低血糖是胰島素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強化治療時低血糖的發生率又高於常規治療時。通常引發低血糖的原因包括:胰島素劑量過大、進食過少或不按時進食、運動及體力活動過多、糖尿病胃腸自主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
其症狀包括兩組:一組由兒茶酚胺分泌增多所致,出現飢餓感、頭暈、軟弱無力、冷汗、心悸、手抖、臉色蒼白及心跳加速;另一組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症狀,出現相對較晚,包括煩躁不安、定向障礙、行為反常、語無倫次、哭笑無常,嚴重者可致驚厥、昏迷,甚至死亡。
應對低血糖時,如果患者神志清楚並能進食,立即服用任何一種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品,如飲葡萄糖水或含糖飲料,進食葡萄糖片、蜂蜜或葡萄乾等。如果出現重症或意識障礙,應緊急送醫院搶救。
高胰島素血症和體重增加
高胰島素血症出現的原因是皮下給予胰島素的吸收、分布和代謝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外周循環高胰島素血症。對於體重增加的情況,只要在堅持胰島素治療的同時強調積極的飲食控制和運動鍛鍊,就能使體重保持正常,同時良好的體重控制本身有利於血糖控制和減少胰島素用量。
屈光失常
屈光失常比較常出現在初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身上,主要由於胰島素治療使血糖迅速下降,影響晶狀體和玻璃體內滲透壓,使晶狀體內水分逸出而屈光下降,發生遠視,出現視物模糊。這一般是暫時性的,隨血糖恢復正常後可迅速消失,不至於發生永久性變化。
注射部位的萎縮或增生
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使用了不純的動物胰島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發生萎縮造成凹陷性皮脂缺失,或注射部位組織增生形成硬結,多見於男性臂部,有時會有麻木刺痛,可能影響胰島素的吸收。這種情況只需要提高胰島素純度或使用人胰島素注射,並經常更換胰島素注射部位即可。
胰島素性水腫
胰島素性水腫是因為糖尿病未控制前常有水鈉丟失、細胞外液減少、細胞內葡萄糖減少,控制血糖後的第4~6天可能發生水鈉瀦留而水腫,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水鈉有關。水腫一般在1個月內就可以自行緩解,嚴重時可在短期適當應用利尿劑。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發生的原因多是胰島素製劑不純所致。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多為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紫癜,罕見有過敏性休克。這種情況可以採用脫敏療法,即將4U正規胰島素溶於40mL生理鹽水中,再稀釋至400mL,這樣0.1mL鹽水中含有0.001U胰島素,開始皮下注射0.1mL生理鹽水,若無不良反應可以每15~30分鐘加倍注射1次。
免疫性胰島素抵抗
免疫性胰島素抵抗主要見於使用牛或豬等動物胰島素時,使用人胰島素治療產生抗體的機會很小,所以只需要更換人胰島素治療即可。
糖尿病患者幹萬別隨意停藥、減藥
身邊有些糖尿病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血糖達到了正常值,他們認為血糖正常了,就可以停藥了。儘管長期服藥對患者是一種負擔,但是千萬別隨意停藥、減藥。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不可以隨意停藥呢?因為血糖得到控制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已經根治了,如果停藥,血糖很有可能會再次升高。此外,如果血糖控制根本就沒有達標,長期慢性的高血糖狀態可以導致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例如心腦血管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下肢病變等。
如果血糖降下去就停藥,升上來又趕緊吃藥,就會造成血糖在短期內大幅度地波動,急劇升高或過低都可導致患者昏迷,有致命危險。
當然也有輕度2型糖尿病患者經過治療後,體重恢復正常,通過嚴格的飲食控制及體育鍛鍊就能使血糖控制良好,可以減少原用藥量,或停一段時間的藥。但無論是減藥或者停藥,都必須循序漸進,經常監測血糖,堅持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
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措施,採用飲食治療、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及中醫藥治療,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即使有的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臨床症狀消失,血糖、尿糖恢復正常,與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及勞動,若不注意調養或不按醫生的要求治療,還會出現高血糖及尿糖。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堅持治療,即使病情得到控制,也要堅持飲食與運動治療,堅持用藥,並定期到醫院複查。
那麼糖尿病患者停藥有哪些注意事項呢?首先,停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突然全部停藥,這種關係自己生命健康的事情為什麼不能耐心一點呢?減藥只能一片一片甚至半片半片地減,能減到什麼程度就減到什麼程度,不能硬減、驟減。
其次,在血糖偏低的時候減藥,如果血糖尚處於滿意範圍的高限,最好不要急於減藥,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看血糖是否已經穩定;最後,減藥後更要注意配合飲食和運動療法,不能自認為"糖尿病已經好了"而掉以輕心,如果放鬆飲食及運動療法,很容易造成病情的反覆。
糖尿病患者只有在達到如下條件才能停藥。首先是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了,因為只有血糖正常才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有效手段;其次,這種正常需要維持一段時間,需要糖尿病患者通過自我監測血糖情況評估日常血糖控制情況;第三,需要監測糖化血紅蛋白來評估近2~3個月內血糖控制情況,但即使這兩個指標均正常,也不能說明胰島功能已經完全恢復。
最後,在一段時期內患者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都正常後,還需要確認體內胰島素分泌狀況,確保3個月內血糖的平均值和胰島受損情況在合適範圍內,才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宜停藥。
總而言之,減藥、停藥都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能自以為正常了就擅自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