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指導:中山一院腫瘤科 龍健婷副主任醫師
醫療專長: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等的診斷和全程管理,致力於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全身治療方案,開發以分子靶向精準治療和免疫治療為主的腫瘤綜合治療。
化療和免疫治療都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方式,而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腫瘤的治療已不再局限於單獨一種治療方式。而是聯合多種治療方式的綜合治療模式。有鑑於此,化療和免疫治療的聯合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應用廣泛。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龍健婷副主任醫師介紹,免疫化療對治療腫瘤有一定的協同作用,能達到1+1>2的治療效益。
但與此同時,免疫化療也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包括輸注反應、感染、間質性肺炎、B肝病毒再激活和腫瘤溶解症候群等五大方面。
針對免疫化療最主要的五種不良反應,龍健婷副主任醫師逐一作了介紹。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龍健婷副主任醫師)
輸注反應:停止輸液並對症處理
在腫瘤的免疫化療過程中,患者少不了需要通過輸液治療,而輸注反應往往就發生在輸液過程中。
龍健婷指出,當患者在靜脈輸液時,液體的質量、輸液操作及輸液內加入的其他藥物等原因,都可能會引起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不良反應,如發熱、呼吸困難、靜脈炎、空氣栓塞等。
「這主要與輸液的液體本身質量不合格、有不溶性微粒,患者個體差異或聯合用藥有關。一旦患者出現輸注反應,應該及時告知醫生,停止輸液,並由專業的醫護人員進行對症處理。」
感染:針對性的抗感染藥物治療
腫瘤患者的免疫系統功能往往會低於正常人,再加上抗腫瘤藥物所引起的白細胞下降、黏膜屏障功能受損等,導致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破壞,更容易出現感染。
「如果患者在免疫化療期間不幸發生感染,應及時確定感染的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還是皮膚感染;還要明確感染原和藥敏狀態,再選擇針對性的抗感染藥物治療。」
龍健婷副主任醫師表示,患者在進行免疫化療期間,應該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提高機體免疫力,定期進行血常規檢查。
尤其是在骨髓抑制期間,要注意監測體溫的變化;保持空氣清新,預防呼吸道感染;清潔口腔,做好口腔護理;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間質性肺炎:根據病情輕重酌情給藥
間質性肺炎是肺的間質炎症和纖維化病變,常見的臨床症狀有:發熱、咳嗽、胸悶和呼吸困難。
男性、吸菸、年齡大於60歲的老年人、有肺基礎疾病等都是間質性肺炎的危險因素;此外,化療藥物、大分子單抗和小分子靶向藥物均會引起間質性肺炎。
對於藥物性間質性肺炎和急性肺損傷的患者,龍健婷副主任醫師往往會根據疾病的輕重程度來進行用藥,如症狀較輕,則先停藥觀察;對於中重度患者,在停藥的基礎上會酌情給予皮質類固醇治療。
B肝病毒再激活:預防性抗病毒治療
有資料顯示,腫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B肝病毒再激活風險往往會高於普通人群,而患者一旦出現B肝病毒再激活的情況,會導致有效的治療措施中斷,影響患者生存及預後。
如何預防B肝病毒再激活?龍健婷表示,患者在化療前給予預防性的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降低B肝病毒再激活的風險,並且對患者總生存率有明顯改善的趨勢。
尤其是B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推薦在接受化療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前一周開始應用抗HBV治療,在完成治療後繼續使用抗病毒治療至少6-12個月,並持續監測一定時間。
腫瘤溶解症候群:對症預防治療
雖然治療腫瘤的目的是為了消滅腫瘤,但如果腫瘤細胞在短時間內快速溶解,其細胞內容物或代謝產物會迅速入血。
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腫瘤溶解症候群,包括高尿酸、高鉀、高磷、低鈣血症、急性腎功能不全等併發症。
對此,龍健婷總結了相應的預防治療措施:
1.密切監測血電解質及腎功能、血氣分析,對症處理電解質紊亂。
2.記錄24小時尿量,保證每日定量的補液來維持正常尿量。
3.口服小蘇打鹼化尿液,提高尿液pH值,促進酸性代謝產物排出。
4選擇低鉀、低磷及低嘌呤飲食,必要時口服別嘌呤醇來預防高尿酸血症。
面對免疫化療的不良反應,龍健婷提醒,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有利於病情康復;同時,患者應多了解免疫化療的不良反應相關知識並積極接受規範化治療。
文字整理:麥瓊璇
點在看,和更多人分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