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免疫治療起源很早,起初人們把一些病原微生物注射到患者體內,以激發機體的抗腫瘤活性,標誌著免疫治療的開始,大約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大多免疫治療效果微弱,經過不斷的失敗之後,現在,免疫治療已是癌症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癌症的免疫治療主要是免疫檢查點PD—1/PDL1抑制劑的使用和CAR—T療法。CAR—T主要用於血液性疾病中,以腫瘤組織獲取T細胞後體外培養增多後,再回輸至體內讓它們同癌細胞去戰鬥。
常見實體瘤免疫治療主要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用,一些也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藥三分毒,免疫治療常見的毒性反應有哪些呢?
免疫治療的毒性作用具體機制還不是完全清楚,也許是藥物作用於腫瘤細胞的某種蛋白也可能存在於正常細胞,因此,免疫不良反應也就可能出現在各個系統,最常見的有皮膚毒性、胃腸毒性、肺毒性、肝毒性、內分泌毒性等。
皮膚毒性最多見的是各種皮疹,斑片狀皮疹、或丘疹、或膿皰樣、或白癜風樣皮損等。
胃腸毒性多表現為腹瀉,每日大便次數超過4—6次,或便秘,也可能有腹痛、便血、噁心嘔吐等情況,乏力明顯,多無發熱。
內分泌毒性多引起甲狀腺疾病、或糖尿病,臨床表現大多不明顯,檢查甲功、血糖或發現異常。
肺毒性病人或有咳嗽、呼吸困難,發生率比較高,資料顯示高達20%—40%多。
肝毒性可能會引起病人黃疸,肝功檢查提示膽紅素、轉氨酶升高,嚴重的情況或出現腹水。
免疫治療相關毒性反應大多都是輕度,中、重度的情況比較少,停藥後一般可自愈。皮疹反應較輕的情況可局部用一些抗過敏的藥膏,肺毒性、肝毒性、甲狀腺毒性等嚴重的情況下考慮停止免疫治療,激素、球蛋白、抗生素治療。
免疫治療相關毒性反應發生時間差異很大,快的有幾天,慢的一年多,大多發生在治療後3個月左右。腸胃毒性反應發生時間要早一些,腹瀉、便秘,再就是皮膚毒性,內分泌毒性出現晚、恢復慢。
免疫治療效果總體上雖然不錯,但也不是所有的腫瘤病人都適合,比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身體狀況很差、非小細胞肺癌明確可以靶向治療等情況就不宜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期間應該嚴密觀察,有沒有新的症狀出現?肝功、甲功、血糖的檢查,需同主診醫生保持溝通,有些嚴重的毒性反應還是挺厲害的。我是@劉永毅醫生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