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子刊重磅:癌症免疫治療的未來,這裡有十個問題

2020-12-05 騰訊網

先給各位讀者拜個晚公曆年、早農曆年。

去年寫十問,開篇就和大家聊了癌症免疫治療。一年過去,免疫治療仍在話題中心,它的領地還在不斷擴大,但一些問題也還沒有拿到更好的解決方法。畢竟免疫系統本身就高度複雜,再加上腫瘤就成了複雜的平方。

今日《細胞》子刊《免疫》雜誌刊登了一篇深度好文[1],依據基礎科研到臨床研究的順序提出了癌症免疫治療面臨的十個待解決的問題,這裡介紹給大家,權且作為提前的過年大餐。

留好胃口,馬上開始。

可向人類轉化的臨床前模型

癌症藥物的發現依賴於臨床前研究模型。從藥物的發現、作用機制的釐清、給藥方法的探索再到安全性管理,實驗室工作不可或缺,CTLA-4和PD-1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但我們都清楚,臨床前模型是無法完全反映人體免疫真實情況的。不空談理論,舉兩個實例:常用的鼠結直腸癌模型MC38,它的高腫瘤突變負荷(TMB)能夠反應結直腸癌超突變/微衛星不穩定(MSI)的特點,但是MC38的突變與人類常見的突變並不一致[2];而另一種結直腸癌模型CT26,雖然特徵與未分化/難治性人類結直腸癌一致,但卻同時具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免疫顯性抗原,免疫原性更高[3]。

除去小鼠本身與人類的差異,製作模型的方法也會造成結果的分歧

臨床前常用癌症模型往往依賴於皮下植入,而這樣生長起來的腫瘤既無法完全再現人類腫瘤免疫的全部特徵,也無法反映腫瘤在複雜組織和器官中發育的圖景;再加上,現在普遍認為腫瘤是以年為單位長期發展的,簡單的植入顯然不能夠反映時間構築起的腫瘤-免疫相互作用。

那麼基因工程小鼠能解決問題嗎?也是不能的。

利用Cre-LoxP系統敲除抑癌基因或誘導體細胞突變,這種技術已經給我們提供了可自發生長腫瘤的小鼠[4],但這又與人類癌症突變自然積累的特徵不甚相同,僅能夠代表一部分遺傳穩定的癌症。

可以說,截至目前臨床前模型的轉化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圖源 | pixabay

臨床前解決不掉的問題,就只能留到臨床研究去解決。但免疫治療要考慮的問題如此之多,通過排列組合設計臨床方案來一步步優化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麼類器官研究這麼火的原因了。

當然,除了類器官,還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新模式,比如說人源化小鼠/基因改造小鼠、腫瘤幹細胞前體細胞培養、離體培養技術等等。其中離體人類腫瘤外植體很值得關注,因為它能夠結合免疫染色和實時成像技術,來觀察腫瘤與免疫細胞的相互作用[5]。

而這些技術仍是要面臨複雜的免疫環境。腫瘤微環境(TME)由多種細胞共同構建,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類型。比較簡單的一種分類將腫瘤微環境分為三類:炎症表型、免疫沙漠和免疫排斥,Thorsson等人更是進一步分出了六大免疫亞型[6]。

最後,從臨床研究尋找科學缺陷、反哺臨床前模型也是值得探索的。

三種免疫表型

腫瘤免疫的主要驅動因素

上一節說到腫瘤的三種免疫表型,炎症表型、免疫沙漠和免疫排斥。炎症表型基於高PD-L1表達/高腫瘤浸潤淋巴細胞,也就是通俗所說的「熱腫瘤」。之所以關注熱腫瘤,正是因為這份溫度與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PI)的反應息息相關。

除了PD-L1,目前還發現了一些其他的熱腫瘤標誌物,包括IFNγ、B細胞、微衛星不穩定/腫瘤突變負荷代表的基因組不穩定等等。其中微衛星不穩定/腫瘤突變負荷可以說是非常受關注的標誌物。

從機制上來說,這二者所代表的基因組不穩定性是腫瘤新抗原的來源,可以誕生更有效的抗腫瘤T細胞反應。在轉移性膀胱癌、非小細胞肺癌、結腸癌和其他幾類癌症中,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高腫瘤突變負荷代表著更好的免疫治療反應,不過這是否能夠等同於更長的生存獲益還沒有定數[7]。

但腫瘤突變負荷並沒有與熱腫瘤綁定。包括腎細胞癌、肝細胞癌、三陰性乳腺癌、胃癌、部分頭頸癌在內,這些癌症在沒有高腫瘤突變負荷的情況下也表現出熱腫瘤的特徵;而小細胞肺癌等癌種則具有高腫瘤突變負荷,同時缺乏熱腫瘤特徵。

現在科學界已經發現病毒在新抗原產生中的作用,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到更為人所知的EB病毒、乙/C型肝炎病毒、HPV等等病毒,儘管它們的存續狀態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療效暫無明確關聯,但病毒基因組整合進入宿主基因組已經是得到證明的事實。

免疫排斥表型則具有明顯的免疫抑制特徵,可想而知,免疫排斥腫瘤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是比較差的。在免疫排斥表型中,TGFβ信號是主要的促進因素[8],其他的諸如IL-8、IL-6等細胞因子也很常見。至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細胞因子抑制劑的組合是否能夠打破免疫抑制,那就是現在進行的臨床試驗正在探索的了。

最後,免疫沙漠指的是無免疫浸潤、腫瘤增殖較快的腫瘤,包括一些小兒惡性腫瘤、HR+乳腺癌、前列腺癌、膠質母細胞瘤和小細胞肺癌。除了小細胞肺癌,其他癌種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普遍反應較差。

免疫沙漠表型的潛在驅動因素比較複雜,尚不清楚。除了缺乏啟動免疫監視的信號之外,免疫沙漠還會進一步改變腫瘤微環境的代謝條件,導致不利於T細胞功能的環境。但通過代謝來做出改變也不那麼容易,因為T細胞與癌細胞會利用類似的糖酵解途徑[9],靶向代謝的抗癌藥物可能也會影響T細胞的功能。

這部分問題如何解決,可能就要看PI3K/AKT/EGFR3等候選靶點的效能有多大了。

各個癌種中都存在不同比例的三種表型

特定器官腫瘤的免疫情況

從本質上來講,腫瘤的生長力取決於腫瘤細胞的內在特徵和腫瘤所處的位置[10]。舉個簡單的例子,轉移性尿路上皮癌如果處於肝臟更可能耐藥,處於淋巴結則更可能響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不可否認,腫瘤所在的位置也是免疫方程式的重要變量。

考慮不同免疫區室和不同組織內的免疫條件,免疫治療、腫瘤位置、原發瘤位置,這三者的組合相性可說是未知滿滿。這裡不再舉更多具體的例子了,因為儘管轉移灶的不同與預後之間有明確的聯繫,但臨床上普遍並不考慮器官特異性的治療方法

從目前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看,肝臟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器官特異性免疫,此外抗腫瘤免疫在骨髓中也會受到特殊的抑制,而淋巴結、肺、皮膚等部位可能對抗腫瘤免疫更有利。

兩種耐藥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使用中,存在兩類「耐藥」問題。部分患者在最開始就不響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而另外少部分患者則是在使用免疫治療之後逐漸出現耐藥性。

前者與我們前文介紹的腫瘤免疫狀態有關。免疫排斥腫瘤是免疫治療效果比較差的,但在不同的癌種中,這種耐藥的機制也有不同。

比如,針對TGFβ信號增強的免疫排斥尿路上皮癌,免疫治療結合TGFβ抗體能夠一定程度上克服耐藥;不過在腎細胞癌中,免疫抑制主要是由於髓樣炎症,此時加入貝伐單抗則是合理的解決方案[11]。

簡而言之,這種原發的耐藥似乎可以按照免疫表型分類,解決思路也要從免疫表型的驅動因素中尋找。

繼發的耐藥機制則更加難尋。有研究表明,腫瘤可能會誘導抗原遞呈機制的變化,包括JAK-STAT信號突變、MHC表達下調、抗原丟失等等[12]。

原發耐藥可以從已有的腫瘤標本中尋根,而且它可能更多地取決於患病器官和細胞的生物學特性;繼發耐藥則更可能在免疫治療的間隙出現,對它的理解還需要更多的臨床樣本,以及更多的時間。

兩類免疫治療的優勢

這裡所說的兩類免疫治療,第一大類是以PD-1/L1抑制劑為代表的,驅動內源性免疫細胞的內源免疫治療。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已經存在的特異性識別癌細胞的CD8+T細胞,通過免疫治療增強其抗腫瘤活性。

但並不是所有的癌種都存在足夠供內源性細胞識別的抗原,有的癌種還會利用MHC下調來逃避免疫。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以CAR-T和CD3雙特異性抗體為代表的合成免疫治療。前者為T細胞人工引入抗原,後者則藉助抗體給T細胞和癌細胞說媒。

與內源免疫不同,合成免疫可以使免疫原性差的癌症產生抗腫瘤免疫。不過合成免疫也常導致PD-L1表達的增加,反過來抑制合成免疫的效果[13]。另一方面,內源免疫能夠激活多種特異性免疫反應,可以形成持久的抗腫瘤反應,這是合成免疫不一定能夠做到的。

合理猜測,內源免疫與合成免疫可能存在相輔相成的作用。不過這兩者能否成功攜手,還有很多的很基礎的問題需要考慮,特別是免疫相關的不良反應,應當慎之又慎。

早期臨床對免疫組和療法的評估

目前可能的免疫療法組合已經超過了1000種[14],如何在儘早的階段快速找到有潛力的組合很重要。這就又要回到第一個問題,對臨床前研究模型的優化,這裡不再重複討論了。

其實我們現在對免疫治療的理解還很淺,免疫治療可能對免疫的很多節點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作用,那麼在哪個節點去評判、用什麼標誌物作為標準也需要從頭思量。考慮到治療組合評估的難度,更好的隨機化設計以及更多的檢測方法也該納入其中。

從機制上來說,免疫治療組合併不需要每一個組分都有單獨的活性,比如某些抗癌疫苗主要是為了激活另一種藥物的敏感性。不過目前的臨床研究探索更多地集中於具有單獨活性藥物的組合。

類固醇對免疫治療的影響

皮質類固醇直接影響免疫力,且對T細胞的影響甚於B細胞,各類型亞組影響不同,總的表現為T細胞總數減少[15]。皮質類固醇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時也是免疫治療免疫相關不良反應的常用藥。

類固醇與免疫治療間的關係到底如何,它對長期預後的影響怎樣,臨床使用是否要做出變革,這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預後的生物標誌物

哪些患者適用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本身已經討論太多,這裡再提幾點「外圍」問題:採樣組織的獲取和保存形式?生物標誌物組合的性價比?檢測手段/工具的可及性?醫療成本?範式的確定?

還得慢慢來。

更好的臨床終點

相信關注免疫治療的讀者都有發現,傳統臨床研究的ORR、PFS、OS等終點,並不是十分適用於評估免疫治療

從治療目的來說,使用免疫治療是為了持久的治療效果和更長的生存期,但是在目前的臨床研究評估體系裡,還缺乏對應的方法。沒有分析手段,則需要更長時間的隨訪才能獲得有力的結論[17]。

此外,免疫治療有著特殊的臨床進程,比如說治療的延後效應和假進展,這也是ORR和PFS無法公正評估的

不幸的是,短時間內我們可能還無法看到合適的新評估方法。目前已經有幾種新標準提出[18-20],不過它們還需要大量的臨床數據驗證和不斷的修改。

多藥組合優化生存

抗腫瘤免疫節點頗多,未來最佳的免疫治療方案很可能並非單獨的某個療法,而是多種治療多管齊下,同時調控每個環節。

如果按照這種思路,完整的治療方案可能包括對癌細胞的殺傷、降低腫瘤負荷、增加腫瘤對免疫療法的敏感性、激活內源免疫反應、促進免疫細胞浸潤、維持長期免疫以延長生存曲線等等。

實現以上目標,可以考慮的手段包括解放免疫檢查點、尋找可用的新抗原、克服免疫排斥、增加Ⅰ類MHC分子、增加T細胞存活,以及聯合放化療等細胞毒性療法。

新的組合要在藥物劑量上多做考慮,有些藥物可能不需要全程給藥,就能夠產生足夠的治療收益。總的來說要避免生物毒性,最大程度發揮協同效應。先例可以參考經典的化療組合,當然在有免疫治療參與的情況下方案會更加複雜。

多藥方案的確定需要新的試驗方法,例如傘式試驗、平臺試驗和籃子試驗。這類研究方法允許更加靈活的藥物組合切換。真實世界數據也能為臨床試驗提供適當的對照組。

結語

癌症免疫治療想要繼續前行,這十座大山必須越過,至於它們中的優先次序,那就見仁見智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癌症治療範式轉移的間隔正在不斷縮短,我們也希望能在2020年迎來免疫治療的大突破。

(這麼好的開源論文,建議趕緊順著參考資料1去下載)

相關焦點

  • CAR-T免疫細胞不僅能治療癌症,未來還能治療愛滋病?
    如今CAR-T免疫療法在癌症的治療上大顯身手,針對愛滋病,CAR-T免疫療法有何潛力?CAR-T免疫療法治療愛滋病的相關研究2019年,《科學》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最近上線的一篇論文中,一支產研結合的科學團隊展示了他們設計的一種新型CAR-T細胞,在小鼠實驗中,經過七天的治療,6隻愛滋病小鼠中有5隻體內找不到HIV病毒的DNA,平均HIV病毒水平下降97.5%
  • 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最近,Cell出版社推出旗下新子刊《Trends in Cancer》,作為創刊號的一部分,該雜誌邀請世界領先的癌症研究學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領域所面臨的八大問題。1、對於致癌突變的了解,如何才能指導治療?
  • 未來十年免疫治療將使大部分癌症消褪
    可喜的是,免疫細胞醫學的高速發展,為我們換一種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帶來契機——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去了解是什麼原因或基因引起了癌症,我們只需要知道癌症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差異,並能夠使免疫細胞對這種差異發起攻擊就可以了。
  • 【經典回顧】Cell子刊,癌症研究的八大問題!
    ,該雜誌邀請世界領先的癌症研究學者,列出了目前癌症研究領域所面臨的八大問題。這篇綜述是Cell發表的論文中下載和引用最多的,此後又有新的研究增加了2個新興的標誌:異常的細胞新陳代謝和逃避免疫系統。Weinberg在Whitehead生物醫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癌症的分子機制,他指出:「癌症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可能從一組共同的標誌得出結論),這個概念當然是一個幻想。
  • Science子刊:細胞自噬的黑暗面,幫助癌細胞逃脫免疫系統殺傷
    其中,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免疫療法之一,該療法顯著改變了目前癌症治療的格局,而PD-1/PD-L1免疫阻斷療法正是最典型的代表。雖然腫瘤免疫療法顯著改變了癌症治療格局,但由於多種原因,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這些療法沒有反應。因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腫瘤細胞對T細胞殺傷敏感性的分子機制。
  • 癌症治療新發現!逆轉缺失免疫T細胞可對抗致命腦瘤
    T細胞功能障礙有助於癌症患者的腫瘤免疫逃逸,並且在膠質母細胞瘤(GBM)中尤其嚴重。近日,杜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GBM患者中缺失的T細胞的蹤跡,它們被大量的隔離在骨髓中。骨髓中T細胞的隔離是T細胞功能障礙的腫瘤適應性模式,其逆轉或可成為一種有前途的免疫治療輔助手段。
  • 基於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手冊(患者版)
    腫瘤的免疫治療雖發展晚,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臨床,並有望最終成為治癒腫瘤的重要武器。目前的免疫治療策略包括針對腫瘤細胞或免疫調節分子的單克隆抗體,基於細胞的療法,例如離體活化T細胞和天然殺傷(NK)細胞的過繼轉移,以及癌症疫苗。在參與免疫應答的免疫細胞中,樹突細胞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強的抗原提呈細胞,相當於免疫抗癌大軍的司令塔。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點擊查看 早期發現癌症是成功治療癌症的關鍵。我們知道,隨著腫瘤的生長,它們的一小部分DNA會脫落並漂浮在血液中,也就是現在熱門的「循環腫瘤DNA」。從理論上來說,簡單抽血應該能夠檢測到癌變的跡象。
  • 20%的癌症病人因免疫治療獲益,免疫治療成為癌症最有前景的治療
    近幾年腫瘤的免疫治療一直是熱門話題。據相關數據統計,大概20%的癌症病人因為免疫治療而獲益,其中有部分癌症病人甚至可以長期獲益。所謂長期獲益,就是有部分癌症晚期的病人經過免疫治療後可以長期生存,這對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是一種革命性的治療方式和治療藥物。
  • 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北聯nk免疫細胞
    近幾年,癌症的治療牽掛是不少醫患的心,繼手術治療、放化療外,免疫治療儘管很多尚在研發階段,但無疑給腫瘤患者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那免疫治療癌症的成功率是多少呢?一起看看相關的介紹吧。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Nature子刊:癌症擴散到肝臟更危險,患者免疫系統無法激活
    鄒偉平教授團隊統計分析了718名接受免疫治療的癌症患者數據,這些患者所患癌種不同,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和腎細胞癌等,而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擴散轉移,如肝轉移、肺轉移等
  • 腫瘤免疫激動劑,為癌症免疫治療加「油門」
    說起腫瘤免疫治療,大體可以總結為這兩種基本的思路:第一種思路,就是通過藥物鬆開被癌細胞故意死死拽住的剎車,讓抗癌的免疫細胞能順利往前跑,從而殺滅癌細胞。CTLA-4抗體、PD-1抗體、PD-L1抗體等藥物都屬於這一類。另一種思路,就是通過藥物給抗癌的免疫細胞加油,「踩油門」,讓抗癌的力量更持久、更有效。
  • Nature子刊報導Treg細胞凋亡後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其在腫瘤發病過程中,往往扮演著「幫兇」的角色:它能夠通過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導致腫瘤的生長以及惡化。然而,10月30日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篇研究卻表明:Treg細胞凋亡後,仍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而且會變得更強。這一結果令人吃驚,並且可能有助於解釋免疫療法作為癌症治療的局限性。
  • 關於癌症免疫治療,先搞清楚這5個問題
    免疫治療之所以讓人激動,主要因為兩點:1.  免疫療法能治療已經廣泛轉移的晚期癌症。部分標準療法全部失敗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後,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  免疫療法有「生存拖尾效應」。響應免疫療法的患者,有很大機會高質量長期存活,這批曾經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通常被稱為「超級倖存者」!
  • 一種新興的癌症細胞療法 - 過繼性免疫治療
    在早期方法中,T細胞修飾後具有表達靶向共同抗原的能力,但抗原在正常組織中也表達,治療過程會產生嚴重毒性。目前TCR-T細胞的治療已從腫瘤相關抗原轉移到腫瘤特異性抗原,在誘導強抗腫瘤作用時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毒性。最新技術-腫瘤外顯子組測序和表位預測算法,能快速鑑定腫瘤細胞中因基因突變而產生的免疫原性新表位,也極大促進了TCR-T療法的發展。
  • Nature子刊綜述深度解讀!NK細胞介導的癌症轉移的免疫編輯機制!
    )在控制疾病轉移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有研究表明,NK細胞能優先控制來源於單個循環腫瘤細胞的單克隆轉移,而不是來源於細胞簇所衍生的多克隆轉移,相關研究結果進一步證明了NK細胞或與轉移性細胞的免疫編輯有關。
  • 免疫細胞在糖尿病、癌症等疾病治療中發揮什麼作用?
    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統計,目前全球約有 2.35 億人罹患哮喘。而我國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14歲以下兒童的哮喘患病率較十年前上升32.70%,全國33個城市兒童哮喘總患病率達2.1%[6]。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氣道多種免疫細胞及活性物質在運動性哮喘的氣道炎症及免疫機制中起重要作用。
  • 癌症疫苗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八大實體瘤治療性疫苗數據匯總
    除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之外,癌症疫苗是屬於癌症免疫療法中最新的一種治療方式,也是免疫治療的第三張王牌。疫苗在進入體內後相當於是免疫觸發劑,可引發腫瘤部位炎症反應,進而破壞腫瘤細胞和腫瘤組織,同時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細胞,啟動患者自身對腫瘤的免疫過程。1有效率翻倍,新型樹突細胞疫苗ilixadencel進軍腎癌一線治療截至2019年12月,88例患者中最終有70例患者可評估,結果顯示:完全緩解率(CR):11%vs4%。
  • 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很樂觀,有望治療更多的癌症患者
    人體好比一個戰場,nk細胞就像駐紮在身體內的軍隊,奮勇抵禦外界襲來的病毒與細菌。正因為nk細胞晝夜不停的保護著體內的「和平」,被生物學家研究開展到醫學治療上,目前在大型疾病的治療上面,都能見證到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的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