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向左轉,向右轉?
科學家發現弱核力導致生命體出現不對稱性

生命體大多由與自身鏡像不同的分子組成。圖片來源:notjustnut

物理學家已發現一些細微的跡象表明,生命體的不對稱性或許是由早期進化階段核衰變產生的電子引起的。所謂生命的不對稱性,是指大多數生物化學分子要麼左旋,要麼右旋。在一項持續13年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電子往往更加頻繁地摧毀特定有機分子而非它們的鏡像。

包括葡萄糖和大部分生物胺基酸在內的諸多有機分子都是手性的。這是指它們與自己的鏡像分子不同,正如左手和右手的手套不能重合。與此同時,生命體傾向於持續使用其中一個「版本」。例如,標準形式下的雙螺旋DNA總是像右螺旋一樣旋轉。不過,導致這種偏好的原因一直是個謎。

很多科學家認為,這種選擇只是簡單地出於偶然。或許在生命出現的一個充滿有機化合物的小池塘裡,統計學上的巧合導致一種化學物質的兩個「版本」在相對數量上出現了小小的失衡。隨後,這種失衡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放大。

不過,這種自然法則裡的不對稱性不禁讓人懷疑是否有一些物理現象曾在早期生命階段顛覆了平衡性。參與核衰變的弱核力,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唯一一種擁有旋向性偏好的力。被稱為β衰變的亞原子過程會產生總是左旋的電子。這意味著它們的自旋,即一種類似於條形磁鐵磁化的量子特性,總是同電子運動的方向相反。

1967年,生物化學家Frederic Vester和環境科學家Tilo Ulbricht提出,由這些所謂的自旋極化電子產生的光子會更多地摧毀其中某一類型的分子,從而產生這種失衡。一些物理學家就此認為,電子本身可能就是不對稱性的來源。

儘管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電子或光子傾向於摧毀分子某一「版本」而非鏡像的化學過程,但成效甚微。很多研究人員宣布已證明該過程不可能複製。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化學物理學家、該項最新研究的共同作者Timothy Gay表示,僅有的幾個發現電子旋向性導致手性失衡的實驗也無法確認其背後的化學過程。然而,準確描述化學反應可以幫助科學家排除導致該過程的一些可能原因,同時更好地理解構成它的物理現象。

Gay和內布拉斯加大學另一位物理學家Joan Dreiling向溴樟腦氣體中發射低能量的自旋極化電子。溴樟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在一些地方被用作鎮靜劑。在由此產生的反應中,一些電子被分子捕獲,然後進入激發態。緊接著,這些分子破裂,產生溴離子和其他高反應性的化合物。通過測量所產生離子的流速,研究人員可以發現導致每種電子旋向性的反應發生頻率。

研究人員還發現,左旋溴樟腦更可能同右旋電子發生反應,反之亦然。在能量最低時,這種方向上的偏好會快速變動,從而產生相反的不對稱性。在所有情形中,這種不對稱性很微弱,但持續存在。「這種不對稱性的發生就像我們不停地拋2萬次硬幣,平均下來會有10003次是正面朝上而9997次是反面朝上。」Dreiling表示。

「自旋極化電子能將自身的不對稱性轉移到有機分子中的想法非常有吸引力。」法國尼斯—索菲爾昂蒂波利大學分析化學家Uwe Meierhenrich認為,Gay和Dreiling觀察到的這種微小影響會被放大,從而在整體上影響生命的化學過程。他同時表示,非常希望看到與生命起源相關的手性分子實驗可以重複進行,以確定左旋電子能否產生相同的影響。

儘管自旋極化電子使生命體在手性上具有選擇性,但至今尚不清楚是什麼最先產生了這些電子。β粒子的來源包括放射性磷衰變成硫,或者宇宙射線粒子進入大氣層時經一系列衰變最終產生的基本粒子——μ介子衰變。在這兩種情況下,電子的速度都會比在Gay進行的反應中快很多。不過,Gay表示,可以使電子減緩速度而不失去它們的手性。

阿貢國家實驗室化學家Richard Rosenberg介紹說,速度更慢的左旋電子是通過其他方式而非β衰變產生的。2008年,他和團隊成員證明用X射線放射磁化鐵層同樣能產生手性偏向。同時,附著在塵埃雲或彗星中磁化粒子上的分子也可以產生手性。

左旋電子和有機分子的反應並非生命體手性不對稱現象的唯一可能解釋。Meierhenrich更傾向於將其歸結為大氣層和中子星光散射產生的圓偏振光。2011年,他和同事證實這種類型的光線可以將自身的旋向性傳遞給胺基酸。

「不過,即使證明了一個普通的物理現象如何傾向於選擇左旋胺基酸,也並不意味著這就解釋了生命是如何進化的。」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家Laurence Barron認為。(宗華)

《中國科學報》 (2014-10-09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即在該模型中的標量中微子可以很好地作為暗物質候選者,以供實驗去探測發現。 在μν超對稱標準模型中,該團隊研究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稀有衰變過程與繆子磁偶極矩的雙圈輻射修正。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型在合適的參數空間依然可以提高希格斯玻色子衰變到Z玻色子與光子過程的信號強度值,為未來大型對撞機發現新物理提供一種理論指導;同時考慮了該模型中繆子磁偶極矩的雙圈輻射修正,使得繆子磁偶極矩的理論值更為精確,能更嚴格地通過相應實驗值來約束該模型的參數空間。 該團隊還在重子數—輕子數局域規範群拓展下的超對稱模型中,詳細研究了中子、重夸克與電子的電偶極矩及電弱重子產生。
  • 宇宙早期的奇異事件,導致正反物質對稱性被打破,於是暗物質出現
    科學家不知道暗物質是如何在早期宇宙中出現的,但無論它是什麼,目前都超出了已知物理學的範圍。因為我們今天在粒子對撞機中看到了這種對稱性,它可以複製早期宇宙的極端條件。如果有一個產生常規物質的高能量反應,它有同樣的機會產生反物質。可是在某個時間點,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平衡發生了改變,常規物質充斥了宇宙,反物質似乎又消失不見了。    所以,一方面有一個對稱破壞事件,導致常規物質戰勝反物質;另一方面,又有一個完全神秘的事件,導致暗物質成為宇宙中佔主導地位的物質。
  • 科學家實現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吳健教授團隊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利用交叉偏振的飛秒雙色雷射場,首次實現了不對稱陀螺分子的全光三維空間取向
  • 超對稱性理論實驗測試中失敗,粒子物理學的未來在哪?
    到目前為止,標準模型之外沒有任何「新物理」的提示 - 已經接受的描述已知基本粒子的方程組 - 已經出現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中,由日內瓦以外的歐洲研究實驗室CERN或其他任何地方運行。(標準模型預測了最近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上周在日本京都舉行的強子對撞物理會議上發布的最新一輪質子粉碎實驗排除了另一大類超對稱模型,以及其他通過在幾個粒子衰變的速率中找不到意外的「新物理學」理論。
  • 肖豔紅小組首次實現宇稱-時間反對稱性光學體系—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16日上海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物理系肖豔紅課題組在一項最新實驗上首次實現具有宇稱-時間反對稱性(Anti-PT對稱性)光學哈密頓量的相關結果。今天,《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在線發表這項重要成果。據悉,該項研究工作是肖豔紅課題組與美國耶魯大學蔣良教授和溫建明博士理論團隊的合作成果。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
  • 體手性分子成功合成:化學家創造生命的起點?
    生命體中的遺傳物質,比如DNA,是一種由多層結構構成的體不對稱分子,對這一類分子的成功合成,意味著人們有機會開始介入生命體的模擬和創造過程。 撰文 | 李存璞(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 清晨我雙手合十,向鏡子中的我致以親切的問候。
  • 科學家揭示地球大洋巖石圈形成於25億年前—新聞—科學網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是由地殼與巖石圈地幔組成的,屬弱構造變形的剛性塊體。地球的巖石圈被許多大型斷裂或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塊體,即巖石圈板塊。剛性的巖石圈板塊位於軟流圈之上,並以大規模水平運動為主。地幔深處源源不斷上湧的巖漿從洋中脊噴發,向兩側增生,形成對稱的磁性異常帶,構成不斷增長的大洋地殼,與下伏的巖石圈地幔一道構成大洋巖石圈板塊。
  • 史上第一次,物理學家精確測量出弱核力
    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四大基本力,它們分別是 強核力(Strong nuclear force)、弱核力(weak nuclear force)、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force)以及引力( gravitation )。
  • 研究發現紡錘體形成及定位關鍵蛋白
    《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及《細胞》(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稱,發現了一組對於細胞分裂中紡錘體的形成及定位起關鍵作用的蛋白。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美國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Elisa Quintana說:「在可居住區內,地球大小的行星並不多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科學家揭示隨機光場中渦旋導致相干性退化的機理—新聞—科學網
    在臨界溫度以下,順時針旋轉與逆時針旋轉的渦旋是成對出現的,也就是說,正負渦旋是綁定在一起的。這些渦旋對對系統只產生局部的影響,使系統的相干性呈冪律衰減。隨著溫度的升高,系統的熵會增加,而熵與渦旋的能量都具有自然對數函數的形式,原來綁定在一起的正負渦旋對會解綁而成為自由渦旋,導致系統整體性的失序,其相干性退化為指數衰減。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應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徵,響應外界刺激的基因表達調控在細胞水平決定了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死亡,在器官和生物體水平決定了發育、免疫應答和神經可塑性,其調控異常可能會導致腫瘤。細胞及時響應外界刺激的一個策略是形成轉錄工廠,即將應答刺激的多個基因和多個RNA聚合酶拉到一起進行高效、協同的轉錄表達,但是這一過程如何發生和調控尚不清楚。
  • 科學家開發萃取光學純胺基酸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但是,傳統萃取方法僅能從消旋體胺基酸中進行手性拆分,導致其最大收率僅為50%,且水相中殘餘的對映體胺基酸不易回收再利用。 針對這一問題,近年來研究團隊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該研究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
  • 超對稱性理論——將有助於回答宇宙中最本質的問題
    超對稱(SUSY)最早出現在弦理論中,是一個數學概念。它之所以吸引我們,不僅因為它可以解決關於宇宙本質的許多問題,而且因為它是平衡和優雅的。它給我們的科學模型帶來對稱性,比如反物質的發現。超對稱可能開始解開引力、粒子、暗物質之謎,甚至成為大統一理論的墊腳石。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值此《中國科學報》成立60周年之際,向一直致力於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的報社新聞工作者們表示敬意。沒有你們,公眾不可能像如今這樣熟知「悟空」「墨子」「實踐十號」和「慧眼」這些科學衛星計劃。通過你們,公眾從這些計劃中又進一步了解了宇宙、量子、暗物質、黑洞、微重力和空間生命科學這些深奧的科學名詞和基本道理。感謝你們!願你們繼承60年的光榮傳統,將這座橋梁建設得更加寬闊和暢通。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劉興國課題組發現OPA1的外顯子之一4b不依賴於線粒體之間的融合,直接調控線粒體呼吸而恢復自我能量供給。機制研究表明,OPA1外顯子4b調控線粒體DNA類核的結構,特異結合線粒體DNA的D—loop區來調控其轉錄,修復電子傳遞鏈,最終恢復線粒體呼吸功能。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鈣信號轉導被認為是植物抗寒和耐熱的關鍵,但其分子機制還不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