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研究團隊研發了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為化學家帶來福音

2020-12-06 DeepTech深科技

眾所周知,設計一個新的化學合成耗時耗力,涉及大量單調冗長的工作,比如混合化學物質、測量溫度、分析結果等;如果沒有成功,則需要重新開始以上過程。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可承擔很多單調冗長的工作,為化學家空出時間,更多地去從事分析性和創造性的研究工作。

相關成果於 9 月 20 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文章一作是 Anne-Catherine Bédard(原 MIT 博士後)和 Andrea Adamo(原 MIT 研究助理)。該項研究得到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支持。

(來源:Anne-Catherine Bédard)

MIT 化學系的負責人 Timothy F. Jamison,同時也是該項研究的團隊負責人之一,他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創造一個簡單易用的系統,讓科學家們可以找出製備目標分子的最優化條件,給他們提供一個普適的、儘可能靈活的化學合成平臺。」

研究人員表示,該系統能夠極大地縮短優化新反應所需要的時間,可從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縮短到一天。他們已經為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並希望這項技術可以廣泛地應用到學術及工業領域的化學實驗室中。

MIT 化學工程專業的教授 Klavs F. Jensen 表示,「我們當初開始做這個系統的時候,目標就是具有普適性,並且成本不高。我們也是想開發一項技術,能夠讓化學家們更容易地研發新反應。」

新系統利用了一種化學合成方法,即連續流法。利用這種方法,反應物流過一系列管道,並且可以在不同點加入新的化學物質。其他過程,比如分離,也可以發生在連續流過程中。而傳統的「批次化學」,則是每個步驟單獨進行,並需要人工將反應物移動到下一步。

幾年前,Jense 和 Jamison 研發了連續流系統,可以快速生產所需要的藥物。後來,他們轉移注意力到小型系統,可應用在實驗室中,希望能夠減少研發過程中重複的人工實驗。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團隊設計了「即插即用」系統,包括幾個不同的模塊。這些模塊可組合起來,實現不同類型的合成。每個模塊近似於一個大屏手機那麼大,可以插入到一個接口,如同電腦組件通過 USB 接口連接起來一樣。某些模塊可以實現特殊反應,比如光催化或者固相催化,而其他的模塊則把理想產物分離出來。目前的系統一次性可以組裝 5 個模塊。

一旦科研人員有了合成目標分子的想法,那麼他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機器,選擇一些必要的模塊。然後,告訴機器一些具體的初始反應條件,比如溫度、反應物濃度、流速等。大概到第二天,機器通過一個常規的優化程序,探索不同的條件,即可優化出產率最高的反應條件。同時,混合化學物質,分離並測試產物等這些工作,都不需要手動完成。

Jamison 表示,「在最優化條件下進行實驗時,科研人員可與同事討論其他的一些實驗想法,或者寫文章,或者分析之前的實驗結果。換句話說,可在實驗自動進行的過程中,去做更多思考性的研究工作。」

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創造了大約 50 個不同的有機化合物。他們認為該項技術可以幫助科學家更快速地設計並產出化合物,比如用作藥物等。該系統也讓化學家能夠更容易地重複別人的研究工作,不需要重新優化實驗的所有步驟。

Jensen 表示,「如果你利用一個可以插件的機器,而別人也利用類似的機器嘗試同樣的實驗,那麼大家可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發新一代技術,可以承擔更多的設計工作,包括找出分子的結構及類型等。

相關焦點

  • 《科學》:合成化學為新藥研髮帶來了哪些突破?
    突破性合成手段的發現可以真正為藥物發現過程帶來革新。合成化學領域的創新能夠讓藥物開發人員以經濟有效的方法,更快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複雜分子結構。 例如,分子內N-H卡賓插入化學的應用為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合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古老化學走進自動化時代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近日報導,包括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化學家李·克羅寧等人在內,都在想方設法讓化學合成變得更自動化。比如,克羅寧團隊研發出了「化學機器人」以及化學描述語言和相應的計算機軟體,這套系統可以將化學文獻翻譯成機器人可以理解的分子配方,並自動生產這些分子。
  • AlphaGo給化學合成帶來新啟示
    德國一個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與「阿爾法圍棋」採用同樣技術的人工智慧軟體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分析,這將大幅提升人類合成新藥及研發其他所需化合物的效率。逆向合成的基本原則是「逆向思維」,將目標化合物分子分解成基本的、可獲得的組分,然後分析可以用哪些容易得到的試劑、通過哪些已知的化學反應步驟來合成。提出這一方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E.J。
  • 化學合成分離自動化的「另類」思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從近代化學誕生到如今,化學家們開發的合成方法越來越多,人名反應的書也越出越厚,但在實驗室裡跑反應卻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沒什麼大變化——想想那些試管、燒瓶、Schlenk瓶……曾經聽過不少小夥伴開玩笑,稱化學實驗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個反應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涉及許多手工操作。
  • 資深多糖化學家創始人團隊 海普瑞致力為全球患者帶來福音
    創始人具備了全方位的綜合能力,才是一個團隊成功的核心基石。回顧深圳市海普瑞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普瑞」)在全球肝素產業取得的可觀成績,這無不得益於海普瑞的資深多糖化學家創始人以及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有戰略性的眼光引領公司有策略地走向成功。
  • 「阿爾法圍棋」給化學合成帶來新啟示
    德國一個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與「阿爾法圍棋」採用同樣技術的人工智慧軟體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分析,這將大幅提升人類合成新藥及研發其他所需化合物的效率。逆向合成的基本原則是「逆向思維」,將目標化合物分子分解成基本的、可獲得的組分,然後分析可以用哪些容易得到的試劑、通過哪些已知的化學反應步驟來合成。
  • 顛覆傳統,「AI化學家」有望在製藥行業激發變革性突破
    近年來,自動化在化學領域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化學家簡化了繁複的實驗研究,尤其是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基於機器學習的 「AI化學家」 更是提升了實驗的效率和準確性,在化學研究領域釋放出更多紅利。如今,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Cronin 實驗室的化學家們在自動化化學合成領域取得了開拓性成果——他們開發了一個軟體,可以將學術論文轉化為可執行的程序,即實現了「文獻進,產物出(Paper in, product out)」的過程,且研究人員無需學習代碼就可以編輯。
  • 《Nature》為什麼要化學合成?
    這就是為什麼化學合成備受關注,能為21世紀源源不斷的提供新藥物,新材料,新商品。每一年都帶來誘人商業價值。2015年,化學家報導了一種新穎有效的方法來合成抗癌藥物——紫杉醇(紫衫酚)[1],以及nodulisporic acid(吲哚類生物鹼)[2],它可以作為一種殺蟲劑,還有發表在自然雜誌的抗-HIV的生物鹼[3]。合成新的分子過程中當然也有一些功利主義。
  • AI化學家,會讓科學家下崗嗎?
    「請區分化學實驗員和化學科研工作者!」……7月8日,《自然》雜誌一篇題為《移動的機器人化學家》的封面文章引發熱議。論文介紹了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科研人員成功研發了一款AI(人工智慧)化學家。文章稱,這個身高1.75米的AI化學家在8天時間裡獨立完成了668個實驗,並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化學催化劑。
  • Nature封面:化學合成分離自動化的「另類」思路
    從近代化學誕生到如今,化學家們開發的合成方法越來越多,人名反應的書也越出越厚,但在實驗室裡跑反應卻與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前沒什麼大變化——想想那些試管、燒瓶
  • 從萬千組合中挑出最優配比,AI加速化學材料合成
    目前在整個化學合成應用領域中,上遊市場關注於合成路線的設計,包括輔助研究人員逆向合成預測、路線篩選等;而中遊市場囊括了自動化儀器和機器人平臺的開發;下遊市場集中於醫藥企業及材料平臺的實驗室分析服務、企業集成解決方案等。上遊市場依舊佔主體,但下遊市場的研究與應用才是這個行業商業價值的實際產出。來自於企業的需求,既能豐富中遊產品的產出,同時也能夠為上遊研究的優化提供建議,從而活化整個市場行業。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能合成任何有機化合物的機器有望重塑化學—資訊—科學網
    電氣夢 如果化學家有機會建成他們的夢想設備,那必須將3個核心能力結合在一起。首先,機器必須能夠訪問有關分子如何被建造的現有知識資料庫。第二,它必須能將這種知識反饋給一種算法,以便規劃合成步驟。最後,它必須能自動按順序使用機器反應器中的試劑。 最後一步的技術進步最快。許
  • 機器人「化學家」,自主優化合成納米材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新材料的製備實驗,常常會牽涉到多個反應階段、反應參數和反應路線,而為了找到最佳的製備方案需要系統優化不同的條件,這給研究人員帶來大量的工作量,非常耗時耗力。就算順利優化,找到了最佳方案,但還有可能面對另外一個大坑——可重複性!估計很多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無法解釋的實驗不能重複問題。
  • 科研界的實驗民工,每天工作21.5小時的「化學家」
    例如 2018 年,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就訓練出了一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化學合成機器人,從而使探索大量化學反應的過程實現自動化。該研究同樣發表在 Nature 雜誌上。研究人員當時表示,這項新技術能夠變革分子的發現方式。只不過與這次 Nature 封面的自主機器人化學家不同,當時的這套機器人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算是一個人工智慧反應器。
  • Science:合成化學對於製藥工業有多重要?
    ,為人類的衣、食、住、行、醫等等各個方面帶來巨大的變革和便利。經過近兩百年的發展,一代代合成化學家的創新和努力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我們的生命質量。面對這些非凡的成就,有人認為合成化學已經發展的足夠完善,達到頂峰難以更進一步,再大的投入也罕有相匹配的產出。
  • 化學家合成史上最小芳香環
    在苯環的結構基礎上,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芳香環被化學家的巧手合成出來。你知道最小的芳香環是什麼嗎?事實上,這個最小芳香環的記錄是剛剛才創造的。最近,德國維爾茨堡大學Holger Braunschweig教授帶領的化學家團隊成功地合成出了穩定的基於硼原子的三元環(B3環),這是迄今為止最小最輕的芳香環。這種小芳香環除了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化學結構和化學鍵,還有不錯的實際應用前景。
  • JMC|藥物發現和合成機器學習聯盟綜述人工智慧在藥物合成中應用
    雖然該領域仍處於使用計算機輔助合成規劃(Computer aided synthesis planning,CASP)進行完全自動化合成規劃的早期階段,但這些初步成功證明了這些工具在DMTA周期中的效用。從2018年5月開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與13家製藥和化學公司在藥物發現和合成的機器學習(MLPDS)聯盟中,進行了密切合作。
  • 中國科學家破解氮雜環化學合成「重要難題」
    該校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雜環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非碳原子共同組成環狀骨架結構的一類化合物。非碳原子統稱為雜原子,常見的雜原子有氮、氧、硫等。含氮雜環化合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
  • 如何基於1000多萬個化學反應 加速合成人類所需的化合物?
    人工智慧帶來的革命仍在繼續:從沃森(Waston)機器人不到10分鐘診斷出白血病,到AlphaGo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選手;從戰場到太空,隨處都可見其身影。其實,AI也早已滲透進科研領域,成為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