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合成化學為新藥研髮帶來了哪些突破?

2020-12-05 騰訊網

▎藥明康德編譯整理

來源:《科學》

合成化學領域的創新讓眾多突破性療法成為可能,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大大改善了人類健康。面對醫藥領域的諸多挑戰,在合成化學方面的持續創新將是推動下一波藥物開發的必需動力。創新的合成手段不但讓我們可以合成以前無法獲得的化學物質,而且激勵我們嘗試設計和構建化學物質的新理念。近日《科學》雜誌上的一篇綜述對近來最重要的合成化學進展進行了盤點。我們今天將與讀者分享其中的精彩內容。

合成化學的創新為何能幫助解決醫藥領域的挑戰

醫藥行業目前面對眾多挑戰:對還未澄清生物機制的複雜疾病的關注日益增加;行業環境變化迅速,而且競爭激烈。在這樣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下,藥物發現科學家們必須選擇與人類疾病相關的生物靶標,並且發現安全有效的治療分子來調控這些靶標。突破性合成手段的發現可以真正為藥物發現過程帶來革新。合成化學領域的創新能夠讓藥物開發人員以經濟有效的方法,更快地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複雜分子結構

例如,分子內N-H卡賓插入化學的應用為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合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上世紀50年代,合成像青黴素這樣的抗生素對藥物化學家來說是個嚴峻的挑戰。由於缺乏有效的合成手段,對這類抗生素的構效關係(SAR)的研究也受到了限制。而分子內N-H卡賓插入化學的應用為合成這類β-內醯胺類抗生素帶來了顛覆性的解決方案。這一合成方法隨後被用於無數種抗感染化合物,其中包括硫黴素(thienamycin)。而它帶來了抗生素亞胺培南(imipenem)的發現和工業化製造。這個例子表明,新的合成工藝讓創新分子設計成為可能,打開了合成原先無法獲得的具有高度治療價值的分子的通道。

▲合成化學的創新帶來了重要抗感染藥物亞胺培南和vaniprevir的發現(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治療慢性C肝感染的靶向療法領域,對C肝病毒(HCV)NS3/4a蛋白酶的結構分析表明,這種蛋白酶的抑制劑需要大環(macrocyclic)結構才能提供與蛋白活性位點足夠的親和力,從而抑制這一病毒蛋白酶的作用。關環複分解反應(ring-closing metathesis)的應用為合成多種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劑帶來了突破性進展。它不但帶來了6種獲批抗C肝藥物,還讓對其它相關大環分子的開發成為可能。

在這兩個例子中,新的化學合成通路的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們設計和構建分子的思路,拓展了可以觸及的化學空間,從而讓分子擁有了未來候選藥物需要的生物活性。醫藥行業開發滿足未竟醫療需求的分子,並且經濟有效地將它們送給患者的能力,離不開合成手段方面的持續革新。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投資:創新合成手段,合成化學與生物分子之間的交織,和加快創新合成手段發現速度的新技術。

合成手段的創新

在過去20年裡,數位科學家因為發明新的合成手段而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這些化學合成手段不但影響到了整個合成化學領域,而且為藥物化學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隨著過渡金屬催化流程的發展,應用尖端技術來可控地激活C-H鍵並對複雜先導結構進行功能化,改變了類似物的合成方式。尤其是在先導化合物優化的晚期對特定C-H鍵進行高效、高產量、可控的氟化和三氟甲基化,能夠在不需要從頭合成的情況下,有望讓先導化合物擁有更好的靶點親和力和代謝穩定性。

新的合成手段可以為藥物開發賦能(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另一個例子是,基於單電子轉移過程的脫羧反應和鎳活化的親電試劑的結合,提供了一種促使Sp2-Sp3和Sp3-Sp3碳碳鍵進行交叉偶聯反應的常用方法。這種合成方法確立了一種新的理念,它把羧酸官能團視為掩蔽的交叉偶聯前體。這擴展了這一在化學原料中無處不在的官能團的合成潛力。而且,利用與光氧化還原反應構成的協同催化能讓C-O和C-N交叉偶聯反應能夠在更溫和的條件下進行。這讓這些手段能夠被用於合成更多與藥物相關的底物。對抗血小板藥物tirofiban的簡潔合成,就是醫藥行業能夠迅速利用這些手段促進藥物研發的優秀案例。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激增,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突破,它們將會改變分子的設計和構建方式。

合成化學和生物分子的交匯

包括蛋白、核酸和聚糖在內的生物大分子,通過自然進化,能夠在高度複雜的環境中達到卓越的特異性和功能。這些特性對於醫藥行業來說,不管是從靶點角度,還是從治療角度都非常吸引人。基於單克隆抗體,多肽和RNA的療法獲得成功,證明了大自然平臺提供的醫藥產品的威力。融合合成化學和生物合成化學領域的最新進展,將幫助人們駕馭這些天然大分子,並且在三個方面擴展對生物分子的有用操作:將它們作為創新和特異性轉化反應的催化劑,作為偶聯物用於創新生物偶聯化學,以及開發創新和優化的治療模式。

生物催化劑

在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和蛋白工程學方面的長足進步,使得開發具有穩定性、活性和卓越特異性的生物催化劑成為可能。2018年的

諾貝爾化學獎

授予了「酶定向演化」的先驅Frances Arnold教授就是這一領域研究重要性的最好證明。如今,生物催化劑在藥物研發方面的應用變得更為廣泛,它們可以作為藥物代謝物合成的重要方式,或者作為快速合成類似物的工具。

例如,2』,3』-cGAMP是STING蛋白的內源性激動劑,而STING蛋白在激活先天免疫細胞方面有重要功能。這激發了醫藥研發領域合成2』,3』-cGAMP的環狀二核苷酸(CDN)類似物的濃厚興趣。用純化學過程合成CDNs,通常非常繁瑣,而且產量很低。但是研究人員發現,催化生成2』,3』-cGAMP的內源酶cGAS可以被改進,用於作為生產非天然CDNs的生物催化劑。這一發現大大加快了STING激動劑的優化過程。

▲cGAS作為生物催化劑,優化了環狀二核苷酸的合成過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於合成化學在藥物發現和開發領域未解決的問題,生物催化劑的研究投入將帶來創新解決方法。

生物偶聯化學

在過去20年裡,有選擇性地偶聯生物大分子的技術有了顯著進步,讓藥物研發人員能夠在蛋白的特定位點進行偶聯反應。這對抗體藥物偶聯物(ADC)領域的發展起到重要影響。第一代ADCs為異質性偶聯物,這意味著偶聯反應可以發生在蛋白表面的不同賴氨酸或半胱氨酸上。而第二代ADCs絕大部分為同質性偶聯物。而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偶聯反應發生的位點是決定ADC表現的重要因素。

得益於在這一領域的最新進展,研究人員可以在野生型蛋白的N端或者C端進行偶聯反應。這可以防止對蛋白功能或二級結構不必要的破壞。特異性N端偶聯化學反應的開發,和對應的對蛋白底物C端的脫羧烷基化反應的應用,為在複雜生物大分子中完成高度位點特異性偶聯反應提供了新的洞見。這些反應利用了局部鹼度和電離勢的區別,藉助了生物大分子提供的複雜性。

在蛋白N端或C端進行生物偶聯反應(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合成創新與治療模式

隨著合成化學,生物偶聯和生物合成化學領域進展的融合,從化學合成的小分子,到生物表達的大單克隆抗體,在廣泛的療法空間裡,我們改善治療模式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合成多肽、寡核苷酸和生物偶聯物方面的進展讓它們可以被用來靶向那些依靠小分子和抗體平臺「無法成藥」的靶點。這些化學合成方面的進展激發新治療模式平臺的產生,擴展了我們可以靶向的生物靶標的範圍。

例如,基於寡核苷酸的療法成功的關鍵在於將硫代磷酸酯引入到寡核苷酸的骨架中。這不但改善了寡核苷酸的穩定性,而且讓它們更容易滲透細胞膜,從而幫助向細胞內遞送。雖然這些對寡核苷酸穩定性和遞送能力的改進讓創新療法能夠進入臨床,但是很多基於寡核苷酸的療法仍然需要高劑量來克服遞送方面的屏障,這會增加毒副作用,從而限制它們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改進寡核苷酸的穩定性和效力,將有助於擴展它們的治療指數並且降低所需劑量。

有趣的是,目前引入硫代磷酸酯的方法而生成的寡核苷酸鏈,是由不同立體異構體組成的混合物。不同立體異構體具有不同的效力和穩定性。這一領域的最新化學合成進展讓研究人員能夠合成立體結構一致的反義寡核苷酸,它們與立體異構體混合物相比具有更好的臨床前表現。

加快創新的科技

高通量實驗(HTE)

由於醫藥行業需要發明並且迅速將藥物帶給患者,我們必須投資那些有可能大幅度加快發現和工業化創新合成方法的科技。生物學中的高通量篩選是活性化合物發現的基石。近些年來,醫藥行業已經策略性地為化學投資建立了HTE工具,讓科學家們可以同時通過上百個實驗來驗證實驗性假說。

在完成傳統單反應評估的時間段裡,決定反應後果的不同參數,包括離散變量(催化劑、試劑、溶劑、添加劑)和連續變量(溫度、濃度、化學計量),能夠平行地被全面探索。因此,合成化學家現在可以獲得的實驗數據與以前相比,得到了指數級別的擴增。最近從頭到尾使用HTE進行合成工藝開發的例子之一,是發現合成抗病毒藥物letermovir所需的有機催化,對映選擇性,aza-Michael化學反應。在這項研究中,一系列有效的合成通路被化學家們構想出來,然後通過使用HTE,關鍵性轉化反應可以被平行評估。

▲HTE可以加快合成反應的發現(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這一研究和其它研究中,創新的鍵形成反應由化學家構思,再通過HTE發現,然後迅速得到工業化推廣並用於對後期候選藥物的商業化生產。

HTE工具也開始對藥物發現產生影響。預先設置劑量的反應特異性HTE篩選試劑盒,在開發化學實驗室中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快速發現用於合成複雜底物的反應條件。這些HTE試劑盒中包括了實驗室最成功和最普遍的催化劑系統。

將HTE微型化到納摩爾級別,可以讓研究人員在1天時間裡同時完成超過1500個微克級別的實驗,從而迅速發現合適的反應條件來探索化學空間,並且加快藥物發現過程。而且HTE可以加快生成多樣複雜的分子矩陣的速度,將它們與生物測試結合起來,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藥物開發的運行方式。

計算機輔助手段

使用計算機輔助手段來指導合成化學,正在成為藥物發現過程中的重要一環。計算化學和機器學習過去10年間的進展在新催化劑設計領域已經產生了真實的影響,在反應預測等其它領域也表現出潛力。應用深度學習可能發現新的化學反應,並擴展獲得新的藥物化學物質的能力。

計算化學已經開始應用於新催化劑的設計(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應用機器學習來解決合成領域中的問題得到了很多關注和興趣。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是使用算法來安排目標分子的合成路徑。最近的一項研究讓45名化學系學生在雙盲情況下評估目標分子的合成途徑。實驗結果表明,這些學生無法在文獻中的合成路徑和由機器學習建議的合成路徑中分出高下。

機器學習的下一步發展依賴於科學和專利文獻中的海量公共數據。在預測領域的數據的質量、廣度、深度和密度對訓練高準確率模型非常關鍵。在訓練數據中包括成功和失敗的轉化案例也非常重要。HTE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互補科技,它能夠通過生成適用於模型的數據來增強已有數據集。

展望未來

合成化學方面的突破已經激發了具有重要治療價值的新藥的研發。然而,合成化學領域仍然有很多未被解決的問題,它們限制了分子設計的速度和廣度。最近,這一領域的關鍵意見領袖(KOL)在一場峰會中,對這一領域尚未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以及能夠對醫藥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合成方法研究領域進行了討論。

從討論中產生的最有趣的想法是「分子編輯」的概念。這一概念指的是能夠對一個具有高度功能性的化合物進行高度特異性的任何修改,包括加入、刪除或者置換原子。下面的示意圖勾畫出從一個複雜的先導化合物骨架,可以通過位點特異性C-H功能化,雜芳族還原,環擴展和環收縮來生成不同的類似物。特異性修改這一骨架的威力在於它能夠避免合成類似物的潛在冗長合成過程,同時消除了合成過程中的障礙對分子設計造成的局限。我們預計在「分子編輯」領域的突破將改善分子發明的速度和質量,加快新藥好藥出現的速度。

▲「分子編輯」意味著,一個複雜的先導化合物骨架,可以通過各種高度特異性的任何修改,來生成不同的類似物(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合成化學和化學科技的持續投資需要醫藥行業與領先學術機構的合作,它有可能推動這一領域發展,讓對化學空間的探索不再受到合成複雜性的限制。那時,唯一的局限是化學家的想像力,這將讓發現治療疾病的最佳化學物質的速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合成化學驅動新藥研發的歷史演變和展望(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題圖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Campos et al., (2019). The importance of synthetic chemistry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cience,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t0805

相關焦點

  • AlphaGo給化學合成帶來新啟示
    德國一個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與「阿爾法圍棋」採用同樣技術的人工智慧軟體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分析,這將大幅提升人類合成新藥及研發其他所需化合物的效率。逆向合成的基本原則是「逆向思維」,將目標化合物分子分解成基本的、可獲得的組分,然後分析可以用哪些容易得到的試劑、通過哪些已知的化學反應步驟來合成。提出這一方法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E.J。
  • 「阿爾法圍棋」給化學合成帶來新啟示
    德國一個研究團隊近期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說,與「阿爾法圍棋」採用同樣技術的人工智慧軟體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進行逆向合成分析,這將大幅提升人類合成新藥及研發其他所需化合物的效率。逆向合成的基本原則是「逆向思維」,將目標化合物分子分解成基本的、可獲得的組分,然後分析可以用哪些容易得到的試劑、通過哪些已知的化學反應步驟來合成。
  • 從「合成一個蛋白質」到「合成生命」,上海繼續「領跑」生命科學...
    回首新中國70年奮鬥史,上海作為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重鎮,始終積極響應國家重大需求,站在世界前沿,發出中國聲音。從解放初期的科學研究「零起點」,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合成一個蛋白質」,再到如今「合成生命」,這種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首創精神,一直在上海這方創新熱土上湧動、流淌。
  • 《新藥的故事》新藥研發的背後隱藏著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
    而藥物治療就是用化學物質 來改變人體內 某個特定的生物過程,人為的糾正 那些不正常的化學反應。 明白了這些 我們就會理解,一種新藥的誕生一定是 首先要以相關的生物研究為基礎,沒有科學的生物理論 和生物研究,就沒有科學的藥物研發。 舉個例子來說,早在1856年 就有德國的病理學家提出,膽固醇 是造成 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直接原因。
  • 最近,南開人又取得了哪些科研突破?
    研獲新型柔性製冷方式「扭熱製冷」首次實現醛或酮對氮雜芳環的烷基化 助力新藥新材料研發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發展合成新物質碳-芳基糖苷新策略揭示引發急性白血病新分子機制 助力靶向藥物研發在抗流感病毒新藥研發領域獲新進展
  • 人民日報海外版:結合化學藥中藥 新藥研發中國創新路
    從新藥創製納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到新藥獲批量連年增加、速度加快,再到國產創新藥不斷上市,中國的醫藥創新之路在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的雙重助力下,越走越順暢。但創新藥研發技術要求高、投入大,有著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和長周期的特點,如何在此約束下走出中國特色新藥研發之路?如何結合中醫藥體系進行新藥研發?日前,在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上,相關人士進行了討論。
  • MIT 研究團隊研發了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為化學家帶來福音
    眾所周知,設計一個新的化學合成耗時耗力,涉及大量單調冗長的工作,比如混合化學物質、測量溫度、分析結果等;如果沒有成功,則需要重新開始以上過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個自動化的化學合成系統,可承擔很多單調冗長的工作,為化學家空出時間,更多地去從事分析性和創造性的研究工作。
  • 高端醫藥中間體化學合成研發生產外包服務提供商「Bellen」完成D+...
    【獵雲網北京】8月19日報導獵雲網近日獲悉,高端醫藥中間體化學合成研發生產外包服務提供商Bellen(寧遠)集團宣布完成D+輪融資,由弘暉資本領投,煙臺金業、崑崙資本跟投。據了解,本輪融資將繼續用於公司CRO/CDMO業務的發展和小分子新藥研發化學合成一站式服務平臺的建設。弘暉資本發言人姜燕燁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加入到支持六合寧遠持續發展的隊伍中。劉波總帶領的六合團隊在專業力、執行力與凝聚力上都很強。隨著新基地的建成,未來能為更多醫藥研髮型企業提供優質的一體化服務,完成其長期戰略意圖。
  • 對抗新冠肺炎,新藥研發要面臨哪些挑戰?談一談藥物研發流程與抗...
    中國張掖網 >> 科普張掖 對抗新冠肺炎,新藥研發要面臨哪些挑戰
  • 《AI+化學與製藥》論壇:有AI就不搬磚,化學逆合成也可以借鑑Alpha...
    作者 | 青暮編輯 | 陳彩嫻2020年6月29日,未來論壇·青創聯線上學術研討會YOSIA Webinar舉辦第三期論壇,主題為《AI+化學與製藥,人工智慧為藥物研發和化學研究按下快進鍵》。例如,化學逆合成反應借鑑了AlphaGo的思想,小分子可以編碼為字符串用NLP技術處理,或者編碼為無向連接圖用GNN處理,甚至可以用生成模型生成新的化學分子,以及用深度學習來預測化學物質的性質等等。
  • 中金: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
  • 科學網—化學生物學助力新藥研究模式轉變
    「這些舉措和成果真正推動了我國『基於化學生物學新藥研究』模式的確立和發展。」重大計劃專家組組長、中科院院士張禮和表示。 完整的「創新鏈」 過去,新藥研發更側重應用研究、對生物學基礎研究用力不夠是一個普遍現象。
  • 利用AI「發現」新藥 為研發提速
    在使用人工智慧來識別候選藥物時,這些新的候選藥物到底是被開發出來的,還是通過數學及科學方法在排查過濾之後自然遺留下來的?這些新的候選藥物,究竟是被發現的、還是被設計的?這也許是種沒有區別的區別。除了發現新藥之外,Innoplexus, Deargen, Gero, Cyclica, Healx, VantAI等公司也在利用AI技術為現有藥物發現新的用途。Insilico Medicine、Exscientia、SRI International、Iktos等公司正在全面使用AI發明新藥。世界各地的生物製藥公司都在採用AI策略以整合藥物發現過程。
  • 科學網—新藥研發模式亟須轉變
    醫藥行業落實專項提出,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圍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突破,搭建藥效、藥代、毒理研究平臺建設。支持中小創新性企業發展,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和實施醫藥產業創投計劃及新藥創新發展。 但是,國內相當多企業的研究院名不副實,資金投入和能力建設均亟須加大力度。
  • 中金公司:新藥研發過程經歷了什麼?
    來源:金融界網站來源:中金公司國內目前處於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但新藥研發耗時長、投入大、風險高,其研發過程目前還不為大家所熟知,因此我們對新藥發現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梳理了目前新藥研發經歷的整個過程,以期對投資者了解創新藥的研發過程和創新藥投資提供幫助。
  • 研發新藥、更快一步!日本研究員提出​圖模型新方法,助力化學合成新分子
    From:Preferred Network 編譯:T.R尋找擁有特殊藥理特性的新分子在研發新藥的過程中十分重要
  • 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平均研發成本15億...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以「巨型新藥種子庫 新分子賦能創新藥」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李進在演講中分享了一組數據:新藥研發成功率低於10%,每個新藥研發平均成本15億-20億美元,每個新藥研發時間需要10年以上。
  • 復旦大學化學系陳芬兒課題組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鎮痛新藥
    近日,由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陳芬兒領銜的課題組發明了一條合成雙氯芬酸類藥物新路子,突破了國內外30年來一直採用的傳統生產工藝,極大地改善了嚴重環境汙染現狀和勞動條件,其原料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國際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憑藉這一突破性成果,陳芬兒課題組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李湛:基因編輯技術與其帶來的醫學突破
    兩位科學家發現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基於此技術,研究人員能夠以極高精度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對於生命科學研究產生突破性影響,並有望帶來醫學領域的重要突破。那麼,基因編輯技術究竟是什麼,將給醫學領域帶來哪些突破,基因編輯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投資機會又如何呢?
  • 我國抗艾藥物實現零的突破 首個自主研發抗愛滋病新藥獲批上市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長期以來,我國愛滋病治療藥物都是舶來品,沒有自主研發的抗愛滋病新藥,但臨床對抗愛滋病新藥的需求卻日益增長。昨天(13日),記者從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國自主研發的抗愛滋病新藥——艾博韋泰長效注射劑獲批准上市。這是我國首個抗愛滋病長效融合抑制劑,並擁有全球原創智慧財產權,該藥的上市表明我國抗艾藥物實現了零的突破。那麼,這將給愛滋病毒感染者的治療帶來哪些改變?愛滋病是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傳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