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學李愛濤團隊實現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

2020-10-09 小材科研

近日,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理性設計大腸桿菌微生物組用於尼龍單體高效綠色生物合成」(One-pot biocatalytic route from cycloalkanes to α, ω-dicarboxylic acids by designEd Escherichia coli consortia)被刊登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2.121),團隊成員研究生王斐、副教授趙晶和博士後李倩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李愛濤教授為通訊作者,湖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圖1)。

尼龍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種合成纖維,它的合成是纖維合成工業的重大突破,更是高分子化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己二酸作為合成尼龍66的重要單體,其工業合成主要依賴高能耗、高汙染兩步化學氧化,從而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為此,數十年來很多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探索該化合物新的合成方法與工藝(圖2a)。

圖2 a)傳統的己二酸工業化學合成路徑;b)本研究發展的己二酸的生物合成路徑。

應對上述挑戰,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人工生物合成體系可以催化環己烷到尼龍66單體己二酸的合成(圖2b)。該人工生物合成體系採用模塊化和微生物菌群的催化策略,將整個生物合成途徑中的8種酶分成三個模塊分別在三種大腸桿菌中進行表達,從而獲得三個模塊化細胞催化劑。隨後,採用「即插即用」的組裝策略,將三種細胞進行組合構建大腸桿菌微生物組催化體系,最終實現了環己烷或環己醇到己二酸的高效生物轉化。該過程在常溫、常壓水相進行催化反應,使用自給自足的輔酶自循環,同時使用靜息細胞作催化劑,反應體系單一,後續分離純化簡單。此外,利用理性設計獲得的大腸桿菌微生物組作為催化劑,可以實現多種環烷烴或環烷醇(C5-C8)得到不同α,ω-二元羧酸的合成,充分證明了方法的普適性。最後,將整個生物轉化反應在發酵罐進行放大反應,成功實現了己二酸產物的放大製備(圖3),這一人工生物合成體系為實現生物法大規模合成α,ω-二元羧酸奠定了重要基礎。

圖3 從環己烷或環己醇出發製備高純度己二酸產物

據悉,李愛濤教授目前擔任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生物催化與酶工程技術引智示範基地負責人,一直從事新酶資源挖掘、改造及其在功能化學品生物合成中的應用的研究。近5年在Nature Commun. (2篇,IF:12.121)、Angew. Chem. Int. Ed. (4篇,其中封面1篇,IF:12.959)、ACS Catal. (1篇,IF:12.35)和Green Chem. (2篇,IF:9.48) 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20餘篇高水平文章,並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青年項目,以及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研發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湖北大學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833-7

相關焦點

  • 我開發尼龍單體製備生物合成途徑
    實現環己烷/環己醇到己二酸高效生物轉化  10月20日,記者在採訪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時了解到,李愛濤研究團隊在尼龍單體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通過設計微生物菌群催化體系,為尼龍單體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據李愛濤介紹,該人工生物合成體系採用模塊化和微生物菌群的催化策略,將整個生物合成途徑中的8種酶分成3個模塊,分別在3種大腸桿菌中進行表達,從而獲得3個模塊化細胞催化劑。隨後,採用「即插即用」的組裝策略,將3種細胞進行組合構建大腸桿菌微生物組催化體系,最終實現了環己烷或環己醇到己二酸的高效生物轉化。
  • 中國學者用大腸桿菌製造綠色尼龍,有望突破80年汙染難題
    湖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愛濤教授團隊,設計了一條全新的人工生物合成途徑,通過使用生物催化劑、空氣中的氧為氧化劑、在常溫常壓下水溶液中即可完成己二酸的製備。研究成果於 10 月 7 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撥動」氫原子的「魔法棒」 南大科研團隊實現烯丙醇高效綠色合成
    本報訊(記者 姜凝)只需巧妙「撥動」一個烯烴的氫原子,便攻克了長期以來的烯丙醇類化合物高效綠色合成難題。昨天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學院葉萌春課題組克服了傳統生產烯丙醇類化合物過程中反應利用率低、成本高、環境汙染大、反應產物不可控等問題,發展了以廉價的金屬鎳和苯基硼酸共催化的烯基化反應,從而在烯丙醇的經濟、高效、綠色合成方面實現重大突破。
  • ...重點專項「環保塗料用酯類單體與綠色溶劑高效製備技術」項目...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環保塗料用酯類單體與綠色溶劑高效製備技術」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諮詢審議會在南京召開。科技部高技術中心專項辦有關人員、專項總體組相關專家、項目諮詢組專家、項目研發團隊成員及各參加單位科研管理負責人約50人參加會議。    會上,專項辦人員結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和專項特點,對項目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項目負責人姚元根研究員介紹了項目總體情況和具體實施方案。專項總體組專家和項目諮詢專家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了質詢並提出了建議。
  • 巧妙「撥動」氫原子 烯丙醇合成綠色高效
    記者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葉萌春團隊藉助廉價金屬鎳和苯基硼酸共催化的烯基化反應,克服傳統生產過程中反應利用率低、環境汙染大、反應產物不可控等問題,首次實現烯丙醇高效、綠色合成重大突破。這一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成果也在最新一期《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
  • 趙川教授團隊有機修飾的釕納米晶體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電解合成氨
    研究背景合成氨反應是催化科學領域的聖杯,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氨的工業化合成解決了當今世界數十億人口的糧食難題,同時氨也是一種能量密度達到4.32 kW h/L 的無碳儲氫材料。目前大規模的工業合成氨依然依靠Haber-Bosch 法,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合成反應不僅消耗了全世界總耗能的2%,同時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加劇了地球的溫室效應。隨著電化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化學的手段實現常溫常壓條件下氮氣電解合成氨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與傳統工業哈珀法相比,電化學合成氨的原料氮氣和水來源廣泛,同時能量可來自於再生能源,被認為是一種綠色環保研究方法。
  • 趙川教授團隊有機修飾的釕納米晶體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電解合成氨
    研究背景 合成氨反應是催化科學領域的聖杯,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氨的工業化合成解決了當今世界數十億人口的糧食難題,同時氨也是一種能量密度達到4.32 kW h/L 的無碳儲氫材料。目前大規模的工業合成氨依然依靠Haber-Bosch 法,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合成反應不僅消耗了全世界總耗能的2%,同時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加劇了地球的溫室效應。隨著電化學技術的發展,利用電化學的手段實現常溫常壓條件下氮氣電解合成氨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與傳統工業哈珀法相比,電化學合成氨的原料氮氣和水來源廣泛,同時能量可來自於再生能源,被認為是一種綠色環保研究方法。
  • 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原標題: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   [導讀] 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該校陳弓、何剛團隊首次實現了對具有高「環張力」的苯並氮雜環丁烷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填補了含氮雜環分子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破解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通訊員吳軍輝 記者馮國梧)日前,困擾有機化學界多年的一個氮雜環化學合成難題,被南開大學的科研團隊攻克。
  • 凱賽生物衝刺科創板IPO或成國內合成生物產業化第一股
    值得一提的是,凱賽生物是目前第一家申請科創板IPO上市的合成生物產業化公司。該公司更是首家實現生物製造替代化工製造成為材料原料的主導供應商,歷經19年從「概念—團隊組建—資金募集—科學技術突破—產業化實施—產品應用開發—市場開拓」的商業化全過程。可以說,凱賽生物的自主研發技術水平在合成生物學這樣嶄新的學科中領先全球。
  • 科學網—青蒿素實現常規化學方法高效合成
  • 科學家實現鏈黴菌高產菌株高效綠色構建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為善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向文勝研究員等合作,在鏈黴菌胞內三醯甘油(TAGs)降解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突破:史上首次合成氟化聚乙炔!|史丹福大學夏巖團隊最新《Nature...
    Lopez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這一領域實現了突破,通過機械力化學實現了史上首次氟化聚乙炔的克級規模合成。  分子設計  聚乙炔(圖1a)從最初被發現以來,科學家已經掌握了多種對其的合成方法。然而目前為止,由於已報導的氟化聚乙炔的合成涉及到高自燃性和易爆炸的氟化乙炔,並且所得到的的高分子的結構規整性較差,因此科學家對氟化聚乙炔的研究還主要停留在計算模擬階段。為了實現氟化聚乙炔的可控、安全、規模性的合成,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種以梯烯高分子為前體的高效合成方法。
  • 生物質合成纖維環保加工技術及其應用
    沙龍圍繞生物質合成纖維PLA、PTT、PBS、PHA以及聚酯多元醇等在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如原料製備中的基礎科學問題、高效環保加工方法及關鍵技術、應用領域、發展趨勢等展開討論。清華大學教授陳國強、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陳文興等分別圍繞生物質合成纖維環保加工技術及其應用這一主題展開報告,內容涉及單體合成、聚合物合成、纖維成型加工、生物質合成纖維的開發與應用等。期間,本著公開、平等的原則,與會者在提問與討論中熱切交流,優秀成果的共享形成了「1+1>2」的良性循環。  綠色、可持續發展、環保材料是生物基纖維給人類的美好期許。
  • 尼龍是塑料嗎?尼龍屬於塑料嗎?尼龍和塑料的區別
    尼龍是塑料嗎?尼龍屬於塑料嗎?尼龍和塑料的區別 2017-06-21 10:03:25 來源:全球紡織網 尼龍是塑料嗎?尼龍屬於塑料嗎?
  • 研究揭示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的表觀調控機制
    12月17日,國際植物學著名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學家,IF:7.3)在線發表了西南大學羅克明教授研究組題為「MicroRNA6443-mediated regulation of FERULATE 5-HYDROXYLASE gene alters lignin osition and enhances saccharification in Populus tomentosa(miR6443通過調控阿魏酸-5-羥化酶的表達調控楊樹木質素單體合成)」的研究論文。
  • 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秦安軍教授等:綠色單體CO2和炔類單體參與的四組分串聯聚合反應製備區域和立構規整的聚烯胺酯
    多組分聚合反應(Multicomponent polymerization, MCP)具有溫和、高效、原子經濟、操作簡單、產物結構多變等一系列優點。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唐本忠院士團隊秦安軍教授等利用綠色單體(H2O, O2和CO2等)和炔類單體,發展了一系列高效、溫和的新型多組分聚合反應,製備得到一系列功能聚合物(Macromolecules 2018, 51, 42−48; Macromolecules 2019,52, 5546−5554; Macromolecules
  • 小分子,大功能——Science發表藥學院焦寧團隊氮化反應新突破
    利用醛、酮合成腈、醯胺的施密特反應焦寧研究團隊獨闢蹊徑,首次利用硝基甲烷作為簡單易得、安全穩定的氮源,完成了上述施密特反應中疊氮試劑的替代,實現了高附加值醯胺及腈類化合物的高效合成,該成果以Research Report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題為「Nitromethane as a nitrogen donor in Schmidt-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