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鏈黴菌高產菌株高效綠色構建

2021-02-23 中國科學報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為善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向文勝研究員等合作,在鏈黴菌胞內三醯甘油(TAGs)降解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長篇論文形式在線於《自然—生物技術》。

該論文國際審稿人評價:這是70年來首次在代謝水平上清晰闡明鏈黴菌初級代謝到次級代謝的代謝轉換機制並進行工程應用。

聚酮類藥物是鏈黴菌產生的一類重要次級代謝產物,它的生物合成過程受到嚴格調控,只有在菌體生長進入穩定期才大量合成。然而從初級代謝到次級代謝的能量池和調控開關是什麼,一直是困擾科學家的重要科學問題。

針對這一亟需解決的科學問題,該交叉聯合攻關團隊首次解析了鏈黴菌胞內三醯甘油(TAGs)在銜接初級代謝和聚酮合成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TAGs在初級代謝階段大量積累,當菌體生長進入穩定期開始合成聚酮時,TAGs則開始降解;胞內TAGs的降解不但能為聚酮合成提供必要的前體和還原力,還能夠通過影響胞內還原力的水平,調節更多的碳流轉向聚酮合成。

同時,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TAG動態降解」工程策略,實現4種鏈黴菌工程菌中聚酮化合物產量的大幅提升,尤其是阿維鏈黴菌工程菌在180立方米發酵罐上的阿維菌素髮酵單位提升50%的重大突破。

該工作是國際上首次解密鏈黴菌聚酮合成至關重要的代謝流量調控機制;並且,該機制可被轉化為理性育種簡便通用的強有力手段,在多種(工業)鏈黴菌多種聚酮化合物上都體現出驚人的效果。

「這一成果將極大地推動鏈黴菌乃至其他微生物聚酮合成代謝工程的進步。」張立新表示,這一研究為深入揭示鏈黴菌中TAGs降解和聚酮類藥物合成的代謝機制,進而充分利用可再生TAGs資源,實現聚酮類藥物乃至其他次級代謝生物活性產物高效、綠色、智能的生物製造開闢了新思路。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335-4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建立放線菌天然產物合成基因簇多位點染色體插入新技術
    目前,高產菌的構建還主要依賴常規誘變篩選,效率低且工作量大,因此亟需發展先進高效的分子育種平臺,從而實現其生物製造技術的升級換代。  為優化目標產物的生物合成,目前廣泛使用的代謝工程策略包括強化合成途徑、刪減競爭支路、優化調控網絡、反應區室化以及實時動態響應等。不言而喻,通過增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拷貝數以強化目標產物合成是最為直接、有效的策略之一。
  • ARTP誘變結合抗性篩選選育西索米星高產菌株
    本期為您推薦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福建和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張建華研究員團隊發表在《中國抗生素雜誌》上的一篇文章:ARTP誘變結合抗性篩選選育西索米星高產菌株
  • 鏈黴菌的作用機理
    鏈黴菌對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機理主要包括結抗作用、競爭作用和誘導植物抗性等。1.持抗作用 結抗作用是微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環境保護與作物增產雙贏 赤黴素是一種植物激素,赤黴素合成途徑受阻遏是水稻「綠色革命」的根本,而小麥「綠色革命」則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受阻所致。兩者突變,實現了植株半矮化、抗倒伏的高產目標,但也伴隨著氮肥利用效率的降低,造成矮稈品種需要更多化肥投入才能實現高產。
  • 論文|紫外誘變結合鏈黴素抗性選育小諾黴素高產菌株
    目 的選育小諾黴素高產菌株,在紫外誘變加大出發菌株正突變率的同時,使用鏈黴素抗性篩選,進一步改良菌株,以期快速、有效地提高菌株的生產能力。◆突變株高產菌株小諾黴素組分比測定根據搖瓶初篩結果,選取比誘變出發菌株發酵單位提高30%以上的高產突變株16株進行搖瓶復篩,測定小諾黴素組分比,其測定結果見表2。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DELLA蛋白的積累導致了「綠色革命」,實現水稻植株半矮化和抗倒伏的高產目標,NGR5蛋白高水平積累並不改變半矮化的優良性狀,但能增加水稻分櫱數,在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論文|Num1和Pil1超表達菌株構建及互作關係探究
    細胞器間的接觸是通過細胞器間的蛋白互作實現。並且,在不同的生理環境下定位於接觸位點的蛋白質會建立、維持或者改變接觸,從而影響多種細胞的基本功能。目的驗證Pil1和Num1之間的互作,構建過表達Pil1和Num1的菌株,通過免疫共沉澱試驗檢測Pil1和Num1的相互作用,旨在為研究Eisosome是否在Num1簇的形成中起作用奠定基礎。方法採用酵母四分體解離技術成功構建得到用於免疫共沉澱試驗的超表達Pil1和Num1的菌株。
  • 藍色鏈黴菌或可用於製造抗生素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挖掘法從藍色鏈黴菌中發現了一組活性基因簇,通過該基因簇可製造出無耐藥性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有望為鏈黴菌的藥用開發提供一條新思路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微生物所創建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丁醇細胞工廠
    然而,實驗室構建的工程菌株大多基於質粒系統完成,通常需要抗生素和誘導劑來保證功能基因和途徑的穩定存在,這為大規模低成本生產帶來挑戰。在染色體水平上進行基因編輯與操作,創建完全沒有質粒、基因表達無需誘導的高產工程菌株,對於化學品的生物製造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於染色體拷貝數少、目標靶點不清楚、基因表達水平低、基因操作相對困難等因素,見諸報導的全染色體編輯的高產工程菌株很少。
  • 科學家找到可高效處理汙水中氮磷元素的單一微生物菌株
    然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一種更加輕鬆、快速的單一解決方案。外媒報導稱,當前大多數廢水處理廠,都需要在反應器中使用一種微生物,以將氨中的氮元素清除掉。然後在另一個反應器中使用另一種微生物,以從磷酸鹽中清除掉磷元素。
  • 江南大學與Jens Nielsen實驗室合作構建鳥氨酸高產酵母
    2015年9月8號,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江南大學和Jens Nielsen實驗室構建鳥氨酸高產酵母的研究成果,工程酵母補料發酵可產鳥氨酸5.1 g/L。作為食品添加劑和醫藥分子,穀氨酸棒桿菌無疑是最好的鳥氨酸(L-ornithine)細胞工廠,文獻報導鳥氨酸的補料發酵濃度可達到40 g/L以上。
  • 又新增一專項 | 「綠色生物製造」重點專項2020年項目申報指南徵求...
    2020 年本專項將在工業酶創製與應用、生物製造工業菌種構建、智能生物製造過程與裝備、生物製造原料利用、未來生物製造技術路線及創新產品研發以及綠色生物製造產業體系構建與示範 6 個任務部署 22 個研究方向(其中,擬支持青年科學家項目不超過 5 項)。項目執行期一般為 5 年。
  •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新華網】科學家找到一個關鍵基因 或可幫助水稻實現「低肥高產」 2021-01-08 新華網 董瑞豐 【字體:大 中 小】
  • 鏈黴菌屬菌落及顯微圖譜欣賞
    鏈黴菌屬(streptomyces),是最高等的放線菌。
  • 青黴素發現者的原始菌株與現代菌株基因「大不同」
    1928年,內科醫生、微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倫敦偶然培育出青黴素黴菌,發現了青黴素這一後來被廣為使用的抗生素。近日,科學家首次對其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儘管弗萊明爵士的菌株被稱為青黴素的「原始來源」,但美國的抗生素生產迅速轉向使用另一種類型——生長在發黴的哈密瓜上的一種。此外,這種天然來源的真菌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因為製藥商人為地選擇了能產生更多青黴素的菌株,以追求更多的利潤。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弗萊明爵士的真菌的原始樣本中培養出黴菌,該樣本保存在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的培養標本中。
  • 通過合成生物學技術培育藍色玫瑰——利用鏈黴菌的藍色次級代謝產物製造藍色花卉
    為此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仍在不斷努力,以期獲得藍色的玫瑰花。 穀氨醯胺藍靛素合成酶基因idgS發現於鏈黴菌中,該合成酶能夠利用普遍存在於細胞內的胺基酸L-穀氨醯胺作為底物,形成具有共軛結構的藍色色素-穀氨醯胺藍靛素(indigoidine,如下圖)。
  • Sci Adv | 鏈黴菌社會中的分工
    在土壤微生物鏈黴菌 (Streptomyces) 中,一方面,它們的多細胞模式 (multicellularity) 生長代表了一種常見的生殖 (germ) -體 (soma) 細胞分工【3】(圖1)。
  • 縮短時間,科學家構建出更好的抗生素合成方法
    研究顯示,利用該方法合成的其中一種化合物對細菌感染小鼠模型中的耐藥菌株有效。科學界認為,遏制耐藥性感染增多趨勢需要新的抗生素。但過去30年裡,僅有非常少量的新抗生素被開發出來。抗生素本質上是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作用,會干擾其他細胞的發育功能。但在協同演化過程中會出現耐藥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