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

2020-11-22 澎湃新聞
X

您好!我是一名高一的學生,讀過所羅門的《大問題》,對於哲學有一定理解,認為對於生活去反思對我自己而言是件很必要的事情。有一些問題想要問。
1.國內大學哲學專業學習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對於我自己對生活的反思有多大的作用?是否在於能否明確表達和論證以及理解是否嚴謹的區別?自己閱讀著作並且自己業餘思考是否能達到差不多的效果?
2.如果不能的話那麼選擇哲學專業並且讀研究生大概需要怎樣的條件?學術研究內容是專注於對於大哲學家的思想闡釋以及哲學史發展脈絡等方面還是自己對於哲學問題的回答和理解?學哲學讀研究生是否只能當教授?
3.如果業餘的思考對於一個人來說就足夠了(我自己大概是覺得不夠的),那麼通過自學能否深入哲學深層問題?是否可以選其他可以謀生的專業並且選修哲學?
4.國內對現象學,分析哲學,存在主義等近代西方思潮的研究情況如何?
5.世界上現代哲學的現狀如何?是否因為對絕對真理的放棄而從對於自己的一整套系統理論的闡釋轉變為對各個具體問題的挖掘與分析?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已輸入0

有2個回答

你好!作為一名高中學生,考慮得這麼長遠,而且表述邏輯清楚,這很難得。先點讚一個!願你指定好計劃,按照自己的所想,一步一步實現想法。
對你的問題主要回復一下,有不清楚的話,還可以留言給我:
1.每一所大學的哲學專業特色不一,所以學習內容也會有差異,但總體而言,都是哲學史、哲學原理、哲學問題和應用哲學等四類;哲學之用於自身有關,尤其是反思力。
2. 從學科研究角度看,業餘學習很難形成系統知識,這會影響到日後的哲學運用及其對哲學本身的理解。在生活中,有兩種偏見:一是認為哲學很簡單,就是感悟和思考;二是認識哲學很難,因為抽象晦澀。這兩種偏見都不利於哲學學習,哲學的簡單在於停頓,反思就是一種停頓方式,但是很多人在周圍人的影響下,很難停頓下來;哲學的晦澀在於表達語言,有些思考很難用日常話語表達,所以哲學家需要新的話語甚至自創概念來實現表達。而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則有助於克服這兩種偏見,形成中肯的認識。
3.學哲學讀研究生未必只能當教授,而且也未必能夠當得了教授。哲學是可能性,需要去敞開它。
4.通過自學不能說不能深入到哲學深層,可能會觸及,但是也可能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通過系統的學習能夠借鑑他人經驗懂得何處可以深入,何處需要止步,如同到大海中遊泳,熟悉水域和水性的教練會給初學者以指導,這有利於學習。
5.世界哲學多聚焦問題,體系哲學從19世紀以後逐漸失去了市場,成為某些經院學者的痴夢。
6.國內現象學、分析哲學、存在主義的研究成果很多,可以從網上查到。以上答覆,希望對你有幫助,祝你學習愉快!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確實有這種感受:平時在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常常因為過度陷入懷疑主義而妨礙了對問題真正關鍵所在的發掘,或是因為太過相信他人的思想而失去批判力,系統的知識和思維訓練的確非常有意義。那麼國內大學哲學的講授過程大概是怎樣幫助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的呢?是要進行討論或者將自己的思想寫成論文嗎?學術性的論文會不會側重於對先哲思想的闡釋和思想脈絡的總結而忽視了對自己看待哲學問題的觀點的闡釋?

說你什麼好呢

已輸入0

Copyright © 2014~2020 The 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 滬ICP證:滬B2-20170116 |

滬ICP備14003370號

|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相關焦點

  • 黑格爾對於哲學自身的界定
    意識自身也是自己的對象,意識表象自己,就是在思維自己、規定自己。表象是意識天然的能力,只要有意識就一定會表象。表象是一種精神性的能力,表象的世界不一定真實存在。黑格爾批評其他科學對於思維僅僅停留於表象,不經反思地假設了一個自明性前提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對於它們所認識的事物採取樸素的信任態度。
  • 《哲學的思與惑》中對於「自我」的理解
    「我是什麼」是一個很難去形容的概念,它可以是指我,也可以是我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我的思想。當然哲學對於我是什麼的討論,是建立在自我這樣一個主觀態度上的討論。今天我們將進入《哲學的思與惑》最後一個話題:我是什麼。
  •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學
    最後他在採訪中說道,我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得益於早年的哲學生涯。這讓我很吃驚———原來這位物理學教授很可能上過哲學系。  第二個外國人是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被聘來中國工作,在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時自豪地說,我每天讀一個小時《道德經》。
  • 歷史學者林恩·亨特:我們對於現代政治的理解,依舊來自法國大革命...
    我自己的文化史轉向(不是轉向高級文化的歷史,而是日常生活表徵的歷史)受到我在伯克利的朋友和同事的影響很大。我們讀的是相同的作者,在各自學科思考類似的問題,也一直在探討怎樣最好地進行各自的研究。我們當時可以說是在創造自己的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表徵,所以不出意外,我們創辦的雜誌就叫做《表徵》(Representations)。
  • 科學教學法:類比(5)—對於理解而言,術語有礙、類比更有效!
    科研思維所強調的「嚴謹性」、「術語表達」,對於教與學來說,反而會變成學生理解知識的重大阻礙。教學目標,並不等同於教學過程。有效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學目標與學習者之間「搭梯子」的過程。而「類比」正是一種「搭梯子」的好方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往往有一個關於學習的狹隘認識。他們往往假定:書本知識,是完全獨立於日常生活的——或者說,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是「反科學的」,因而最好不要與書本知識聯繫在一起。
  • 泰勒對笛卡爾哲學的批判與反思
    儘管在當代哲學視界內,語言哲學與現象學在研究對象和內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但對於泰勒而言,二者之間存在著某些共性:它們都將理論矛頭指向了由笛卡爾哲學所開啟的「分離式行動者」(A disengaged agent)主張,「這是一種無法思考的觀點,因為,沒有為參與式理解留下理論空間」。可以說,對笛卡爾哲學的反思與批判,是解讀泰勒哲學人類學思想的一個較為理想的切入點。
  • 世界哲學日:當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哲學的生活為何更加必要?
    自2002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11月第三個星期四設立為「世界哲學日」,以此強調哲學對於每個個體、對於不同民族和區域、對於人類整體而言的意義。哲學理論和哲學史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思想潮流的多樣性,激發我們對既有觀念的思考和討論。哲學歡迎提問,鼓勵對既有價值的反思,並讓我們看到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它鼓勵不同的解釋和方法,呼喚一個整體上更加寬容的社會。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藝術創作及其作品特有的方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我們的最高要求……思考和反思已經比美的藝術飛得更高了」[21]。因此,同樣就其「最高職責」而言:  藝術對於我們現代人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經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經不再能夠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
  • 三論對於「自由」的理解
    第一部分「要有自由意志」這是胡適先生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自由,想獨立於社會,首先能有這個意識,有這個念頭。也許有人覺得這個還要說嗎?誰不愛自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很多年後的今天,很多女性雖然走出家門,在外打拼,但有很多為了家庭也在忍辱負重,一句「為了孩子」就可以讓很多女人放棄許多。寫到這裡,不由得為女性的偉大而感動。為何這麼說,「首先要有自由意志」,實在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候都是為了他人在活著,在付出,對於自我發展,對於何為自由意志其實並未考慮。
  • 什麼是三觀,三觀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反正我也是在我的角度說一說三觀的話題,所以就索性說一些沒頭腦的白話文吧。世界觀,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對於這個世界的觀點和感受。而這個觀點和感受就是基於自己對自身的生活的一種總結,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在百科上,是這樣解釋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哲學的樸素形態。
  • 哲學為何一定要追問?此文給你深刻分析
    因此,當古希臘哲學家開始探求萬物的本質時,為了有足夠的理由保障他們的追問是有效時,歷史上首次提出「什麼是什麼」的提問方式。西方哲學的開創者泰勒斯在宣稱「大地浮在水上,水是萬物的本原」這一命題時,西方哲學就伴隨性的開啟了。在此,古希臘哲學家將哲學引入到生活中所採用的哲學之思的追問方式就是「什麼是什麼」這一追問式。
  • 《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
    老實說,這本《網際網路世界觀》讓我改變了對物理,對哲學的理解。可能之前上學時學習這些學科都是建立上應試的基礎上,所以會覺得枯燥無味,晦澀難懂。這是一個物理學定律,但它在哲學認識論上價值極高,它使人類明白物質世界和主觀意識不可分離。一般在機械論和決定論指導下,由於認為事物可以被客觀測量,因此通過測量就可以獲得一個終點,再制定一個計劃去指導你的行動去到達這個終點。但在不可知論指導下,由於沒有一個可客觀測量的事物,因此通過測量只能獲得一個起點,你所有的知識在起點上的認知,認知指導你去做下一步事情而不是關於如何到達終點的計劃。
  • 對於人生有無意義,有這三種回答
    也有抽象的難題,那是在靈魂中發生的問題,其特點是:對於未發生這些問題的人,抽象而無用,對於發生了這些問題的人,卻仿佛是性命攸關的最重要的問題;你要麼從來不去想,倒也能平平靜靜過,可是一旦它們在你心中發生了,你就不得安寧了,因為它們其實是不可能最終解決的。不可能最終解決——這正是哲學問題的特點。
  • 對於時間本質的理解整個哲學界與科學界的大多數人都錯了
    人類對於時間的研究從古至今從未停止過,對於時間的探討與研究關乎著我們人類對於世界的本質的了解與理解。什麼是時間在當下的科學界與哲學界對於時間都是怎樣講的呢?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根據史蒂芬·威廉·霍金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但直到有一天,我們會問「我是誰?」,這意味著我們把自己客體化了,這就是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可以用「反思」和「超越」來概括,即「它既是超越的,又是反思的。超越就是超出自身之外,反思就是從外部返回自身。」,從「我」出發,又回到「我」。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來講,自我意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反覆嘗試的過程,甚至原則上說是一個無限深入的過程。
  •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當我們在談哲學科普書的時候我們在談些啥
    關於哲學,我們對它有太多太多的誤會。有人認為哲學知識都是艱澀難懂,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有人鼓吹「哲學無用論」,認為哲學知識百無一用,哪怕是看似形而上的數學知識還能在交訂金、付尾款,參加商場促銷返券時用的上,而哲學只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們鑽研的東西。以上種種觀念,雖然不對,但卻代表了當下很多人的想法。
  • 對於葡萄酒而言,冰箱和酒櫃有什麼不同?
    各位酒友們,當你們購買到自己心儀的葡萄酒時,是不是最苦惱的就是如何對其進行保存?如今冰箱可謂是家家戶戶必備的電器,因此也習慣性地被大家當作是儲存食物和飲料的首選,而一些酒友自然而然地就將葡萄酒放進了冰箱內進行儲存。
  • 通過記憶哲學反思人類增強
    而理清記憶增強在整體記憶哲學中的地位,能夠為理解記憶增強提供一個紮實的學理基礎。 記憶現象的哲學研究從哲學初始,記憶就與靈魂、知識問題同根而生。靈魂問題隨著形上學在哲學內部止步,知識成為記憶的一條隱藏起來的線索。
  • 我對於遺願清單和生命的感悟
    但是自己自從經歷了一些事以後,對這些東西的釋然了。逃避不是辦法 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 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和逝去的那一天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珍惜眼前人,把握現在 不要等以後去後悔。也有人覺得遺願清單就是人時日無多的時候的狀態,可能是只有一個月或者是一百天 或者是具體到多少天的一個時間軸等等其實在我看來在現場關於「遺願清單」的討論他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他其實就是一個問題來引起我們的反思和重視。也可能會激發我們的危機感,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也有人今天聽完這個 明天就忘的一乾二淨了,還是該幹嘛幹嘛去。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你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