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法:類比(5)—對於理解而言,術語有礙、類比更有效!

2021-01-08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表說明】

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5部分,力圖說明:

科研思維與教學思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又都基於全人類共通的思維方式:類比。科研思維所強調的「嚴謹性」、「術語表達」,對於教與學來說,反而會變成學生理解知識的重大阻礙。教學目標,並不等同於教學過程。有效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學目標與學習者之間「搭梯子」的過程。而「類比」正是一種「搭梯子」的好方法。大多數教育工作者,往往有一個關於學習的狹隘認識。他們往往假定:書本知識,是完全獨立於日常生活的——或者說,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是「反科學的」,因而最好不要與書本知識聯繫在一起。

這種理念鼓勵人們在接受新思想新知識,不要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在這樣的觀念指導下,學校是個神奇的捷徑,在這裡,數千年來人類努力發展的思想可以在幾年時間內,傳授給任何一個人。

另一個關於課程設置(尤其是科學課程)的僵硬信條則主張:

科學知識最好用嚴謹和正規的術語傳授——特別是數學公式,這樣可以更加嚴格、無歧義地表達那些微妙的觀念這種信條與專業人士的思路相吻合——顯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這一點是必須的。但當他們把這種觀念「移植」到教學中時,就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有極大的可能,連這些專業人士自己都忘了:這個觀念是他們在達到科學的高峰上才建立起來的——這是學習的結果、而非學習的過程——在攀登高峰的過程中,他們本人也並非象他們說的這樣來學習的。

甚至,他們自己所推崇的這些術語表達,有時也不是他們自己從事科學思維的方式。

比如,下面這個棘手的公式表達的意思是函數f(x)在點x0是連續的:

(倒置的A和反向的E是速記符號,分別代表"對所有"和"存在";箭頭則讀作"如果……則……"。)

如果讀者中有數學專業人士的話,不妨一起來驗證一下如下觀點:

熟悉微積分的人真的總是在腦子裡想像和處理這些希臘字母嗎?嫻熟使用了這個公式後,行家們就真的把關於連續性的直覺概念都徹底拋棄了嗎?(說實話,王珏老師個人對於這些速記符號的引入極為不解,因為引入速記符號、或直接寫出相應的文字,與邏輯的嚴謹性完全沒有關係。但從認知負荷理論的角度來看,速記符號的引入顯然進一步加重了認知負荷,使得學生本來就感到心驚膽顫的數學,又額外增添了一些莫名其妙——尤其是考慮到這樣的速記符號可能是僅此孤例,很快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這些速記符號的引入就顯得更加毫無意義了。)

事實上,專家們並不是通過在腦海裡來回倒騰這些希臘字母來思考連續性的。他們都有關於這些概念的鮮明的視覺圖像。公式裡的希臘字母只不過是圖像轉換的幫手而已……

重視嚴謹的術語與公式表達,而忽略類比表達、直觀表達,這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哲學假設所帶來的結果,這種假設認為:邏輯思維高於類比思維和直覺思維。

具體來說,這種觀點來自於對類比思維的刻板印象,這種刻板印象認為,依賴類比,初涉某一領域時或許有用,但基本上是小兒科的,一旦進入某一領域的實質部分,並開始嚴肅思考時,類比應當被迅速拋棄,就像拋棄拐杖一樣。

基於這種刻板現象,很多人認為:類比不屬於推理的範圍,而屬於「直覺」的範圍,它是非理性的,不能也不應該被傳授。

————————————————————

【以上內容來自於《表象與本質》一書。以下部分則為王珏老師的評論】

王珏老師認為:這種觀念,把嚴格的正式定義與人們腦中關於概念的心理現實混為一談,把教學的最終目標、與達到目標的路徑視為同一件事情,是一種科研思維主導下的「教學盲」的表現。

關於「目標」與「路徑」的關係,我們不妨這樣來類比:假如我們發現遠處有一座高高的山峰(比如珠穆朗瑪峰),我們希望爬上峰頂。這樣,我們的目標就確定了。但這一目標的確定,卻與如何達到和爬上這座山峰的路徑、方法,是完全無關的(顯然,確定珠穆朗瑪峰為登山目標是相當容易的,而要想登頂則是極為困難的)。

也就是說:需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是一回事(理解知識本質、掌握術語表徵方法),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則是另一回事(如何開展教學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美國卡耐基基金會主席博耶教授所提倡的「四種學術」,也深諳此道。在四大學術中,「教學的學術」是獨立於「探究的學術」的另一種學術。「探究的學術」關心的是如何發明新的知識(也就是「科研」);而「教學的學術」關心的則是:如何有效地組織知識、呈現知識,設計各種教學行為,使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更易接受、更有意義地掌握。

仍然以上面的「山峰」為例,「探究的學術」相當於是「如何爬上一座全新的山峰」;而「教學的學術」則相當於「教小白掌握爬上某一座山峰的路徑與方法」。

無論我們是從「四種學術」的解讀中、還是「山峰」的類比中,都可以得到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

直接向學生出示教學目標本身(即用嚴謹的術語來表徵知識),並不會「天然地」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甚至可以說,會「天然地」阻礙學生理解這一知識!尤其對於高校教師來說,由於往往同時兼具「探究的學術」和「教學的學術」的實施者的角色,因此必須時刻警醒這二者在基本的工作目標、思維方式、實施方法,都是相當不同的;在從事不同的工作時,需要進行快速的角色轉換。

具體來說,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不能直接把「陡峭的」教學目標(理解知識的本質、並掌握術語表徵方法)直接暴露在「小白」學習者面前,並告訴他:我告訴你怎麼爬,然後你必須要自己爬上這山頂。——這不是把學生視作「小白」學習者,而是把學生視作自己在爬山(類比於科研)方面的「同行」,顯然這是極其荒謬的!

教師必須要在「陡峭的」教學目標與「小白」學習者之間,搭建一座坡度較緩的階梯,使得「小白」學習者有能力沿著緩梯,緩慢而堅實地爬到預定目標。

相信上圖可以清晰地說明這一點: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想達到教學目標(理解知識的本質、掌握術語表徵方法),必須要有一套與之相應的、但又截然不同的教學過程。

要想搭建好這個「知識階梯」,不僅需要教師深刻理解知識本身、了解學習者的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還需要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而這正是本系列文章的主題。

那麼,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為學生理解搭建出一個合適的「知識階梯」呢?在《表象與本質》一書中,非常明確地向我們揭示了一種符合全人類基本思維特點的方法:類比!

————————————————————

下面的內容,仍然是《表象與本質》一書中的原文。

如果我們在「邏輯思維高於類比思維」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就會忽略通過運用「類比」和「直覺」方式建立恰當的範疇家族的方法——事實上,獲得某一領域的知識,其實就是構建相關的「範疇」的過程。

因此,我們的看法與上述「邏輯思維中心」的觀點不同。我們認為:人們所依賴的並不是對情境進行「公式化」的感知,每個人都具有將新情境、看成熟悉環境的能力,因為人腦天生具有「範疇化」(即通過分類建立範疇)的能力。

而「類比」思維,則是理解新情境和構建新概念(範疇化)的關鍵。而且,這一原理,適用於所有人——從最沒有把握的新手、到遊刃有餘的專家。

【王珏老師的話:類比能夠讓最沒有把握的新手,在思維時有所借力、助力,成為理解的抓手,取得關鍵性的突破,這對於「小白」學習者來說是極為關鍵的!】

事實上,新手與專家的區別並不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並非專家依靠邏輯思維,新手依靠類比思維——而是二者掌握的範疇庫存的不同,以及這些範疇的組織方式不同。

在前文所舉的「函數連續性」的例子中,我們提到:

專家們並不是通過在腦海裡來回倒騰這些希臘字母來思考連續性的。他們都有關於這些概念的鮮明的視覺圖像。公式裡的希臘字母只不過是圖像轉換的幫手而已……下面,我們將對此進行更加詳細的解讀,以期說明:即使「嚴謹的定義」是由專家提出的,但在專家的思維方式中,卻是用其它方式來進行處理和思考的。

在專家的腦海中,會想像一個以點(x0,f(x0))為中心的小方盒。

「連續性」的意思是,無論你希望f(x)多麼靠近f(x0)(這個想法可以轉換成一個矮盒子的形象,在其中所有的函數y值在垂直方向都非常近),你都可以把盒子想像得非常窄,窄到所需條件在其中任何地方都成立。

——在上句話中,「無論你希望f(x)多麼靠近f(x0)」,這句話是

的視覺表現。

最終,一切都聚集到尺度任意小的函數圖形上,因而與熟悉的事物有關,例如:放大鏡、顯微鏡,還有走向某個物體時,從遠處看時模糊的部分逐漸變清晰。這些都是日常經歷,是一個精通數學的人理解連續性所依賴的經驗。

所以,理解「連續性」這個豐富的概念就需要構建這樣一個視覺圖像。那些ε、δ只不過是幫助你達到目標的工具。勿勿用之,用後迅速棄之!

通過以上對專家腦海中構建「連續性」概念的描述,我們可以感知到:即使是專家,其對知識的消化吸收過程也不是完全形式化的(也就是通過概念->概念的推理),而是通過「樸素類比」實現的。更遑論作為「小白」的學習者呢?!

(所謂「樸素類比」,也就是與學生所熟悉的範疇之間的類比——通常是日常生活或低級別的知識)。這些熟悉的範疇可以來自任何領域,而且經常來自沒有在課堂上講授過的領域。)

因此,「樸素類比」雖然不夠精確,甚至可能是錯誤的、誤導的,但其在人類的思維方式中,仍然起到至關重要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學習者學習科學思想的過程和學習其他思想的過程,沒有任何不同,學習科學思想也同樣根植於「樸素類比」,這是普適的。

相關焦點

  • 科學教學法:類比(4)「數」概念發展中的「類比」與「抽象」思維
    在本部分中,我們將以「數」的概念發展和演化,來說明在數學發展過程中,數學家同樣需要通過「類比」來發展新的概念,並且數學家居然也和普通人一樣,對概念的理解也受制於生活中所存在的「樸素類比」。——重申一下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藉此來揭示「類比」,是全人類普遍擅長、且極為有效的思維方法。
  • 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本系列文章的第6篇《類比是人類理解與適應環境的基本方式中》,我們提到:類比,是一種人類面對新環境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用「類比」這種方式來開展教學,就是符合腦天生特長的教與學方式。
  • 如何用類比類比你想類比的類比
    上一期,小K和大家剖析了源於同一律的辯論小技術「同理反抽」,而今天要和大家剖析的小技術「類比」,則是同一律的另一個孩子。在解釋類比的原理之前,小K先讓大家看看幾個類比的例子,好讓大家在接下來可以相互映照,以便更好的理解類比的運作邏輯。
  • 科學教學法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不藉助類比,人就無法有效思考——只有充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對教學中的「類比」、對於學習者有效思維的重要性,建立更為深刻的理解。本文中所涉案例,來自於一本既非常易讀、又具有深刻啟發性的專著,三、科學發展中的「類比」思維——以「波」為例3.1 初創時的波:水波水波、或是麥浪,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
  • 類比在科學思維中的利與弊
    類比與模擬是人類常用的思維方法,比如,看到鳥在天空飛行,人們設計了飛機。看到魚的遨遊,人們設計了潛艇。這是仿生的方法,為人類開闢了思路,找到了一些捷徑。人們沉醉於這種方法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科學思維中,這種類比和歸象的方法,也常常把人引入歧途。
  • 高考物理解題方法:類比·等效
    在半圓環上任取一「線元」Δl(Δl→0),其與圓心的連線與直徑AB的夾角為α,對AB軸(支點)而言,重心的力矩(重力×重力臂)應該等於所有「線元」Δl的力矩(線元重力×線元重力臂)之和,這就是「等效」。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類比高手
    以上這些都是類比法在科學發現中的應用,其實類比法在科學發明中也有廣泛應用。比如,瑞士發明家喬治·梅斯特拉,在打獵時發現大薊花粘在自己身上怎麼都撕不掉,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大薊花身上有很多鉤子。於是他想,大薊花在衣服上很難摘下來,如果讓衣服和布料之間也能如此,那該多好?按照這個思路,他發明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尼龍搭扣」。
  • 李紅濤 韓婕:新冠中的非典往事:歷史類比、記憶加冕與瘟疫想像
    對於新聞媒體而言,在報導中調用歷史先例、構建歷史類比(historical analogy)既是新聞生產常規(Tuchman, 1978),也是重要的媒介記憶類型(Edy, 1999;李紅濤,2013)。相關的記憶工作,構成了過去與當下「調音」過程的一部分,有助於理解集體記憶如何充當社會框架(Schwartz, 1996)。
  • 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
    文/劉曉紅 人們在長期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針對各種現象的理論,並把個別現象的研究結果推廣到其他相似事物上,這種思維就叫類比。類比的出發點是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的關鍵點和難點也是找到事物的相似性,並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設計中。一般類比法又稱綜攝法,不少發明創造都是由日常生活的事物啟發而產生的靈感。可以利用外物來啟發思考、激發靈感解決問題,這一方法便被稱為綜攝法。
  • 金字塔同源與類比
    它指的是古代太空人理論的支持者提出的古老主張,即地球上不同位置有相似外觀的金字塔這一事實證明了來自外星源的文化汙染。儘管這是一個愚蠢的論據,但確切地探究為什麼它很愚蠢卻很有趣。基本原理與同源性和類比有關,並且與在進化論中應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 類比法與巴塞爾問題
    這個問題也就是求以下無窮級數的和我們知道,對於級數當正實數時,級數是收斂的,當時,級數變為著名的調和級數,它是發散的。因此,當時級數收斂,所有正整數平方的倒數之和是必然存在的,這個著名的問題在數學史上被稱為巴塞爾問題。
  • 2022國考行測技巧:透析類比推理之邏輯關係
    判斷推理在實際考查中有四個小版塊,每個小版塊一般都會考查1-3題左右。對於這種題目很多考生往往望而生畏,覺得很糾結很難以至於無從下手。只要我們了解每個版塊具體的考查題型特徵,掌握每種題型對應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更加從容的面對。今天,中公教育就以其中的類比推理的邏輯關係為切入點,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要想更好地解決類比推理,首先就要宏觀的了解這種題目的結構和特徵。
  • 2017年國考備考:類比推理中的常識判斷
    【導讀】接下來,筆者帶大家一起來看看2015年國考類比推理中的常識判斷:   江西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江西華圖招聘信息:2017年國考備考:類比推理中的常識判斷
  • 《公務員考試》——類比推理——解題技巧!
    一、類比推理1、題型分類:(1)、傳統型:A:B或者(A:B:C); A、B之間有某種關係。(2)、對當型:A對於( )相當於( )對於B。類比推理考察的是詞項之間關係的相似性,這種關係包括:邏輯關係、言語關係、常識關係。
  • 2014年國家公務員行測類比推理經典實例解題技巧
    2014年國家公務員行測類比推理經典實例解題技巧由國家公務員考試網高分經驗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4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公務員考試,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高分經驗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行測類比推理之文氏圖問題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中,類比推理是每年必考題型,而且整體上來說類比推理的題目難度並不是特別大,題目信息量較少,閱讀壓力不大,但是這種題目考點比較雜亂,可能考生對於個別題目把握不清,尤其是對於一些題型比較新穎的更是難以下手。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文氏圖問題。
  • 判斷推理:類比推理中的「偏正結構」
    無論是在各個地方的事業單位考試還是各省省考甚至是是全國大考國考的行測試卷中,都會涉及到類比推理的考察,國考一般涉及10個題左右,一般的省考也是5個到10個之間,而很多人總覺得這類題目很簡單,好像不學也會。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技巧:學會類比推理中的「垃圾分類」
    而在行測考試中,考試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分類問題,特別是我們易錯題目的區分,今天呈貢中公教育專家就類比推理裡面的易錯題做一些講解,教會大家如何規避掉易錯題目。 說到類比推理,很多考生既歡喜又頭疼,歡喜的是這類題目性價比高,做題快;頭疼的是想要拿到全對,十分困難。那麼想要在做題中拿到題目的全對,就需要考生們去規避掉一些錯誤,減少失誤。
  • 高考語文,用好類比說理,輕鬆闡明道理
    鄒忌諷齊王,用的就是類比的方法。所謂的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另一些屬性上也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作為高中生,我們除了能讀懂故事,還要能夠洞悉故事背後的道理。知識是可以遷移的,類比的推理就是這樣的遷移。
  • 在弦論裡面的強力和弱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類比引力
    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強子弱子不相互作用。至於與引力耦合,在弦論裡面的強力和弱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類比引力。類似的引力對應的會是強子和弱子間的電磁作用。還原場論只能解釋已經被人用數學的方法證明過的概念,包括schrodinger-grotz理論,這些在牛頓理論裡都已經存在了,加上共同作用,大不了schrodinger-grotz理論就無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