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法類比學習必須同時掌握事物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

2021-01-09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本系列文章的第6篇《類比是人類理解與適應環境的基本方式中》,我們提到:

類比,是一種人類面對新環境的基本思維方式。因此,用「類比」這種方式來開展教學,就是符合腦天生特長的教與學方式。

今天,我們將進一步剖析事物所具備的兩類特徵,並揭示「類比」對於哪類特徵更加有效、以及為什麼有效。

首先,請看一道GRE試題,請選擇您所認為的答案:

如果是幼兒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他們也許會選擇A(個人猜測)。

因為,題目中描述的事物是「水」,而A也是。——也就是說,二者擁有相同的「表層特徵」。

而稍有一定邏輯能力的人,則會理解這道題本質上考的是「關係」——也就是A1與A2之間的關係,和B1與B2之間的關係,是相同的。由此他們會選擇C。

因為原題的2種事物、和解答C中的2種事物,具有相同的關係,也就是「本身微不足道的事物,隨著數量的積累會發生質的變化、而引發大的災難」。——這就是說,二者擁有相同的「內在結構特徵」。

用同樣的方法把題幹和A選項的關係畫出來,則是:

事實上,任何兩個事物(知識)之間,都可以從表層特徵方面、或內在結構特徵方面進行區別與聯繫,建立聯接。

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兩條思路:

通過學生熟悉的一件事情A,與新知識X建立聯接,讓學生通過A的特徵,通過類比來理解X的特徵給學生兩件熟悉的事情A、B,讓學生尋找二者之中的共同點,並且這個共同點就是需要學習的新知識X(或有關)。顯然,這兩種思路都是運用了「類比」的基本思維方法。第1種方法是「講授式」,第2種方法多少有點「探究式」的味道,希望學生能自己得出結論。但無論是哪一種,都會有效啟示學生的思考,都是「啟發式」的教學。

————————————————————

前文中的「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以及GRE試題,來自於《科學學習:斯坦福黃金學習法則》中的第1種黃金學習法則:類比。

前面講到事物都具有「表層特徵」和「內在結構特徵」,認識一件事物必須要同時認識這二者才可以。

不過,也有2個問題需要大家思考一下:

對於一件事物來說,哪種特徵能反映它的本質?對於學習者來說,哪種容易哪種困難?我們先來說說「表層特徵」。

表徵特徵容易感知,人的各種感官首先感知到的就是事物的表層特徵。

但是,事物的各種表層特徵也是極為繁多的,而且事物的表層特徵還經常發生諸多變化,人容易受「欺騙」。(這跟佛教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同一個道理)

這就會導致:

表層特徵不同,可能是同一種事物比如,現代人都知道的常識:冰、雪、水、水蒸氣,雖然表層特徵差異巨大,但其實都是同一種物質:水(H2O)。如果放到200年前,恐怕當時的人們無不認識這些是完全不同的事物吧。石墨和金剛石,表層特徵差異巨大,但都是由碳原子構成的。不同的事物,表層特徵也可能相當接近這個在生活中還是很多的,比如:韭菜與麥苗,雪、鹽、綿白糖、麵粉,還有「真貨與A貨」等等。說到A貨,最經典的大約要數鋯石了吧!大家看看下圖的這顆「鑽石」,到底是人工的鋯石、還是天然的鑽石呢?

要知道:鑽石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天然形成的,而鋯石的主要成份是矽酸鋯、經人工製作而成,這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看起來何其相似,非專業人士分辨不清!(我還特別百度了一下,原來假的鑽石比真的鑽石更象真的:鑽石品質無論再高,它都多多少少有一些瑕疵,而鋯石是非常清澈、毫無雜質的。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如果發現它有微小的瑕疵,那麼它就是真鑽石了。既然假的比真的還真,而且還便宜得多,那乾脆,咱們把假的「扶正」,買一顆比真的還真的鋯石戒指得了——反正,一輩子大約也就戴一回……)經過以上對「表層特徵」的剖析,如果我們問一句:

一件事物在本質上是什麼,到底是由表層特徵決定的、還是由內在結構特徵決定的呢?很顯然,表層特徵只是事物的一種「外在表象」,而內在結構特徵對於認識事物的本質來說,才是本質。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內在結構特徵」(以及與表層特徵之間的關係)。

事實上,一件事物之所以成為它本身,是由它的「內在結構特徵」決定的。也就是說:

如果一件事物的「內在結構特徵」不變,即使表層特徵變化,仍然是這種事物。生活中的例子一個人不管穿什麼衣服、化什麼妝、整什麼容,甚至無論你是否認得出來,都是這個人(其內在結構特徵之一是:公安局所分配的身份證號);一個房子不管外觀變成什麼樣子、房間裡裝修成什麼樣子、是誰在裡面住,都是這個房子(其內在結構特徵之一是:房管所分配的房產證號)。化學中的例子比如:冰、雪、水、水蒸氣,表層特徵變化甚大,但由於組成這些事物的元素(H2O)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在化學中,我們認為它們是由同一種元素構成的。另一方面,冰、雪、水、水蒸氣,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表層特徵的變化,是因為其構成元素H2O之間的「分子間距」發生了變化——根據觀察角度不同,「分子間距」也可以理解為內在結構特徵的一部分。這就得出了另外一個理解:表面特徵的變化,是由內在結構特徵的變化引起的。物理中的例子不管電路「長」成什麼樣子,只要有兩條互相獨立的電流路徑(支路),就是並聯電路。下圖中,左圖是串聯電路,右圖是並聯電路(雖然長得有點像)

是否並聯電路的內在結構特徵是:有兩條互相獨立的電流路徑內在結構特徵如果改變,就變成了不同的事物。這裡又分為兩種情況:事物的組成元素不變、但元素之間的關係改變,以及組成元素本身就發生了變化。組成元素不變、元素之間關係改變,形成了不同的事物比如:金剛石(鑽石)和石墨都是由同一種元素碳組成的,但其排列方式卻不同,因此造成了這「兩種」物質在表層特徵上的巨大差異。

事物的組成元素發生了變化,形成了不同的事物如果在氫原子的基礎上,在原子核中增加一個質子,它就變成了氦原子。原子的變化,本質上是由原子核中的質子數決定的。在H2O中,如果我們向H中打入一個中子,它就變成了另外一種物質:D2O(氘)。奇妙的是:由於H原子中的質子數、電子數都不變,因此並不影響它的化學性質(也就是說:同位素的化學特性不變)。如果H2O分子中,多增加一個O原子,就變成了H2O2雙氧水,這就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物質(此時物質的表層特徵—即化學性質就與H2O完全不同了)。以上舉的雖然是化學的例子,但在所有的學科中都是相同的。只不過化學的本質就是原子的組成與結構,它完全是大自然中的現象,因此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內在結構特徵決定了事物的本質」這一原理。

再來看一下數學學科中的例子(個人理解,未必準確):

組成元素的變化,導致事物的變化兩條邊(共點)的叫角。在角中增加一條邊,首尾相連,就是三角形;在角中增加增加兩條邊,使之首尾相連,就是四邊形。求規則圖形的面積,是幾何研究的範疇;求不規則圖形、但有函數表達式的,是微積分的範疇;求任意不規則圖形的、且沒有函數表達式的,就是計算數學的範疇了(求近似解)。組成元素不變,但元素之間的關係發生改變,而導致事物的變化。比如同樣是三角形:有一個直角的,叫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叫鈍角三角形;都是銳角的叫銳角三角形無論角度特徵有何變化,任意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都是一樣的:面積=底*高/2(相比角度相關的屬性,這是更深層次的「內在結構特徵」)

我們再來看一個地理學科中的例子。在地理中,山谷、鞍部、山脊、陡崖往往不易理解和區分。

其實,從知識的「內在結構特徵」的角度,如下理解應該會有幫助(個人理解,未必準確):

山脊、陡崖,都是以「一座山/山峰」為基礎的山脊是一座連綿不絕的山脈中,所有最高點的連線陡崖是跟一座山峰有關的,從山峰直線下降到山腳的叫陡崖(翼裝起飛點的最愛)山谷、鞍部,則是「兩座山/山峰」之間的關係兩座山的山腳之間的較緩的坡地,稱為山谷兩座山「峰」之間較緩的坡地,稱為鞍部(看這個描述,跟「山脊」也是有聯繫的)從表層特徵來看,山谷、鞍部是比較接近的,很多人都搞不清楚,但是當我們能洞察到它們的內在結構特徵時,卻發現二者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兩類事物。

除了數、理、化、地理等理科知識,在語文、英語等語言學科中也是如此。比如:各種語法結構是由各種句子成份(元素)、按照一定規則(關係)組合而成的。組成元素變化了,或者元素不變、但彼此之間的組合方式(關係)變化了,就會導致語法的各種變化,此不贅述。

在歷史、政治等各種人文學科中,也是同樣的道理。任何概念、定義,都必然是由更下一層的概念組合而成的,無論是組成元素的變化、還是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化,都會導致概念本身發生變化。

由以上例子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

內在結構特徵,是事物的本質。內在結構特徵變了,一件事物就變成了其它事物。內在結構特徵的變化,既包括組成元素的變化、也包括元素不變但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變化內在結構特徵,決定了事物的表層特徵,同時它也決定了事物的變化規律。正因如此,事實上人類不斷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也就是從感知表面現象、總結出表層特徵,一步一步地探索事物深層內在結構特徵的過程——當人類能夠掌握事物的「正確」的內在結構特徵時,「科學」或「學科知識」就形成了(所謂正確,也不是絕對的)。

比如,生物學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由表及裡、到深層、更深層的過程,是一個對表層特徵與內在結構特徵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尤其是後者)。(特別說明:以下是王珏老師的個人理解,未必正確和準確)

當人們從生活中逐步認識越來越多的生物,什麼雞鴨鵝、牛狗豬、魚蛇鳥,千奇百怪,見怪不怪——這就是知識形成的第一階段:感知表面現象。

慢慢地,人們開始將具有相同特徵的動物分類:會飛的叫鳥、會跑的叫獸、會遊的叫魚……這就是通過表面現象總結出了不同動物類別的「表層特徵」。

可是,當需要研究更多生物時,就需要形成「生物學」。在生物學中,怎麼定義一種生物是什麼種類,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比如,用「飛」來定義鳥,可是有些鳥不會飛(鴕鳥)、有些會飛的也不是鳥(蒼蠅、蝙蝠、飛魚),顯然就不合適了。

那就得繼續把所有被稱為「鳥」的動物進一步進行對比、分類,最終提出了一套「鳥」的關鍵特徵:體表被覆羽毛+卵生+脊椎動物。

就是用這樣的方法,當人們遇到越來越多的生物,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分類方法,最終形成了「界門綱目科屬種」7層分類,而且每一類都需要找到/定義關鍵特徵,以便快速對物種進行分類。

以上過程雖然極其繁複,但其實仍然只是在「表層特徵」方面的工作。

而在生物學中,更深層次的「內在結構特徵」(內在結構也可以有多層),至少可以包含幾個方向:

解剖學:生物身體的器官與內在結構,通過器官與內在結構,再進行生物類別之間的比較,總結出不同類別生物的不同特徵,顯然更具有準確性(其實鳥的關鍵特徵中,「脊椎動物」就已經是解剖結構了)。進化論:進化論揭示了地球上億萬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原來所有生物都是通過「進化樹」連接到一起的。

細胞學、遺傳學:關於生物自身的特徵、生物之間的關係,只有到更為深入的「內在結構特徵」——細胞學、遺傳學問世時,才能真正從根上揭示其內在規律。原來,和化學一樣,在生物學中,「內在結構特徵決定表層特徵」,也同樣成立。以上我們以生物學的發展為例,極為粗線條地描述了學科大廈的構建,是通過對比和分類得到表層特徵、並不斷深化探索內在結構特徵的過程。

因此,毫無疑問,表層特徵和內在結構特徵都是科學或學科知識的內核,也自然成為我們的教學目標。

那麼,表層特徵和內在結構特徵孰易孰難呢?王珏老師的理解如下。

1、表層特徵相對容易

人的任何學習,必然是由「感知」開始的。通過具體感官帶來的感受(具身感知),對於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如果沒有直觀感受,人就不能感知到一件事物是否存在、以一種什麼樣的形態存在、與別的事物的關係是什麼——一般可稱之為「抽象」!抽象會帶來理解的巨大困難。

因為,以感知為基礎開展學習,這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固有特點。在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具身認知」理論中,對此有更多揭示,此不贅述。

在感知的基礎上,只要有大量的經驗,通過分類、對比、類比等思維過程,是比較容易得到或理解事物的「表層特徵」的。

(即使此類知識有難度,也是因為「複雜度」高、而不是「抽象度」高)

2、內在結構特徵一般較難

與表層特徵相反,內在結構特徵基本不可能基於感知獲得——也就是說,它必然是抽象的。

比如:如果你回到300年前,你問當時的人們: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他們肯定是一頭霧水。組成?什麼意思?空氣就是空氣呀……即使你告訴當時的人們:空氣中是由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組成的,他也不可能理解——因為完全感知不到(抽象)。

如果你回到200年前,你問當時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光是什麼」時,他同樣是一頭霧水……——因為完全感知不到(抽象)。如果他能回答你的話,那也只能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也就是基於「類比」的猜測(可參閱:《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即使是大科學家,在面臨這一局面時,與普通人的反應也沒什麼不同——正如前面我們說過的那句話:

任何沒有「感知」作為基礎的知識(即抽象的知識),對人類來說,都意味著難懂、也不願意弄懂。以上我們闡釋了事物內在結構特徵為什麼往往較難的第1個原因:因無法感知(即抽象)、而無法理解。

「內在結構特徵」理解起來較難,還有第2個更深層的原因:

人類認識事物的方法,往往需要將一件事物,人為拆解為多個「組成元素」,然後在這些元素之間構建出了某種關係(甚至有時候完全是憑空想像,比如:電流中是有電子在流動嗎?磁力線中真的有一條線嗎?)。因此,要想理解事物的內在結構,就必須要理解組成元素、再理解元素之間的關係。這裡有3個巨大的障礙:事物的內在組成元素,往往無法感知(甚至可能是猜的),「抽象」帶來理解困難。組成元素之間還有「關係」(而且可能還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在感知不到的組成元素之間,還有感知不到的、更加抽象的「關係」,更加難以理解。【重要補充】★最深層次的內在結構特徵,有一種通用的表達方式,那就是:「數學」★如何讓抽象的組成元素、以及關係「可感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建議參閱《概念講不清、講不透?「變易教學法」,專治此症!》這一點對理解的影響極大:當我們連對事物本身都沒有任何概念的情況下,該如何理解這個事物的某個局部呢?——難道這不是讓我們去做《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嗎?事實上,盲人在不知曉大象總體上長成什麼樣子的情況下,只是通過一個人摸耳朵、另一個人摸鼻子這種碎片化的方式,是絕不可能建立起對大象的正確認知的。

——所謂大象耳朵、大象鼻子,只有當知道大象的整體結構的情況下,才是有意義的、可理解的。

不得不說,先理解事物的整體、還是先理解組成元素+關係,二者形成了一個互相依賴的悖論:

要理解事物,就必須要理解:事物組成元素+元素之間的關係可是要理解事物的局部,又需要先理解事物的整體結構這個悖論如果不解決,有效教學就難以開展!

如何才能解決呢?讓我們再次回到文章的開頭對GRE題目:

我們當時提到:通過以上對案例的解讀,可以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兩條思路,第一條是:

通過學生熟悉的一件事情A,與新知識X建立聯接,讓學生通過A的特徵,通過類比來理解X的特徵也就是說,當學生面臨一個新知識X時,為了化解前面的悖論,我們就需要在學習者的原有經驗中找到一件事物A,使得二者在內在結構特徵方面是相同的(當然表層特徵也可以)。

這樣就可以通過類比的方式開展學習,達到「通過與A的特徵來理解X的特徵」的效果。

——難怪,諾貝爾獎得主費曼所提出的「費曼學習法」中,把「真正學會」的標準定為「講給十歲的孩子聽」。

對於艱深、複雜、抽象的高端知識,怎麼才能做得到呢?那就必須要通過「類比」才能實現——找到十歲孩子經驗中,與你所要講的知識具有相同特徵(尤其是內在結構特徵)的事物!

好了,本期文章就到此為止了,下期推文王珏老師將提供一大票「類比」的教學案例,並進行為什麼起作用的原理剖析,敬請關注!

最後,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本文的思想脈絡:

事物的特徵分為表層特徵、內在結構特徵。表層特徵是基於感知+對比分類得出的,相對較容易(難度主要體現在「複雜度」)。內在結構特徵是事物的本質,它決定了表層特徵和事物發生變化的規律;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就是不斷深化認知事物內在結構特徵的過程,因而內在結構特徵是所有學科知識的關鍵特徵,是教學的重點。內在結構特徵一般不能基於感官直接獲得,必然是抽象的,因而一般較難,是教學的難點(「抽象度」)。認識一件複雜事物的內在結構特徵,需要拆解為組成元素+關係,這就造成了抽象度高+複雜度高+整體-局部悖論,更加難以理解。突破上述教學難點的方法是:在學生熟悉的事物A與新知識X之間(二者具有關鍵特徵的相似性),通過類比直接理解新知識X的總體結構;並在此前提下,對照學習新知識X的各個局部(組成元素+關係)。

相關焦點

  • 科學教學法:類比(4)「數」概念發展中的「類比」與「抽象」思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4部分。在第3部分中,我們已經以「波」為例,說明了在物理學的發展中,「類比」思維的重要作用。
  • 科學教學法:類比(5)—對於理解而言,術語有礙、類比更有效!
    因為,有極大的可能,連這些專業人士自己都忘了:這個觀念是他們在達到科學的高峰上才建立起來的——這是學習的結果、而非學習的過程——在攀登高峰的過程中,他們本人也並非象他們說的這樣來學習的。甚至,他們自己所推崇的這些術語表達,有時也不是他們自己從事科學思維的方式。
  • 創造力的層次結構特徵
    創造力的層次結構特徵(一)創造力的層次心理學家對創造力的層次在認識上也是眾說紛紜,莫衷是,主要的有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創造力分為高低兩個層次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創造力分為兩種不同的層次: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前者指的是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傑出人物的創造力由此產生出的新想法,新事物是整個人類社會中前所未有的
  • 試論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外語教學理念
    外在語言指的是語言的形式,屬於行為表現出來的語言外部形式,即我們所聽到、看到的文字都是外在語言,也是語言表層的範疇。語言還有另一種形式,叫作內在語言(I-Language)。內在語言指的是內在的、個體化的、蓄意的語言(internal, individual, intentional language)。
  • 說明事物須抓住特徵!八年級上冊五單元技法指導+歌訣+導圖
    「嫩黃瓜作文」認為,寫作說明文,特徵突出與否決定著文章的成敗,決定著寫作重點的確立、說明方法的運用,必須把準確介紹說明對象的特徵作為首要任務。具體來說,初中生抓住事物特徵需要把握一下三個要點:一、明確什麼是事物的特徵?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徵,而「特徵」,就是這個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也是人們認識不同事物的依據。
  • 2011年小學教育心理學第六章:知識的學習
    所謂感性知識是對活動的外表特徵和外部聯繫的反映,可分為感知和表象兩種水平。所謂理性知識,反映的是活動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包括概念和命題兩種形式。(二)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由於反映活動的側面不同,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也叫描述性知識,是個人具備有意識的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
  • 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
    文/劉曉紅 人們在長期探索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針對各種現象的理論,並把個別現象的研究結果推廣到其他相似事物上,這種思維就叫類比。類比的出發點是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的關鍵點和難點也是找到事物的相似性,並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設計中。一般類比法又稱綜攝法,不少發明創造都是由日常生活的事物啟發而產生的靈感。可以利用外物來啟發思考、激發靈感解決問題,這一方法便被稱為綜攝法。
  • 科學教學法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3部分。不藉助類比,人就無法有效思考——只有充分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對教學中的「類比」、對於學習者有效思維的重要性,建立更為深刻的理解。本文中所涉案例,來自於一本既非常易讀、又具有深刻啟發性的專著,三、科學發展中的「類比」思維——以「波」為例3.1 初創時的波:水波水波、或是麥浪,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
  • 瑞爾英語|如何理解少兒英語的情境式教學法
    兒童期的語言學習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特徵,會影響個體將來的語言學習。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方能符合語言發展和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英語的學習不同於母語,它沒有真實的語境可以供兒童參與並模仿,但語言發展與獲得的規律是一致的,我們需要從語言獲得理論中尋找語言學習的共同規律。下面瑞爾英語小編給大家分享下如何理解少兒英語的情境式教學法。
  • 2022國考行測技巧:透析類比推理之邏輯關係
    只要我們了解每個版塊具體的考查題型特徵,掌握每種題型對應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更加從容的面對。今天,中公教育就以其中的類比推理的邏輯關係為切入點,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要想更好地解決類比推理,首先就要宏觀的了解這種題目的結構和特徵。類比推理題目結構特別簡單,只有題幹和選項,默認要找一個選項的詞項間關係和題幹詞項間關係最為一致的。
  • 知識服務的未來(一):學習的本質與特徵
    一個人的認知系統如同一顆大樹,大樹的枝幹結構就代表著一個人的認知結構,知識的學習和建構過程就是這顆大樹不斷生長、發芽的過程。一個新知識的學習是該知識點不斷的與原有知識樹發生連接、碰撞、結構化調整的過程,等這個知識點經過一系列聯結反應後完整的嵌套在原有知識樹上後,才是自己的知識。此時知識已非彼知識,而是個體知識樹整體認知下的一環,它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結構化中的一個節點。
  • 滲透「名接用意例」日語句型五步教學法的必要性
    [摘要]從日語學習方法上講,首先必須要掌握一定量的單詞和基礎語法。而句型融合了單詞和語法,同時也具體地應用和體現了單詞和語法。要提高日語語言的應用能力,就必須掌握常用的基本句型,而能夠掌握日語句型的根本之法和精髓所在就是運用「名接用意例」五步教學法。
  • 初二數學整式的乘法,掌握乘法公式結構特徵是關鍵,運用有技巧
    初二數學中,整式的乘法與因式分解這一章,一直是中考的主要考點,也是初二比較重要的知識點之一,對於整式的乘法,掌握同底數冪、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單項式與單項式相乘、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等的法則是解決這部分題目的關鍵,只要同學們掌握了對應的法則,熟練的運用,這部分的題目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難點
  • 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
    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開放性特徵的理論真諦,對於我們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統一與良性互動中,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開放性特徵是確保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性的重要前提。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1.學習觀(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簡單來說他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把新學得的信息和以前學習所形成的心理框架聯繫起來,積極地構成他的知識的過程。同時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主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另一個就是在他看來,學生心智的發展,雖然有些受環境的影響,但主要是獨自遵循自己特有的認知結構。
  • 四個方面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所謂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態度和方法。而掌握學科的結構,應該是學習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學生如果掌握了「學科基本結構」,就能更好地掌握整個學科。②提倡發現學習布魯納認為,教育工作者的任務是,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應正在發展著的形式,以表徵系統發展順序,作為教學設計的模式,讓學生進行發現學習。
  • 小精靈科學發現室-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及如何科學認知的方法
    幼兒科學認知的重要性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在科學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而對幼兒進行早期的科學認知,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把科學、發現、探究,對周圍事物的好奇整合在一起,促進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增強了興趣,培養了能力,幼兒能積極地參與科學活動,在活動中提高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是一種早期的、全面的啟蒙教育。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同時布魯納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主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另一個就是在他看來,學生心智的發展,雖然有些受環境的影響,但主要是獨自遵循自己特有的認知結構。教學是要幫助或形成學生智慧或認知的生長。因此教育者的任務是要把知識轉換成一種適合正在發展著的學生的形式。比如同樣的知識通過改變結構可以適應不同階段的學生。
  • 強化學習如何使用內在動機?
    雖然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都傾向於涉及共同的生物學進化的學習機制,並改變相同的大腦結構,但它們涉及不同的指導機制:內在動機是基於驅動技能和知識學習的機制的動機,以及基於在大腦內直接檢測到的這些技能和知識的水平和變化而對行為和行為進行剝削和激勵的動力。內在動機使得生物體能夠學習技能和知識,而無需在獲取技能時直接影響體內的穩態需求和健康狀況。
  • 快樂說數:圓柱、圓錐、圓臺、球及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徵
    數學看上去枯燥無味,其實不然,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們就能做到快樂學數學。學好數學大致能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梳理好知識點;第二,學好各種題型;第三:針對所學知識訓練鞏固。現在我們來看今天要學的內容,先看下邊圓柱、圓錐、圓臺、球及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徵的思維導圖:接著我們針對著圓柱、圓錐、圓臺、球及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徵展開來講,首先是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圓柱的結構特徵知識點二 圓錐的結構特徵知識點三 圓臺的結構特徵知識點四 球的結構特徵知識點五 簡單組合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