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對於「自由」的理解

2020-12-08 王建欣100
來自網絡
來自網絡
來自網絡

之前曾寫過兩篇關於「自由」話題的隨筆,一是從其實人無法真正做到自由,因為有各種因素限制;第二篇進一步闡述在一定範圍內人可以按照自我性情存在人世間,不用顧忌外在的看法或幹涉等,自由就是「由自」嘛。

在這一篇中想繼續展開討論下這個話題。

「發展個人的個性,須要有兩個條件。

第一,須使個人有自由意志。

第二,須使個人擔干係,負責任。」

第一部分「要有自由意志」

這是胡適先生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如果一個人想要自由,想獨立於社會,首先能有這個意識,有這個念頭。也許有人覺得這個還要說嗎?誰不愛自由,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胡適先生所在的時代,可能女性很多還局限於賢妻良母的角色,出去做事的不多,大部分女人自從結婚後就是為了丈夫和孩子活著,即便男人不堪入目,能決裂於家庭的並不多。很多年後的今天,很多女性雖然走出家門,在外打拼,但有很多為了家庭也在忍辱負重,一句「為了孩子」就可以讓很多女人放棄許多。寫到這裡,不由得為女性的偉大而感動。為何這麼說,「首先要有自由意志」,實在是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多時候都是為了他人在活著,在付出,對於自我發展,對於何為自由意志其實並未考慮。

《出走的娜拉》(易卜生著 )最後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存在,「我相信第一我是一個人正同你一樣。——無論如何,我務必努力做一個人。」這是她的覺醒。

如同易卜生所說「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有的時候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的還是救出自己。」易卜生從社會的大方面來談個人的發展。對於自我而言,其實簡單的說就是一句話「若想救人必先自救」,自己沒有獨立的人格(這裡可以用個性代替),如何能自立,如何喚起其他人,根本沒有力量的。

第二部分「個人擔干係,負責任」

魯迅先生曾就娜拉出走後的結局做了幾種設想,大意並不看好她。但無論如何她邁出第一步。以後的事情便就是胡適先生談到的第二點「個人擔干係,負責任了」。

這個其實大家容易理解,「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自由或者說「由自」是需要承擔後果,如果既不自由,又不用負責任的,那是奴隸的生活,一切聽從別人的安排,只需幹活就行。何謂「獨立的人格,自由的個體」,自然是自己說了算,那麼理所應當的也由個人來承擔結果,無論好與壞。有人不願意擔責任,那只能做跟隨者,不過這樣是無法發展自由的個體,不能由著自我了。

所以說要想自由,必須要有這個意志,再者能承擔後果,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相關焦點

  •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
    動機進化論:一種對於人類存在與發展動機的新理解生命,不僅有邏輯,而且有動機,更是指向:真善美即便是從動物進化到人類之後,人們通常也很難理解自然界生命進化現象的目的、動機和意義。雖然有&34;的說法,然而如果進化是隨機的,那麼,自然界又怎麼會進化出號稱&34;的人類這一特殊的高級物種呢?從原始社會發展到現代文明社會,人類經歷了數不勝數的自然災害、疾病和戰爭等種種痛苦和磨難的洗禮,人類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實屬不易。
  • 徐向東作品精選,《理解自由意志》評分高達8.7
    《理解自由意志》豆瓣評分:8.7作品簡介:本書從自由意志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詳細闡發了由自由意志問題引發的各種流派、觀點及其論證,重點探討了相容論與不相容論對自由意志問題提出的種種解決方案。當然,作者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描述自由意志問題本身的發展脈絡,更在於揭示通過自由意志問題而達到的自我理解對於我們人類的意義。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伽達默爾以藝術領域作為探討理解本體意義的切入點,進而通過對精神科學中的理解問題以及以語言為主線的解釋學本體論轉向的闡釋來構建起了真正的「理解本體論」,亦可稱為「解釋學本體論」。這一創造性工作主要是通過其代表作《真理與方法》來完成的,在此著作中,對理解與語言的分析構成其最為重要的第三部分,在此伽達默爾集中討論了一種解釋學理解的語言存在論是何以可能的及其對於哲學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 宿命論與自由意志/世界的無限可能
    那麼,真的有所謂自由意志麼?如果未來可以預測,那就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一切已定在在皆定,一切都是時間中事的宿命論!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追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唯心造!一切現象都是心中幻象!外在一切都是內心的投射!盡人事聽天命!什麼是定數,什麼是變數?找到那循去的一?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大多數人對於《發條橙》的解讀往往都是其為偉大道德的歌頌、自由意志的讚歌、人文主義的體現。可是,這些都是現代化的語境下進行討論的,我們如果要真正挖掘這部影片所蘊含的「寶藏」,應該要把這些概念放置於後現代的語境中。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如果離開恩典與自由的張力這個視域,康德思想的豐富性(甚至奧秘性質)就難以理解。關鍵詞:恩典學;致命的一躍;絕對給予;絕對自發性;自由意志康德哲學向來被稱作純粹理性哲學、現代性觀念的代表和啟蒙主義的典範,也被視為近代最偉大的自由辯護者。不過,對於康德理性哲學中的諸多「奧秘」依然缺乏足夠重視。
  • 致決定論者:自由意志存在-虎嗅網
    他的新書《自由意志為何是真實的》就試圖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李斯特同宇宙學家西恩·卡羅爾和哲學家婕南·伊斯梅爾一樣,屬於最新生代的思想家;他們消解了自由意志問題上的長久對立,並認為只要我們深入理解物理學,就會發現它與自由意志不矛盾。
  • 從認識論到生存論——走進懷疑論研究的生存論視野
    [1](P107)高爾吉亞關於「無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這個東西也是人無法認識的、即令這個東西可以被認識,也無法把它說出來告訴別人」的三個懷疑論原則彰顯的是本體論思維方式與亞里斯多德符合真理論的悖論及矛盾,而休謨的懷疑論則既是近代經驗派理論的徹底化,同時也是經驗派理論對理性與非理性的超經驗存在無能為力之矛盾的彰顯。第三是提出新問題,推動人類認識進一步深化的作用。
  • 三階層犯罪論體系具有方法論意義
    三階層的犯罪論體系主要吸引我的還是其邏輯性,這種邏輯性我稱之為邏輯上的位階性。正是這種邏輯上的位階性使各種犯罪成立條件得以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建立在構成要件之上的犯罪論體系,並不僅僅是或者說根本就不是一種犯罪規定,而是一種理論。對於犯罪論體系的理論性的充分強調,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一個理論信念。我認為,犯罪論體系的理論意義在於其方法論的引導功能。
  • 從法國反對大學改革談對平等自由的理解
    學生運動日前,法國政府宣布將調高歐盟之外留學生學費,在法國掀起軒然大波,很多學生上街抗議,表示對於對歐盟學生和其他學生區別對待違反了法國的自由精神。對於在多年前還把遊行簡單定義為「鬧事」的國人來說,的確應該驚嘆於法國對於遊行的容忍度,而其實我們更改關注的是法國學生對於加給「外人」的不公平能有如此的反應,很是難能可貴。
  • 「首席推薦」趙建:金融與自由——兼論金融學的三個分離定理
    本文為前作《貨幣與自由》姊妹篇。要深刻理解「金融供給側改革」,首先需要理解一些基礎知識和基本理念。我們已經發表過幾篇「金融供給側改革」的系列報告,探討「金融不是目的而是工具」等問題,提出金融發展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個人價值的提升和社會福利的改善,而不是為一些無效行為(比如尋租)提供便利工具。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關鍵詞:康德; 自然目的論; 《判斷力批判》; 普遍性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兩個部分,其「審美判斷力批判」比「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更為後世所看重,這種傾向,自有正當的理由。前者有很普遍的藝術創造和鑑賞評論工作關注,而「目的論」則缺少科學工作的支持,被看成是康德批判哲學中陳舊落後的部分,是向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神學妥協的表現,似乎不必下工夫去研究理解,一筆帶過可矣。
  • 理解楊振寧(一)從宇稱到場論 | 袁嵐峰
    這些話對普通人也許難以理解,但如果外星人精通物理學,他們就會去按這樣做個實驗,然後恍然大悟:原來你們說的左邊就是這邊,明白了!大家現在可以理解這是多麼震撼了吧?叫做楊-米爾斯場論(Yang-Mills field theory),或者稱為非阿貝爾規範場論(non-Abelian gauge field theory)。
  • 不必理解極限運動,尊重自由選擇即可
    (原標題:不必理解極限運動,尊重自由選擇即可) 11月8日開始,自稱國內無保護高空挑戰
  • 對於P_value的理解
    此文章不涉及計算公式,僅用於對P值含義的理解。
  • 在自由與不自由間遊走,《伊洛納》手遊對於日式RPG的堅持與迷茫
    實際上原版確乎符合那個時代人們對於RPG遊戲的理解,即開局設定只是一個過渡,自由的養成系統可以讓玩家不拘一格的扮演任何不倫不類的角色。然而,這種建立在大量嘗試和學習基礎上的「自由」,以及被限制的「自由」,同時也成為了新老玩家們對其拷問的關鍵點。太自由,還是太不自由?這並不矛盾當《伊洛納》手遊橫空出世時,是引起了相當一部分老玩家關注的。
  • 理解演化論的人更容易接受這一理論
    例如,耶魯法學院的研究表明,對於(諸如氣候變化和演化理論這些)有爭議的話題,人們在形成了他們自己的觀念時,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影響勝過了對這些概念的認識。《生物科學》雜誌3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至少而言,演化論受宗教和政治影響的程度不大。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測量了參與者對演化論的理解程度,同時測量了他們承認演化論是事實的程度。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由於強調對存在理解的優先地位,因而在與他人的關係上,海德格爾把對他人存在的理解優先於對他人所應有的義務責任。而列維納斯恰恰認為明確後者重於前者是哲學的首要任務。他認為,在海德格爾那裡,"存在"優先的觀點,決定了倫理學較之對存在的理解只能處於次要地位。"海德格爾的本體論把每一種與生存者的關係都置於與存在的關係之下,從而肯定了自由對於倫理的優先地位。"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坤鵬論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柏拉圖的另一部早期著作——《克裡託篇》。一直到今天,人們都對蘇格拉底明明冤枉、也有機會潛逃卻選擇了從容赴死而感到疑惑不解,並有著種種猜測。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為我們進一步剖陳了他的心靈世界,談到了他對公民道德和責任的理解。特別講了對法律的尊重,論證了「以錯還錯」、「以惡報惡」、「惡法亦法」,為什麼審判不公,他也不能做出逃跑這等不當行為。
  • 以概率論的方式理解世界
    數學期望這個概念,掀開了概率論研究的序幕。很多概率問題有著特別的結構。對於某個非常簡單的隨機事件,比如說擲硬幣,我們知道每種結果出現可能性的大小,這樣的事件被稱為「基本事件」。我們可以多次重複這些基本事件,假定它們發生的可能性不會改變,而且這些重複沒有相互影響。如果我們將這些基本事件以合適的形式組合起來,就能得到一個更為複雜而有趣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