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做」與「應當做」 關於人工生命研究的哲學和倫理思考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美國私立科研機構負責人克雷格·文特爾在其研究所接受採訪。

人民圖片

文特爾本人曾表示,人造生命的出現「改變了自己對生命和生命運作的科學和哲學思考。」而隨著20世紀70年代以來應用倫理學的興起,關於生命科學的倫理反思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

此前關於人體試驗、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胚胎幹細胞研究等現實問題都曾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焦點就在於:生命科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提高生命質量、挽救人類生命和改善人類未來,但這些旨在造福於人的研究會不會傷害到人類個體、導致無視人類尊嚴甚至可能危及人類未來?

傳統價值觀認為「一切人類實踐都是天然合理」,但在「有能力做」與「應當做」之間,人類在道德上應更多地關注行為的長遠和未來責任。這樣一種責任倫理是一種有關責任的預防性和前瞻性的考慮。因此,才有了有關生命科學的倫理學爭論,並從不同的立場表達自己的看法。

持傳統倫理觀的康德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和宗教信徒從人道主義的立場論證「每個人的生命具有平等的絕對價值」,我們不能因為年齡或生理缺陷等其他條件貶低人的生命價值。一些功利主義者則認為,把人的生命看作神聖不可侵犯的「舊倫理」應該被堅持生命價值相對化的新倫理所取代,在這個意義上,他們相信如果犧牲某些個體的尊嚴或生命可以促進有益於更多人的研究,這樣的行為應被看作是道德的。雖然相關的爭論仍在繼續,但從生命科學研究的實際應用和立法狀況來看,「尊重生命」仍然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哲學角度——

原子論的世界觀能不能拯救世界?

西方近代哲學的自然觀是原子論的世界觀,其實質是對自然界的整體進行分割和拆卸,把自然物質世界還原為分子和原子,並在此基礎上解釋自然界的整體性質。這種世界觀不僅統治了哲學思維,也統治了工業生產的實踐領域,成為工業文明的靈魂。工業生產首先對自然界整體進行分割、分離,從中選擇有用的部分,然後按照一定的目的進行重新組裝,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就是對自然界的拆卸和組裝的結果。因此,工業生產的過程(製造),就是以人工秩序取代自然秩序的過程。這與人造生命的過程有諸多相似之處。

從根本上說,人們在當代生命科學研究中對生命的理解和解釋仍然是還原論的。生命世界的還原論是把整體的生命系統還原為個體的生命,進而又把個體生命還原為生命的遺傳信息,它成為控制生命有機體的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論是克隆技術的「複製生命」,還是通過合成基因的方法「製造生命」,都是把生命還原為一種簡單的構成。

有人質疑,人造生命既沒有考慮自然整體對個體生命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其對自然界整體的長遠影響。這就是說,按照生態世界觀,即使人造生命技術能夠解決一些人類生存面對的局部性難題,但它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整體所造成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的。當新的生命擴散到自然界時,它就會直接或間接地與自然界的所有其他生物發生相互作用,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而這些嚴重後果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正如美國作家傑裡米·裡夫金在他的《生物技術世紀》中所說,「這是一個沒有路標和參照物的高風險旅程」,「期望很大,約束很少,對潛在的結果我們茫然無知」。

倫理學角度——

生命是不是人類手中的玩偶?

從倫理學角度對生命科學提出質疑的人認為,首先,任何生命都是一個獨立的、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完整的實體。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拆卸的整體性。當人把生命看成是可以任意剪切、任意編輯、任意修改、可以重新組裝的暫時性程序時,現實的活生生的生命已經不復存在。生物基因合成技術徹底消除了生物作為自然實體的意義。在這種技術看來,任何物種和生命個體都只不過是一種幻象,真正的生命的本質只不過是不同物種和生命個體之間可通約的和可任意編輯修改的遺傳信息而已。它徹底改變了生命的本質:生命完全失去了自身的存在論的意義。

其次,生命的本來意義,就包含著其自我生成的意義。生命是自生、自成、自在的,而不是按照某種外在的目的「被創造」的。這就是生命的自然本性。當人類通過基因合成開始製造生命的時候,生命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真正的生命已經「死了」:我們可以像生產鞋子一樣把新的生命製造出來,同樣,我們也可以隨便地像扔掉破鞋子一樣把這個新的生命扔掉。在人這個新「上帝」面前,生命的價值已經喪失殆盡。

法國哲學家阿爾貝特·史懷澤提出:「只有當人認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聖的時候,他才是倫理的。」因此,我們應該像對待自己的生命一樣對待其他生命。這樣,人與其他生命之間就具有了倫理關係。生命倫理的最高原則就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徹底丟失之後,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倫理關係也就徹底被否定了:一切生命都不過是人類手中可操縱的工具和滿足人類欲望的對象,人與自己所製造的東西之間不可能存在倫理關係。這樣,基因合成技術徹底顛覆了人類長久以來對於生命本質的看法,讓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人工設計生命引倫理爭論:生命意義將喪失?
    文特爾表示,他們用「四瓶化學物質」為他們的「人造細胞」設計了染色體,然後把這個基因信息植入另一個修改過的細菌細胞中,這個由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具有自行複製的能力。用單純的科學眼光來看,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科學進步,然而,這項研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卻需要進行哲學和倫理的考察和評判。下面刊發的這篇文章即是表達了一種哲學和倫理學的思考與擔憂。我們歡迎有興趣於此的學者朋友繼續發表看法。
  • 關於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倫理思考
    但同時,ES研究也引發了當前最為激烈而敏感的倫理之爭。主要圍繞兩個問題而展開:一是如何看待胚胎。ES主要有三個來源:(1)(自然和人工)流產的胚胎;(2)輔助生殖剩餘的胚胎;(3)通過體細胞核轉移術得到的胚胎。不管哪一個來源,提取ES必定會損毀胚胎。於是,胚胎是不是生命,是不是人,研究ES是不是「毀滅生命」、「殺人」,很自然地成為爭論的焦點。
  • 孫周興:技術的發展,激發人類對技術哲學和倫理的思考
    撰文丨董牧孜近日,國內著名的尼採、海德格爾研究者孫周興出版新作《人類世的哲學》。《人類世的哲學》是孫周興繼《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商務印書館,2018年)之後,對「未來哲學」、「技術與未來」等問題所做的進一步思考,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文/鄭 度  20 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然而,在新世紀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處理好環境與發展的協調。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是生命哲學的主要代表,他認為,哲學研究不應把物質與精神割裂開來,而應當直接考查和分析把這兩者緊密聯繫起來的生命,達到主客的絕對同一。他認為,生命本身就是我們的思想和評價的源泉,只有生命才是哲學研究的對象,所以「從生命本身去認識生命」理應是哲學的主旨。
  • CSC | 關於中國的胚胎和幹細胞研究的倫理與政策思考
    然而,對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的研究,在倫理和政策上一直都有爭議,主要是因為研究過程涉及使用和破壞人類胚胎,包括引起廣泛國際討論的基因編輯。爭議點在於胚胎是否具有與人類相同的道德地位,這在很多國家都存在爭論 。
  • 用「騎單車」方式研究倫理問題
    我和學生們一起上課,如解剖課、生理課等,逐步對醫學有了一定的了解。」邱仁宗回憶道。後來,邱仁宗擔任協和醫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並策劃開設醫學辯證法課程。從那時起,他開始從哲學層面思考疾病、健康、死亡,思考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之間的關係。1978年,邱仁宗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此正式走上生命倫理學研究之路。
  • 關於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思考
    南開大學 自動化系,天津 300071  原發信息:  (京)2000年第02期 第25-28,53頁  內容提要:本文在簡單介紹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了人工神經網絡的自組織功能,並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普遍聯繫、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及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三方面論述了人工神經網絡的哲學意義
  • 關於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的哲學思考
    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最高表現形式,始終在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認識和行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共產黨人的思想武器,則始終是我們的行動指南。因此,要做好體育工作,就要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思考,不斷地研究和分析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中的各種矛盾,探索解決的途徑,推動體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面對我國體育改革與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應當如何進一步從哲學層面上來對我國體育和體育工作進行思考呢?
  • 人工智慧面臨倫理困境
    人工智慧研究與生俱來具有「哲學特質」。學者認為,不同人工智慧專家推出的人工智慧產品背後有不同哲學預設和思路,由兩個不同編程思維的機器預測同一件事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同樣,也不能指望通過造一臺機器解決所有問題,因為造機器的人本身是有限性的。
  • 什麼是人工生命 | 集智百科
    二、哲學意涵討論人工生命的建模哲學,與傳統的建模相比有顯著差異,它不僅是研究「我們所知的生命 life-as-we-know-it」,而且去研究「生命可能的形式 life-as-it-might-be」。
  • 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
    布希在白宮發表聲明說:「我國的社會、法律和法庭必須有重視生命的推定。」「我今天籤署法案,使之成為法律。法律將允許聯邦法庭審理特麗?夏沃提出或代表她提出的請求,即不要妨害她想留住或除去維生所需的食物、流液、或者醫療的權利。」在這之前,特麗的父母與其丈夫之間關於是否「拔管」的「生死訴訟」已經歷時7年。
  • 科學研究怎樣守好倫理之門
    如果人們在進行數據標註的時候,總是將「女性」和「做家務」聯繫在一起,那麼人工智慧就容易把一張男性在做家務的圖像識別為女性在做飯,這其實就是一種性別歧視。  此外,人工智慧技術還創造出了一個「虛擬情感」世界。人工智慧通過不斷學習使得自身更加符合青年人的需求,使人們覺得和機器人在一起更加舒適和自由,長此以往將會影響人的正常社交。科學不僅僅是實驗室裡的探索,更承載著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
  • 全球變暖我們應當做些什麼?
    關於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多「偽」爭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巨大的毯子一樣讓全球變暖嗎?全球變暖的不確定性意味著我們應當暫停行動嗎?我們應當投入更多資金用於研究碳平衡技術、碳封存技術嗎?印度和中國應當承擔中期減排中的大部分責任嗎?  然而,圍繞全球變暖有個真正的爭論:除了研究之外,在未來的10年或者20年我們還應該做什麼?
  • 新冠疫情與人工智慧倫理準則面臨的新挑戰
    自主性強調個人有權為自己做決定;有益性意味著促進福祉、維護尊嚴和促進可持續發展;預防傷害意味著人工智慧系統不應對人類生活造成傷害,不應威脅民主進程、言論自由或人身自由;公平性涉及利益共享和共同繁榮,與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消除歧視有關;而可解釋性則通過明確理解人工智慧決策過程的必要性並追究其責任,使其他四項原則得以實施。
  • 當代西方休閒倫理研究:歷史、焦點與問題
    在這個時期缺乏一種休閒哲學與休閒美學,休閒僅僅因為「工作」和「創造剩餘價值」而存在。休閒倫理到了現代社會又重新被正視與重視。人們重新審視自身和休閒。馬克思把休閒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聯繫起來。認為休閒是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人類全面發展自我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人走向自由之境的「物質」保障。1899年,凡勃倫《有閒階級論》的出版標誌著休閒學的誕生。
  • 丁耘x吳飛x李猛:技術統治的時代如何做哲學?
    一個是共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孤立的生命,所有生命都是互相聯繫到一起的,如果沒有互相聯繫,就沒法活。另一個是續生,任何生命都有生有死,要長期活下去,就必須一代代傳遞下來。對於當下的哲學研究而言,「生生」視角的意義在於,它不僅能幫助學者在中學領域進一步地融合儒家與老莊,也是打通中西、將西學融入中學的一種嘗試。
  • 電車難題——一道經典的倫理哲學思考題!
    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道哲學題:一輛有軌電車失去了控制,疾馳向前,司機看見前方的軌道上有五個人,他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那麼這五人一定會被撞死。這時候他發現旁邊恰好有一條岔道,岔道上只有一個人,因此他也可以選擇將電車拐入岔道,這樣就只會撞死一個人。那麼,他是否應當把電車開到人少的軌道上,撞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呢?
  • 環境倫理學的過程哲學根源:懷特海、利奧波德與大地倫理
    其次,根據以上的發生學研究,作者提請過程哲學學者重新考慮其普遍不願接受利奧波德思想及其大地倫理的態度,認為某種以過程哲學特別是過程價值論為基礎的大地倫理可以對當今的環境倫理學作出重大貢獻。作者簡介:布萊恩·何寧 ( Brain G.
  •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浙江日報杭州5月22日訊 在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的《弗蘭肯斯坦》中,當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博士創造出新型生命時,掩飾不住自己的驚喜,說:「在經過日日夜夜令人筋疲力盡的試驗之後,我終於成功地發現了繁衍和生命的秘密;不僅如此,我還擁有了賦予毫無生機的物質以生命氣息的能力。」  科幻成為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