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

2020-11-30 溫州新聞網

  近日來,美國社會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由於特麗?夏沃案例再度掀起高潮。

  美國總統布希已於3月21日籤署了美國國會史無前例通過的緊急法案,要求延續佛羅裡達州腦部嚴重損傷、呈植物人狀態15年的婦女特麗?夏沃的生命。布希在白宮發表聲明說:「我國的社會、法律和法庭必須有重視生命的推定。」「我今天籤署法案,使之成為法律。法律將允許聯邦法庭審理特麗?夏沃提出或代表她提出的請求,即不要妨害她想留住或除去維生所需的食物、流液、或者醫療的權利。」在這之前,特麗的父母與其丈夫之間關於是否「拔管」的「生死訴訟」已經歷時7年。在這場官司中,根據法院的裁決,特麗的進食管曾先後2次被拔除,後又根據州議會緊急通過的法令而2次重新插上。3月18日醫生根據佛羅裡達州一家法庭的裁決,再次拔除了維持特麗生命的進食管,使其進入「自由死亡」狀態。3月31日,特麗在其進食管被拔除13天之後死亡。

  儘管這一案例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但從生命倫理學領域來說,這只是為西方社會長期以來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提供一個新的案例。「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指「善終」或者「無痛苦」的死亡,在20世紀,也解釋為「仁慈的殺死」,指遵照病人或家屬的要求,對於身患不治之症,瀕臨死亡,而又處於極度痛苦之中的病人,使用醫學手段使其無痛苦地死亡。

  安樂死概念本身也是頗有爭議的。一些學者認為,「安樂死」的概念是含糊的,應當用「聽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殺死」三個概念來替代。「聽任死亡」指的是當一個人患有所有醫療處置都毫無效果的晚期疾病時,讓患者在舒適、平靜和尊嚴中自然的死亡。 「仁慈助死」是指根據患者的要求,採取直接行動結束其生命,這實際上等於一種受助自殺。「仁慈殺死」指的是不經患者同意,由某人採取直接的行動結束其生命。這一決定的前提是,患者的生命被認定為不再「有意義」,而且如果患者能夠講話,他也會表達出求死的願望。

  在研究安樂死問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作出兩種區分:1、就安樂死的方式而言,包括了「被動安樂死」和「主動安樂死」。「聽任死亡」相當於「被動安樂死」,而「仁慈助死」和「仁慈殺死」可以理解為「主動安樂死」,1986年,美國醫學會倫理司法委員會宣布,對於晚期癌症患者和植物人,醫生可以根據倫理判斷停止包括食物和飲水在內的「所有維持生命的醫療手段,這實際上是對被動安樂死的認可。2、就當事人的意願而言,包括了「自願安樂死」和「非自願安樂死」。「自願安樂死」或是由行為的接受者來完成,或是應行為接受者的要求來完成,而「非自願安樂死」是指在沒有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完成的安樂死,這或是因為患者沒有能力作出決定,或是因為患者的意願無法知道。安樂死也能夠在違背某人的意願情況下完成,這也屬於「非自願安樂死」。多數安樂死的討論拒絕接受任何形式的「非自願安樂死」。按照上述分類,近來被媒體吵得沸沸揚揚的特麗案例從安樂死的方式來說,屬於「聽任死亡」或者是「被動安樂死」,而就當事人的意願而言,則相當於「非自願安樂死」。

  在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中,主要有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堅持反對安樂死,其理由在於:1、儘管安樂死出於免除病人痛苦的動機,儘管人們認為這對病人和家屬都是件好事,但事實上家屬不僅要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而且不得不面對來自社會各方的壓力。2、安樂死的行為或許是出於病人的意願,但在病痛、恐懼和精神壓力的情況下,病人或許作出的並非是理性的決定。3、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人們只是自己生命的侍者,生死應當聽候自然。4、「好死不如賴活著」,生命的價值要高於死亡的價值。5、安樂死可能使醫生放棄挽救病人生命的努力,也有辱於醫學的內在本質和使命。6、病人家屬、醫生可能為了個人的利益利用安樂死謀殺病人。另一種觀點是贊成安樂死,其理由是:1、安樂死可以免除臨終病人的痛苦,對於垂危病人的痛苦不採取措施是不人道的。2、安樂死可以免除巨額的醫療費用,不僅解除病人家屬的經濟負擔,而且有利於社會醫療資源的公正分配。3、安樂死是人的自主性的最終體現,人們有權控制自己的生命,在尊嚴中死去。

  安樂死的提出首先是當代醫學科學能夠成功地延緩死亡的結果。現代醫療設備可以使一個心肺功能喪失的患者仍舊可以靠呼吸器、心臟起搏器等設備活下去,這就帶來人們對於生命質量和意義的不同以往的關注和思考。同時,由於現代社會民主政治和人們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對於生命和死亡問題的思考也越發地體現不同的道德抉擇。

  然而,如今西方社會關於安樂死的倫理爭論不僅由於類似特麗的案例牽動著人心,攪動著政壇,也使司法部門不時地陷入困境,這種局面催促著各國關於安樂死問題的立法以及公眾對於這些法律的認可。肖巍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鄭玉雙︱生死困局:傅達仁瑞士赴死與安樂死的倫理難題
    生還是死:安樂死的核心議題同當今時代許多反覆爭論的道德議題不同,安樂死涉及的是人的生命存續這個根本性問題。安樂死問題爭論的核心是人的生命這一價值,當然地也就具備了在憲法層面上討論生命權的基礎,但單純援引生命價值並不能解決其爭論。安樂死的英文詞Euthanasia的希臘詞源的意思是「幸福地死亡」,也即讓生命的結束這件事情以一種體現道德意義的方式進行。
  • 選修課講生命倫理 北京中學生交鋒「安樂死」
    「我支持安樂死,因為這種病人的生存已經失去意義了,也是對醫療資源的浪費。」在昨天下午北師大附中高二選修課課堂上,面對老師提供的多個安樂死案例,聽課的中學生用各自不同的觀點探討關於安樂死的倫理話題。  課堂從一開始便充滿了對安樂死的爭議。
  • 徘徊在生死之間——淺談「安樂死」的歷史與將來
    1969年英國國會辯論安樂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宣稱要尊重人「有尊嚴的死去」的權利。1993年2月,荷蘭通過了一項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
  • 安樂死在我國的立法探討
    二戰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觀念的更新,贊成安樂死的觀點開始呈上升趨勢,有關安樂死的民間運動和立法運動也日益增多。1967年美國建立了安樂死教育學會。1969年英國國會辯論安樂死立法法案。1976年日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宣稱要尊重人「尊嚴的死」的權利。1993年2月,荷蘭通過了一項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安樂死立法的國家。
  • 沈德詠:推進安樂死立法,才能減少濫用風險
    與其挑戰有多重障礙的安樂死立法規制,不如在安寧療護的法律法規建設上投入更多精力。對此,沈德詠曾給予積極回應。兩會落幕後,有關安樂死的話題探討卻沒有停息,兩位「大咖」的理性爭論也引發了更大的社會關注。《中國新聞周刊》在近期就安樂死話題專訪了沈德詠。《中國新聞周刊》:你為什麼會在今年兩會時,向大會提交那份提案?
  • 為何不能選擇安樂死
    安樂死,這是一個永遠討論,但卻很難得出最終答案的話題。近日,伴隨著安徽霍邱縣熊正青夫婦為兒子請求「安樂死」的新聞報導,它最近再度進入輿論的視野。不論如何辯解,在法律上,毫無疑問,安樂死是對個體生命權的侵犯,符合故意殺人罪的犯罪構成,構成刑事犯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 直面死亡,只有安樂死可以解決一切嗎?
    傑克·凱渥基安在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法庭上作證,他已經變成了民眾圍繞醫助式自殺問題展開倫理和法律問題爭論的一個象徵。在起訴報告說10年內曾經幫助至少130人死亡後,凱渥基安對於給予個體致命的一針感到很有罪疚感,被判入獄服刑八年。2007年假釋出獄後,他的故事被翻拍成電影《死亡醫生》,由阿爾·帕西諾主演。
  • 全民公投:安樂死在紐西蘭合法了!
    在澳大利亞維州,安樂死合法化第一年,一共272人申請,124人被安樂死。幾乎所有人都是癌症晚期。所以在死之前,他要奮力一搏。 過去2年半,他一直在為「安樂死」四處奔走,還成為了行動黨在紐西蘭Selwyn地區的議員候選人。 他公開討論自己的經歷和信念,說服更多的人支持新法案。 有人認為安樂死會被利用,對相對脆弱的老年、殘疾群體造成威脅。
  • 2020醫學倫理學考試資料:什麼是安樂死?
    2020醫學倫理學考試資料:什麼是安樂死? 安樂死倫理是醫學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考點,如安樂死的含義和它到底是如何實行的,還有安樂死的實施現狀是如何。
  • 趣聊英語|澳大利亞科學家赴瑞士安樂死,朋友,瑞士安樂死了解下?
    好了,言歸正傳,讓咱們來說說這神奇的安樂死吧。安樂死(Euthanasia)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的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 荷蘭17歲女孩安樂死是誤傳,但死亡卻是真的
    16歲時,她來到海牙的「臨終關懷」診所,詢問安樂死的情況,但根據去年的一次採訪,當地報紙Gelderlander報導,她的要求被診所拒絕了。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和幾天裡,大量的國際媒體報導錯誤地暗示波特芬已經被「依法安樂死」。
  • 動物安樂死真的「安樂」嗎?
    有人說實驗動物就是拿來做實驗的,有進行安樂死的必要嗎?其實,大部分實驗都不會直接損害動物的生命,但是最終由於考慮到繼續飼養的成本等問題都直接將其處死。因此,實驗動物也需要福利,也有權利不那麼痛苦的為科研犧牲。實驗動物安樂死的物理學方法主要有:擊頸法、頸椎脫臼法、斷頭法、脊髓斷離法、低溫法等。
  • 漸凍人遭下藥安樂死,一切全怪「優生學」?揭「協助自殺事件」
    生前就曾多次表明想要安樂死林優裡在生前就曾在部落格、推特上數度表明:「不想要用這種狀態活著」、「讓我安樂死吧」。曾在林優裡生前照顧過她的看護也證實,林優裡曾經說過「想去海外安樂死」。林優裡在人生的最後一天,也在推特上提到「安樂死」這三個字。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在新聞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安樂死」我們並不陌生。2018年6月7日,臺灣著名節目主持人傅達仁因為患上胰腺癌,經受不住病痛的折磨最後選擇去瑞士執行了安樂死,享年85歲,他是亞洲第一個選擇安樂死的人。相比亞洲,西方人選擇安樂死相對自由。那麼,對「安樂死」,中西方的解釋有所不同。
  • 世界上首個安樂死過山車,僅三分鐘,回來後將失去意識!
    世界上首個安樂死過山車,僅三分鐘,回來後將失去意識!死亡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每個人面對死亡時,內心都有控制不住的恐懼,任何人都畏懼死亡,就算痛苦的活著也比死去了好。無論是誰對生命都有眷戀,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中亙古不變的定律,每個人都要經歷的。
  • 這位104歲的科學家,正在直播自己安樂死的過程
    「關於死的生日願望」2018年4月4日,西澳大利亞州>安樂死,Euthanasia,英文中這個詞彙來源於希臘語,本意為「無痛苦的好的死亡」,目的是為了幫助病人解脫病痛,按照病人意願主動採用注射藥物等方法結束生命(主動安樂死或醫療協助自殺)或者停止治療使其自然死亡(被動安樂死)。
  • 植物人活命11年後,被親人切斷營養:「安樂死」並不能讓人安樂
    停止維持生命系統12小時候,巴黎上訴法庭裁定,要求院方重新向朗貝爾提供食物和水,朗貝爾被從「安樂死」邊緣救了回來。關於「安樂死」的話題,人們從未停止過討論。「安樂死」在法國是屬於違法行為。早在1998年,法國一名女護士使用藥物使30餘名重度患者「安樂死」的事件被披露後,一時間,輿論譁然,引發了一場關於「安樂死」的激烈討論。這名女護士時年28歲,因為她曾經目睹了一位76歲的女病人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被自己的丈夫開槍打死,隨後那名男子也開槍自殺。這件事情的發生,對女護士產生了極大的震撼。不久之後,她就走上了幫助病人「安樂死」的道路。
  •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時間:2016-03-13 14:17   來源:搜狐滾動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人大代表:建議安樂死立法。
  • 400米高空的過山車,能讓人3分鐘安樂死,中途後悔了咋辦?
    無論是意外導致死亡,還是病痛不斷折磨,都無法被人們接受,「安樂死」的特殊方式應運而生。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已經制定了有關安樂死的相關法律,在本人具有強烈意願的情況下,某些機構擁有合法的權利幫助他進行安樂死的相關操作。相對於痛苦的自殺行為,安樂死似乎更加符合一些已經失去生活希望、迫切渴望擺脫痛苦的人們的想法。然而在一部分國家中,安樂死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 網上竟然公開叫賣安樂死藥 「安樂死」原是氰化物
    新聞提要:「安樂死藥不是違禁藥嗎?竟然有人在網上公開出售!」家住沙市區的陳先生說,近日,他無意中進入了一個售賣「安樂死藥」的網頁,他心中滿是疑問:這種藥不是受管制的嗎?會不會是騙人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然而有人卻在網上公然叫賣「安樂死」的藥品。這究竟是騙局還是真有其事?記者對此展開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