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科學家挑戰上帝權威?破解人類基因組,搞出人造生命

2021-01-10 黑洞先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筆者:扶蘇

基因編輯嬰兒的出現,在學術界曾經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是因為其將理論變為了現實,更是挑戰了人類的倫理秩序,甚至有可能改變人類的命運。

然而,人類歷史上不乏這樣一群科學家,他們對學術懷有熱情,並且試圖做出更多創舉。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既推動了科學的進步,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思想觀念上的衝擊。

在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測序就已經完成

早在21世紀初,人類基因組測序就已經完成,這意味著我們對自身的認識朝著更加全面的方向發展,同時也為治療更多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

在此基礎上,人們往往會關注成果,而忽略了它背後不斷努力的科學家們,美國的文特爾就是其中之一。

在推動了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以後,文特爾藉助於自己的理論知識,創造出世界首例人工合成的生命結構,同樣在當時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文特爾利用特殊技術,在細胞繁殖的過程中篩選出了人造生命,並且為其命名為「人造兒」。在後者的基因中,還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來追蹤,隨後將會進行更多的優化。

文特爾創造與人類基因相似的「人造人」

在發達的科技支持下,文特爾的研究只會更加深入,而他面臨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因為這不僅損害了人類的權益,也將「人造人」的生命視如草芥。

後者的基因中存在太多人造符號,其中有一部分甚至還只是具有紀念意義,刪除和組裝基因或許會創造出一種完全不同於人類的生物。

2016年,「人造人」的第三代已經出現,它們並不具備人類的外表和其他生物特徵,只有基因方面與我們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或許文特爾並不只是想挑戰上帝的權威,但他的嘗試實在太過冒險,很顯然創造生命的做法太過於超前,很難讓人在短時間內徹底接受。

正如基因編輯嬰兒出現的時候,全世界都在反對她們的降臨。不過,研究人員還是選擇將其信息保密,並且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對其進行持續觀察,這對科學研究和人類本身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基因工程對人類的影響是利弊共存的

人類之所以是人類,能夠作為地球上最特殊的生物而存在,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有獨特的認識,這種建立在倫理道德上的秩序同樣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文特爾這樣的科學家,終其一生都很難被人理解和接受。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基因工程對人類的有利影響,畢竟科技是把雙刃劍,面對迎面而來的諸多問題,人類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夠得到更多的線索。

時至今日,文特爾的研究仍然在繼續進行,他認為人類需要在未來對每個人的基因進行準確的信息採集,才能夠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信息庫。只不過目前看來,這個想法太不現實了。

或許正是因為有這些具有超前思維的科學家存在,人類才能夠在探索不同道路的過程中積累經驗。而他們需要注意的是,人類的倫理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高度重視,否則只能自食其果。

相關焦點

  • 從人類基因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爾領路生命科學
    自人類基因組計劃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完成以後,生命科學進入「後基因組時代」,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系統生物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等嶄新學科不斷出現
  • 「人造生命」誕生引爭議 科學家被指「扮演上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人造生命  一項實驗結果立即引起全球的關注。有人認為它預示著生命科學可能進入新紀元,也有一些嚴厲的批評者指責實驗的操縱者「想扮演上帝的角色」。  「辛西婭」來了  總有人試圖解答生命的起源。
  •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體 顛覆人類生命本質
    1.0版本的人造生命 「辛西婭」 (一種支原體小細菌)這是一種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被科學家稱之為地球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物種,其『生身父母』是計算機。項目負責人J·克雷格·文特爾為它起名「辛西婭」(Synthia,意為「人造兒」)。這項裡程碑意義的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而不是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此項實驗歷時15年,耗資4000萬美元。實驗成果宣布之後,立刻引起世人的關注。
  • 人造生命引發倫理擔憂 美國國會舉行聽證會
    據新華社電 科學家在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本是件尋常事。但極少有人像克雷格·文特爾這樣在發表研究後需要參加國會聽證會,回答議員對有關研究成果所抱有的疑問。文特爾等人造生命研究專家定於27日在國會就引發倫理擔憂的人造生命研究作證。
  • 「人造生命」意味著多少可能性
    所謂人工生命合成技術,是指把原有細胞中的基因組去掉,再加入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創造出新的合成細胞。從理論上說,如果該技術完全成熟,人類就可以藉由它憑空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物物種。也就是說,人類科技正在接近「上帝的能力」。不過,問題在於,如果成為上帝,我們能利用好這種能力嗎?
  • 破解了人類基因並向造物主發出挑戰,科學狂人充滿爭議的一生
    險些壟斷人類基因組1985年在美國能源部的會議上,科學家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計劃在2005年完成人類約2.5萬個基因的測序工作,繪製出人類基因圖譜,破譯生命遺傳密碼。
  •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圖)
    合成生物學:人造生命的起點?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在《科學》上公布了創造出歷史上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的消息。  文特爾的「爆炸新聞」  因為性格張揚,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被很多人稱為生物學界的「壞小子」,他曾經公然挑戰「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想將人類基因組圖譜申請成專利並從中牟利;現在,他又利用基因技術製造出首個「人造單細胞生物」。面對人們的指責,文特爾依然我行我素。
  • 人造生命的得到與風險
    克萊格凡特研究所數十名科學家歷時十餘年,花費四千萬美金,終於成功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能自我複製的人造生命,之後該成果在《科學》上發表。歐巴馬得知後第一時間要求美國國家生命倫理委員會在本周舉行聽證會,「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保證美國能夠在倫理道德的界限之內,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之後 人工智慧的到來引起了人類的恐慌,強大的機器讓人們擔心終有一天我們將被機器統治,而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的問世或許也會從另一個角度引起人們的憂慮。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 基因編輯——破解上帝的密碼
    破解上帝的密碼在上面這個系統中,最後一步發揮效應階段的機制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種意義甚至可以幫助人們破解上帝造物的密碼,成為對密碼進行改造、加工甚至創造新密碼的基礎。最後一步短小的crRNA可以像嚮導一樣,帶領效應酶Cas到達基因組的特定位點,進行DNA切割。
  • 敢於挑戰權威的伽利略
    《敢於質疑挑戰權威的伽俐略》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權威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10千克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1千克重的物體快10倍。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 「人造生命」成生物武器溫床?專家:可能性極小
    2010年5月22日,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世界首個人造生命細胞。克雷格·文特爾將一種稱為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的微生物的DNA進行重塑,並將新的DNA片段「粘」在一起,植入另一種細菌中。新的生命由此誕生,這種新生的微生物能夠生長、繁殖,並產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
  • 科學家成功移植細菌基因組 人造物種數月有望問世
    美國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首次實現了完整的基因組在物種間的移植,這一「裡程碑式」技術的成功為首個「人造物種」的降生奏響了序曲。 ***試驗成功:細菌大「變心」 綜合英美媒體報導,負責實施首例「細菌基因組移植」的是曾在破解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
  •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宇宙和生命誕生之謎,是人類亟待破解的難題!
    人類文明的先進程度似乎已經很高了——我們的探測器幾乎拜訪了太陽系的每個角落,並成功的在多顆星球上發現液態水存在的證據,在本世紀中葉很有可能開啟殖民火星的偉大計劃。「旅行者一號」早已飛出狹義上的太陽系邊界——日球層頂,距離地球212億公裡,成為第一個遨遊恆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繪製完成,納米機器人甚至可以進入人體,在分子水平上搬運藥物!但人類對宇宙似乎還一無所知。
  • 螞蟻基因組研究:試圖破解人類難題
    螞蟻基因組研究:試圖破解人類難題 本刊記者 唐元愷 • 2011-11-07 • 來源:北京周報 2011年第44期 11月3日出版  孩子總愛一蹲老半天,樂此不疲地緊盯著地上忙忙碌碌的螞蟻們。而大人則往往會忽略這些「不起眼」的小傢伙。
  • 基因溯源|李勁松:用人造精子細胞為人類基因組研究「破局」
    人類基因組圖譜然而近二十年時間過去了,已經發現的兩萬六千多個編碼蛋白的基因,其中尚有一萬多個基因功能處於未知狀態。這項匯聚全球頂尖技術和資源的研究,到底為什麼無法突破呢?原來,用於蛋白質功能研究的抗體,製備起來昂貴且繁瑣,而不同蛋白質的研究又對應不同抗體,如此龐雜而無序,使得研究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推進緩慢。
  • 部分科學家認為「人造生命」或會帶來巨大風險
    萬美元,創造出完全由人工合成基因組合成的「人造生命」—人造細菌內核。但許多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內核(屬於人造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初始階段的發展)可能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風險。  凡特聲稱,這種「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可以製造生物燃料,可以幫助人類從巖石和工業廢料中提取金屬,可以幫助人類將洩漏的石油轉化為無毒物質。科學家可以利用「人造生命」的人造細菌製造新藥物和疫苗,製造可以在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機聲明等。
  • 人造生命
    1818年,「科幻小說之母」瑪利.雪萊筆下的生物學家,在一個雨夜終於組裝出了一個「人」,並激活了他的生命。  今年7月8日,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納耶尼亞教授發表論文,宣布成功地將人胚胎幹細胞誘導為「人造精子」。一個多月後,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宣布,如果不出差池,「人造生命」年底就將誕生。  人類對於生命起源、生命的秘密始終充滿好奇。
  • 「人造生命」是把「雙刃劍」
    作者:一吟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萊格·文特爾研究所培育了世界第一個由人工合成基因組控制的細胞,從而向「人造生命」形成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成為時下世界頭號新聞。(5月22日 新華網)然而,面對影響力不亞於世界第一次核爆炸的「人造生命」成果,相當部分科學家並沒有表現出喜悅,而是「心情複雜,態度審慎」。有媒體評論認為「人造生命」成功是把「雙刃劍」。對此,美國總統歐巴馬表現了相當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