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基因組研究:試圖破解人類難題

2021-01-20 北京周報

螞蟻基因組研究:試圖破解人類難題

本刊記者 唐元愷 • 2011-11-07 • 來源:北京周報 2011年第44期 11月3日出版

 

孩子總愛一蹲老半天,樂此不疲地緊盯著地上忙忙碌碌的螞蟻們。而大人則往往會忽略這些「不起眼」的小傢伙。不過,一些科學家比小孩子的興致更大,並且常年如一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BGI)的張國捷博士便是如此。

自2009年起,他開始了螞蟻基因組的測序工作。而螞蟻基因組是華大基因研究院與合作者啟動的「千種動植物基因組計劃」一期項目之一(還要對百餘種動植物做基因組測序分析),其中過半已完成或接近尾聲。除螞蟻基因組以外,大熊貓和黃瓜基因組等研究成果均陸續發表在《自然》及其系列國際權威學術雜誌上。而種種新的發現,為科研人員研究螞蟻中存在諸多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提供了充足的數據基礎。今年9月份,身為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科學系副主管、比較基因組學與演化生物學中心主管的張博士又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Kbenhavns Universitet)同行一起,繼續螞蟻的研究。

此前,由中國與丹麥科研人員共同完成的「切葉蟻」(the leaf-cutting ant Acromyrmex echinatior)的基因組測序與分析成果,已於今年6月30日在國際知名學術雜誌《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上在線發布。「此項成果為社會行為學等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遺傳學基礎。」張博士說。

在科學家眼裡,螞蟻是擁有自然界最精細社會的生物之一,它們形成了一個蟻后、工蟻、兵蟻以及雄蟻等「各司其職」的社會分工體系。而造成這些差異的遺傳基礎,長久以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

中丹國際研究小組通過對切葉蟻的基因組測序,發現切葉蟻的生殖方式與別的螞蟻有很大的不同,如蟻后在一生中會與多隻雄蟻交配,而其它螞蟻的蟻后一生當中只與一隻雄蟻交配一次,並且在交配完成之後,精子會在蟻后的儲精囊中存活數十年。在研究者看來,切葉蟻基因組中的一個基因家族的擴張很可能與切葉蟻的這種交配方式有關。

神經肽(neuropeptide,泛指存在於神經組織並參與神經系統功能作用的內源性活性物質,是一類特殊的信息物質)在很多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與丹麥的研究人員在比較切葉蟻和其它已知序列螞蟻的編碼神經肽的基因時發現了一個特別令人驚訝的結果。他們本以為在棲息地、食性和行為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的螞蟻,其各自編碼神經肽的基因也應會有很大不同,但結果卻正好相反。丹麥的研究人員桑恩·尼咖德(Sanne Nygaard)博士說,「我們發現在所有參與比較的螞蟻基因組中都存在著相同的神經肽基因,這表明這些基因是非常保守的。」研究人員認為,所有螞蟻的神經內分泌系統可能都含有一個非常類似的構造,並推測其可能在所有螞蟻的祖先時就已進化形成。

「目前,我們只是對切葉蟻Acromyrmex echinatior的這種特殊行為方式進行了初步研究。」另一位哥本哈根的研究者扎克巴斯·布斯碼(Jacobus Boomsma)博士補充道:「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還將會對這些特定的基因在不同情況下的表達模式等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發現衰老基因

在一個有組織的螞蟻社會中,蟻后往往擁有更長的壽命,比雄蟻可長達500倍。由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還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NYU)醫學院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醫學院共同合作研究弓背蟻(Camponotus floridanus)與印度跳蟻(Harpegnathos saltator)基因組,利用新一代測序技術,完成了其基因組圖譜,通過比較這兩者的基因組以及不同社會分型、發育階段的基因表達情況,以理解遺傳學如何影響人類衰老以及行為表現的。其結果,中外科學家發現了與衰老過程、神經功能以及化學通訊相關的基因,張國捷博士表示,「這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行為與壽命調控的模型。」

儘管同為螞蟻,但在數萬種「同類」中,弓背蟻與印度跳蟻在社會組織方式、分工類型的形態和行為以及捕食方式上均存在著很大差別。例如,弓背蟻具有較完整的分工,有工蟻和兵蟻之分,但印度跳蟻卻不存在兵蟻;而蟻后一般比工蟻的後代壽命長10倍。據張博士介紹,大部分螞蟻(如弓背蟻)的工蟻不能與雄蟻進行交配產下後代,而少數螞蟻(如印度跳蟻)中的一些工蟻卻可以做到,並且在蟻后死亡後替代蟻后進行繁殖,壽命也會變長,可塑性極強。

科學家們針對螞蟻群體中壽命長短不一的現象,來分析遺傳學從中起到的作用和影響。在弓背蟻與印度跳蟻中均檢測到microRNA和SMYD組蛋白甲基化酶在不同等級中的特定表達,提示了它們在等級分工中的作用。通過表達比較,科研人員還發現,很多在兩種螞蟻的不同等級中差異表達的基因主要參與了神經功能及化學通訊功能,如「味覺受體」、「嗅覺受體」以及與烴類代謝有關的基因等,提示這類基因在螞蟻社會分工及信息交流中具有一定作用。

「在染色體複製過程中,染色體的末端(端粒,telomere,線狀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會縮短,但有一種酶叫『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維持端粒的長度,延緩衰老。」張博士表示,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作為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端粒在正常人體細胞中,可隨著細胞分裂而逐漸縮短。把端粒當作一件絨線衫袖口脫落的線段,絨線衫像是結構嚴密的DNA,排在線上的DNA決定人體性狀。它們決定人頭髮的直與曲,眼睛的藍與黑,人的高與矮等等,乃至性格的暴躁和溫和。張博士說,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一般工蟻中,端粒酶的活性很低,結果它們的壽命也往往很短;可印度跳蟻中的可交配工蟻中端粒酶卻非常高,它們的壽命也相對較長,「這說明,端粒酶會對不同工種螞蟻的壽命長短起到關鍵的作用。」

「希望通過螞蟻這種生物及其社會行為模式,能夠進一步挖掘出影響生物壽命和行為的關鍵基因,而這些結果將為理解人類的壽命和行為提供一些重要的線索與證據。」張國捷博士說。

螞蟻們比掌握青黴素的人類更早使用抗生素,這也曾讓見多識廣的科學家驚訝不已——它們將抗生素作為一種耕種手段,已有5000萬年的歷史,這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抗生素在螞蟻體內並沒有經過明顯的抗性進化,卻為何依然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可人類使用的抗生素自50多年前被發明以來,由於長期遭濫用,其效果不時受到抗藥性的限制,目前在對抗疾病方面已變得不如當年那樣有效。科研人員目前正在研究新的抗生素,或設法更有效地使用老的抗生素。一些科學家寄希望於「其貌不揚」的螞蟻,如果它們真地已經進化出了解決「抗生素問題」的辦法的話。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組研究古人類交配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兩種螞蟻基因組序列圖繪製完成
    美國科學家近日表示,他們首次繪製出了兩種螞蟻的全基因組序列圖。此舉可為科學家更好地了解人類衰老以及行為表現提供幫助。
  •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宇宙和生命誕生之謎,是人類亟待破解的難題!
    人類基因組圖譜已繪製完成,納米機器人甚至可以進入人體,在分子水平上搬運藥物!但人類對宇宙似乎還一無所知。最近在杜拜召開「世界政府首腦峰會」上,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泰森發表演講,指出了目前困擾人類的三大難題:暗物質我們能觀測或觸摸到的普通物質,從中子、電子、質子,到遙遠的星系,只佔整個宇宙物質總量的5%,其他絕大部分物質是什麼?如何產生?有何性質?
  • 被稱為「大一統」的理論,試圖解決愛因斯坦無法解決的難題
    理論和實驗,是人類科學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的兩個關鍵,通常都是現有詳細的理論體系來支撐,隨後再用實驗來證明理論的真實性,但是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宇宙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陷入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有些時候科學家對一些現象做出了推測,卻無法用實驗來證明這些理論的真實性。
  • JMCB:中國科學家應用CRISPR破解基因組「未解之謎」
    ,他們發現應用CRISPR/Cas9技術可以輕鬆實現對DNA片段的倒位和重複,對於基因組中存在的大量DNA調控元件和大量基因簇的功能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基因組中包含了幾百萬個DNA調控元件和大量的基因簇,但其中大部分都沒有進行過實驗檢測,還有大量基因組"未解之謎"等待人類去破解。 DNA編輯技術CRISPR/CAS9近年來風生水起,該系統是目前發現存在於大多數細菌與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種後天免疫系統。
  • 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在爭議中出爐
    2016年6月5日/生物谷BIOON/--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項規模宏大的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其宗旨在於測定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由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
  • 人類基因組研究轉移戰場
    據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李斌)人類基因組序列「全書」提前繪製完成後,人類基因組研究將向何處去?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計劃」中國協調人楊煥明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透露,人類基因組研究的「主戰場」已經轉移至「單體型圖」,以尋找不同人群之間的基因差異,繪製出一張更為全面的人類基因組遺傳整合圖。「為什麼每個人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
  • 破解困惑人類兩千年的世界數學難題!曾經的餐廳服務生如何厚積薄發?
    破解「孿生素數」難題他躋身世界重量級數學家行列「一步登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甚至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數學難題△張益唐童年照因環境中斷教育的十年中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看數學書上沒有人能為他解答疑惑他就嘗試自己去破解勇於探索的種子似乎在這時就早已埋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 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再發布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新願景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等機構的科學家們發表了他們在基因組前言研究領域改善人類健康的戰略願景,這一願景描述了未來十年人類基因組學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機遇,這標誌著這一研究領域或有望進入一個新的研究時代。
  • 人類基因組指導手冊發布:生成了詳細基因組圖譜
    基因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層次,不光是野生動植物物種如此,人類也是如此。近日,中國綠髮會國際工作顧問Fred Dubee先生分享了一則來自人類基因組的全球前沿進展。據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在2020年8月15日發布的消息:一項歷時17年的研究計劃,如今已經成功的繪製出了一份詳細的基因組圖譜,揭示了數十萬個潛在調控區域的位置,這一資源將有助於所有人類生物學研究向前發展。在人類基因組的30億個鹼基對中,只有2%編碼構建和維持我們身體的蛋白質。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公布快20年,才發現「人類基因組圖譜」漏掉了10%的遺傳信息?!
    2001年,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首次公布。最新版的人類基因組圖譜名為GRCh38,包含3.1兆億鹼基對的信息。然而,這個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項目漏掉了一些重要信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強調獲取和體現不同人群測序數據的重要性。」上述文章的作者們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要分析那些血統大大不同於參考基因組血統的人,是一個十分棘手的難題。雖然有些方法可以讓研究人員獲得數量有限的遺傳多樣性數據,但更加全面、日益流行的一個方案,是建立面向特定人群的參考基因組。這一項目已經在進行當中,對象包括中國人和德系猶太人。
  • 《基因組研究》: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圖
    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第一張人類基因組印記基因(imprintedgenes)圖譜,並且他們表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一個稱為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的人工智慧形式:dern-dayRosettastone。
  •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科學家藉助超級計算機來破解著名數學難題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英兩國三名計算機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最近宣稱他們證明了「畢氏三元數問題(Pythagorean triples problem)」。
  • 社群與社會,螞蟻和人類
    至於卡爾·馮·弗裡希的蜜蜂、尼古拉斯·廷貝亨的小雞和康拉德·洛倫茲的鵝,也都為三位科學家的動物行為研究帶來了1973年的諾獎。與之類似的還有1981年諾獎得主大衛·休伯爾用於視神經系統研究的貓和猴子。在微生物與大型生物兩極之間的昆蟲類中,以蒼蠅和蜜蜂的研究最為常見。昆蟲類中還有螞蟻,它們的歌頌者是愛德華·威爾森。
  • 基因組編輯技術解決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
    8月1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組編輯技術克服了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Nature
  • 科學界有五大終極難題,破解任何一個,人類文明都將升級
    直到現在,人類走進了科技時代,創造了燦爛的科技文明。人類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後,開始研究探索萬物的奧秘,研究這個世界,這個宇宙的奧秘。在科學家不斷的探索研究中,發現了科學界五個終極難題,它們每一個都非常深奧,破解任何一個,都可以讓人類文明升級。
  • 西安交大在《科學》發文揭示鴉片罌粟基因組及嗎啡合成原理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文章從接收到在線發表僅時隔8天。人們都知道,罌粟常被稱之為「惡之花」,外表雖明豔動人,卻能滋生癮患。另一方面,它是緩解人類疾病痛苦的良藥。目前,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洞穴中就有罌粟使用痕跡,而傳入中國是在唐朝期間經由大食進貢所致。據葉凱介紹,破解罌粟基因組是當今科學界亟待破解的世界難題。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以億計的基因組數據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裡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