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血:踩在科幻與現實的門檻上

2020-11-25 搜狐網

  本報記者 劉霞

  血是人的生命之源,然而,血液很難儲存,而且經常供應短缺,有時還會給人們帶來致命的傳染病,因此,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人造血變得比以前更為迫切。那麼,人造血能否解決上述問題呢?

  人造血的優點如下:第一,捐贈的天然血只能保存42天,而且還要冷藏,但是人工血可以在室溫中存儲一至三年。第二,人造血不必考慮血型是否吻合,將來進一步連貓和狗等動物都能夠受惠。第三,一般捐贈的血輸入病人體內後,要24小時之後才能恢復100%的運載氧氣的能力;人工血則可以立即達到100%運送氧氣的作用。

  不過,人類研製人造血的歷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且,人造血也引起了倫理上的關注。  

研究人造血勢在必行

  據英國《獨立報》8月2日報導,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到能夠替代血液的物質,他們的嘗試不一而足,包括牛奶、紅酒甚至尿液等,都曾被用來代替血,但是,這些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自從1628年英國醫生威廉·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以來,人類就不斷進行著輸血的嘗試。1667年,法國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埃默累茲第一次將250毫升羊羔血輸給了人,可能因為所輸的血量不足以導致患者的身體產生排異反應,該試驗獲得了成功,接受輸血的男孩活了下來。接著,不斷有人重複他們的實驗,但往往出現極其嚴重的後果,甚至導致死亡,所以輸血的嘗試慢慢停頓下來。

  一個世紀後,日曆翻到了19世紀初,人們又開始嘗試輸血實驗。1819年,英國醫生布倫德爾第一次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試驗。輸血的成功讓人們尋找人造血的熱情有所減退。

  但是最近,人們對輸血產生感染的擔憂與日俱增,他們主要是擔心感染HIV和肝炎。英國《獨立報》曾報導說,1980年期間,英國有1200名血友病患者因為輸入了被汙染的血而感染愛滋病病毒,現在,他們中存活在世的不到400人。另外,至少有兩人因為輸血而感染了狂牛症,還有其他病人感染了肝炎。

  而且,獻血人次不斷下降、對血液的需求越來越多(每年,僅僅醫院中使用的人們捐贈的血就超過7500萬個單位,然而,全球每年的血液缺口大約為400萬多個單位)、人口的老齡化和外科手術在數量和複雜程度方面的不斷增加,都給血液供應帶來了難度。

  另外,血液不能無限期地儲存,它必須在30天至35天內使用,這使得約有10%的捐獻血液不能被合理利用。血液還需要冷凍,因此在一些生死關頭,例如車禍現場或戰場上,進行輸血就很困難,這也是美國軍方在越南戰爭前首先開始研究並開發人造血的原因。

  上述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促使科學家再一次踏上尋找人造血的「萬裡長徵」。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用於人造血研究的投入超過了10億英鎊,許多科學家相信,人造血離人類越來越近。

  但是,找到血液的替代品或者製造出人造血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儘管美國HBO(家庭票房)頻道獲得如潮好評的電視劇《真愛如血》展示了人造血的迷人前景——在該劇中,日本人發明了一種叫做「真血」(TrueBlood)的人造合成血,吸血鬼們可以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血液來維生,一夜之間從傳說中的怪物搖身變成了普通市民。  

尋找血液「奶粉」的配方

  血液是一種複雜的物質,擁有幾種關鍵的成分,每一種成分對於維持人的生命都至關重要。白血球(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主要負責對抗疾病;血小板讓血液凝結成塊;紅血球通過血紅蛋白運送氧氣,血紅蛋白也可以運送由機體產生的二氧化碳。

  因為血液天生具有的這種複雜性,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都不著眼於研製出完全替代血液的物質,而是主要集中於研發出某些能夠模擬紅血球功能的產品,也就是將氧氣運送到人體內,同時將二氧化碳排出體外。但是,基於此研發出的產品缺乏對抗疾病以及讓血液凝結成塊的能力。

  為了具有更大的使用價值,人造血必須摒除捐贈血可能引發的問題。除了能夠像紅血球一樣起作用外,人造血必須是安全無毒的,能夠保存很長時間,容易存儲,不需要血型必須匹配,不會感染等。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生物化學和人造血專家克裡斯·庫珀表示:「我們現在正在尋找的是血液"奶粉"——如奶粉一樣,這種人造血將被存儲在一個小袋中,想用的時侯只要與鹽溶液再水合就行。護理人員可將其帶到事故現場,立刻開始輸血。因為這種血液替代品沒有細胞,也不存在血型不匹配的問題。」

  目前,有三撥科學家正在從不同的角度、採用不同的方法研製人造血。一撥人研究全氟化碳(perfluorocarbons,PFCs);另一撥人研究人造血紅蛋白(haemoglobins);還有一撥人則研究幹細胞。  

攜氧能力超強的全氟化碳

  全氟化碳或者PFCs是人造的奶白色液體或者乳液,它是一種類環狀或直鏈狀有機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氣體和液體相容性,能夠傳送氧氣和二氧化碳。PFCs配合輸氧設備的使用,能讓血液攜帶比普通情況下高出許多的氧氣。因此,這類白色代用品又被稱為「攜氧治療劑」。

  現代第一個血液的替代物是全氟化合物Fluosol-DA-20。1989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一間叫綠十字(GreenCross)的日本藥廠出售名為Fluosol-DA-20的人工血,當這種物質通過人體肺部時,會「挑選」出氧氣,氧氣在人體內循環,接著該物質被當作肺部排出的水蒸氣排出人體。

  儘管PFCs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血的替代物,但是,它也存在缺陷,一個需要克服的障礙是,它們不能像基於血紅蛋白的物質那樣運送更多的氧氣,因此需要更多的PFCs才行。後來,人們又發現,Fluosol-DA-20這種人工血有副作用,並在1994年停止出售。

  而據美國《大眾科學》雜誌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由全氟碳化合物(PFCs)合成出了一種具有超強攜氧能力的白色人造血,其攜帶的氧氣量是人類自身血液攜氧量的50倍。據了解,這種人造血將是治療顱腦外傷的最好方法。

  維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如果白色人造血能贏得軍方認可,那不遠的將來,醫生們就可以用它來挽救更多士兵的生命。  

幹細胞研究頗受青睞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將來可能會出現一種半人工的血,它來自幹細胞。其好處是來自於人,是人血以外最接近天然物品的東西,而且,沒有血型之分,亦可以說是老少鹹宜。在2009年2月,美國FDA批准一組法國學者進行第三回合的臨床測試,以驗證他們研製的半人工血是否可以替代人血。

  瑞典、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在利用胚胎幹細胞研發人造血。他們的目的是在O型陰性血的紅血球中種植出人造血,因為O型陰性血可以輸給任何血型的患者,不會出現排斥。

  英國《泰晤士報》曾報導說,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家們宣布,他們已在實驗室中利用幹細胞製造出數十億個功能健全的紅血球。倘若這一研究成果能繼續推廣,人類將從此結束獻血,血液可以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

  另據國外媒體消息,2009年3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將啟動一項重點研究項目,在3年內利用試管受精剩下的晶胚幹細胞製成人造血,並首次將其輸入人類志願者體內。

  研究人員將對試管受精治療後剩下的人類晶胚進行檢測,找出那些由遺傳決定可以演變成O型血的晶胚。大約只有7%的人擁有O型血,但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可以生成無數這種血液,因為胚胎幹細胞擁有在實驗室不斷增生的能力。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刺激胚胎幹細胞形成成熟的攜氧紅血球,用於急救輸血。利用這種血液不用擔心感染愛滋病、肝炎或者狂牛症等傳染病。

  但是,幹細胞製造出的人工血的缺陷在於其留存時間有限。如果這種人造血研製成功,它將主要在醫院中使用。科學家預測,由幹細胞製造的人造血將於2013年開始人體實驗。  

血紅蛋白方向發展迅速

  第三種研究人造血的方法發展非常迅猛,研究人員主要嘗試使用血紅蛋白來製造人造血。血紅蛋白存在於血液細胞內,它讓血液呈現為紅色,並且攜帶氧氣進入身體內,同時排出二氧化碳。

  據英國《獨立報》消息,歐洲血液代用品工程成立於2004年,專門研製人造血。來自英國、丹麥、法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和匈牙利的研究人員集中精力研究血紅蛋白替代品。

  血紅蛋白可從過期的捐獻血液、牛的血液甚至植物和真菌中萃取,然後對它進行改良,確保注入體內後仍能保持穩定。因為血紅蛋白不包括能讓血液形成不同類型的分子,因此,相同的血紅蛋白代替品可以應用到不同病人身上。而且它可以被放在室溫下永久保存,運輸也很方便。

  然而,使用血紅蛋白的障礙在於,離開了紅血球的保護環境,血紅蛋白可能變得有毒,它會產生自由基,破壞心臟和其他器官。在早期的實驗中,血紅蛋白被直接注射入病人體內,導致很多患者死亡。

  科學家一直面臨的挑戰是將血紅蛋白從紅血球中提取出來,並且將其放入另外的保護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下,血紅蛋白能夠著手發揮其功能,而不會產生毒性。許多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取得了成功。

  其中有一項研究對688名病人進行了實驗,這些病人都進行了選擇性整形外科手術,他們或者接受了一個單位的真血,或者接受了兩個單位的人造血HBOC-201。血紅蛋白氧載體HBOC-201是美國Biopure公司的產品,美國一項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顯示,牛源的HBOC-201是手術病人輸血的安全替代品,可減少手術病人的輸血量。HBOC-201在室溫下可以保存3年,也不涉及到血型匹配的問題。

  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科林·麥肯齊表示:「我們發現,接受人造血的350名病人中,有206名病人不再需要輸血,人造血在80歲以下的病人體內表現最好。」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科學家正著力研發一種人造血,他們將該人造血設計得可以像一塊厚厚的漿糊一樣存儲,使用之前將其在水中溶解即可。該人造血由塑料分子製成,它也像血紅蛋白一樣,能夠在身體內傳輸氧氣。

  美國angart公司的Hemospan是輸血時用作血液替代品的血紅蛋白氧載體產品。它由過期的紅血球中提取出來的血紅蛋白研製而成,研究人員使用聚乙二醇塗層將該紅血球包裹起來。當塗層同血紅蛋白的表面接觸時,在血紅蛋白的周圍會形成一層水,這層水讓血紅蛋白免於免疫系統的攻擊,並且不會產生毒性。

  Hemospan是一種粉狀物質,因此能夠保存幾年,當需要的時候,這種粉末能夠被混合成為液體形式直接用於輸血,適合於所有血型的病人,並且也不會出現感染疾病的風險。

  庫珀表示:「使用血紅蛋白研究人造血的技巧在於使血紅蛋白的毒性儘可能小,同時,讓其最大限度地使氧氣在體內循環,然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真正做到這一點。」

  他和同事目前正在研究通過對血紅蛋白進行遺傳修改來減小血紅蛋白的毒性,然後將經過修改了的血紅蛋白包裹在特製的耐用塑料膜中。在這樣的環境下,血紅蛋白能夠更好地向體內供應氧氣,並將二氧化碳移出體外,而且也不具毒性。

  他們將很快開始動物研究,這項獲得了專利的技術能夠在10年內應用於人體。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11日報導,美國科學家採用基因工程技術,從臍帶中提取造血細胞,並利用機器模擬骨髓的造血機制,產生了大量可用的紅血球,由此製成「人造血」。製造出的首批O型陰性的血液樣本已提交美國FDA進行鑑定,該「人造血」最快將於5年內用來救治在戰場受傷的士兵。

  該項目名為「血液基因轉變」(bloodpharming),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於2008年發起,旨在製造出血液用以救治偏遠戰場上受傷的美軍士兵。

  研發出該「人造血」的美國Arteriocyte公司表示,採用這種技術製造出的血液細胞「在功能上與人體健康循環中的紅血細胞無異」。一條臍帶最終可以製造出大約20個單位的可用血液。在戰場上,平均每個傷兵的救治需要6個單位的血液。一個單位的人造血量約為一品脫(約合473毫升),人體總共有8至10品脫血液。

  這種「人造血」最快將於2013年進行人體試驗,但Arteriocyte公司預測,只要美國國防部儘快提出要求,美軍有望在5年內使用這種「人造血」救治傷員。

  庫珀說:「現在是人造血研究的重要時刻,許多製藥公司正在研製人造血紅蛋白分子;同時,對於PFCs的研發工作也在持續推進。很快,我們將能夠獲得紅色的人造血(由血紅蛋白研製而成)或者牛奶樣的人造血(碳氟化合物),而不是無私者捐獻的血。」  

引發倫理關注

  但人造血也引起了倫理上的關注,比如,用胚胎幹細胞研製人造血的試驗中,有研究人員提出質疑稱,這種人造血液是否來自一些從不存在的人。另外,公眾是否願意輸入「假血」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也有研究人員表示,人造血將給那些在意外事故中大量失血,並需要在現場進行輸血的受害者帶來最大利益,儘管這些失去知覺和重度昏迷的病人不可能對是否接受人造血作出答覆,但是,醫生認為,如果人造血能給病人帶來最大利益,這種未經允許的產品從倫理上說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公眾是否同意這一觀點,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責任編輯:羅園)

相關焦點

  • 科幻成為了現實! 人造生命引發安全倫理擔憂
    浙江日報杭州5月22日訊 在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的《弗蘭肯斯坦》中,當主人公弗蘭肯斯坦博士創造出新型生命時,掩飾不住自己的驚喜,說:「在經過日日夜夜令人筋疲力盡的試驗之後,我終於成功地發現了繁衍和生命的秘密;不僅如此,我還擁有了賦予毫無生機的物質以生命氣息的能力。」  科幻成為了現實!
  • 人造血,應對血荒的終極答案
    ——人造血。   這並非只是我國才面對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血液供不應求的現象。去年,英國志願獻血者的人數減少了40%。而今年的「世界獻血日」活動主題,也被定為「感謝您挽救我的生命」。   為了應對獻血者不足的問題,世界各國科學家一直在著手研究血液的替代品——人造血。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科幻文學有「預言性」「生存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科幻作家韓松以著名科幻作家葉永烈所著《小靈通漫遊未來》為例,闡述科幻文學的預言性。《小靈通漫遊未來》至今以300萬冊位居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說之一。可葉永烈於1961年投稿至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時卻遭到回絕。
  • 人造血:萬能血?是真是假!
    如何解決用血問題? 「人造血」出現在了科學家的實驗。 歪打正著:一隻小老鼠開啟人造血新領域 自從有了人造血的概念,科學家就沒有停止過研究的步伐,起初,科學家只能從人血中提取紅細胞,進行脫氧、冷凍和乾燥處理,製成血紅素粉進行保存,但這並非是真正的人造血。
  • 科幻裡的人造器官,已經成真了嗎?
    人們為了醫學上能更好地治癒病人,已經在替代器官這條路上探究了上百年,從最早的器官移植,再到近十幾年來人造器官的逐漸完善,再到近年來通過幹細胞培養形成類器官。科幻,也許即將成真。比如研究最多的人工心臟,可以通過電池續航進行泵血,來使得血液循環,進而發揮替代人造心臟的作用,並且往往設計能達到5-10年的使用期。但是機器會發生老化,同時心臟的泵血也不是簡單的規律跳動,而是會根據身體的狀況進行調整,比如劇烈運動時心臟就會加速跳動。而人工心臟還做不到這一點。
  • 人造血粉來了 方便攜帶好保鮮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急救護理專家、高級研究員艾倫·道克託博士這樣形容,「它可以裝在袋子中,裝備到救護車上,或者放進醫生們的背包內隨身攜帶,這種人造血粉可以保鮮一年甚至更久。當醫生需要使用時,可以將這袋血粉和無菌水混合在一起,接下來就可以直接為患者輸血了。新型人造血粉中的人造血細胞是正常血紅細胞大小的五十分之一,它將淨化過的人類血紅蛋白包裹上一層合成聚合物塗層。
  • 「十七年」科幻:從幻想到現實的中國速度
    對巨大、巨量農產品的描述其實在「十七年」時期的科幻中已有體現。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人民還在溫飽線上徘徊,吃飽穿暖成為了最為迫切的訴求,因此藉助科技力量達成未來糧油不愁的美好生活是當時科幻小說主要描述的內容之一。
  • 人造重力離現實有多遠?-人造,重力,現實,科幻 ——快科技(驅動之家...
    在安德的世界中,人類已經可以在太空中產生人造重力,安德在到達ISL(Inter Stellar Launch,內恆星空間站)之後,他們已經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地進行日常生活,而不用像「天宮」中的太空人一樣,漂浮在艙內。在小說中,傳奇指揮官馬澤·雷漢(Mazer Rackham)曾經告訴安德,重力的操控是從蟲族學來的某種重力增強技術。
  • 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場景了,人造重力或將實現!
    長期以來,人造引力一直是科幻小說的內容,想像一下《2001太空漫遊》和《火星人》等影片中出現的輪狀飛船,它們在太空中旋轉,產生自身的重力。現在,來自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團隊正在努力使這些技術成為現實。
  • 人工重力——從科幻到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當一回吹毛求疵的死理性派,來分析下在大家熟知的幾部太空科幻作品中,所展現的人工重力的科幻和現實。本文作者:Saturn V,已經為其開啟獨立讚賞帳戶。為了讓宇宙飛船能參考現代船隻設計,太空歌劇類作品總設定人類在未來掌握了一種在飛船底部直接人造重力的科技。顯然從科學角度上講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且若人類真掌握了直接操縱重力的科技,更有可能的是建造利用重力推進的飛船或者重力武器,而不是只放在飛船底部當作人工重力。總而言之太空歌劇之所以叫「歌劇」是有根本性原因的,人工重力這第一關就過不了科學的審核。
  • 古語有言:門檻踩不得。那為何古人還要在門口放置門檻呢?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孝道|祭祀|姓氏|宗祠古語有言:門檻踩不得。那為何古人還要在門口放置門檻呢?在我國古代,家家大門上都會有門檻,尤其是在古代的皇宮、王府,更是非常重視門檻的擺設。設置門檻就可以堵住大門底下的縫隙,這樣陰風就不會從大門底下進來了。4、闢鬼邪在風水學上,不但講究要設置門檻,更要設置三級臺階。這樣可以防止孤魂野鬼進入。因為傳說中孤魂野鬼是通過雙腳同時向上蹦著走的,如果臺階或者門檻太低就會直接蹦進家裡。
  • 聚焦"人造血":或緩解血庫供不應求 臨床使用尚難
    這種「人造血」最快將於2013年進行人體試驗,美軍有望在5年內使用這種「人造血」在戰場上救治傷員。「人造血」是替代人的血液的各種人造物的總稱,目前科學家們主要從化學應用材料「全氟化碳」和人體「幹細胞」這兩個方向來研究製造「人造血」。
  • 日本研發人造血 不產生併發症 也不受血型限制
    字號:A+ | A- 【日本研發人造血】不久前,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以日本防衛醫科大學為主的日本研究團隊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了一種可以挽救許多人生命的人造血,這種人造血能在常溫下保存1年以上,不用考慮血型不同的問題。
  • 人造血都存在30多年了,怎麼還總是鬧血荒?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成分血輸血,這樣一方面有效成分濃度高、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另一方面也可以一血多用,更經濟節約。 成分血大致包括紅細胞、血小板、血漿、冷沉澱凝血因子、粒細胞等幾類。在《臨床用血技術規範》中對不同成分血的適應證有比較明確的規定,總結成「缺啥補啥」倒也不無不可。而臨床上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多。
  • 科學網—「速溶」人造血離應用有多遠?
    目前,人造血液只是暫時替代人體血液輸送氧氣的功能。而在實現人造血液的道路上,還要解決很多技術及安全上的關鍵問題。
  • 中國「人造月亮」或成現實
    月亮是可以說是人類最熟悉的地外天體,它的直徑為3476公裡,目前正在遠離地球38萬公裡外的深空軌道上運行。月亮是地球夜晚的重要光源,從古至今為不少迷失的人指明了方向。不過,月亮散發的光亮受天氣影響非常大,在一些烏雲密布的夜晚,我們甚至看不到月亮。隨著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人類開始設想向太空發射「人造月亮」,為人類提供照明。
  • 腦機接口技術:正從科幻逐步走向現實
    這些確實是非常的科幻,現在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科幻有可能變為現實嗎?對此,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功能圖譜與行為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驍健博士在芯智訊主辦的「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高峰論壇」上表示,要實現這些科幻片中情節並非完全不可能,但是距離實現還非常的遙遠。
  • 科幻作品中的飛行器將出現在現實中,我們未來的飛船就是那樣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已經認識到,想要到更加廣闊的空間進行探索的話,人類需要突破速度的限制。尤其是在技術層面需要有所突破,建造出更加精進、更加快速的飛行器就是目標之一。科學家們表示,人類科技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的靈感來自於科幻作品,雖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只是作家們的幻想,但是也不乏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合理情節,未來的飛行器將會越來越接近科幻作品中的形象。
  • 人造血新進展:適合任何血型 稱已在實驗兔身上測試成功
    近日,據外媒報導,日本國防醫學院在血液和細胞治療行業權威機構美國血庫協會旗下雜誌發表論文稱,人造血已在實驗兔上測試成功,並且不同於目前的人類血液,人造血能常溫保存一年以上,輸血時也不用考慮血型問題。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