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10月30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季曦副教授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生態經濟》雜誌社聯合主辦的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鄭州論壇」,並在大會上做主題報告。
季曦副教授進行了題為「生態經濟學是否能夠為我國生態文明轉型提供理論基礎」的主題報告。她首先指出,目前在中國生態文明轉型的理論研究中哲學家眾而經濟學家寡,以及中國生態經濟學者進行了近40年的生態經濟實踐探索但我們依然只有「生態經濟」而沒有「生態經濟學」這兩個事實對她觸動很大。她希望藉此機會分享自己對生態經濟學和生態文明的理解,並談談自己對生態經濟學為什麼可以為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基礎的看法。
季曦副教授基於經濟思想史和科學哲學史等文獻的梳理指出,現代生態經濟學的創始人從重農學派、古典經濟學繼承了「重視經濟的自然基礎和自然規律」和「重視經濟和人口規模的自然約束」等思想基因,同時基於生物物理學、系統生態學等自然科學的最新進展為這些思想提供了理性而科學的證據。她又從文明演化的視角分享了自己對文明轉型以及生態文明的理解。季曦副教授指出,歷史上對文明的劃分可以以人類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效率來劃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本質區別在於其飛速提升了人類利用和開發自然的效率。然而,我們面臨著一個由「空」到「滿」的世界,在人口和經濟規模逼近生態極限時,效率不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工業文明是建立在以效率提升為解決問題方案的技術經濟之上的,而生態文明應該強調生態本底對技術經濟、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基礎支撐作用,沒有了可持久的生態本底,其他一切經濟和社會建構都不可能。她認為,無論是價值起點,還是發展目標,生態經濟學都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期望非常吻合。可以說,生態經濟學應該是最能滿足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需求的一門學科。
在談到生態經濟學如何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上,季曦副教授指出,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實踐探索,但學科發展到一定階段,還是必須要有理論的抽象和凝練。她認為,生態經濟學應該始終聚焦於一個基本問題——在生態和倫理的雙重約束下,人類應該如何轉化、配置、分配自然價值與福祉,從而實現持久、繁榮、公平、和平的發展。
季曦
北京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態經濟學的理論與模型、生態經濟思想史、宏觀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能源與環境經濟學、環境核算、自然資源資產負債、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投入產出方法等。從事《生態經濟學》本科教學近10年之久。在Ecological Economics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30篇為英文國際核心期刊論文(20篇為1區期刊),其中24篇為SSCI檢索收錄,6篇為SCI檢索收錄,獨立著作1部,參與國際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Costanza組織的《Sustainable Wellbeing Futures: A Research and Action Agenda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的書稿撰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等多項課題。
供稿:資源、環境與產業經濟學系
美編:山竹
原標題:《北大經院季曦副教授受邀參加「2020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鄭州論壇」並做大會主旨報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