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網絡倫理規範 構建文明網絡生態環境

2020-12-04 河北新聞網

據報導,澳洲一名 14 歲少女因不堪多年的網絡欺凌,於2018年1月3日自殺身亡。這是一起典型的因網絡人身攻擊造成嚴重後果的極端案例,值得人們反思。2017 年下半年,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曾進行過一次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70% 的調查問卷填寫者有時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20% 的填寫者很少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10% 的填寫者沒有遭遇過網絡人身攻擊。

在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有發表看法的自由和權力,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受到他人評論的可能。有些人會對自己不喜歡的觀點發表比較極端的看法,甚至出現帶有人身攻擊的污衊性言語,對他人施加網絡暴力,給其帶來困擾和傷害。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個別網民將網絡當成了「發洩」的場所,對自己的言論無所顧忌,隨心所欲編造各種汙言穢語,對他人恐嚇騷擾、惡意中傷 ;二是網絡監管存在漏洞,個別網站實行粗放式管理,對信息來源、信息內容不做過多限制,照單全收 / 全發,沒有擔負起應有的信息管理責任。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以避免網絡人身攻擊事件的再次發生呢?

1. 積極推進網絡實名制,要求網民在網絡中的身份與現實中的身份一一對應。這樣,現實中的道德約束也可以在網絡中發揮作用,可使網絡中的貶損、侮辱、謾罵、誹謗等粗俗言語得到控制,督促大家保持良好的「網絡形象」。

2. 完善網絡信息管理機制,對網絡中一些不當言語進行過濾清除,對一些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網民進行相應程度的懲罰。只有道德自律與法律管束雙管齊下,才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為廣大網民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

3. 強化網民網絡素養教育,從根本上提升廣大網民用網的文明程度。通過媒體宣傳、舉辦活動、專項答疑、有獎競猜等多種形式,開展網民網絡素養培育,營造良好的用網氛圍。

此外,言論自由是社會先進性的體現,我們在治理網絡人身攻擊行為的同時,也要鼓勵支持理性的網絡言論和行為,建立真正的網絡倫理規範和網絡禮儀,構建文明的網絡生態環境。

來源:網信中國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領作用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人與自然關係惡化和人與人關係緊張的惡性循環正是工業文明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而解決這種深層矛盾正是生態文明轉型的最深層的動因。  生態文明需要建設,不僅需要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管理體制發生深刻的變革,需要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調整,而且需要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的價值核心是「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同一。
  • 網絡時代傳播倫理的基本維度
    然而網絡黑客等憑藉技術手段,輕則盜取個人信息、獲取個人財產,重則侵入國家安全和情報機構,對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已然違背了人們開發新技術、構建網絡社會的初衷。  無論是傳統時代的傳播還是網絡時代的傳播,都不可避免地發生傳播倫理失範的情況,但在網絡時代,其後果遠非傳統時代所能比擬。
  •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德陽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實施細則...
    >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56號)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川辦函〔2017〕14號)精神,加快推進德陽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制定本實施細則。
  • 網絡倫理道德及其對策研究
    在網際網路這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交往頻繁,在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價值觀念和道德意識上發生了相互的交流、碰撞,由於地域性、民族性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對同一倫理道德行為會有各種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評判和選擇標準。3. 網絡 法律 和道德建設的相對滯後使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出現有了可乘之機。
  • 網絡語言倫理的基本原則
    網絡語言倫理的道德原則是網絡語言倫理道德體系的總綱和精髓,也是網絡語言倫理的核心,它集中體現了網絡語言倫理的本質特徵。就網絡語言的使用而言,人們應當掌握的基本道德原則主要包括網上言論自由原則、尊重他人人格原則、無傷正當利益原則等三個方面。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因此,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環境倫理體系是很必要的。  弱化的「人類中心論」把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類實踐的終極價值尺度,基本上是合理的,人們應當走出強化的「人類中心論」。人對自然界的有效維護,不是放棄人的主觀能動性。開放的環境倫理學應能包容人類中心論、生物中心論和生態中心論。人類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體利益為出發點的環境保護,才有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
  • 當代中國消費倫理三大規範
    周中之  我們研究倫理「是為了使自己變好」,必須按照一個共同的並且先被承認的倫理規範來行事。這就是說,提高人的倫理素質,最終要落實到人們認識和實行某種倫理規範上。消費倫理規範是消費倫理髮揮其社會職能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  適度消費  如何正確理解「儉而有度,合理消費」倫理規範?
  • 強化環境審判職能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十三五」規劃期間人民法院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使命擔當  「十三五」規劃期間,截至2019年底,全國建立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1353個,共有23家高級法院實行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合一」或「三合一」歸口管理模式,建立以流域等生態系統或者生態功能區為單位的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將生態環境監測納入生態文明改革大局統籌推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成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謀劃生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切實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水平,有力支撐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總體考慮,制定本綱要。
  • 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網絡生態
    網絡空間正在全面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深刻影響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因此,網絡信息內容生態的治理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需要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保護網絡空間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營造良好網絡生態,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
  • 十九大報告提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綜合治理體系如何構建
    習近平同志曾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我們在網絡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進步?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意義何在?
  • 環境倫理與和諧社會
    因此,我們要想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特別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環境倫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保障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我們就必須選擇汙染少、能耗低的經濟發展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一支高效的環保執法隊伍;我們還應倡導對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的三重理念
    這個方向,就是要樹立生態型的消費倫理。生態消費倫理的構建,需要樹立和把握人性、適度與和諧這三重消費理念。  人性消費理念:消費意識從物化消費向主體體驗轉變  消費,既有為了社會再生產而需要的生產環節的消費,也有為了人的再生產而需要的消費環節的消費,前者是生產性消費,後者則是生活性消費。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
    (二)戰略定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健全生態環境資源監管體系,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構建起以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定位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海南持續鞏固保持優良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向國際生態環境質量標杆地區看齊提供制度保障。——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網絡傳播是一種新型的傳播生態,在這種傳播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傳播主體,人人都可能成為傳播的中心,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網絡意見領袖也由此產生。第一, 構建常態化聯繫機制。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 須與之建立感情, 構建常態化聯繫機制。通過研討會、論壇、座談會、聯誼活動等常用工作形式, 定期與網絡意見領袖建立直接、密切的聯繫, 加強經常性的線上互動、線下溝通, 了解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意見訴求。第二, 構建引導及規範機制。一是堅持典型引導。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無論從自然界的存續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說,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是人類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 構建科學合理的森林生態系統標準
    全書展示了專家們根據標準化體系的構成,結合定位觀測中急需解決的標準化問題,開展了森林生態站建設技術規範、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指標體系、野外系統觀測方法、觀測數據管理和應用等5個方面的標準化研究。 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使生態學研究日趨複雜化,研究對象的時空尺度也越來越大。
  • 網絡藝術的審美倫理問題研究
    在對網絡藝術的界定中,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網路遊戲看做網絡藝術的重要組成形式,在網路遊戲中,遊戲與藝術合二為一。作為審美特徵,恰恰是網絡藝術的遊戲性帶來了人們對網絡藝術現狀的詬病和網絡藝術發展的憂慮。因為,遊戲的目的是消遣,過分強調網絡藝術的遊戲性勢必會導致意義的拆解,網絡藝術淪為無意義、無深度、無中心的消遣對象。
  • 寶安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市生態環境局籤約!規劃建設國際...
    9月3日上午寶安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市生態環境局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構建一個城市生態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