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紹輝 舒雋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是維繫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確保整個社會系統良性運行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紐帶。消費作為社會再生產的「末端」,是社會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在「短缺經濟」背景下,消費的作用和功能受到了限制,人們對消費的認知也有限,自然也難以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隨著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增加,如何看待消費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行為,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這為人民群眾如何消費進而實現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這個方向,就是要樹立生態型的消費倫理。生態消費倫理的構建,需要樹立和把握人性、適度與和諧這三重消費理念。
人性消費理念:消費意識從物化消費向主體體驗轉變
消費,既有為了社會再生產而需要的生產環節的消費,也有為了人的再生產而需要的消費環節的消費,前者是生產性消費,後者則是生活性消費。無論是生產性消費還是生活性消費,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推動人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進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消費,離不開對特定物質產品的消費,少不了物質需要的滿足。通過消費特定的物質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明確「為什麼而消費」,對主體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自主性認識不清,往往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消費本身成了目的,人也異化為物質消費的附屬品。消費目的不明的迷茫式消費意識是影響和制約生態消費倫理生成的重要因素。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必須認識到消費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對物質的佔有和消費資料的享有,而是為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雙重滿足,不僅可以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還能提高主體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必須改變以物為中心的消費意識,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生態消費觀,把主體的愉悅體驗而非純物質的享受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摒棄物化的消費主義傾向,堅持以主體需要為基本原則,排除外界幹擾,積極培育清醒而健康的消費意識與理念。
適度消費理念:消費行為從過度消費向適度理性轉變
有什麼樣的消費理念,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消費行為。通過特定的消費行為和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得到滿足,人的生產與再生產得以可能。同時,消費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果消費不足,會影響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當然,消費也有負功能。這種負功能,體現為消費會消耗社會資源,使得社會資源越來越少。不恰當的消費、炫耀性消費和過度消費,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和不良習慣的養成。在一些人的消費理念中,「我消費我快樂」「我買故我在」的盲目消費、炫耀消費、過度消費等亦不少見。瘋狂購物、無節制消費表面上看促進了消費經濟的發展,但也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財富的大量揮霍。一些人甚至超越自身能力提倡超前消費,影響和制約了主體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功能的發揮。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樹立適度理性的消費理念。要認識到消費的雙重功能,採取合理的消費行為,儘可能地發揮消費的正功能,抑制消費的負功能。加強消費知識宣傳,倡導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樹立生態消費理念,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綠色消費意識,切實做到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完善社會消費行為法律規制與監督約束,通過法制的強制約束力懲處破壞生態的消費行為,引導消費主體形成對自身消費行為的自我約束,增強綠色消費自覺。推動人的消費與自然的可承受能力相協調,既不提倡禁欲主義的抑制消費做法,也反對縱慾主義的過度消費行為。
和諧消費理念:消費生態從單一同質向多態平衡轉變
消費生態是消費文化長期積澱與消費倫理不斷作用的產物,良好的消費生態對消費行為具有正面導引作用。長期以來,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社會物質財富有限,有效供給不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整體社會消費水平較低,消費生態建設自然也未提上議事日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越來越豐富,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並向更高層次邁進,如何消費、如何看待消費過程中人與物的關係,進而構建良好的消費文化等消費生態問題成為不可迴避的話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形成了不顧及自身能力和收入水平,「打腫臉充胖子」,為了面子而進行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扭曲消費生態,這種同質化的消費行為是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的重要生存土壤。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形成良好的消費生態。應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原則,推動人的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均衡,儘可能地滿足不同主體的物質享有和精神享受。從消費提供方而言,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消費需求,儘可能提供多樣化、層次化、區隔化的消費供給,形成豐富多樣、多態平衡的消費市場。從消費享受方而言,每一主體都應自覺擔當起樹立和維護良好消費生態的責任,選擇適合自己、滿足自己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產品,以追求主體自身的愉悅和滿足感為標準,而不是在與他人的盲目攀比中陷入「同質化消費」的焦慮與緊張,進而形成和諧的消費生態。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13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