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生態消費倫理的三重理念

2021-01-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何紹輝 舒雋 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是維繫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重要環節,是確保整個社會系統良性運行和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紐帶。消費作為社會再生產的「末端」,是社會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在「短缺經濟」背景下,消費的作用和功能受到了限制,人們對消費的認知也有限,自然也難以形成合理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隨著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增加,如何看待消費進而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行為,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這為人民群眾如何消費進而實現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這個方向,就是要樹立生態型的消費倫理。生態消費倫理的構建,需要樹立和把握人性、適度與和諧這三重消費理念。

  人性消費理念:消費意識從物化消費向主體體驗轉變

  消費,既有為了社會再生產而需要的生產環節的消費,也有為了人的再生產而需要的消費環節的消費,前者是生產性消費,後者則是生活性消費。無論是生產性消費還是生活性消費,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推動人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進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與進步。消費,離不開對特定物質產品的消費,少不了物質需要的滿足。通過消費特定的物質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用等需要,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不明確「為什麼而消費」,對主體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自主性認識不清,往往是「為了消費而消費」,消費本身成了目的,人也異化為物質消費的附屬品。消費目的不明的迷茫式消費意識是影響和制約生態消費倫理生成的重要因素。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必須認識到消費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對物質的佔有和消費資料的享有,而是為了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通過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雙重滿足,不僅可以實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還能提高主體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必須改變以物為中心的消費意識,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生態消費觀,把主體的愉悅體驗而非純物質的享受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摒棄物化的消費主義傾向,堅持以主體需要為基本原則,排除外界幹擾,積極培育清醒而健康的消費意識與理念。

  適度消費理念:消費行為從過度消費向適度理性轉變

  有什麼樣的消費理念,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消費行為。通過特定的消費行為和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得到滿足,人的生產與再生產得以可能。同時,消費對於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果消費不足,會影響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當然,消費也有負功能。這種負功能,體現為消費會消耗社會資源,使得社會資源越來越少。不恰當的消費、炫耀性消費和過度消費,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和不良習慣的養成。在一些人的消費理念中,「我消費我快樂」「我買故我在」的盲目消費、炫耀消費、過度消費等亦不少見。瘋狂購物、無節制消費表面上看促進了消費經濟的發展,但也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財富的大量揮霍。一些人甚至超越自身能力提倡超前消費,影響和制約了主體自身的生產與再生產功能的發揮。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樹立適度理性的消費理念。要認識到消費的雙重功能,採取合理的消費行為,儘可能地發揮消費的正功能,抑制消費的負功能。加強消費知識宣傳,倡導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樹立生態消費理念,引導人民群眾樹立綠色消費意識,切實做到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完善社會消費行為法律規制與監督約束,通過法制的強制約束力懲處破壞生態的消費行為,引導消費主體形成對自身消費行為的自我約束,增強綠色消費自覺。推動人的消費與自然的可承受能力相協調,既不提倡禁欲主義的抑制消費做法,也反對縱慾主義的過度消費行為。

  和諧消費理念:消費生態從單一同質向多態平衡轉變

  消費生態是消費文化長期積澱與消費倫理不斷作用的產物,良好的消費生態對消費行為具有正面導引作用。長期以來,因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社會物質財富有限,有效供給不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整體社會消費水平較低,消費生態建設自然也未提上議事日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越來越豐富,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並向更高層次邁進,如何消費、如何看待消費過程中人與物的關係,進而構建良好的消費文化等消費生態問題成為不可迴避的話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形成了不顧及自身能力和收入水平,「打腫臉充胖子」,為了面子而進行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扭曲消費生態,這種同質化的消費行為是奢侈消費、過度消費的重要生存土壤。

  構建生態消費倫理,就要形成良好的消費生態。應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原則,推動人的精神需要與物質需要的均衡,儘可能地滿足不同主體的物質享有和精神享受。從消費提供方而言,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消費需求,儘可能提供多樣化、層次化、區隔化的消費供給,形成豐富多樣、多態平衡的消費市場。從消費享受方而言,每一主體都應自覺擔當起樹立和維護良好消費生態的責任,選擇適合自己、滿足自己的消費方式和消費產品,以追求主體自身的愉悅和滿足感為標準,而不是在與他人的盲目攀比中陷入「同質化消費」的焦慮與緊張,進而形成和諧的消費生態。

  《光明日報》( 2017年11月13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伯璽]

相關焦點

  • 當代中國消費倫理三大規範
    周中之  我們研究倫理「是為了使自己變好」,必須按照一個共同的並且先被承認的倫理規範來行事。這就是說,提高人的倫理素質,最終要落實到人們認識和實行某種倫理規範上。消費倫理規範是消費倫理髮揮其社會職能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環節。  適度消費  如何正確理解「儉而有度,合理消費」倫理規範?
  • 生態道德建設應立足三重結構
    生態道德的養成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經由從自身到外物再推至社會這三個層次,形成道德內化與道德外化有機結合的三重結構。   修養己身之德,以立其本   道德是從習俗和倫理中轉化而來的,但是,這些外在條件的內化,又始於和取決於自主意志。內在的信念和操守,才是道德實踐的原點。
  •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馬克思的著作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內涵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肯定了人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延伸到自然界,使人在尊重自然界價值的基礎上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目標。人與自然界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三)關於「以人為本」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和最終推動力。在當代,任何發展中國家,發展都是硬道理。對於有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所以,我們講生態文明建設,決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又好又快地發展。這就要牢牢確立「以人為本」與「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
  • 生命共同體:中國環境倫理的新理念
    這一重要論述,喚醒了人類尊重自然、關愛生命的意識和情感,喻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考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開啟了新一輪在環境倫理語境中對自然價值觀、理想人格、美德倫理、公平正義的探討,為推進綠色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 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內容解讀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加劇,生態倫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生活在新疆這個乾旱地區塔裡木一吐魯番盆地上的綠洲上的古老民族一維吾爾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了樸素的民族生態倫理。維吾爾傳統生態倫理是維吾爾族人與自然關係信仰系統與行為規範的集成。這種以「人與自然和諧 發展 」為要旨的生態倫理有效地規範約束了人們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促成了各個 歷史 時期所在地區的生態平衡。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主持人的話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劉湘溶  工業文明在經歷了幾百年的狂飆突進以後已經日益暴露出其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人與自然關係惡化和人與人關係緊張的惡性循環正是工業文明自身難以化解的深層矛盾,而解決這種深層矛盾正是生態文明轉型的最深層的動因。  生態文明需要建設,不僅需要社會的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管理體制發生深刻的變革,需要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調整,而且需要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生態文明觀念的價值核心是「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同一。
  •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現實意義
    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解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帶來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是實現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治本之策。對此,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鑑。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裡,蘊涵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 建立網絡倫理規範 構建文明網絡生態環境
    此外,言論自由是社會先進性的體現,我們在治理網絡人身攻擊行為的同時,也要鼓勵支持理性的網絡言論和行為,建立真正的網絡倫理規範和網絡禮儀,構建文明的網絡生態環境。來源:網信中國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事實上,無論是人類中心論還是自然中心論,總體上都從屬於並服務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運動。它們都有著局限性和片面性,其突出表現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不公正性和不適應性;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理念與實踐上的背離,特別是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侵害及其非倫理性;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的本應承擔更多責任但他們卻對自己的責任百般推諉。  2、辨證認識可持續發展思想。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市級總規編制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和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原則,並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 寶馬高層:三層次構建ACES戰略生態系統
    在2017亞洲消費電子展(CES)上,寶馬展臺化身「未來城市」,勾勒出在不遠的未來,寶馬ACES戰略——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共享化,將如何呈現一個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通過CES這個平臺,寶馬將先進的科技和理念進行展示,讓消費者、媒體了解寶馬對未來的規劃,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未來的藍圖,看到寶馬現在做的事情,怎麼樣重塑未來出行。」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文/李軍洋建立「安全、健康、和諧、可持續」為成效的城市生態系統,要注重發揮生態與經濟、社會的最大效益,助推城市在治理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此來構建我國城市現化代治理體系建設,積極應用於國家治理和城市治理的能力建設。生態系統,廣義來講是指生命體之間生存、生產、生活,包括人類經濟活動與社會發展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尋求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特徵。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完備健康的生態空間,也離不開以自然資源為主體的物質資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人與自然的協調合作、和諧共生。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主動承擔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積極應對全人類共同的生存危機。「天人合一」這一傳統中國智慧無疑為全球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更好範式。
  • 關於環境倫理的思考
    強化的「人類中心論」,過分強調人類的價值主體地位,忽視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需要及其對人類的長遠價值。它漠視自然客體,有悖於可持續發展思想,已逐漸失去社會思維的主體地位。「生物中心論」淡化人類價值主體地位,過於激進而難以讓人接受。因此,構建適合當今時代的環境倫理體系是很必要的。
  • 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原標題: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維度   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促進社會的權利平等、保護人們的精神自由,是馬克思倫理思想的三個重要維度。從這三個維度把握馬克思倫理思想的精髓、要義及其當代價值,對於構建中國倫理思想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 2020第一財經數據盛典:風口變化中,「重」構新消費想像
    本次盛典,集結行業三十餘位重量級嘉賓及上百家頭部網際網路公司和消費品牌,圍繞「重-RE」的主題,重譯2020年度消費世界的變化脈絡,重現網際網路消費領域的前瞻圖景,重塑消費市場的前行方向。作為國內消費大數據研究的領軍者,CBNData連續五年舉辦「第一財經數據盛典」,旨在搭建起國內最大的數據價值共享平臺,用數據連接起企業間共贏的商業生態,聚力推動數據價值共享。
  • 經濟大家談 | 「十四五」時期如何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的確立總是同舊發展理念的破除相伴隨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全面創新發展體制、重塑發展生態,在解決發展動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平衡性、包容性等方面破難題、建機制,使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確保新理念轉化為新實踐、新行動。
  • 華東理工播下工程倫理教育「種子」
    化學工業產品是只看重產品的性能還是需要考慮環境和生態安全?處理工業廢水是用便宜但會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的技術,還是使用高成本投入研發、沒有二次汙染的綠色化技術……在華東理工大學的課堂上,答案都是後者。如今,在工程教育中,這所以工科見長的學校開始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中印刻「綠色」概念,致力於培養創新能力與家國情懷並重的工程師。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面向現代,是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精神的基本和重要走向。如何建構合理而有效的倫理-道德生態,解決社會倫理關係與個體道德生活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倫理道德發展的關鍵性難題之一。  4."新五倫"與"新五常"。調查發現,當前我國社會最重要的倫理關係即"新五倫"依次是:父子、夫婦、兄弟姐妹、同事同學、朋友。最重要的五種德性即"新五常"依次是:愛、誠信、責任、正義、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