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2019年「生態經濟學與生態文明」國際會議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東旭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多國高校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多所高校院所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大會。大會旨在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商討生態經濟學理論創新和學科建設要義,共同分享國內外生態文明的制度創新與實踐碩果,共同探索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方向,進一步推進生態經濟學學科發展,助力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大會部分嘉賓合影
大會開幕式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秦雪徵教授主持。他指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日漸深入,呼喚著生態經濟學的理論革新,而生態經濟學經歷幾十載沉潛積澱,也期待聽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與智慧。秦雪徵介紹了本次大會的主旨報告嘉賓,並對從世界各國相聚而來的數百名參會者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教授致開幕辭,他代表經濟學院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他指出,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正值「生態經濟學」創立30周年,會議站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節點上。董志勇高度肯定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闡明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勇立潮頭、發思想先聲、助力我國生態文明轉型事業的歷史使命、深厚積澱和創新精神,提出了生態經濟學學科建設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董志勇回顧了我院積極培育交叉前沿學科,建設生態經濟學這門新興學科的歷史,同時提出了應以此次會議為契機繼續深化發展生態經濟學這門學科的期望,呼籲與國內外各界精英翹楚精誠合作,求同存異,共同推進中國生態經濟學學科的發展,為我國乃至全球的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智慧。
董志勇致開幕辭
會議現場
生態經濟學泰鬥、馬裡蘭大學Herman Daly(赫爾曼·戴利)教授為本次大會發來賀信,經濟學院季曦副教授宣讀了賀詞。Herman Daly以「An Epochal Change in the Pattern of Scarcity(稀缺性模式的跨時代變化)」為題寄語中國生態經濟學的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建設。他認為當前「稀缺」模式已經發生了跨時代的轉變,即由自然資本和資源豐盛而人造資本和勞動力是制約生產的主要稀缺要素轉變為人造資本和勞動力過剩而剩餘的自然資本成為制約因素的稀缺模式。生態經濟學非常強調這一變化,並為此進行了相關經濟學理論的修正與革新。生態經濟學最基本的圖景是,經濟系統是有限的生態系統的子系統,受自然法則支配,因此自然法則為經濟增長設定了基本的理論邊界。二戰以後,全球陷入了經濟增長競爭的冷戰中,而經濟增長也隨著不斷增長的環境和社會成本而變得「不經濟」,以至於經濟增長還沒有觸及到生態邊界時就已經觸及到了自身的邊界。戴利先生認為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的「生態文明轉型」是令人備受鼓舞的應對「不經濟的增長」的方案。同時,新的稀缺模式對全球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挑戰,在這樣一個不僅充滿了人和人造資本,還充滿了武器的世界,生態經濟學人正努力致力於建立一個公正、持久及和平的生態經濟社會。他希望這次會議成為朝著這個目標進發的一個重要的歷史進程。
大會進入主題報告環節。會議上半場由五場主題報告組成,分別由季曦和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世秋教授主持。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楊偉民教授從空間發展的戰略高度與與會者分享了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楊偉民指出,高質量、現代化的發展不僅需要高質量、現代化的產業、產品和技術,也要有高質量、現代化的空間格局、空間形態和空間結構。以往的經濟學抽象了空間,因而生態文明的經濟理論應該加入空間發展及其相關理論。楊偉民闡述了空間發展和空間均衡的概念,提出人類文明進步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範圍內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楊偉民在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產品外進一步提出了「生態產品」的概念,他認為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優良環境等都屬於「生態產品」的範疇。空間發展上,楊偉民提出構建三大戰略格局的理念,即「兩縱三橫」城市化戰略格局、「七區二十三帶」農業戰略格局、「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楊偉民從空間結構、開發強度和空間規劃上對我國國土資源環境進行了詳細闡述,並提出生態文明意義上的空間治理模式,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鑑。
楊偉民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潘家華進行了題為「Eco-revolutionising industrialism economic theory with a new paradigm of Eco-civilization(工業化經濟理論生態化變革與生態文明新範式)」的演講。潘家華分析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政治經濟學的困境,考察了從單一維度到五個維度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演變過程。在解析工業文明範式特徵的基礎上,潘家華教授從道德準則、價值觀念、社會關係、制度化、目標、能源基礎、地理物理限制、驅動因素、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十個方面闡釋了由傳統的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中的發展範式變革。潘家華教授進一步提出需要用生態文明原理革新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他認為原有的經濟理論有悖發展實踐和可持續力原理,需要生態學反思,工業文明範式下的經濟學理論難以指導可持續發展的實施,生態文明下的經濟理論範式需要轉變,要重視自然價值理論、自然生產力理論、環境福祉理論、生態底線理論、生命共同體理論、自然修復優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進行經濟學理論的生態革命。
潘家華作大會主題報告
Ecological Economics(《生態經濟學》)創刊主編、生態經濟學創始人之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obert Costanza(羅伯特·科斯坦薩)教授發表了題為「Ecological Economics in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生態文明下的生態經濟學)」的演講,他從生態文明的角度審視生態經濟學的發展。Robert Costanza提出,人類行為已經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當前世界是一個「滿」的世界,我們應該基於可持續性福祉構建生態經濟學,以此作為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Robert Costanza從思想、方法和實踐三個層面對可持續性福祉進行了闡述。他認為思想上應該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方法方面則需要引入系統思考,實踐層面需要制度和政策的革新。Robert Costanza認為從生態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都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經濟系統同時又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這區別了傳統觀點中經濟系統、環境系統和社會系統是三足鼎立的分析框架。他指出當前地球面臨著來自氣候、生物、資源等多方面的約束,這些約束影響著人類福祉和生活質量。我們應改變誕生於原有「空」的世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滿」的世界裡,整合自然資本、人力資本和人造資本,實現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良性互動。Robert Costanza強調生態系統價值評估的重要性,呼籲基於效率、公平和可持續性三個主要目標開展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的、合意的發展。
Robert Costanza作大會主題報告
此後,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裡蘭大學孫來祥教授從全球食品貿易的角度論述了貿易對土地和水資源的壓力的影響。伴隨著全球貿易總量增加和貿易模式的改變,全球資源使用也發生巨大變化,具體表現為貿易中的隱含二氧化碳、隱含土地和隱含水資源的變化。孫來祥提出將土地和水資源短缺程度(土地/水資源稀缺指數)納入多區域投入產出分析,量化了2011年140個國家/地區的食品貿易中隱含的虛擬土地和水資源流動。結果表明,虛擬土地資源的主要淨出口國是土地資源密集的國家,這一結果支持要素稟賦理論;而虛擬水資源的淨出口國是水資源短缺的國家,這一結果不支持要素稟賦理論。因此,孫來祥指出在國際貿易背景下,當前的市場機制並不能反映水資源的稀缺。
孫來祥作大會主題報告
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認為,中國的生態文明可以檢驗和升級生態經濟學思考。一方面,中國的生態文明實踐為大規模檢驗生態經濟學的理論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中國的生態文明思想有助於把生態經濟學的思考提升到新版本。諸大建重點談了四個問題。一是關於有物理極限的發展對沒有物理極限的增長,認為中國的綠色發展目標是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消耗的脫鉤。二是有關綠色轉型的模式。B模式針對發達國家,在保持人類發展水平的同時把生態足跡降低到閾值之內;C模式針對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在控制生態足跡不超過閾值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人類發展水平。三是有關技術效率改進與生態規模控制。新古典經濟學強調用效率改進實現綠色增長,中國的生態文明強調要用規模控制激發更大幅度的效率改進。四是有關生態經濟學思考的版本升級。上世界80年代在歐美崛起的生態經濟學是綠色發展理論思維的1.0版,中國生態文明可以引發生態經濟學理論思維的2.0版。
諸大建作大會主題報告
主題報告之後,主題為「生態經濟學與生態文明的相互滋養」的中外對話圓桌論壇拉開了帷幕。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平新喬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王華教授主持了本次圓桌論壇。圓桌論壇的中方嘉賓分別是張世秋教授、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周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晉濤教授和北京師範大學的陳彬教授。外方嘉賓分別是來自德島大學的Kozo Mayumi(真弓浩三)教授、比薩大學的Tommaso Luzzati(託馬索·盧扎蒂)教授、泰國國立法政大學Bharat Dahiya(巴拉特·達海雅)教授。各位學者針對生態經濟學理論如何更好地與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外對話圓桌論壇
下午,三場平行分論壇在經濟學院舉行。分論壇分別就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創新、生態經濟學的學科建制以及生態文明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具體討論。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Ida Kubiszewski(艾達·庫比澤夫斯基)教授、中國礦業大學的張博教授和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侯玲玲研究員進行了分論壇總結匯報。
此後,Tommaso Luzzati (託馬索·盧扎蒂)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周建波教授主持了接下來的四場主題報告。清華大學的關大博教授發表了題為「South-South Cooperation Determines Future Global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南南合作決定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緩解)」的報告。他通過詳細分析來源於中國的能源、排放和社會經濟核算清單數據,研究了中國近二十年來排放路徑的變化特徵,進而提出了中國城市層面基於消費的碳排放轉移觀點,並指出不同工業發展階段低碳城市分布也會發生改變。他對「南南排放貿易」的發展現狀進行總結,提出發展「可持續的三角貿易結構」構想以期更有效地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關大博作大會主題報告
國際生態經濟學會主席、佛蒙特大學Joshua Farley(約書·亞法利)教授通過視頻進行了題為「Corporation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合作共建生態文明)」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經濟本身是一個進化的系統,但如果經濟系統難以適應巨變,就不可避免地會反映在生態環境系統中。目前的社會困境是合作的高成本使得人們更趨向於個體行為,從合作的演進角度,培育良好的文化規範可以有效地促進合作意識和利他主義的形成。他還指出,促進合作要增強互惠關係,建立團體認同,面對共同的挑戰,有共同的資產信託。合作的好處就像存在銀行裡的錢一樣,會為我們帶來越來越多的收益。
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教授作了主題為「綠色發展的未來展望」的第八場主題報告。他從綠色發展的概念辨析、價值判斷和戰略取向三個方面,對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關係進行了總結,並對新時代下新的發展理念進行了解讀。他指出,雖然目前綠色建設已取得顯著效果和一定成就,但「三大矛盾」依舊尖銳,主要集中在「一口水」「一口氣」和「一口飯」的問題上。綠色發展的未來更應從生態文化普及化、生態產業主導化、生態消費時尚化、生態資源經濟化、生態環境景觀化和生態城鄉特色化等多方面著手。
沈滿洪作大會主題報告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章政教授發表了最後一場主題演講。他指出,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要依靠技術手段和制度建設,也應注意到改變人們生活與消費習慣的重要性。他認為在當下中國同時面臨生態環境壓力和經濟下滑壓力的背景下,我們要翻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兩座大山,必需儘快出臺相應的環境補償制度和環境領域的巨額賠償制度。此外還應引導企業和社會養成好的習慣,引入環境資產負債表和投入產出表,以此呼籲經濟核算過程中不應單純以貨幣為單位,還應更多地強調物質資源的價值,還原價值的物質本原。
章政作大會主題報告
大會閉幕式上,會議宣布成立「生態經濟學學研聯盟」。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秘書長於法穩代表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對「生態經濟學學研聯盟」的成立表示了祝賀。他充分肯定了聯盟成立的必要性與裡程碑式意義。章政宣讀了《生態經濟學學研聯盟宣言》。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崔建華致閉幕辭。崔建華對論壇圓滿結束表示了熱烈的祝賀,對所有會務組成員的精心組織、對參會嘉賓學者傾情投入表示了誠摯的感謝。崔建華指出,本次會議的圓滿成功標誌著一個新的跨越學科、跨越時空的平等交流對話方式的開始。鑑往知來,求同存異;海納百川,兼容並包,將成為本次會議傳遞出的一個訊號。崔建華表示,相信能夠以本次會議的召開為契機,切實推進中國生態經濟學學科的復興,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於法穩祝賀生態經濟學學研聯盟成立
崔建華致閉幕辭
此次論壇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生態經濟學研究團隊近10年來所探索的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希望能借這個會議所整合的資源和搭建的平臺,繼續為推進我國生態經濟學的復興、建設我國生態文明的偉大事業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