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隻「青蛙」誰來管(生態論苑)
●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來為生態文明建設「護航」,才能變「九龍治水」為「聯合艦隊」
青蛙是兩棲動物,一會兒呆陸地,一會兒跳水裡,到底歸誰管?這是一個看似無聊,實際上需要仔細研究的問題。
當一粒青蛙卵孵化成蝌蚪時,歸水產部門管;當蝌蚪變成青蛙、跳到岸邊時,歸水利部門管;跳到農田時,歸農業部門管;跳到林地時,歸林業部門管……結果,這隻青蛙無人能管,成了「黑戶」。
有沒有辦法應對這種「青蛙效應」?按常理,把相關部門和職能合併,只用一頂「大蓋帽」就能扣住這隻頑皮的青蛙。然而,其間面臨著利益和權力的激烈博弈,可謂知易行難。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就遇到這樣的「青蛙效應」。比如,令人關注的城市霧霾問題,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明顯的體系性、擴散性和區域性,涉及資源、環境、城建、交通、石化、電力、林業等行業及相關職能部門。如果沒有一個說話算數的行政管理部門和有效的指揮協調機制,則難以避免職責不清、相互推諉,也難以做到統籌兼顧、系統推進。
只有加強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來為生態文明建設「護航」,才能變「九龍治水」為「聯合艦隊」。在前不久舉辦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認為,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亟待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既需要聽取專家意見,也要走出城市,走出辦公室,到實踐中吸取營養。
說到實踐,貴陽市作了有益嘗試。去年底,貴陽整合環保局、林業局、園林局,並將文明辦、發改、工信、住建、城管、水利等部門涉及生態文明的相關職責劃轉,組建了貴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負責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從建立全國首個環保法庭、環保審判庭,到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貴陽的探索和創新引人矚目,具有積極意義。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膽實踐,「摸著石頭過河」。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沒有現成模式,各地實踐不應該「一刀切」,其他地區不必簡單模仿、複製,可以因地制宜做些探索,注重實效。
勇氣不可少,智慧很重要。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創新,必然遇到諸如人事安排、職能轉變、利益調整等人、財、物、事問題,解決問題,首先要有改革的勇氣,敢於碰紅線、破底線,同時要科學論證,嚴密實施,細化管理,狠抓落實。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