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珍檔丨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揭秘安達森洋行倉庫與...

2021-01-14 上遊新聞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

重慶日報消息,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

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當天下午,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馮賀軍以《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為主題舉行講座,與到場市民分享了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的故事。

南遷

前所未有的文物大遷徙

馮賀軍。受訪者供圖

「現在看來,故宮文物南遷十分必要,但其實當初在作出決策之時,也存在不少反對的聲音。」講座中,馮賀軍說道。

他介紹,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北平故宮博物院接到指令:將文物裝箱南遷。「隨著文物南遷的消息傳出,社會各界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馮賀軍說。

「雖然有反對的聲音,但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人依然主張文物必須南遷。」馮賀軍說,例如一名叫多奇雲的普通市民就致函故宮博物院,指出日本侵略軍如果繼續南下,北平就可能成為戰場,建議故宮博物院未雨綢繆,採取措施,把文物運到安全的地方。

「經過反覆斟酌,1932年秋,故宮人開始進行文物的挑選和打包。選『南遷品』花了幾個月,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馮賀軍說,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

1933年2月6日晚,首批2118箱故宮文物由午門出天安門,運送至正陽門西車站。2月7日晨,首批文物離開北平,掀開了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壯舉、前所未有的文物大遷徙——故宮文物南遷的序幕。

驚險

瑞典國旗讓文物逃過一劫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外觀。受訪者供圖

那麼,位於南濱路上的洋行倉庫又是如何與故宮產生淵源的呢?

「故宮文物南遷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實質由南遷、西遷、東歸、北返、南渡幾個部分組成。」馮賀軍說,而位於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則是故宮文物西遷之路上的重要節點。

馮賀軍表示,故宮文物從北京運出後,首先運往上海。3年後,文物又從上海運到南京。七七事變後,這批珍貴文物又從南京分南、北、中三路向西部地區疏散。北路到洛陽、西安,再經寶雞、漢中、成都,落腳峨眉縣;南路先到長沙,後經桂林、貴陽,落腳安順華巖洞,後又轉至重慶巴縣;中路文物經漢口,至宜昌、重慶、宜賓,最後運到樂山儲存。

「1938年5月22日,9000多箱故宮文物全部抵達重慶。」馮賀軍說,在渝期間,故宮文物主要存放在川康銀行、王家沱吉時洋行倉庫,以及安達森洋行倉庫。「其中,安達森洋行倉庫內共存放了3694箱文物,是重慶存放故宮文物最多的地方。」

「選擇安達森洋行的倉庫,除了因為這裡面積大、空間高,有便利的水運交通外,更重要的是,安達森洋行倉庫的建造者安達森是瑞典人。當時瑞典在二戰中是中立國,安達森洋行倉庫被視為中立國的商民資產,不易遭到日軍轟炸。」馮賀軍說,故宮文物到達洋行倉庫後,每當天空出現日本飛機,安達森就會安排人員將瑞典國旗掛上房頂以求安全,最終讓這些珍貴的文物逃過一劫。

互動

考察團向世人推介大足石刻

「故宮文物南遷途中,故宮博物院不僅在文物保存地舉辦展覽,宣傳華夏文明,同時也與當地文化機構互動。」馮賀軍說,其中,抗戰期間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專門組織考察團考察大足石刻,並撰文闡述其價值,更是雙方互動、推動地方文化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典範。

1945年4月,當時在渝的馬衡與楊家駱、何遂、顧頡剛等人組成考察團,專門赴大足對大足石刻進行考察。

「據史料記載,當時該考察團先後考察了北山、寶頂山石窟,察看了南山、石門山道、佛造像區,開大足石刻科學考察之先河。此外,考察團還攝製電影片一部,拍攝照片200餘幀,摹繪200餘幅,詳細還原了大足石刻的相關狀況。」馮賀軍說。

「考察團在大足工作期間,當時的主流媒體都在顯著位置報導了考察團成員的行蹤和工作。」馮賀軍說,考察團成員回到重慶後,先後撰寫了《大足南北山石刻之體範》《介紹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評價》《大足石刻古文孝經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等多篇文章,向世人介紹大足石刻。

「在這些報導和文章的助推下,大足石刻開始廣為人知。」馮賀軍說,特別是考察團製作的碑刻拓本等在渝展出後,曾在美術界引起過一陣不小的轟動。

重慶日報記者 黃琪奧

原標題: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南濱路上安達森洋行倉庫與文物南遷的淵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故宮缺「鎮館之寶」?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尋寶:497字銘文令毛公鼎成國寶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火,它們曾被迫南遷,之後到了南京後又「馬不停蹄」遷往臺灣安家。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自此,海峽兩岸,一宮兩院。   今天的臺北已不再遙遠,有關臺北故宮的人和事卻依舊在歷史的煙塵中。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 故宮中危害文物的害蟲有三種,專家用高科技,可以一舉將其消滅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不但佔地面積巨大,而且藏品眾多。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在面臨著一項挑戰,即病蟲害的威脅。讀者們可能都聽過莊稼要防蟲病害,卻不知文物也要殺蟲滅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東北老漢得到一塊破布,拿它抹油擋煙17年,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
    東北老漢得到一塊破布,拿它抹油擋煙17年,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文/觀心通史眾所周知,我國有著非常深遠的文化歷史,同時先人們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古董,這些文物古董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有的至今保存完好,有的在戰火中遭到破壞,還有的則因為人們的無知,造成了不必要損壞
  • 京華物語丨故宮裡究竟藏有多少寶貝?
    原文作者丨王星摘編丨安也民間傳說「99間半」,故宮裡究竟有多少間房?2013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公布藏品總目。這在國內大型博物館中算得上是裡程碑式的事件,對於第一次全國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也具有特別的價值。雖然與「99間半」相比,180.7558萬是個缺乏傳奇感的數字。不過,對於數據考據癖而言,後一數字才具有近似於「π」的魅力。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故宮書畫修復組的中堅力量李筱樓,則在回答著古書畫愛好者關於書畫藏品,到底應該「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的問題。 「明顯感覺這兩年故宮不同了」。王津向記者感慨,「連志願者的組成也從老大爺老太太變成了小年輕,這是大好事。」李筱樓說,自己是文物保護專業畢業的,當年去故宮並不是大家眼中最好的選擇,沒有想到現在應聘故宮卻成了大熱門。
  • 文明浩劫——抗戰期間日寇損毀中國文物統計
    三、日寇對中國公私文物的掠奪抗戰期間,中國被劫掠的公私文物數量十分驚人,其準確數量無法統計,但我們可以從以下幾例中窺見一斑:南京庫存文物原共19634箱,南京失陷前運出16681箱,城陷時存京庫未及運出者2953箱,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和國立美術館。1938年6月,日軍特務打開575箱,清點文物數為8096件。而抗戰勝利後,我國從敵偽手中只取回文物2776箱。
  • 老人出價800萬賣傳家寶,文物局只給1萬被拒,轉身1980萬賣給故宮
    文物這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它是人類歷史上遺留傳承下來的產品或遺蹟,它的存在彌足珍貴。當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搶走了大批量的文物,後來日軍又來了,為了不讓剩下的文物再落入他國之手,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的文物分批次運走。
  • 《上新了·故宮3》鄧倫等攜青年團隊驚喜「上新」
    這座宏偉的建築群,在600年間完成了從皇宮到故宮博物院的轉身,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聚集了清晰的時間印記。明晚20:5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首播。「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張魯一、聶遠,將探尋紫禁城600年生生不息的印記。
  • 有種怪文物名叫「魚穿」,專家查閱故宮資料,搞明白它是什麼東西
    在現實生活中,小的發明會方便大家的生活。而在封建社會時期,古人也會搞出一些奇怪的發明,當它們出土時,會讓專家摸不到頭腦。各位讀者,你們知道有一種文物叫「魚穿」嗎?專家經過查閱故宮博物館的資料,才弄明白它真正的用途。
  • 為了五箱國寶,他在四川的山洞躲了10年,出來家都散了
    1937年,他奉王獻唐之命,護送上萬件古籍珍本、商周青銅器、名家字畫、秦漢磚瓦等文物離開濟南,轉移到後方。  一路遷徙,非常艱辛。求爺爺告奶奶,從山東到武漢,又到宜昌,然後到重慶萬縣,最後終於在樂山才安定下來,走了7000多裡路。  但是幸虧遷徙了,轉移途中傳來消息,山東圖書館被戰火焚毀,損失圖書二十多萬冊。只有這5箱館藏精華幸運逃過一劫。
  • [消息]北京衛視《上新了·故宮3》鄧倫、魏晨、張雪迎探尋紫禁城中...
    故宮西六宮的神秘雙闕蘊藏著皇家怎樣的母子情深?景福宮四面四景又包含了乾隆皇帝的何種理想?本周六20:30,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第六期,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魏晨、張雪迎,將通過隱藏在紫禁城文物中的數字密碼「雙闕、四面、六合」,深度了解乾隆皇帝的精神世界。
  • 孫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給故宮 後人稱是明智之舉
    他自奉甚儉卻有今人不能想像的慷慨——敞開自己所有收藏讓國家「看上什麼就挑什麼」,幾千件寶物捐贈故宮。工作人員到孫家為捐贈文物登記造冊就用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些文物在1956年就有25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
  • 故宮皇家冰庫月底亮相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神秘的皇家冰庫和斷虹橋上的「護襠萌獅」,即將於本月底與觀眾見面,這意味著故宮西路參觀通道正式打通。  昨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透露,未來御膳房、「太子宮」——毓慶宮也將陸續開放。而隨著故宮開放面積增大,故宮現有展覽會在契合古建原有用途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預計未來四年完成。
  • 四行倉庫平面圖來了
    01通和洋行設計四行倉庫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西北角。門牌號為光復路1號,它是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佔地0.3公頃,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屋寬64米,深54米,高25米。歷史圖紙中的租界分界線示意倉庫創建於1931年,為當時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
  • 紀錄片《臺北故宮》帶你賞珍品 12日起央視開播
    臺北故宮裡收藏了哪些稀世珍品?文物大遷徙的漫漫路途中發生過什麼?隨文物去臺的人們對故土有著怎樣的情懷?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對現代臺灣地區年輕人還有沒有吸引力……1月12日起,12集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將在央視一套晚間連續播出,該片不僅展示了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娓娓講述了曲折的人的命運和深深的人文精神。
  • 「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在故宮舉行
    新華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廖翊 白瀛)由故宮博物院與德國德勒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共同舉辦的《白鷹之光——薩克森-波蘭宮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8日起正式登場故宮午門展廳。
  • 獨家揭秘|「安第斯文明特展」全套展品順利運抵重慶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楊渝 羅惟巍157件套展品,有陶瓷器、金銀器、木質展品,還有兩件木乃伊……6月19日上午, 在重慶兩路寸灘海關現場監管下,西南地區唯一一站的「安第斯文明特展」展品順利運抵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