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這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熱血澎湃,它是人類歷史上遺留傳承下來的產品或遺蹟,它的存在彌足珍貴。
當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搶走了大批量的文物,後來日軍又來了,為了不讓剩下的文物再落入他國之手,1933年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的文物分批次運走。
故宮文物遷移
文物分五批運走,第一批就是瓷器玉器銅器等各種古物,共計兩千六百三十一箱,第二批是圖書館的各種古籍藏書,共計一千四百一十五箱。
第三批是文獻館和秘書處,他們開始裝箱較晚,卻比前三館都裝的多,共計五千六百七十二箱。
從1933年的二月到五月,歷時三個多月,故宮博物院共往外運出了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一箱。
還有其他各機關附贈文物六千零六十六箱,在上海租的庫房都放不下,只好又在英租界租了一處庫房,兩處都放的滿滿當當。
從1925年紫禁城改名,故宮開始了近五十年的動蕩歲月。百萬件國寶在戰爭中顛沛流離,先從北京運往南京,再由南京運往上海,後來上海又發生戰爭,這些國寶不得不又一次轉移。
之後就是再次運往南京,又運到四川峨眉大後方,之後戰爭結束,這些國寶才得以重見天日,重回故宮。
這一路歷經戰火與險途,歷經15年的風霜雪雨,中間被轉手無數次,可文物被送回故宮時,一件都沒有少,損壞不過萬分之一,堪稱是一個歷史奇蹟。
張先《十詠圖》
北京有一條著名的古文物街叫北京琉璃廠,這條街上向來繁榮,每天都有來自天南海北的人前來淘寶。
這天北京文物公司的總經理秦公,向往常一樣平靜地坐在辦公室裡,忽然來了一位神秘的老先生,他帶了一件寶貝,讓秦公平靜地心忽然劇烈的震顫起來。
這位神秘來客小心翼翼的拿出一卷古畫說:"我這裡有一幅畫,我想知道他的價值,煩請您給看看,好嗎?"
秦公是有名的書畫專家,他只一眼就看出了這畫價值連城,是件古物。
展開花卷,映入眼帘的就是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誦芬寫妙",這是一幅山水人物畫,畫中有亭臺樓閣,也有花草樹木,環境優雅,氣勢恢宏,還有孩童結伴玩耍,遊人相聚於亭中。
整個場面都透露出一種平和安靜,盛世繁華的景象,畫卷上還有許多題字和註解,印章更是多到數不勝數。
每一個微末細節都在告訴他,這幅畫是真跡,而且是北宋年間的畫,畫的主人叫張先,這是他一生唯一一幅有記載的畫。
畫的是他父親生前詩作裡描寫的場景,對父親的想念促使他畫成了這幅畫,仿佛這樣他就和父親處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目光所及,看的是同樣的風景人物。
畫中所記載的當時的文化活動還有時人的穿搭生活習慣,都是現存的唯一的第一手資料,這畫流傳有序,後來被清廷收藏,乾隆帝,嘉慶帝,宣統帝,各位帝王輪番在上面蓋章,整幅畫上印章無數。
秦公通過和老先生聊天得知,這幅畫是他從祖上傳下來的,他家祖上是溥儀的近身侍衛,這畫是溥儀賞給他們家老祖宗的,老祖宗又把他當傳家寶傳下來。
如今傳到他這裡,家裡實在困難,就想著拿出來賣了,本想著是國家的文物,想800萬賣給文物局,誰知文物局說他這畫不值錢,就給1萬塊。
老先生是又生氣又捨不得,這才拿到這裡,想看看這畫到底值多少錢。
秦公聽後立馬跟老先生保證說,這就是真的,他願意替老先生拍賣這幅畫,為了讓老先生放心,他提前給了老先生200萬做定金。
在之後,他就放出消息,告訴大家《十詠圖》出世了。消息放出去後,一時間各界人士紛沓至來,吸引了許多收藏家的目光,連故宮博物館都派了人來。
這畫可稱之為國寶,即是國寶,那是絕不能讓它離開中國了,故宮博物館緊急向上面請求撥款,決定無論怎麼樣都要保住這幅畫。
1995年瀚海秋拍,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和書畫鑑定專家親自前去現場,經過激烈的競價,最終以1800萬的價格,加上180萬的佣金,共花費1980萬,終於買下了這幅畫。
這幅畫如今正在故宮博物館展出,歷經幾次翻轉。這幅畫"進宮"又"出宮",再又"回宮",也算是萬幸之至。
國寶南遷遭反對
故宮博物院,原名紫禁城,是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居所,奇珍異寶無數。可為了守護這些國寶,我們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當初國難當頭,故宮博物館領頭提議要把這些國寶裝箱南遷,並開始挑選箱子,不曾想被媒體知道了,媒體已經曝光,就引起了民眾的極大反響。
反對文物南遷的聲音一度佔領上風,反對者大多認為,古物南遷的行為就是在動搖民心,人民還沒有撤呢,你就先把文物搬走了,這不是重物輕人嗎?
更有甚者說,敵人還沒有打到北平呢,你就要先帶著東西逃走,這不就是還沒打,就認定了自己會輸嗎?這是在動搖軍心啊!
還有人,例如胡適,實在擔憂南遷到哪裡才算安全呢?再說了散出去容易,再聚起來,就猶如你把一把沙子散出去,想再聚起來可太難了。
南遷之路猶如上青天
支持古物南遷的人則認為,國土失去了,我們可以收復,可古物如果被搶了,想要收回來簡直是不可能,前不久的八國聯軍侵華,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正是因為有前車之鑑,我們才更應該引以為鑑,所以當北平再一次遭遇外敵壓境時,同意古物南遷的聲音終於佔了上風。
而當初反對國寶南遷的人士有許多也加入了南遷的行動中,為了防止反對南遷的勢力聯絡搬運工,北平戒嚴,把反對南遷的領頭人士都暫時拘禁起來。
在南遷過程中還發生了所謂的"易培基盜寶案",有人指責故宮博物館館長監守自盜,氣的易培基含恨而終。
"八一三"事變時,上海也將陷入戰亂,不得已國寶們又開始西遷,由於當時情勢危急,政府徵用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至南京時,任由2900箱國寶尚未運出,就發生了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
古物西遷分三路,最終匯聚到抗戰的大後方四川,一路上歷經艱險,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為之犧牲者不在少數。
中途頻繁遭遇日軍轟炸,也過過沒有橋梁的大河,我們就用竹筏一點一點的把書籍,古物都運過去了。
在嚴冬翻越白雪皚皚的秦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可為了國寶,我們硬生生的翻過去了。
後來古物存在峨眉,又經歷一次大火,,看護人員和民眾拼死相救,才沒有讓火勢蔓延到文物保護區。
當時除了政府主導,民間也有許多組織人事都自發加入了保護文物的行列,一起守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
結語
在動蕩不安的戰亂年代,時刻都有危險,直到抗戰勝利,國寶們又運回北京博物館,經查,無一丟失,儘管遇到數不盡的危險,但國寶損失不過百餘件,數以百萬件,損失百件,不過萬分之一,大家都稱"古物有靈",這真是一個奇蹟。
這確實是一個奇蹟,是仰仗上上下下各階層,各方面人經過流血流汗,共同鑄就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