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2021-01-20 騰訊網

搬菩薩當救兵,心誠則靈。對於很多人來說,燒香拜佛並不陌生,生活中遇到難解難纏的事,一些人會到寺廟或者道觀裡拜一拜,乞求神仙給予自己力量並助力自己妥善解決好難題。

從古至今,中國各地興建的寺廟數不勝數,遺留至今的很多寺廟成果國家級或地方物質文化遺產,著名的寺廟總是香火不斷。於此同時,也有一些小眾寺廟並沒有進入大家的視線,但獨具特色並別有一番歷史滋味,比如晉城石佛寺

晉城和晉城的寺廟

提到「」字,我們就知道這是山西的地界了。晉的簡稱來源於古代晉國,西周時期的周成王將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稱為唐國,後來傳到其子改國號為晉,晉有進步等美好的意思,晉國也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

山西境內有一些以「晉」為源的地名,比如晉中市、晉城市、晉源區。晉城市位於山西東南部,古稱建興、澤州,緊挨著河南省,屬於古來兵家必爭的晉城盆地。

幾乎每座中國城市都有寺廟,晉城市也不例外,比如青蓮寺、崇壽寺、玉皇廟、海會寺、開化寺、崇安寺、白馬寺等等。白馬寺位於晉城市區北部,相傳司馬懿封侯後曾登上此處,後來建起了白馬禪寺故名。

而在白馬寺的後山,還有一個不是特別起眼的寺廟——石佛寺,歷史悠久但是鮮為人知,因為山高很多當地人都沒有登上去過,顧名思義,這個小寺的主要景觀是石佛,而且是90多座摩崖石刻,而那些石刻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誰辛辛苦苦不顧風雨刻上去的呢?

斷崖之上的神奇石佛寺

確切地說,石佛寺位於白馬山的北面,晉城北石店鎮小車渠村北面1.5公裡處,和白馬寺直線距離為3公裡。如果要去石佛寺,需要繞過白馬山森林公園彎彎曲曲的山路抵達。

石佛寺建立在砂巖上,建築群沿著10高的斷崖高高低低分布著,摩崖石像就在斷崖上靜靜地「修行」著,這些石像被文化學者稱為「神奇音符」。走入石佛寺,新修建的廟宇多是紅牆黃頂,門口建有鐘鼓樓。

摩崖石像原來裸露在風雨日曬中,後來被文物考古部門發現並認定為保護遺產,於是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都是被保護起來的石像,四周加上泥牆並用玻璃罩鑲嵌,有長廊為這些石像遮風擋雨,紅色的一排廊柱讓人生發出歷史的幽深感。

當我們走近佛像,就會發現很多佛像風化嚴重,已經難以分得清眉目,斑駁得只能想像佛像原來的樣子。有些年代晚近的佛像保存完好,佛像面部和底座花紋都清晰可見。

石佛大小不一,形態迥異,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有些小金剛只剩下趴在牆上的影跡,正是這些石像凝成了石佛寺的精髓,也給後人留下難得的實物歷史見證。

石佛寺的歷史煙雲

石佛寺的名字改過兩次,從千佛寺到清佛寺,再到現在的石佛寺,從最初的名字可以看出原來的規模之大。砂巖基質上的摩崖石佛造像群比較罕見, 到此一遊的遊僧精心地雕刻佛像。

我們不僅感嘆古人的毅力和堅持,在這樣幽靜的地方刻出了那麼多佛像,據歷史記載這座石佛嶺上最多有500多座佛像,最初的雕刻始於北朝,造像群曾有「北魏壬子年六月十九日」的題記,後來經過隋唐直至明清,至今只留存90多座石像。

這些現存造像群多為明清時期的遺蹟,還有一小部分是唐宋遺蹟,古人主要雕刻了佛龕、佛像和佛經故事,佛龕內主要有「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和單體佛像三類形制,最大龕高1.15米,寬0.8米,深0.6米。

最小龕高0.34米,寬0.23米深0.2米,有些佛龕題記依稀可辨,比如「萬曆八年(1580年)五月廿六日造」。登上砂巖頂端,還有一些近些年雕刻的石像,裸露在野草野樹中,關公石像手中的刀已斷,仿佛向人們訴說著什麼。

石佛寺曾經破敗不堪,1999年印有法師被請回晉城,主持重修石佛寺,石佛寺逐漸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2009年夏天印有法師在石佛寺圓寂,世壽73歲。

如果你路過白馬寺,記得上山聽聽石佛寺的傳說

全國有很多地方都建有石佛寺,每座石佛寺都流傳著它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機會路過晉城白馬寺,不妨接著上山看看神奇的石佛寺,主要去聽聽當地人記憶中石佛寺的傳說故事。在石佛寺腳下的小車渠村,石佛造像群是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的傳奇,但只有老年人持有講述傳奇故事的資本。

一位79歲的郭樹榮老人曾向記者講述過石佛寺的傳說:「石佛寺就在我家種的地的上面,記得小時候,很多小孩子都到過那裡去數那些佛像,因為那會兒聽老輩兒人說,那裡的佛像很多,你每次數都會不一樣。

如果幾個人一起數,一個人一個數,都不一樣。我們小孩子不信,常常去數,當然也常常為那佛像的數量爭個沒完。老輩人說,白馬寺曾有一位僧人每天雲遊,有一天走到這裡,看到了這些佛像,他很吃驚,決定數一數,結果數了幾遍,每次數字都不一樣。

第二天他又來到這裡,決定再數,每數一個,他就貼上一個紙條,當時用了500多個小紙條。但以後再來數,還是跟上次數的不一樣。那裡的佛很多,很多人都去燒香拜佛。香火一直很旺。」

當然因為砂巖風化、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等原因,我們已經沒有機會像老輩人那樣數佛像了,但喜歡宗教和地方文化的朋友可以去親眼見證下砂巖石佛的造像風格。

雖然殘像只能讓我們管中窺豹,但融匯了我國古代繪畫、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的石窟造像藝術,始終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

文/寧文山

相關焦點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一唐永泰丙午年(公元766年)三月,元結再次奉旨出任道州刺史,從湖南觀察所赴任道州,這是他第三次途經浯溪。在船上,他發現這裡風景不錯,想到前兩次都是匆匆忙忙經過,未及造訪,於是停船上岸,攀上江邊這座石山,看見從山腳下流過的那條山溪,清清淺淺,汩汩流淌的樣子,再看看面對湘江波濤的那一片寬闊的懸崖陡壁,以及連綿的山體,不禁心花怒放。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洞雲村摩崖造像位於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洞雲村4組(原屬鴛鴦鄉)東崖坡上,坐東向西,始鑿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造像一龕三尊,為釋迦摩尼與弟子迦葉與阿難。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這裡的金剛手菩薩、多聞天王、男相觀音,都是元代工匠的傑作,但是哪怕最外行的遊客,到這裡也能一眼看出,這些佛像遭受了嚴重的損毀。  文物保護專家在「一線天」和「冷泉」兩個景區選擇了22龕佛像,作為搶救瀕危飛來峰摩崖石刻的一期工程。這22龕佛像有的面目模糊、失去立體感,有的面部風格保持雖好,但像身已開始滲水,或因雨水侵蝕已經變色。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但這些摩崖石刻又和古代的石刻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古代的時候,織金洞沒有被發現。所以說,織金洞石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現代雕刻的,仔細查看了一下,最早也是解放過後,距今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山環水抱間,那座古樸的小村落,叫做上甘棠。古道越過上甘棠村的步瀛橋,再順水向西南行百十步,小徑擦山崖石壁而過。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原標題: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 2017年,外國一斷崖發現中文石刻,專家激動地說:終於找到了
    前言中華文明自古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吸收了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而且隨著疆域的擴大,漢字和儒家文化都影響到了周邊地區。2017年,蒙古國斷崖上的一處發現,證實了這個地方就是從東漢時期就有記載的。那麼斷崖上的中文石刻是如何被發現的?這些中文記載了什麼歷史事件呢?
  • 江西有座山叫龜山,山峰和石頭長得都像龜,還是世界自然遺產
    江西有座神奇的山,裡面的山峰和石頭很多都長得像烏龜,山的名字也就叫「龜峰」了。我們在很多山裡都能見到形似各種動物的石頭,可是像龜山這種集中了如此多龜形石的山恐怕地球上也找不出第二座了,大自然的力量實在太神秘了。
  • 貴州首剎藏於黔靈山內,有古塔、搖錢樹,建寺348年門票僅2元
    可以搭乘纜車到黔靈山頂在步行往下,也可以自山下沿大路或者九曲徑而上,道路都挺好走的,沿途風景宜人,非常舒服。赤松親訂《叢林清規八條》,定為十方叢林,依照佛教叢林規章,設「兩序」,立「清規」、續「法派、掛單、傳戒」,收集佛教經典,很快成為全黔寺廟之冠。乾隆以後,弘福寺進行了多次維修和重建,三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等15座建築一應俱全。
  • 藏傳佛教最大的寺廟,是拉薩三大寺之一,有600年歷史
    西藏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譯名吉祥永恆十方尊勝州,藏語是「堆米寺」或「積米寺」的意思,藏語是「吉祥積米十方尊勝州」的意思,黃教的創始人宗卡巴的弟子於1416年建造了降央曲吉-薩西班丹,解放前這座寺廟的僧眾超過一萬人了嗎?還是西藏佛教中最大的寺廟?
  • 晉城大事件!隕石小鎮上央視了!
    有拍攝過電影《1942》的外景地「小寨天主教堂」、歷史悠久的晉商王泰來故居,藏龍臥虎,瑞氣祥和、神秘莫測的仙人洞、秀麗迷人的「松林積雪」、千年歷史傳承的茶馬古道人流熙熙。 君問何處,此乃大箕。 最神奇的是,有一塊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月球隕石就沉寂在這個小鎮。我們經常在流星飛過的時刻許下最美好的心願!
  • 神秘小島,矗立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廟後有棵受人敬仰的「食人樹」
    哪裡有座非常漂亮的島嶼-爪哇島,神秘小島,矗立座金碧輝煌的寺廟,廟後有棵受人敬仰的「食人樹」雖然面積不大,又比較狹長,但它卻是全世界出了名的美。我想,沒有哪個條件允許的資深旅者沒來過這裡吧。
  • 回顧:樂山大佛的四次「閉眼」,每次都有大事發生,是巧合嗎?
    如果小夥伴們經常外出旅遊的話,會發現中國本土有很多的佛像與寺廟,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要屬四川的樂山大佛,作為著名佛教景區每年都會吸引很多中外遊客。距今已經一千多年過去了,樂山大佛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坐佛像,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樂山最高的建築物68米,不是樂山市沒有經濟能力蓋更高的樓,而是有語:矮佛三分,也就近佛三分。
  • 外國一斷崖發現漢字,專家翻譯內容後,激動道:終於找到了
    於是,世界上開始出現了戰爭,從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演變成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戰爭,最後出現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戰爭必有勝負,那麼戰敗國的命運只能是任人宰割,分割出去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土地上的人民與原有的文化。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內蒙與外蒙的說法,而外蒙就是如今的蒙古國和部分俄羅斯土地的總和。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近日,北青報記者走訪白河堡水庫,乘巡邏船行至一處名為「佛爺灣」的水域,在一塊花崗巖崖壁上見到了「出水」不久的摩崖造像。  三尊淺浮雕造像並列於同一塊巖石上,形制體量相當,均為坐式,每尊高約1.7米、寬約0.8米。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解讀凝固的歷史
    說起海澱區白石橋附近可玩可看的地方,想必大家第一反應是北京動物園,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它背後還有座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出了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往北,沿著高梁河的河沿逶迤向東,不遠便可看到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指示牌,順著綠樹掩映下的街道往前很快便可抵達。令人驚奇的是這座博物館大門上鐫刻著「真覺寺」,而它的俗稱卻是「五塔寺」。
  • 泰國有座「漂浮寺廟」:只剩一位老住持堅守,背後原因引人深思!
    泰國有座「漂浮寺廟」:只剩一位老住持堅守,背後原因引人深思!泰國,眾所周知它是一個佛教大國,作為一個宗教色彩濃重的國家,寺廟在泰國也是隨處可見。但在泰國卻有一座非常特別的寺廟,因為它就像是一座孤島,漂浮在水面上,四面環水,被稱作是「漂浮寺廟」。這座寺廟就位於泰國中部地區以南的地方,在首都曼谷以南有個叫做沙沐欽的小漁村裡,原本寺廟就位於泰國灣岸邊,但因為周邊的土壤隨著氣候的不斷變化,導致海平面不斷上漲,水土流失嚴重,很多土地遭受海水的侵蝕,海岸線逐漸退縮,就形成了現在這麼一個「漂浮寺廟」。
  • 世界上最可怕的寺廟,裡面到處都是毒蛇,卻從未傷人
    根據幾年來的的旅遊趨勢來看,遊客們對於寺廟的熱愛和好奇已經超越了古鎮、海島等常見的旅遊景點。在全世界範圍內,各國的寺廟數不勝數,風格各異,中國寺廟的古樸,印度寺廟的神秘,英國寺廟的空靈......都獲得了遊客們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