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2020-12-10 永州市人民政府

編者按

永州位於南嶺北麓、湘江上遊,山川秀麗,人文薈萃。張家界是一幅畫,永州是一本書。永州這本書內容很豐富,插圖很精美,值得世人好好品讀,反覆品讀。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引得秦始皇景仰並遙祭。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元結撰寫《大唐中興頌》,顏真卿揮毫抄清並將墨寶刻於浯溪石崖,引得歷代文人騷客競相尋根追蹤,「打卡」永州,留下了諸多詩詞歌賦和摩崖石刻,成為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為了讓世人更好地了解永州、遊學永州、尋芳永州、吟詠永州,本報特開闢《深讀永州》大型文化系列報導,擬從不同角度、全方位推介永州豐富的歷史人文。該系列報導包括諸多篇章,首先推出「摩崖石刻」系列篇章,以饗讀者。

當我站在浯溪旁邊,靜靜地觀看她流淌的模樣時,心裡禁不住湧起無限感慨:這原本是湘江邊的一條無名小溪,在溪與江的交匯處有一座天然石山。儘管她很清澈,很靈秀,但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千萬年來,溪就這樣默默地流淌著,山也這樣默默地聳立著。跟天下諸多名山大川一樣,仿佛冥冥中註定,它們要與人結緣才能驚現於世。於是,它們就這樣相互依偎在湘江之濱,翹首盼望,盼啊盼啊,終於盼到了這一天。

唐永泰丙午年(公元766年)三月,元結再次奉旨出任道州刺史,從湖南觀察所赴任道州,這是他第三次途經浯溪。在船上,他發現這裡風景不錯,想到前兩次都是匆匆忙忙經過,未及造訪,於是停船上岸,攀上江邊這座石山,看見從山腳下流過的那條山溪,清清淺淺,汩汩流淌的樣子,再看看面對湘江波濤的那一片寬闊的懸崖陡壁,以及連綿的山體,不禁心花怒放。他一路尋覓,一路驚嘆,一路讚賞,心底竟忽然萌生出一個念頭:將來退休之後要來這裡結廬而居,沿溪種花,臨水釣魚,以追慕陶淵明的心境。特別是當他看見那條溪水時,喜悅之心流溢於表,派隨從去打聽,居然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元結心想:既然沒有名字,這應該是上天賜予我的了,那我就乾脆把她叫做「浯溪」吧。「浯溪」,就是「吾之溪」,我的溪,元結還興致勃勃地為她寫了一篇《浯溪銘》。後來,他又寫了《峿臺銘》《痦亭銘》,合稱「三銘」。之後,元結請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懸針、鐘鼎三種風格各異的篆體書寫出來,刻在了三處摩崖上,成為「浯溪碑林」的開山之作。

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元結守母喪隱居浯溪,好友顏真卿從江西撫州刺史卸任北歸,特意來看元結。元、顏兩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中興功臣,又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分別多年,此刻相見,彼此十分高興。元結看見江邊石壁,忽然萌生一個念頭,就請顏真卿將自己十年前的舊作《大唐中興頌》書寫出來,請人刻於崖壁之上,內容如下:

《大唐中興頌》

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度判官元結撰。

金紫光祿大夫前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書。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鳳翔。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於歌頌。若今歌頌大業,刻之金石,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頌曰:

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惛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寮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蕩攘群兇。復復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地闢天開,蠲除襖災,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曆六年夏六月刻。

這方石刻高310釐米、寬320釐米,直行,自左至右書刻,共21行,332字,字大15釐米。因元結的文、顏真卿的字、浯溪摩崖之石都很絕妙,世稱「摩崖三絕」。

如果把浯溪碑林比作一個網絡論壇,那麼,第一個發帖人就是元結,他發的帖子有「前三銘」「後三銘」等,都算得上精華帖,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這方《大唐中興頌》。這帖子發出後,跟帖者甚多,特別有類似的《大宋中興頌》和《大明中興頌》,堪稱前者的子孫,形成了一個特異的摩崖石刻文化現象。而浯溪,不管面對哪個朝代的官員和文人,乃至途經此地的越南使者所創的詩刻銘記,都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彰顯出一種博大胸襟。


浯溪碑林

據專家考證,浯溪碑林的宋代石刻達116方,約佔總數的23%。在這些宋刻中,有「黃體」的創始人黃庭堅,寫「黃體」的陳從古、李若虛、邢恕;有「米體」創始人米芾,寫「米體」的張孝祥、吳潛、範成大;還有寫 「二王體」的秦少遊、陳與義、汪藻,寫「歐體」的易祓,寫「魏碑體」的鄒浩、曾煥、趙彥橚,寫「八分體」的沈紳等人的作品。比較而言,黃庭堅和米芾的詩刻價值頗大。

崇寧三年三月六日,一條船在風雨中停泊到了祁陽縣浯溪的湘江邊。從船上下來一位剛屆花甲的白髮老者,他在進士、僧眾、居士、太醫、兒子等人的簇擁下,扶藜攀援,來到他心儀半世,卻已是「斷崖蒼蘚」的《中興頌》絕壁之下,感慨前朝的興衰榮辱,憐嘆自己的再次遭貶,摩挲石刻,涕淚交下。接下來幾天,他反覆登臨浯溪絕壁,並寫下了一首詩,叫人刻在《大唐中興頌》旁邊。

這個人就是黃庭堅,他在浯溪的詩刻為無題詩,但後人稱之為《書摩崖碑後》,高230釐米,寬180釐米,字大6~9釐米。石刻為楷書,其中,引、詩、記為大字。重修題記、上石記的字略小,內容為:

崇寧三年三月己卯,風雨中來泊浯溪。進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同至中興頌崖下。明日,居士蔣大年、石君豫,太醫成權及其侄逸,僧守能、志觀、德清、義明等眾俱來。又明日,肖褎及弟襃來。三日徘徊崖次,請餘賦詩。老矣,不能為文,偶作數語。惜秦少遊已下世,不得此墨劖之崖石耳。

春風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明皇不作包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

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內間張後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南內悽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臣結舂陵二三策,臣甫低頭杜鵑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斷崖蒼蘚對立久,涷雨為洗前朝悲。

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在詩文後,還有「宋豫章黃庭堅字魯直。諸子從行相、梲、梠、楛,舂陵尼悟超(同來)相觀,南陽何……祁陽令陸弁,景莊,浯溪伯新,宣和庚子十二月廿日書,無諸釋□口刻。」和「涪翁此詩作於崇寧三年三月,未及上石,稿藏子發秀才家,乃以私錢刻之中興碑側」等字樣。由於風雨浸蝕,到如今部分文字已經磨泐,甚為可惜。

浯溪的清代石刻已經考證的有87方,由於年代較近,故石刻狀態也是最好的,磨泐難辨者較少。在已考證出來的石刻中,價值較大的有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王藹的《夬石詠》詩刻、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朱琦「逆風吹船頭」詩刻、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何紹基的《歸舟十次經浯溪》詩刻、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問漁」榜書、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吳大澂的《浯溪銘有敘》《峿臺銘有敘》《雨中遊浯溪讀〈中興頌〉次山谷詩韻》詩刻等。

何紹基的《歸舟十次經浯溪》詩刻原名《無題詩》,後人取詩刻首句命名。高140釐米,寬80釐米,字大5~9釐米。緊挨著吳大澂的《雨中遊浯溪讀〈中興頌〉次山谷詩韻》詩刻,內容如下:

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外觀筆勢雖壯闊,中有細筋堅若絲。鹹豐紀元舊題在,時方失恃悲孤兒(石柱上有餘辛亥年題字)。次年持節使蜀西,劍州刻如飢鶴棲(劍州有此碑翻本)。既無真墨本上石,何事展轉鉤摹為?唐人書易北碑法,惟有平原吾所師。次山雄文藉不朽,公偉其人筆與揮。當代無人敢同調,宋賢竊效弱且危。涪翁扶藜凍雨裡,但感元杜頌與詩。公書固挾忠義出,何乃嗇不贊一詞?海琴桐軒喜我至,珍墨名楮紛相隨。書律深處請詳究,拓本成堆籲可悲!

同治王戌正月二十三日於桐軒大令陪遊浯溪,知楊海琴太守方議重修。二十五日至海琴郡齋談中興碑作此。

何紹基(1799-1874),字子貞,號東洲,晚號後叟,永州道縣人。工古文辭,為晚清詩人和大書法家。此刻詩、書、文俱佳,布局講究,以碑法、書律專論浯溪《大唐中興頌》碑拓,又兼論元結、顏真卿、黃庭堅的為人,還談及自己與永州刺史楊翰的交情和拓片的過程,生動有趣。此浯溪詩碑,世推顏後第一。

在浯溪的清代石刻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越南使者的石刻,這在國內的摩崖石刻中,是十分罕見的。

永州位於瀟湘二水交匯處,建城歷史近兩千年。自秦至清代,一向為嶺南與北方水路交通要道所經,諸多名勝自南宋以來已載在書冊,以浯溪為首的二十餘處摩崖石刻景地,其規模數量實為海內罕匹。由中越文化交流史來看,永州為南北往返的捷徑,永州浯溪諸景地可以視為越南使者直接接觸到的最初一段中華人文典範。

今所見湖南浯溪碑林中越南朝貢使節詩刻,共五人五首,依年代先後為: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阮輝(瑩)的《題石鏡詩》,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鄭懷德的《無題詩》,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阮登第的《無題詩》,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王有光的《無題詩》和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裴文禩的《無題詩》。

阮輝(瑩)的《題石鏡詩》,位於右堂區,高68釐米,寬80釐米,內容如下:

題石鏡詩

補天渡海是多端,爭似山頭作大觀?

洞借餘輝光可鑑,花揩勝彩秀堪餐。

月將地影裝春軸,水引銀章擺素紈。

莫謂無心偏徇客,也曾經照古人還。

乾隆丙戌安南阮輝(瑩)。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對仗整齊。主題詠浯溪鏡石,而恰當月明之望日(詳下),末句「也曾經照古人還」似平淡而實出新,句首「也」字似輕易而實安穩。其書法厚潤,楷中帶行,多用異體,足見作者的文字涵養。詩作者阮輝(瑩) ,越南河靜羅山人,官至吏部左侍郎,清乾隆三十年,以「欽奉正使探花」身份出使。

浯溪碑林中,還有四個大字也是遊人聚集、競相拍照和觸摸的地方。這四個字是「福、祿、壽、喜」,它們的書刻的風格都是一樣的,分別書刻在四個不同的地方。為清代所刻,別有意味。他借用古篆的書體,奇異造型,寄情於筆,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了對人們富貴長壽的祝願。而字中隱含的寓意的解讀也頗具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特別是「壽」字,因為離《大唐中興頌》石刻不遠,十分搶眼。傳說這是呂洞賓書刻的篆體,實則是異體「壽」字碑,高160釐米,寬72釐米,不但字形奇特,而且含意豐富。它是由六句話,幾十個字組成的:上圓點為日,下圓點為月,三個小圓點為星,日月五星為之七政;再仔細看,上作天,中作地,口作人,天地人為之三才,這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切學術思想的根源;上半亦作金,中亦作木,移日配寸亦作水,移日配口亦作火,工亦作土,金木水火土為之五行。天地相合而產生的五種物質,有了這五種基礎物質而能生化萬物。這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地兩邊頂上兩條白氣為之陰陽兩儀,生四象(即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生八卦(它恰是兩個相同的符號,把它配成一個圓圈,正是八卦中的太極圖);還有,天亦作永,地亦作世,工亦作公,工之下亦作侯,永世公侯,寓意子孫世代做官;最後,可以概括成:日亦作福,月亦作祿,本身是壽,三點圓圈是星。那就是祝願廣大遊客福、祿、壽三星拱照,永享無疆,子孫發達,世代榮昌!

因為這個「壽」字的寓意好,據說後來全國各地有幾個景區都從這裡買回拓片,仿製出尺寸較小的景點來。

元結 文  顏真卿 書《大唐中興頌》拓片

圖片由瀟湘意拓片博物館提供

浯溪碑林位於永州市祁陽縣境內的湘江之濱,為唐代大詩人元結所發掘,現存摩崖石刻505方,其中唐代17方、宋代116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國9方、時代不明的182方,最高的刻在30米懸崖峭壁上,字徑2.3米,最低的在溪畔崖腳,字徑1釐米,且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全,頌、銘、賦、記、詩、詞、聯語齊備,其作者薈萃了唐以來歷代的一流名家,達400多人。在我國石刻中的地位,與西安碑林齊名,是罕見的書法石刻寶庫、璀璨的文學藝術殿堂、唐以來刻在石崖上千古不磨的歷史資料檔案。浯溪摩崖石刻是國務院1988年第三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越南使者阮輝瑩《題石鏡詩》拓片

圖片由瀟湘意拓片博物館提供

浯溪碑林「壽」字石刻

相關焦點

  • 自貢摩崖石刻之洞雲村摩崖造像
    洞雲村摩崖造像位於自貢市大安區三多寨鎮洞雲村4組(原屬鴛鴦鄉)東崖坡上,坐東向西,始鑿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分布面積約200平方米。造像一龕三尊,為釋迦摩尼與弟子迦葉與阿難。現為大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靈隱佛像損毀令人心驚 飛來峰摩崖石刻亟待搶救   摩崖石刻需「整容」  為了搶救這批文物瑰寶,先期來到杭州的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的9位測繪專家在飛來峰上駐紮了2個多月,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對飛來峰進行地質考察,並為受損摩崖石刻拍攝「全息照片」,建立資料庫,以此作為制定修複方案、實施外科整容的依據。  為佛像拍攝「全息照片」的第一步是選擇拍攝的控制點並做好標記。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但這些摩崖石刻又和古代的石刻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古代的時候,織金洞沒有被發現。所以說,織金洞石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現代雕刻的,仔細查看了一下,最早也是解放過後,距今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千年打卡勝地 摩崖石刻|淡巖的明媚月光
    有的研究者還推測秦始皇曾南巡至永州,一是來拜訪周貞實,二是來巡察南部駐軍和水利,由此,一些研究者做了一個大膽的推測:早在商周時期,瀟水兩岸的望子崗和淡巖一帶,就有城池和堡壘存在。  為了求證,筆者於2020年11月13日會同部分專家到淡巖實地考察,僱人披荊斬棘,那種經過,有點類似柳宗元當年發現西山的滋味。
  • 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後於2006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與千家峒、「千古奇書」女書並稱為江永「三千文化」。
  •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摩崖造像淹沒水下36年重見天日  「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系普查登記文物項目 文物部門正開展調查研究  多年淹沒在水庫中,「白河佛爺灣摩崖造像」因此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近期,延慶區白河堡(bǔ)水庫持續向下遊輸水,隨著水位降低,這組摩崖造像漸漸露出水面。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白河堡水庫蓄水36年以來,佛爺灣摩崖造像的首次「現身」。
  • 晉城不止有白馬寺,斷崖上有一寺廟,有90座摩崖石刻,當地人都難爬
    而在白馬寺的後山,還有一個不是特別起眼的寺廟——石佛寺,歷史悠久但是鮮為人知,因為山高很多當地人都沒有登上去過,顧名思義,這個小寺的主要景觀是石佛,而且是90多座摩崖石刻,而那些石刻是何時出現的呢?又是誰辛辛苦苦不顧風雨刻上去的呢?
  • 長樂首石山發現疑似史前巖刻群|摩崖石刻|劉文平|崖壁_網易訂閱
    兩人發現,在首石山狀元峰及其周邊存在大規模疑似摩崖石刻群,其中較為密集且面積較大的部分位於狀元峰西側的崖壁和崖面上,其餘則零星分布在狀元峰北坡綿延約1500平方米的亂石叢中。  狀元峰大面積疑似巖刻主要有四處,其中兩處分別位於西北面和西南面的崖壁上,另兩處分別位於西北側和西南側的兩塊崖面上,總面積約50平方米。
  • 亞太6D通信衛星成「閃亮名片」 全面驗證東四增強衛星平臺
    中新社北京7月9日電 題:亞太6D通信衛星成「閃亮名片」 全面驗證東四增強衛星平臺作者 郭超凱 於長海中國首個Ku頻段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亞太6D通信衛星9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獲贊「閃亮的中國名片」 回國途中由泰國「鷹獅...
    新華社發(泰國空軍提供)    新華網天津3月24日電(張玉清、黎璇)在馬來西亞蘭卡威國際海空展上獲贊「閃亮的中國名片」的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24日回到駐地安全歸建。23日從馬來西亞返回進入泰國領空後,泰國空軍「鷹獅」戰機與八一飛行表演隊殲-10表演機伴隨飛行,彰顯熱情歡迎的友好姿態,展示中泰兩國空軍的良好合作。
  • 宋諫官蔡襄為官剛直傳千年 廉政文化成仙遊閃亮名片
    他留下的廉政文化成為當地一張閃亮的名片,也成為後人的驕傲。蔡襄紀念園內的石雕長廊,展現了蔡襄各時期的事跡  仙遊楓亭街頭,隨處可見蔡襄的石像。
  • 四位參與北鬥建設的「老總」:讓北鬥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
    他們紛紛表示,要大力弘揚北鬥精神,持續加強技術創新,確保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長期穩定運行,把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優異性能展現到極致,讓北鬥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讓北鬥在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全面開花!
  • 這張「平安中國」名片很閃亮
    這張「平安中國」名片很閃亮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提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全國政法機關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不斷創新舉措夯實根基、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平安中國的含金量與日俱增。
  • 河南這裡藏著一處潑墨山水畫,霧氣飄渺,摩崖石刻
    景區集奇山、溶洞、飛瀑、流泉、古寺、淨湖、白松、幽谷、石刻於一體,被譽為「天然氧吧」「洞天福地」。
  • 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原標題: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唐代石刻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而唐獻陵的石虎、石犀,昭陵的六駿,順陵的走獅、天鹿,乾陵的蹲獅、翼馬等,又是唐代石刻作品中被視作中國古典雕刻的典範,是中國陵墓石刻的一個高峰。作為「三百裡唐代石刻露天博物館」,唐十八陵石刻有著極高的歷史和考古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