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陂亭:石壁上的石刻家譜

2021-01-09 永州市人民政府

永州日報記者  張華兵

永明巨族是甘棠,從古賢豪姓氏揚。

忠厚遺風猶未遠,維持名教在綱常。

——《周氏族譜·詠甘棠》

從江永縣城出發,向西南行進,S348線與千年湘桂古道(瀟賀古道)隱約交叉相伴。向廣西方向延伸約25公裡,在湘桂邊界一叢喀斯特山嶺旁,謝水與沐水在昂山下匯合成謝沐河,流向廣西,是灕江的源頭之一。山環水抱間,那座古樸的小村落,叫做上甘棠。

古道越過上甘棠村的步瀛橋,再順水向西南行百十步,小徑擦山崖石壁而過。石壁一側,27方古石刻聯成一條摩崖碑刻長廊,叫做月陂亭。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上甘棠村古建築群、月陂亭摩崖石刻先後於2006年、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甘棠村以「千年古村」之名,與千家峒、「千古奇書」女書並稱為江永「三千文化」。

謝沐河畔,月陂亭前,我們從滄桑的石刻文字中,解讀這個湖南最古老的村落,在時光背後隱藏的那些故事……

湖南最古老的古村落

湖南最古的古村落有多古?

上甘棠村的回答是:1200年。

用文物專家的話說,上甘棠村是「湖南省迄今為止發現的創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續時間最長的村落」。

據甘棠村《周氏族譜》記載,唐太和二年(829)十一月初五,源自寧遠縣大陽洞的周氏族人「始遷此焉」,家族從此在這裡生根發芽、開枝散葉,延續至今。周氏家族定居上甘棠一千多年來,村名未變,村址未變,族氏血統未變。全村現有居民453戶近2000人,除7戶是新中國成立後遷入的異姓外,其他的都是周姓。

周氏這一脈的來歷可不簡單。始祖周歸仁於隋末唐初從山東青州輾轉湖北襄陽後落戶湖南寧遠大陽洞,四世周如鍉、周如錫兄弟先後任徵南大元帥,於初唐屢平嶺南番亂,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和上甘棠周氏家族都是周如錫的後裔。在月陂亭摩崖上,有一首周如錫晚年作的《書月陂亭壁》詩,為後世紀念先祖所刻:

痴兒事末了,山照已銜西。數曲尋江路,層峰步石梯。

樓高得月早,壁峭與天齊。往矣初寮足,摩挲舊碣題。

周如錫育有十八個「痴兒」,上甘棠立宅始祖周弘本為其第十五子。村名源自《詩經》中的《甘棠》一詩:「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歌頌西周時的決民間訟事於甘棠樹下的事跡,寄寓召公之德。

其實上甘棠的歷史遠不止1200年。

再上溯900年,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滅南越國設嶺南九個郡,嶺南的中心從番禹轉移到蒼梧。蒼梧郡領轄十縣之一的謝沐縣,縣治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上甘棠。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起,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並謝沐縣、營浦縣為永陽縣止,歷經700年。今天的千年古村,竟是曾經的千年故城。

謝沐縣,是江永這片土地設縣治之始。但歷經2000年風雲變幻,漢代遺址已蕩然無存。在村北頭的沐水之上,有一座獨特的石榫為墩、石板為梁的小石橋,俗稱「板凳橋」,與大多數石橋採用拱橋建築方式不同的是,這座橋採用木建築常用的榫卯結構,在中國南方地區實屬罕見,當地人傳建於漢代。2009年6月,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何強率專家組實地考察,並仔細研究月陂亭摩崖石刻《上甘棠眾架石橋舍錢題記》《重建壽隆橋記》之後得出結論:這座壽隆橋建於宋代,是湖南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年代最久遠的古橋。

在石壁上閱讀千年家族史

月陂亭不是亭,或者可以說,是由天然石壁構築而成的彎月形狀的「亭」。與瀟賀古道和謝沐河道並行,石崖腳下自然凹陷形成一段百餘米長的通道,能遮風擋雨,於是就開鑿成了古道的一部分和行人旅途休憩的「涼亭」,這平整的石壁也就成了古代鄉村文人的「BBS」。

月陂亭現存摩崖石刻20餘幅,綿延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內容包括詩文唱和、寫景狀物、記事功德、勸諭警示等,很好地保存了鄉間的文化傳統。由一個家族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鐫刻下來的,專門反映家族歷史文化的摩崖石刻,在湖南省還是首例。它對於研究古代湘南鄉村歷史、民俗,尤其是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漫步月陂亭石板古道,目光從布滿文字的石壁掃過,仿佛閱讀一本打開的線裝書——

《判府單溪題鑑》碑:「舂陵周氏溪山勝,多少騷人為發揚。我道其間描不盡,一圖太極是甘棠。」南宋鹹淳四年(1268)周明季所作,回溯家族榮光,描繪鄉村景物,寫得極為勵志。

《邑侯歌齊彭公大丞平滅賊首鄧四功績歌詩》碑:撰於明洪武三年(1370),記敘當時的一起大事件:歷史上湘桂邊界的上甘棠一帶是百越少數民族地區通往中原地區的要塞之地,元末明初,鄧四率永明、恭城、富川瑤民起義,曾攻佔永明、道州等縣城以及上甘棠等要塞,歷時18年,最終在洪武二年(1369)被朝廷剿滅。

《甘棠八景》詩碑:明天順五年(1461),族人周欽將當時八位文人唱和的一組「八景詩」和自己寫的《回刊甘棠八景詩之日有帖》刊刻石壁,讚美上甘棠村的八處名勝古蹟:昂山毓秀、清澗漁翁、甘棠曉讀、獨石時耕、山亭隱士、龜山夕照、西嶺晴雲、芳寺鐘聲,反映「耕讀傳家」的中國傳統鄉村文化。

《先賢嘉言事親》碑:「出身恩重豈能忘,禽有慈鳥獸有羊,為子若還忘孝養,縱後人類是豺狼。」清光緒三十年(1904)周道臣錄,勸人為善、為孝,體現鄉村綱常禮儀和人文教化。

2002年,省文物專家組到此實地考察後稱,月陂亭摩崖石刻是「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譜」「一個家族留下的專門反映這個家族千年發展史的摩崖石刻」。

文天祥的「忠孝廉節」 

月陂亭摩崖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當屬「忠孝廉節」四個榜書大字。這四個石刻大字,刻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每個字寬1.3米,高1.8米,字跡蒼勁有力,因年代久遠,忠孝兩字被風雨浸蝕,半邊清晰半邊模糊,當地導遊解釋說是寓意「自古忠孝難兩全」。

這塊石刻,與長沙嶽麓書院講堂左右兩壁鑲嵌碑刻「忠孝廉節」在字形和字體的大小上是一致的。村裡人驕傲地說:「嶽麓書院的字是從上甘棠臨摩過去的。」但奇怪的是,嶽麓書院石刻下注「晦庵朱子書」,而上甘棠石刻下注「大宋忠臣文山公書」——都是後人摹刻的一樣的字,一個說是朱熹寫的,一個說是文天祥寫的,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忠孝廉節」碑還不止兩塊。據永州市摩崖石刻博物館館長楊宗君介紹,湖南現存4處「忠孝廉節」碑,分別在永州的江永上甘棠月陂亭、零陵福壽亭,和長沙的嶽麓書院、長沙文廟。這4塊「忠孝廉節」都是大字榜書,大小基本一致,筆跡完全一樣,為一人所書。經楊宗君考證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遺筆,最早出現在東安文氏宗祠(原碑已毀),現存摹刻年代最早的是月陂亭石刻,也是唯一的摩崖石刻(餘為碑刻)。嶽麓書院碑摹刻於道光七年(1827),因南宋乾道三年(1167)理學大師朱熹與張栻在嶽麓書院「朱張會講」,開啟嶽麓書院的高光時刻,後人委託朱熹所書。

而上甘棠人又有另一種說法。他們根據史料推斷,這四個字是文天祥為上甘棠村人周德源寫的。《永明縣誌》記載,南宋末年,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時,曾率兵前往廣西恭城平叛,駐紮在江永達兩個多月。《周氏族譜》載,上甘棠周德源於宋寶佑三年(1255)任中憲大夫,為人清正廉潔,與文天祥同朝為官,相處甚篤。據說「忠孝廉節」四字為文天祥親筆贈題周德源,周告老還鄉時帶回故裡珍藏,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為銘。乾隆二十八年(1763),永明知縣王偉士命人臨刻於月陂亭石壁上,以傳後世。

數百年來,在「忠孝廉節」碑的道德教育下,上甘棠村出了不少的忠臣孝子。上甘棠村《周氏族譜·百官圖》中記載的大小官員就有102名,國民黨時期跟隨張治中參加過重慶談判的愛國將領周翰宗將軍也是該村人。後來人們就傳說,村前謝沐河上始建於宋靖康元年(1226)的步瀛橋剛建成時,就被八仙中的鐵拐李踩塌了半邊。從此這座有神仙護持的橋每落下一塊磚石頭,村裡便會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可能村人真的信了,所以這座三拱殘橋至今沒人去修,屹立至今,讓人浮想聯翩。

八十一個他字歌

穿過月陂亭,瀟賀古道繼續向西南延伸約500米,一座古樸莊重的石砌驛亭立在上甘棠的田峒中,供往來行人歇息和遮風擋雨用,名叫壽萱亭,有100多年歷史了。亭中有一塊著名的「八十一個他字歌」碑,壽萱亭因此於2003年公布為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傳說萱草可以使人忘憂。古時候遊子要遠行,就會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母親減輕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憂,因此萱草有「忘憂草」「母親花」的美稱。壽萱亭,顧名思義就是為母親祝壽建的涼亭。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上甘棠村周際隆庶母陳氏七十壽辰、胞嫂六十壽辰。其母信佛吃齋,體憫鄉鄰,常以善言感化鄉親,被尊稱為「慈悲佛母」。在古代修橋鋪路是積功德的事,周際隆為母親增添功德、弘揚功德,就為母、嫂修建了這座壽萱亭。

周母性情賢淑,待人和藹,為勸人行善,寫下《慈悲佛母他字歌並偈》一文,全文533字,有81個「他」字,用通俗的語言概括了我國傳統道德文化,有專家學者稱之為一篇濃縮了的「增廣賢文」。周際隆請人將全文刻成青石碑,嵌在亭內的牆體之中,以此勸導世人,更添功德。開篇偈語開宗明義:「事事有成有敗,休爭誰弱誰強。無論富貴貧賤,須存本分忠良。」正文通篇都是用大白話寫成的勸世良言,如:「年高有德敬重他」「知書達理請教他」「得人恩情莫忘他」「人有患難要救全他」「退一步讓他,轉一念容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把人際交往、言行舉止、道德規範等等做人道理講得明明白白。「他字歌」部分內容與我們現在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規範的內涵相一致,顯示了中國道德文明的淵源,是上甘棠留給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月陂亭的「忠孝廉節」碑,是來自廟堂之高的銘言;而壽萱亭的「八十一個他字歌」碑,則是來自江湖之遠的民諺,異曲同工,遙相呼應。千百年來,它們靜靜地矗立在湘南的原野上,共同詮釋著上甘棠周氏悠遠厚重的家族文化。

相關焦點

  • 廣西桂林第一峰,高度只有66米,石壁上刻著「桂林山水甲天下」
    說到市內第一高峰,大多海拔較高,但在廣西桂林,第一高峰海拔僅216米,僅66米,雖然很陡,但大多數人都能很快到達山頂,這座山峰就是被譽為「南天之柱」的靖江王城的獨秀峰,雖然相對高度很低,但是因為周圍地形比較開闊,沒有高山遮擋視線,視角優越,基本可以360度左右看桂林和灕江,今天我跟大家好好說說廣西桂林第一峰,高度只有66米,石壁上刻著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但這些摩崖石刻又和古代的石刻不同,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古代的時候,織金洞沒有被發現。所以說,織金洞石壁上的摩崖石刻都是現代雕刻的,仔細查看了一下,最早也是解放過後,距今也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 榕城十八景:鼓山摩崖石刻 閩都千年碑林(組圖)
    東南網12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鼓山,可以說是福州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不僅有自然美景,更具深厚的文化內容。公路和索道間,有條「之」字形石階古道,拾級蜿蜒而上,直達湧泉寺,沿途勝跡眾多、林壑優美,還有不同年代、風格迥異的摩崖石刻。「如果走馬觀花,忽略了沿途大量美景和摩崖石刻,實在是可惜。」遊客林依伯的話,道出了不少遊人的心聲。  「遊覽鼓山的人,一般先到湧泉寺,然後再尋幽探勝。」
  • 光學現象還是風化受潮 四路專家為石壁把脈[圖]
    可當水幹後,石壁上的漢字又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本報昨日獨家報導宜春袁州區下浦鄉塘頭村這塊神奇石壁的消息後,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當日多名專家致電本報記者,以解釋宜春神奇石壁的「潑水現字」現象。  地質專家:從未聽過石壁潑水現字現象  昨天上午,江西理工大學地質學方面專家李教授說,從本報報導的情況來看,這塊石壁應該是碳酸鈣交界的砂巖。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據我查訪,我們藍田這支柳姓,包括耀縣、長安縣、戶縣、高陵、閻良、三原等地,大多是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後裔,我們藍田這支族人清朝時期出過文武舉人,也多次受到皇帝恩賞,我的祖上柳生甲是縣內外著名的醫生,但因文革毀掉了家譜和大量實物,資料一直銜接不上。這些我曾在《清實錄》及其它各地檔案中,查證到一些蛛絲馬跡,證實其並不虛。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徐世昌曾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修過《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二卷二冊,鉛印本,上圖等單位有藏),與1918年這次纂修僅隔十年。家譜修譜間隔時間一般通行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徐世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修家譜,或許與這一年他任民國大總統有關。徐世昌祖上世代業儒,祖父、父親也曾做過幾任小官。傳至徐世昌,才給這個家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和榮耀。
  • 龍遊石窟石壁上的鑿痕百年內會消失?專家破解5大謎底
    據專家最新研究得出,龍遊石窟石壁上波浪形的鑿痕,可能會在百年尺度內消失。位於浙江衢州的龍遊石窟,自1992年發現以來一直被稱作千古未解之謎,關於石窟的用途,建造時間、建造方式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猜想:採石場、墓穴群、藏兵站、儲冰庫、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採礦人安身之處」等等,眾說紛紜.....
  • 朱家凹景區介紹:壽字石刻、洞玄宮、盤龍石梯
    壽字石刻 唐武宗四年(844),呂洞賓棄儒從道,與師傅漢鍾離至綿山闢關修道時,在朱家凹拜上清靈寶天尊后,題寫了此「壽」字。  十二部經石刻三洞大教主每位都以十二部經文教化天下。上清靈寶天尊的十二部經流傳至今,已成為道場早午晚課禪誦的科儀。  洞玄宮大殿內正面供奉上清靈寶天尊,又稱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元結看見江邊石壁,忽然萌生一個念頭,就請顏真卿將自己十年前的舊作《大唐中興頌》書寫出來,請人刻於崖壁之上,內容如下:《大唐中興頌》尚書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荊南節度判官元結撰。金紫光祿大夫前行撫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書。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鳳翔。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
  • 唐陵石刻保護調查:石刻文物保存現狀堪憂
    位於富 平縣境內的元陵、定陵、章陵、簡陵和豐陵,均屬「依山為陵」,雖不屬同一條山脈上,但基本在同一線上,綿延40多公裡。2001年,富平的5個唐陵被批准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月12日,記者驅 車趕到位於富平縣曹村鎮陵前村北的唐順宗李誦豐陵。豐陵所在山叫虎頭山,系金甕山東南的餘脈。虎頭山向東地形逐漸降入平原,當地群眾稱其為一臥虎形,能看 出虎頭、虎腿、肚臍等。
  • 千年打卡勝地 摩崖石刻|淡巖的明媚月光
    為了求證,筆者於2020年11月13日會同部分專家到淡巖實地考察,僱人披荊斬棘,那種經過,有點類似柳宗元當年發現西山的滋味。經過一番努力,我們在淡山側洞裡發現了文化層,地面厚積燕子和蝙蝠的糞便,散發出一種陳腐氣息,其間夾有不少陶片、瓷片和青磚,還有疑似石器。零陵區文物所的專家說,淡巖商周時期的遺址曾引起省文物局專家的興趣,只是由於它位於軍工企業內,一直到現在都沒有進行試挖掘。
  • 家譜的大用途
    家譜可以給人們帶來許多重要的信息,並且家譜包含的人數越多,就越有價值。孔子的家譜流傳數千年,價值不可估量。它上至孔子47世祖(軒轅黃帝),下至80世嫡孫,前後跨越大約4600多年。2006年元旦,孔佑仁出生,他就是孔子第80世嫡長孫,目前在孔氏家譜排名最末端的一個人,而且相信這個家譜還會繼續排下去。
  • 決定家譜質量高低的四大因素是什麼?(上)
    編修出一部高質量的家譜,是我輩修譜人的追求,但什麼樣的家譜才是高質量的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家譜是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跡記載的書籍,家譜需要具有時代性、真實性、可傳承性。所以決定家譜質量高低的因素有以下四點:文字一部完整的家譜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是一個較大的人口資料庫。雖然說古代的家譜「秘不示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家譜也是可以公開的出版物了(有的家族會把 新編修完成的家譜送到知名和當地的博物館進行收藏)。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編修新家譜時,要做好文字工作。
  • 遍訪威海收錄畢氏家譜 退休夫婦十年編出萬人家譜
    畢吉琛向記者展示在電腦上記錄的畢氏家譜  文/片本報記者 林丹丹 馮硯農  在高區昌鴻生活小區有對姓畢的退休夫婦,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裡,老兩口卻為了大哥「老畢家該有頭有尾」一句話,毅然開啟了整理畢氏家譜的旅途,並且一幹就是10年。10年間,他們自己出資四處走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12月20日,這本歷時10年,記錄上萬畢家後人姓名,足足500多頁的畢氏家譜被印刷裝訂成冊,發放到畢氏後人手中。
  • 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
    吾孫氏兩代皆以國事為重,無暇於家族資料之收集整理與家譜之修撰。而先輩留下之家譜資料,類多簡略。滿忝為孫氏二十傳長房,撰修家譜,本屬責無旁貸。唯早年因職務關係奔走四方,兼逢國家多故,戰亂流離,事久無成。中年以後,寄居香港,海隅多暇,始得集中精力清理家族舊物;於翠亨故裡之文物廬墓,亦設法尋訪考證。
  • 集賢亭外隔離護欄上掛滿了冰柱
    集賢亭外隔離護欄上掛滿了冰柱 2019年05月09日 13:45:30來源:浙江在線   2016年1月24日,杭州集賢亭外的隔離護欄上掛滿了冰柱。
  • 犀牛陂·萬科裡:在舊村落煥起新生活——深度解讀東萬首個城更商業...
    12月底,在松山湖北側環湖路旁,由松山湖控股有限公司與東莞萬科聯合打造的「犀牛陂萬科裡」項目將正式開業,一個集餐飲美食、兒童樂園、家電等充滿著生活煙火氣的配套商業街區將在犀牛陂村落地生根。
  • 大譜師:大清國首富江春的家譜
    >安徽歙縣《歙北江村濟陽江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維椿、江承東、江光祖總修,清鈔本,十冊《歙東竦源濟陽江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江維椿、江承東、江光祖總修,民國十九年木活字本,十冊大清國的首富,既不是和坤,也不是胡雪巖,而應該是比和坤年長30歲,又與胡雪巖同裡的揚州鹽商,徽州府歙縣江村人,姓江名春字穎長號鶴亭的是也
  • 歷史上有四大姓是所謂的「通天普」,普天之下,只有一種家譜的!
    在文化界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內容而言,是中華文明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關係人物和事跡方面情況的歷史圖譜,但是經歷了歷朝歷代的連年戰爭和社會動蕩,歷史上的家傳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家譜的世系也因此斷了線,失了傳。流傳至今的歷代家譜,大多是明清兩代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