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日新媒體專電 題:在北大讀「一個人的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許晟、魏夢佳
又是一年畢業季,又是一個人的畢業照。
作為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2016年唯一的本科畢業生,安永睿沒想到,臨近畢業,因為一張照片,自己突然成了「網紅」。
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有「六代單傳」之稱,近8年來只有6名學生。這樣獨一無二的大學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他為什麼選擇古生物學專業
安靜樂觀,不溫不火,22歲的安永睿在北大燕園裡並不那麼惹人注目。
大學之前,他就喜歡生物和物理,尤其熱愛週遊。初中到高中,他利用課餘時間把老家貴陽周邊十幾個縣都轉了,邊轉邊手繪地圖,邊拾撿貝殼、螺螄和石頭。
2012年,安永睿考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這裡,剛入學的學生可自由選擇全校課程,學習一段時間後,再自由選擇專業方向。大一大二,安永睿把自己喜歡的生物、地質等方面課程選了個遍。
古生物學是地質學分支學科,也是生命科學和地球科學的交叉科學。大學前兩年的選修學習,激發了他對古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大三時,他最終確定了這個專業方向。
「我當時也沒想太多,就是單純的喜歡。」這個性格溫和、喜歡崑曲、愛好爬山的男孩笑著說,「我願意沉下心來做研究,感覺那樣受外界打擾會少一些。」
安永睿選擇的專業是第四紀地質學。幾年來古生物學方面的學習實踐,讓他不僅了解了生命的進化過程,還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他說:「將來還會繼續深入古生物學和海洋學方面的研究。」
這專業到底有多「冷」
在許多人眼裡,古生物學是個冷門專業,即使在北大,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有多少人知道。
直到兩年前,安永睿的師姐薛逸凡將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北大2010級古生物專業合影」發到網絡上,才讓這個「一個人的專業」為公眾熟知。
元培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沙麗曼說,其實北大很早就有古生物學專業,後來因院系合併停辦過一段時間,2008年在元培學院復建這個專業方向,僅供元培學院學生選擇。直至今年,前後只有6名本科生選擇了這個專業。在安永睿之後,暫時還沒有學生選擇這個專業方向。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專業就是考古,工作環境差,將來收入也不如其他專業吧。」安永睿說,這也與大家對這個專業不太了解有關。
「一個人的專業」是「資源浪費」嗎
在元培學院,不會的。
元培學院是北大本科教育改革的試驗基地,低年級不分專業,學生可自由選擇全校任意課程,到第三學期再根據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專業方向。
這個學院的每個學生都有「雙重歸屬」。在行政管理方面,他們歸屬於元培學院,必修課程管理歸屬於所選課程的學院,集體活動則兩邊都可以參加。在相應學院上課,就可以享受該學院的獎學金等各種學業資源。
「元培學院本身並不開課,學生要到所選專業方向的學院去上課。」沙麗曼說,學院是藉助全校院系現有資源,整合課程,打造最適合學生的專業體系,給學生更多選擇機會。
所以不管元培學院裡的專業方向被幾個學生選擇,元培學院都不用像普通二級學院那樣支出教育成本。「我們專業沒有招生這一說,都是學生自主選擇。」沙麗曼說。
「一個人的專業」孤單嗎
按照元培學院的教學設置,「六代單傳」的古生物學專業學生,從來都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平時上課,安永睿需要趕往不同學院,和其他學院同學一起學習。例如生態學相關課程要到城市與環境學院去上,植物生物學課程要和生命科學學院的同學一起上,沉積巖石相關課程要跟地質系同學一起上……
「雖然課上課下都有同伴,但有時還是會有一點孤單。」安永睿說,課堂同學、宿舍舍友、行政班上的同學都不是一群人,古生物學專業更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一開始確實不太習慣。
「雖然有些孤單,但專業方向是自己感興趣的,所以還好。」他笑著說。
全國還有「一個人的專業」嗎
記者近幾天採訪了多省份的十餘所高校發現,北大這種「一個人的專業」不管從管理模式還是教學設置等方面看都太特殊,在其他高校幾乎沒有同類項。
採訪中,不少高校老師表示,前幾年還有些人數比較少的專業,但現在大多已經合併。據蘭州大學招生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最近幾年專業招生人數最少的也有20名。這也是高校招生的一般情況。
也有特殊情況。華中某高校就曾在2014年為3名學生恢復此前取消的哲學專業課程。
這種學生人數少的專業是合理存在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高校的專業應該根據其專業價值來確定,不要看招多少人、收多少錢,有價值就應該讓他存在。」
國外有「一個人的專業」嗎
國外的高校專業設置和我國有很大不同。國內高校要設置一個專業,需要有相應的師資、專業基礎、經費保障等各種軟硬體條件,並報學校和相關主管部門審核、批准,行政手續相對較多。
國外更加靈活。「在一些國家的高校,只要相關人員解決了開設專業所需的經費問題,並能讓學生在畢業後有機會找到專業相關的工作,即可報學校確認開設新的專業。」儲朝暉介紹。
所以國外大學更容易出現人數極少或一個人的專業。如卡耐基梅隆大學官方網站顯示,2006年該校風笛專業只有一名學生,更奇的是,這是當年北美地區唯一的一名風笛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