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閩南粵,潛藏霜雪天。
素雲生寶髻,剩馥借龍涎。
這首名為《盤洲雜韻上素馨》的古詩出自南宋洪适,詩歌將素馨花的產地、顏色、香氣等特點逐一點明;繁盛閩南粵是說素馨花在福建南部及廣東一帶最為繁盛。巴基斯坦這種花隨處可見,不僅在野外,在家庭花園裡也有種植;由於這裡民眾信奉伊斯蘭教,根據其教義,人們在公眾場所或旁人面前,必須散發出令人愉快的香氣;因此人們把素馨花融入到日常生活,後來巴基斯坦將之確定為國花。
素馨花古時名叫耶悉茗花,源於古波斯語yasmin的音譯,本義是來自主的禮物;有玉芙蓉、野悉密、素馨針、素兄、大花茉莉、素英、四季茉莉等別名;五代十國南漢時耶悉茗花更名為素馨花,得名與人物有關。素馨花與廣州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廣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栽種歷史,遙想多年以前素馨花開時節滿城堆雪,風景何等詩情畫意;廣州大學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認為,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素馨花,很早就落戶南粵大地,可謂廣州最早的市花。西晉嵇含《南方草木狀》有最早的記載: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
相傳她是西漢初年陸賈由西域帶回我國北方,來自北方的南越王趙佗因思念故鄉而把她帶來廣州;另說是陸賈出使南越時到廣州的;陸賈《南越行紀》:南越之境,五穀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別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五代十國的南漢,以廣州為其都城興王府,素馨花的種植漸成規模。兩宋時廣州的素馨花花卉貿易就形成一定規模,明清時則進入鼎盛期。
南漢末代皇帝恭宗劉鋹(958年至971年在位)侍女名叫素馨,喜歡這種花,其墳冢上亦生此花,後稱此花為素馨;另據《中國博物別名大辭典》:花白而香, 故名素馨。據民間傳說,當時在今廣州海珠區莊頭村有名叫素馨的種花姑娘長得非常漂亮,她從小偏愛耶悉茗,用綠絲線把花串成串戴在頸上,當時南漢皇帝登基,素馨被選入宮封為美人,深得寵愛。皇帝投素馨所好,下令皇家花園都種上耶悉茗,宮女也都佩戴此花。據《廣東新語》,南漢王在今流花河兩岸建宮室讓宮女居住,每當素馨花開時,宮女喜歡串素馨花環裝飾居室或佩戴,第二天殘花扔進河裡,河水翳膩,流花河因此得名。南漢滅亡後,村民們迎素馨骸骨回來埋葬,三天之後發現墳頭長滿了一簇簇潔白的耶悉茗,為紀念素馨而改名素馨花;且把她敬為花神。
素馨花芳香而美麗,可供觀賞,又可入藥。她通體雪白,形似茉莉而大,盛開時密密麻麻綴滿枝頭,有清淡香氣,令人神清氣爽。淡雅的氣質正好與她的花語和藹可親相符, 特別是黃素馨又有優美文雅的花語言。人們又把素馨花稱為花之最弱者,清朝文學家李漁曾有26個字的詠物短文:素馨一種,花之最弱者也,無一枝一莖不需扶植;予嘗謂之可憐花。因其獨有的風骨,素馨花歷來受到文人們的喜愛。
南宋初期「詞壇雙璧「之一的張元幹,在《青玉案》寫道:誰向晴窗伴素馨,蘭芽初秀髮,紫檀心;著名學者陳傅良這樣寫其以其清淡、孤傲等特點:羞將姿媚隨花譜,愛伴孤高上月評;方嶽用"雪骨冰肌合耐寒";來形容其姿態;鄭域用「妙香真色自天然,羞御鉛華學女妍「強調素馨花的奇妙的香味、純正的顏色都是出自天然;居巢在《浪淘沙·素馨》寫道:「昔別最思量,豔說南強,負他二十二年香;一水花田仍悵望,枉是同鄉;未損少年狂,夕夕花當,人生行樂願須償;願結葳蕤燈七二,持照鴛鴦;印度詩人泰戈爾《新月集》中有名篇《第一次手捧素馨花》(《第一次手捧茉莉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