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花,佛教文化植物「五樹六花」之一。又名緬梔子、印度素馨、大季花。聽起來,雞蛋花的別名好像更雅致。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叫它雞蛋花呢?如果你見過它,你一定會知道答案。
雞蛋花的花瓣外圍是純淨的白、中間是淡淡的黃。像不像是煮熟的雞蛋,蛋白包裹著蛋黃?比起緬梔子、印度素馨,雞蛋花更接地氣,更能讓人記憶深刻,自然也就更多人叫了。雞蛋花花期為4-12月,幾乎跨越了四季。每年4-5月,雞蛋花開始開花,一串一串的花逐次開放,不久就會呈現滿樹繁花之景。清香淡雅的花香,在花落數日後仍能聞到。雞蛋花多用於園林綠化而非家中盆栽。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是相比於茉莉花等小株植物,雞蛋花長在樹上,較為大棵。不過如果家裡有天台或者陽臺夠大,且住在溼熱氣候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福建等省)。我一定會考慮種植要顏有顏要香有香的雞蛋花!
除了最常見的黃白雞蛋花,還有淺粉色、深粉色、大紅色、以及雜色的雞蛋花。雞蛋花家族的花仙子們,各有各的風採。
平凡普通的雞蛋花,沒有什麼神秘的傳說。但它卻是寮國的國花,也是廣東省肇慶市的市花。峇里島也將雞蛋花作為自己的一大景點優勢。除了峇里島,曼谷、馬尼拉、吉隆坡等度假勝地,都不會少了雞蛋花的身影。據說,在東南亞的某些五星級旅館裡,床上會擺著心形的雞蛋花,浴缸裡也會飄著幾朵雞蛋花。如果你看過迪士尼動畫電影《莫阿娜》,對夏威夷人用雞蛋花編織花環獻給來賓應該也不會陌生。雞蛋花既受人喜愛,又受人尊敬。雞蛋花花語是孕育希望,復活以及新生。在我國西雙版納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雞蛋花被稱為「廟樹」或「塔樹」。廣泛栽種於佛教寺院中。在南島文化(玻里尼西亞文化)中,雞蛋花被含蓄地用來象徵婚姻和愛情狀態:若是單身,則別在右邊的耳朵上;如果已經有對象,就別在左耳。在印度教文化中,雞蛋花寓意著忠誠。婦女出嫁的時候,在頭髮上別著一朵雞蛋花,表示對配偶和愛情的無上忠貞。
那麼聽起來和看起來都很好吃的雞蛋花,能吃嗎?吃是肯定能吃的,不過必須得經過一番處理。西雙版納傣人招待賓客時,就會用雞蛋花做一道特色菜;雞蛋花可以用作中藥。它的花朵和樹皮均能入藥。有著潤肺止咳之效;普通人家也會食用雞蛋花,廣東地區常將白色的雞蛋花晾乾作涼茶飲料。雞蛋花茶有著淡淡的甜味,能夠消熱降暑、清熱解毒。但要注意的是,在雞蛋花的花粉和汁液內,都含有少量毒素。摘下葉子時,枝幹流出的白色汁液是有毒的,雖然毒性不大,但也要儘量避免接觸汁液,千萬不要誤食。
作者: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