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見過雞蛋花,你會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土。如果你見到過雞蛋花,你肯定會喜歡上這朵美麗的花。當我第一次在資料上看到雞蛋花的時候,就對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雞蛋花的花瓣邊緣是乳白色的,而中心部分則是鮮黃色,看上去像極了蛋白和蛋黃。
▲供圖:寒冰
雞蛋花是夾竹桃科雞蛋花屬的植物。它是典型的熱帶植物,原產於美洲,大概在300多年前傳入中國。這次在泉州西沙灣,有幸看到了美麗的盛開的雞蛋花,頓時被它優美的姿態所吸引。
▲供圖:寒冰
雞蛋花極其芳香,在泰國,夏威夷,斐濟群島,紐西蘭等旅遊勝地,它經常會被製作成花環,用來迎接最尊貴的客人。
▲供圖:寒冰
據說在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婦女常會在頭上佩戴雞蛋花來表示自己目前的感情狀態。戴在左耳表示已婚,或心有所屬。戴在右耳就表示單身,歡迎單身的男士來追求。
▲供圖:寒冰
而在東南亞等地方,雞蛋花則跟宗教有密切的關係。雞蛋花是佛教要求寺廟中必須種的「五樹六花」之一。五樹是指菩提樹、高榕、貝葉棕、檳榔和糖棕;六花是指荷花(蓮花)、文殊蘭、黃姜花、雞蛋花、緬桂花和地湧金蓮。
雞蛋花樹的樹葉,有點像枇杷葉。1697年,鬱永河自福建赴臺灣,在其著作《裨海記遊》中首次出現關於雞蛋花(貝多羅花)的記載:「番花,葉似枇杷,枝必三叉,臃腫而脆;開花五瓣,色白,近心漸黃,香如梔子,宜於風過暫得之,近則惡矣;自四月至十月開不絕,冬寒並葉俱盡。」
▲供圖:陳鼎元
後來,清朝著名學者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中記載:「貝多羅,來自西洋,葉大而厚,梵僧嘗以寫詩。唐人詩:『貝葉經文手自書』是也。花大如小酒杯,六瓣,瓣皆左紐,白色,近蕊則黃,有香其縟,落地數日,朵朵鮮芬不敗。」
這裡的唐人詩,指的是有「詩佛」之稱的王維,在「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中所寫的:「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文手自書。」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造紙術傳入印度之前,印度人喜歡在貝樹葉上寫字,佛教徒也用貝樹葉來書寫佛教或畫佛像。貝葉經由此而來。
據考證,貝葉經所用的葉子是多羅樹的葉子。多羅樹也叫貝多羅樹,是棕櫚科的一種植物,形狀很像棕櫚樹,西雙版納傣語稱其為「戈蘭」。貝多羅的葉子呈扇形,平整光滑,可以寫字。
由此可見,雞蛋花和貝多羅實際上並非同一物種,是清朝的學者將兩者混淆了。
▲供圖:寒冰
雞蛋花香氣芬芳,所以又稱緬梔子,或者印度素馨。它的葉子掉光之後,樹形光禿禿的,很像鹿角。所以又叫鹿角樹。
▲供圖:寒冰
雞蛋花落地之後,可以保持數日不萎。廣東人尤其喜歡將白色的雞蛋花曬乾作為涼茶的原料,具有清熱解暑、潤肺潤喉的功效。雞蛋花是廣東涼茶五花茶的原料之一,也是涼茶王老吉的主要原料。
雲南傣族人民則喜歡將新鮮的雞蛋花製成菜餚來招待客人。
▲供圖:寒冰
大概是雞蛋花容易讓人聯想到破殼而出的小雞,所以雞蛋花的花語是:孕育希望,復活,新生。
在西沙灣,除了常見的黃白色的雞蛋花之外,還能看到一種紅色的雞蛋花。
▲各種顏色的雞蛋花(供圖:寒冰)
在旅遊中,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地的風情,也可以認識各種植物,從植物中了解歷史,了解風土人情,了解不同的文化,這也是一種收穫。
諾諾註:1、本文所述雞蛋花未進行嚴格屬下等級劃分;2、也有考證說貝葉經來自貝葉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