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為何被尊稱為「詩聖」?
杜甫在顛沛流落之中,仍然堅持著「修齊治平」的儒家信念,蘇軾曾經說他「(雖然)流落饑寒,終生不用,(但)一飯未嘗忘君」。杜甫在詩中曾寫道「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他以天下為己任,視百姓疾苦為自己切身的痛楚。杜甫的志向是「竊比稷與契」,而稷與契是舜帝時代的兩個大臣,也是儒家尊崇的兩位聖賢。
唐朝立國之初,佛家和道家思想成為風尚,漢魏以來的黃老之學和玄學,也在唐初文人思想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杜甫,則直承周代儒學,並且將儒家思想實踐在立身行事上,他自稱「奉儒守官」,對國家飽含忠愛,對百姓則充滿著悲憫和摯誠。
唐代宗大曆元年冬天,55歲的杜甫寫了一首非常有趣的詩,這首詩以小見大,充滿故事性和趣味性,但細讀之下,卻能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悲憫之心和純正的儒家思想。這就是有名的《縛雞行》。
原詩如下: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01.案情分析:一隻雞為何引發杜甫無限感慨?
杜甫此時居住在夔州西閣,此時的杜甫身體已經衰老,各種疾病不斷地纏繞著他,相比之前的漂泊動蕩,杜甫的生活總算安定了下來。但是故國之思和憂民之心卻愈老愈烈。簡單一件小事,就能引發他無限的傷懷感慨。
家裡養了幾隻雞,這幾隻雞每日捕食蟲蟻,杜甫因憐憫屢被「獵殺」的蟲蟻而決定要賣掉這幾隻雞。家中小童子把雞抓在竹籠裡要去市集上賣掉,這幾隻雞好像知道自己要「大禍臨頭」就拼命地掙扎喧鬧。
杜甫突然想到,蟲蟻被雞啄食顯得可憐,難道被宰殺的雞就不值得憐憫了麼?雞與蟲都要難逃死亡的命運,這對於人而言,不一樣都是生命麼?
想到此處,杜甫趕緊讓小童解開雞身上的繩索。但是,雞與蟲蟻本是天敵,在狹小的天地裡,孰輕孰重?杜甫一時難以分辨,回想起唐朝動亂的現實,在血與火中哀哀求告的百姓,杜甫百感交集,只好注視著滔滔江水,不發一言。
由此可見,這首詩未必是實事,而是杜甫根據生活片段編造的一個巧妙的寓言。這個寓言看似簡單,其實卻蘊含著深沉的內涵。
02.儒家信念,分析杜甫為何如此悲憫和傷感?
儒家經典《孟子》中記載一個故事:齊宣王要「釁鐘」,但是卻不忍心看到因將要被殺而發抖的牛,就用羊來代替了牛。孟子卻反問齊宣王:同樣是鮮活的生命,牛和羊又有何區別呢?以羊代替牛釁鐘,羊就不值得憐憫麼?
但孟子卻從這件事看出齊宣王可以成為「仁君」。他說,這就是仁,君子對於禽獸,總是樂見其生,而不願意見其死,願意聽到鳥獸鳴叫,而不願以吃其肉。
因此,杜甫《縛雞行》的故事,和孟子「牛羊何擇」的含義如出一轍,其意皆是表達對弱小鳥獸的慈悲之心。因慈悲,他既不忍心蟲蟻被雞啄食,也不忍心雞被烹殺。
《論語》曾說:「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即廣施愛心,對周圍的人都抱有善意,如此行事,即是「任」。孔子更是曾說「仁者愛人」,更是點出了悲憫與寬容對儒家修養的重要性。
杜甫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去做的。
他曾有詩說「盜賊本王臣」,即看似窮兇極惡燒殺搶掠的盜寇,其實本身也是樸實百姓,只是因為君王失德,官吏殘暴,才鋌而走險成為了盜賊。杜甫在詩中諄諄告誡統治者要「行儉德」,施行德政,如此自然百姓安樂,不再會有盜賊了。
由此可見,《縛雞行》中的「雞蟲」各有其內在的含義,「蟲蟻」自然是指普通百姓,他們渺小但是勤奮,樸實而又低微,在角落苟且偷生,綿延著生命。而「雞」則是盜賊,他們搶掠百姓,欺壓良善,看似兇暴殘忍,其實也不過是被逼急了的百姓而已,面對力量強大的「主人」他們一樣顯得渺小,輕易就被烹殺。
因此,怎麼對待盜寇和百姓呢?要絞殺賊寇,就要耗費民力,加重百姓的負擔;如果珍惜民力,放任不管,而盜賊勢必就會坐大,以至於不可收拾。面對這個問題,杜甫陷入兩難,故而只有好「注目寒江倚山閣」。
03.史實聚焦:杜甫飽經憂患,內心無奈而悲傷
杜甫的這種感慨絕非空穴來風。
杜甫一生飽經憂患,見證了「盛唐之盛」如流星般的衰落,硝煙四起,徵伐不斷,在兵戈和哀吟中,杜甫更感受到國家的危機和百姓的苦難。杜甫在秦州寓居之時就擔憂吐蕃會趁機入侵中原,暗流湧動,鼓角聲聲,杜甫寫道「古來無人境,今代橫戈矛。」
等到杜甫避亂在四川寓居時,他看到了四川軍閥割據,兇暴跋扈的混亂場面。公元761年,梓州刺史段子璋發動叛亂趕走東川節度使李奐,自稱梁王。四川牙將花敬定率軍斬殺段子璋,縱兵搶掠。
杜甫的朋友嚴武離開四川成都後,徐知道自稱「劍南節度使」,他聯絡西南少數民族,作亂四川,徐知道死後,李忠厚更是在成都燒殺搶掠,使得「天府之國」變成民生多艱的混亂之地。
杜甫正是經歷了如此之多的叛亂,更深切知道在叛亂中百姓生活的悽慘絕望,因此他更加同情和無奈。從四川移居到夔州之後,回想這些驚心動魄的遭遇,怎能不讓他陷入深深的思考和無奈!
04.詩法探討:杜甫這首詩為何有趣又深沉?
這首詩從寫法上也非常值得稱道。
其一,這首詩乃是歌行體,講究敘事和鋪排,因此杜甫特意選取了生活的一個片段加以煉化,使得整首詩像一則寓言,更像一個難以開解的難題。以小見大,故而讀起來言簡而意深,而「開放式結局」的收尾,更給全詩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其二、從鋪排上看,這首詩寫得跌宕起伏,波瀾疊起。作者起句先寫要縛雞向市賣,而雞在苦苦掙扎。這就是引起了懸念:作者為何要縛雞?而在第二句,作者才交代出縛雞的原因,並且將雞食蟲蟻和雞賣遭烹對比而寫,寫出對「雞蟲」同一命運的悲憫之情。接下來作者出場,引入自己的思考,但是思考終究不能決斷,故而在尾句以景寫情,表達出深深的糾結和矛盾之情。
這種寫法步步緊逼,波瀾叢生,故而顯得文辭雖簡煉而詩意卻非常豐富,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入深深的思考。想必讀者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做出抉擇吧?
第三,這首詩除了表達作者儒家思想的糾結之外,從莊子的「齊物論」觀點來看,也會顯得很有趣。莊子認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也並無本質差別,「齊物」即齊同萬物之意。古人有云「螻蟻何親,魚鱉何仇」,即是此意。
而杜甫對「雞蟲何擇」的糾結矛盾,也是立足於雞蟲同為生命,傷害誰都心有不忍,故而他只好「注目寒江倚山閣」,這也反映出杜甫平等寬容的思想。
但是,無論杜甫怎樣糾結,蟲蟻和雞,都免不了被戕害的命運,弱小的生命總是被操控擺布,雖然杜甫心中抱有仁者之光,但他依然無法拯救,更無力改變,或許,這才是這首詩結尾的悲傷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