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詠鵝》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古詩啟蒙作品,伴著童聲綿延千年。可是,這首詩雖然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卻不可小瞧。簡明的詩句後藏著寫景狀物的「十六字」要點。
這十六字要點是:動靜結合、層次清楚、色彩鮮明、五覺兼備。它們是怎樣滲透在《詠鵝》這十八個字四句詩中的呢?
「鵝鵝鵝」,這是一個孩子歡快的喊聲:「快看,一群鵝!」這也是一群鵝歡快的啼鳴:「鵝,鵝,鵝。」聲音嘹亮,猶如歡歌。這便是「先聲奪人」的寫法,符合人們認知的過程:先聞其聲,後見其形。
「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次三句便是詠鵝之形。從聲到形,從聽覺到視覺,這便是五種感覺中最常用到的寫法:「形聲兼備」。
詩人如何寫形的呢?
「曲項」, 「白毛」、「紅掌」,從上到下,依照觀察順序和習慣來寫,這是空間層次的變化;
「白」毛襯「綠」水,「紅」掌襯「清」波,畫面的色彩豐富又柔和,靜謐又跳躍,那一點紅是這幅水墨畫中的亮點,鮮明動人,營造出生機勃發的美景;
摹形並不僵化,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由靜到動,詩從國畫變成動畫,這是動靜結合的美感。
這十六字寫景狀物的秘訣被古今中外的文人反覆應用到作品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是杜甫的《絕句》。你聽,黃鸝鳴叫;你看,白鷺展翅;翠柳、青天、西嶺雪,這些是靜景,黃鸝鳴、白鷺飛、船泊岸,這是動景。從翠柳到青天,這是由下到上、由近到遠來寫;窗含雪,門泊船,這是由遠到近、由上到下來寫。一個生機勃勃、開闊明朗的天地就在詩中緩緩展開。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裡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這一段出自朱自清的《春》,以「春花」為描寫對象。先寫樹上花,再寫草中花;先寫顏色,再寫味道,再寫聲音,視覺、嗅覺、聽覺全打開;擬人手法讓花開如競賽,讓蝶飛蜂舞如盛會。春意盎然,就這樣流淌在字裡行間。
再讀一遍《詠鵝》吧,理解寫景狀物的要點,希望能幫助你用到賞析和寫作的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