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法帖內容: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
大意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並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並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註解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諑」字,《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試」:考查、考試。「尋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僕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
藝術鑑賞:
用筆
《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在《二謝帖》中,第一個「面」自第一筆開始就以方筆書寫,之後第二筆連接著第三筆為方筆,似用篆刻中的「衝刀法」寫成,勁挺峻拔。連續方筆書寫,需要在發筆處,作翻切動作,左行筆後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個方筆。兔起鶻落,妙在乾淨利索。王羲之書寫長線條在運動中加力,短點畫則折翻豐富,因此線型外輪廓飽滿遒勁,但羚羊掛角,不著痕跡。
「想邰兒」三字全部以頓跳動作寫就:在轉折處用力壓毫,得力後彈跳而行,足行趣驟,因此線條細而挺勁;「尋、左邊」三字則厚重沉雄,兩者造就「輕如蟬翼,厚如沉淵」之氣勢。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
節奏
《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蟠,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遲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而「靜羲之女愛再拜」則完全是草書,並極盡誇張之能事,如「羲女愛」三字都寫得很長,每一個字的長度相當於第一行「詠(諑)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個字的長度。第三「想耶(邰)兒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細秀,行草雜揉。「所送議」點畫雖然也細秀,但更為草化,更簡省。「當試尋省」線條粗重,和頭三個字形線強烈的對比。最後的「左邊劇」用筆粗細變化更大,更豐富。「左」字的粗線抵得上其他細線條的十倍。短短35個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種書法語言,變化豐富,對比強烈。
臨習
《二謝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臨習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並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遊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臨習時,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後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並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重要展覽:
作品遞藏
《二謝帖》保管於日本皇室正倉院,是聖武天皇喜愛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民間,其後遞傳迭而不明。後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外部進獻王羲之書一卷。水尾天皇把進獻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後西院。後來原存官庫及置於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後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後西院駕崩後,為堯恕親王所購得。堯恕親王是妙法院的教皇,於是經該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獻給皇室,收藏於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出版展覽
到2006年於上海展出時,《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已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任駐日欽使隨員(任期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楊守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三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所知。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3月12日,「中日書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二謝帖》得以在中國國內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