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2021-01-12 東方星書法高考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

法帖內容:

釋文:

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

大意

與二謝近來未能常會面,(為此我)等待責備並深感不安。我攜女再叩拜。想來邰兒等全都好吧。前些時間憂擔憂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議應當考查並予以省察。(我身體)左部(時而)仍劇烈疼痛。

註解

①《二謝帖》「二謝面未比面」句。「二謝」指謝安和謝萬。《袁生帖》有「得袁、二謝書,具為慰」句。王羲之與二謝交好,可從其他尺牘,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得見。「面」:見面。王羲之有「無緣見君,故悉心而言,以當一面」等尺牘。「比」:近來。王羲之尺牘中多見,如「比見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來常見面之意,王羲之:「尚書中郎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來不常見面。

②文中「遲諑良不靜」的「遲」謂等待,在王羲之尺牘中習見,如「二謝雲,秋末必來。計日遲望」。「諑」字,《廣雅》:「訴也,責也」。一作「詠」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議當試尋省」的「議」為古代文體,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如奏議。「試」:考查、考試。「尋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邊劇」,《右軍書記》有「僕左邊大劇,且食少,至虛乏」句。

藝術鑑賞:

用筆

《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在《二謝帖》中,第一個「面」自第一筆開始就以方筆書寫,之後第二筆連接著第三筆為方筆,似用篆刻中的「衝刀法」寫成,勁挺峻拔。連續方筆書寫,需要在發筆處,作翻切動作,左行筆後向右下再次翻切成第三個方筆。兔起鶻落,妙在乾淨利索。王羲之書寫長線條在運動中加力,短點畫則折翻豐富,因此線型外輪廓飽滿遒勁,但羚羊掛角,不著痕跡。

「想邰兒」三字全部以頓跳動作寫就:在轉折處用力壓毫,得力後彈跳而行,足行趣驟,因此線條細而挺勁;「尋、左邊」三字則厚重沉雄,兩者造就「輕如蟬翼,厚如沉淵」之氣勢。楊守敬評《二謝帖》云:「《三希堂》所摹絕佳,陰陽向背,轉折起止之妙,宣洩已盡。學者從此尋玩,可悟用筆之法。」陸儼少1955年跋珂羅版王羲之法書《二謝帖》、《喪亂帖》諸帖云:「覽右軍墨跡,其用筆轉折之間益嘆神奇,而石刻遠矣。」 《二謝帖》筆致粗細相間,「想耶(邰)兒悉佳」諸字心恬意適,遊曳間馳縱無羈。

節奏

《二謝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蟠,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遲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而「靜羲之女愛再拜」則完全是草書,並極盡誇張之能事,如「羲女愛」三字都寫得很長,每一個字的長度相當於第一行「詠(諑)良不」和第三行「患者善」三個字的長度。第三「想耶(邰)兒悉佳前患善」,整行字都很細秀,行草雜揉。「所送議」點畫雖然也細秀,但更為草化,更簡省。「當試尋省」線條粗重,和頭三個字形線強烈的對比。最後的「左邊劇」用筆粗細變化更大,更豐富。「左」字的粗線抵得上其他細線條的十倍。短短35個字的一封信札就包含有七種書法語言,變化豐富,對比強烈。

臨習

《二謝帖》文字時草時行,間而有之,體勢間雜,但又和諧統一,絕無生硬造作。用筆之輕重緩疾,極富變化;而字勢略方,以見骨力。臨習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筆法的豐富表現——方筆、圓筆、中鋒、側鋒、直線、弧線、重按、輕提……極盡變化之能事。若仔細觀察並分析其間的線條粗細對比、速度快慢對比等相對面,會發現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線條中重者如「面」而非「線」,輕者則若遊絲、細線,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間有大量的方筆,寫時須沉著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則是間架結構中的力度的體現,臨習時,須通過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處理、疏密對比、正敧相映、前後呼應等方面的規律,進一步切入其結構原理,了解並掌握王字結體的一般處理方法。

重要展覽:

作品遞藏

《二謝帖》保管於日本皇室正倉院,是聖武天皇喜愛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間)流失民間,其後遞傳迭而不明。後水尾天皇時期(1611-1680在位),外部進獻王羲之書一卷。水尾天皇把進獻書卷分割成三部分,將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庫,另一幅贈給了第八皇子後西院。後來原存官庫及置於身邊的兩幅失火,唯贈與後西院的一幅傳世,即如今傳世的《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後西院駕崩後,為堯恕親王所購得。堯恕親王是妙法院的教皇,於是經該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獻給皇室,收藏於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後西院天皇崩後,購於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該院保存至今,後獻為帝室寶藏。」

出版展覽

到2006年於上海展出時,《二謝帖》(「喪亂三帖」之一)已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任駐日欽使隨員(任期為1880年至1884年任期)的楊守敬搜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三帖」摹成書跡摹勒於《鄰蘇園帖》,這幾件勾摹精良的王氏墨跡,方為國內學界所知。

1934年,有墨跡印刷品傳入。

1936年,容庚《二王墨影》載錄。

2006年3月12日,「中日書法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二謝帖》得以在中國國內展出,是時隔1300年後首次回國「省親」。

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初任秘書郎,後任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世稱王右軍。後因與揚州刺史王述不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王羲之出身於建康烏衣巷顯赫的王家,是王導之侄。曾與謝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法,後來改變初學,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博採眾長,備精諸體,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獨創妍美流便的新體。王羲之的正書、行書為古今之冠,人贊其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為歷代學書法者所崇尚,被奉為「書聖」。其作品真跡無存,傳世者均為後人摹本。行書以《蘭亭序》為代表作,草書以《初月帖》、《十七帖》,正書以《黃庭經》、《樂毅論》最著名。

相關焦點

  • 王羲之《二謝帖》
    法帖簡介《二謝帖》【名稱】二謝帖【作者】王羲之【書體】行草【時代】東晉【材質】白麻紙墨跡【形制】立軸【規格】縱28.7釐米【字勢】5行,36字【收藏】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宣和書譜》卷第十五錄有《二謝帖》帖目。
  • 王羲之《雨後帖》、《二謝帖》高清大字
    王羲之《雨後帖》,紙本,行草,25.7×14.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為五行草書尺櫝,末款「羲之」,本幅有「世南」、「貞觀」二墨印,又有「志東奇玩」、「四代相印」、「紹興」小璽及清內府諸藏印。 書法密碼微店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書法##書法愛好者##書法欣賞##行書愛好者#《喪亂帖》創作於東晉永和年間,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草書。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 簡談:《二謝帖》與《喪亂帖》的用筆區別
    《二謝帖》整體用筆多變,輕重變化的處理非常明顯,換言之是用筆節奏多變,如從整章看,則呈現一種浪形節奏。如果細化到單字,則單字中又用筆巧變,布白靈動。給人的感覺是像登華山,遠處粗見林壑壯麗,攀登起來處處險絕刺激,下山之後才顯心情愉悅,即便一天累得跟孫子一樣。
  • 《二謝帖》是王羲之代表作中的精品,但現已經是日本國寶
    王羲之《二謝帖》,是唐代內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藏。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餘年。書法研究的歷代名家都認為此帖的章法是研究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範本,粗細,快慢,輕重節奏,筆墨韻味等在章法上是王羲之書法中的經典代表,此帖的價值可想而知。高清放大版局部1 但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現在是日本的國寶,沒辦法回歸中國。中國政府曾交涉過很多次無果,只能享有這電子版本。
  • 王羲之珍貴摹本《大報帖》展出 秘藏於日本民間(圖)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陳列科科長、書法史專家福田淳通過文章的內容、書風、拓摹技法、紙本保留狀況等方面對該帖做出鑑定:「該摹本極為精緻,當屬唐代宮中之物,可能是被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字跡應接近真跡。」因該帖前幾字有「大報」二字,故將其命名為《大報帖》,該摹本長25.7釐米、寬10釐米,共計3行24字,一直留存於民間,保存狀態良好。
  • 王羲之《二謝帖》:一個「靜」字,越看越奇妙...
    01-11 05:29:39 來源: 娛樂有聊沒有料 舉報   王羲之《二謝帖
  • 火遍全國的《疫情帖》《別來我家帖》作者找到了|「民間聖手」其實...
    非常時期隨手一揮,成就庚子歲首第一帖。《疫情帖》《別來我家帖》前一陣在網上很火。喜歡書法的人都看得出來,這兩幅作品傳統功力深厚,最主要的還是寫得輕鬆隨意。速來看咱村兒裡的《疫情帖》、《別來我家帖》!|裝裱版《疫情帖》▼疫情期間,非本村人員禁止進入本村,本村車子未回的,停在路邊。不許入內,所有人不準搬樹。
  • 書法「高考」100題
    25、王羲之書法風格是什麼?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對後世影響極大。用「內撅」筆法。 26、王羲之的行書傳世作品有哪些? 行書:《蘭亭序》《二謝帖》等。
  • 《伯遠帖》是《三希堂法帖》中最珍貴的帖,讓我們欣賞單字高清版
    《伯遠帖》是東晉琅哪王氏唯一傳世的書法佳作,它所內涵的豐富的信息都成為當代書法學習重要的源泉,它那開合有致的結字,生動靈活的點畫,外拓與內撅並存的用筆方法,輕重虛實的節奏變化,稀疏的行距和有塊面感的構圖,清新淡雅的用墨,細緻入微的筆觸,以致帖中所表現出的那志在優遊的心性流露,都成為我們研究和學習的重要範本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森嚴有法卻流露著逸民情懷
    《逸民帖》書法欣賞:森嚴有法後人評王書『趣長筆短』、『森嚴有法』、『備八分氣度』,擬其形式為『虎臥鳳闕』,在這類今草作品中體現得最為充分。大家都知道,草書的第一個字很重要,要有統領全局的氣勢。《逸民帖》中的首字「吾」與尾字「悉」字前呼後應,一氣貫注,顧盼生姿,給人予餘韻蕩漾的視覺欣賞。
  • 圓桌|關於清代學人書法:從金石審鑑到筆法概念
    「小莽蒼蒼齋」藏品不僅是彌足珍貴的清代史料,亦是極具藝術價值的書法珍品。王澍《積書巖帖》看清初隸書觀念的衝突與發展張冰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積書巖帖》是王澍大規模臨古的集成,亦是其書法鑑藏活動的一個縮影。
  • 書法口訣全集,值得收藏
    經常參觀書畫展  書法濃厚信心足聽看講座和表演  成功道路等著你二、什麼叫筆墨性情書法布白講技巧筆性墨情很重要皆以其人情為本喜怒哀樂造詣深喜氣和氣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者氣鬱而字斂樂者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字險麗深淺變化在用筆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因此,張大千在臺北的「摩耶精舍」中掛有「賓宴食帖」之匾。即張大千所寫的菜單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帖」學的標準,成為他書法創作中的精品力作。因而在國際拍賣上屢創高價。但當代書法界卻對此是忽略了,從未進行研究或關注。在我國臺北故宮風光秀美的雙溪水邊,有一座花木扶疏、風雅雍容的建築「摩耶精舍」,這是著名的一代書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多年漂泊海外後定居寶島之處。
  • 米蒂草書——《盛制帖》
    關於他的書法,宋高宗趙構也有自己的看法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然喜效其法者,不過的外貌,氣韻軒昂,高視闊步,殊未研究其中本六朝妙處,曬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蜀素帖 北宋 米蒂米芾流傳至今的傳世作品包括題跋和被當作前人書法的臨古帖,大概也有七十多餘件。據專業人士的考證,米芾41歲之前署名是「黻」,到後面改成「帶」。
  • 張永基: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要師古不泥
    張永基書法作品藝術創作,師古不泥書法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讀帖煉帖是一項系統工程,張永基堅信只有不斷臨帖、揣摩學習古人之法的同時,要不恥下問、恭請名師指點,才能提高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傳統的繼承毋庸置疑,但創新、也只有創新,才是書法藝術長久的生命力。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一部中國書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所以才有二王、有顏歐柳趙、有蘇黃米蔡、有貼派書法與碑派書法之別,這正是大家常說的「師古不泥」。
  • 書法史上公認的書法五體,是這五種字體,書法愛好者速看
    書法是我國漢字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古往今來,書法的字體有很多,在書法界公認的有五體,這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五體之篆書通常,我們把大篆小篆,統一稱為篆體。他們的書法傑作,被歷朝歷代的書法家爭先模仿,是書法入門,書法初學者的重要選擇。
  • 秘藏日本皇宮千年 王羲之《喪亂帖》將回國亮相
    同時上路的還有王羲之的《孔伺中帖》和《妹至帖》。———日本與中國」大展上最耀眼的「明星」,另有一百多件書法名品也將在上海與觀眾見面。  王羲之的《喪亂帖》堪稱本次展覽最大亮點。《喪亂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因作者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構與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相比,略帶古意。有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喪亂帖》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 秘藏日本1300多年 王羲之《喪亂帖》將回國
    中國書法中的瑰寶——王羲之的《喪亂帖》在海外漂泊了1300多年後,將從日本啟程,首度回國「省親」。同時上路的還有王羲之的《孔伺中帖》和《妹至帖》。這些珍寶將作為上海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共同舉辦的「書法至寶——日本與中國」大展上最耀眼的「明星」,另有100多件書法名品也將在上海與觀眾見面。
  • 書法欣賞 | 《老人星賦》
    柯九思多藏魏晉人書法,如晉人書《曹娥詩》,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蘇軾《天際烏雲帖》、黃庭堅《動靜帖》等,經他鑑定的書畫名跡流傳至今者頗多。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說:「丹邱書體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勁拔,乃—望而知為元人書,時代為也。」行楷是柯九思所長,他的存世書跡不多,現有《老人星賦》、《讀誅蚊賦詩》、《重題蘭亭獨孤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