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像
米芾(1051-1107),年輕時叫米,字元章,有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鬻熊後人、火正後人、溪堂、鹿門居士、淮陽外史等別號。祖籍在太原,後來搬家到了襄陽,後面定居在潤州(就是在現在的江蘇鎮江),因此又稱為吳人。當任太常博士,知無為軍。米芾的朋友蔡肇撰寫的《故南宮舍人米公墓志銘》有明確的記載「享年五十有七」。米芾自己也有寫詩「我生辛卯兩丙連」以及印章「辛卯米芾」,可以證明他自己的生年是宋仁宗皇三年辛卯(1051)。向下推斷就能知道他去世是在徴宗大觀元年丁亥。
寒光帖 北宋 米芾
米芾很擅長鑑賞,家中的收藏相當豐富。他自己創作的書畫論著《寶章待訪錄》《海嶽名言》《書史》《畫史》幾乎成為書畫愛好者必讀的書目。
關於他的書法,宋高宗趙構也有自己的看法為:「米芾得能書之名,似無負於海內…然喜效其法者,不過的外貌,氣韻軒昂,高視闊步,殊未研究其中本六朝妙處,曬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
蜀素帖 北宋 米蒂
米芾流傳至今的傳世作品包括題跋和被當作前人書法的臨古帖,大概也有七十多餘件。據專業人士的考證,米芾41歲之前署名是「黻」,到後面改成「帶」。根據米芾傳世作品,暫且將署名為「黻」地稱為早年,41歲之後至50歲為中年,此後都是晚年。
盛制帖 北宋 米芾
《寒光帖》《盛別帖》書法體態修長,筆法遒媚,似敲反正,筆勢連綿。「天啟親」是最後第一帖的三個字,忽然放筆改寫成大行草書,風格大變,但不失優雅。《李太師帖》《張季明帖》等帖,用的技法真的是精妙,沉著痛快,但筆入三分,無不暢意。《張季明帖》寬展肥美,《李太師帖》豐腴流暢。
苕溪詩卷 北宋 米芾
《苕溪詩卷》和《蜀素帖》是米帶書法中的代表作品,當時他是38歲。前者寫在紙上,筆法遒媚,皶側生姿;後者寫在絹上,轉折肥美,刷掠之妙,變換間之,毫髮畢見,筆鋒轉側。米芾中年以後,流傳下來的真跡就更多了。
新恩帖 北宋 米芾
《河事帖》《丞徒帖》《非オ當劇帖》書法瘦硬,牽連細筋入骨,書寫筆畫真的是力透紙背,非常的縱放,轉換生姿;另一邊的《拜中嶽命詩》《淡墨秋山詩》《伯充帖》卻是筋豐骨健,風格十分的多變;《歲豐帖》《穰侯出關帖》《逃暑帖》又是用險的夷,姿態及其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