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還有他的草書,被並稱為唐代的「三絕」,此人便是是唐代的大書法家——張旭。張旭的草書代表了盛唐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後來的懷素,亦是繼張旭而起。盛唐的草書亦越出二王規範,在章法上變今草為狂草,在用筆上極盡變化,氣脈飛動,剛柔相濟,以豪放縱逸的新面目顯現了盛唐氣象。
張旭是盛唐草書大家,喜醉後大呼作書,其書氣勢豪邁,盤曲放蕩,有如電激星流,又若驟雨旋風,觀之令人驚心動魄,不可思議。據史書記載,張旭是「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黑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對這種醉後如痴如狂的作書神態,令當時些著名詩人為之驚嘆,紛紛寫詩讚譽:「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亳落紙如雲煙。」
高適《醉後贈張旭》詩云:「世上漫相識,此翁殊不然,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白髮老閒事,青雲在目前。床頭一壺酒,能更幾回眠」。《新唐書》把張旭的事跡附在《李白傳》後,寫道:「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
酒只不過是一種麻醉品,它能麻痺人的神經,使意識一時受阻而抑制,從而使人進人一種身不由已、茫然若迷的境界。對有些書家來說,當他們一旦進人這個境界,便激情蕩漾,靈感迸發,神與物遊,仿佛不受理性支配似的,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移動他們手中的筆,使其不計工拙,信筆揮涵,從而創作出奕奕動人,不可復得的藝術珍品。
書家創作中這種令人驚寄而又使人困惑的非自覺狀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無意識。無意識並不是真的沒有意識,而是一種沒有被自己意識到的、不知不覺的心理狀態,因此無意識通常又稱之為潛意識。無意識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巨大的創造功能。
張旭的草書作品,多收錄於宋《淳化閣帖》,有《晚復帖》、《移尾帖》、《十五日帖》等,這些作品逸勢奇狀,連綿迴繞,氣勢飛動,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墨客,全都是狂態十足,吐納風流的時代精英;他們身上表現出一種樂觀、自信,灑脫自如,傲視權貴的大無畏精神。由上可見,盛唐氣象是一種樂觀自信,剛健有為,生機盎然,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風貌。
唐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中形成了一道最為奇特的景觀。一方面,把矩規工整的楷書推至極端,以顏筋柳骨作為成熟的標誌;一方面,又將自由閒適的草書推向頂峰。在一個朝代,極靜和極動兩種絕然相反的風格藝術如此和諧地統一。
唐代狂草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浸潤激活了書家思想 ,盛唐氣象給予了狂草獨特的時代精神支持 ,書法創作的興盛和書法理論的高度成熟為狂草提供了深厚的形成基礎 ,酒的刺激使書家進入一種自由的境界。以上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唐人獨有的狂草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