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遠帖》是東晉琅哪王氏唯一傳世的書法佳作,它所內涵的豐富的信息都成為當代書法學習重要的源泉,它那開合有致的結字,生動靈活的點畫,外拓與內撅並存的用筆方法,輕重虛實的節奏變化,稀疏的行距和有塊面感的構圖,清新淡雅的用墨,細緻入微的筆觸,以致帖中所表現出的那志在優遊的心性流露,都成為我們研究和學習的重要範本,當代書法不能離開傳統書法學習,《伯遠帖》對當代書法學習和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它的研究會將當代書法創作推向更高的境界。
《伯遠帖》是王殉寫的一封信,卷前引首有乾隆御書「江左風華」四個大,上有「乾隆御筆」一璽。並御題:「唐人真跡己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殉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餘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鈴「乾隆震翰」、「涵虛朗鑑」二璽。接下來乾隆又御題:「乾隆丙寅((mab年)春月獲王殉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跡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額曰『三希堂』。御筆又識。」
從《伯遠帖》整篇視覺範圍看,全帖共五行,首行十個字,第二行九個字,第三行九個字,第四行十個字,第五行九個字,共計四十七個字。首行前五個字和第二行第三個字字形較為厚重飽滿,給人以較為強烈的塊面感;首行後五個字和第二行除去「從」字之後的其餘各字字形開張有致,筆畫纖細飄逸,結體疏朗,與帖中筆畫厚重、結體寬博的字所形成的塊面感形成鮮明的對比。
因此,王殉《伯遠帖》成為東晉尚韻書風的重要代表作,王殉的真實情感在《伯遠帖》中得到了流露,《伯遠帖》同時也反映了王殉的人文情懷,王殉的情感和《伯遠帖》的神韻達到了完美的統一,創造了中國書法史上熠熠生輝的書法傑作,其光芒照耀著一代代薪火相傳者。
單字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