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初學書法,要先寫大字。衛夫人也是這麼說的,「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似乎大字比小字更好寫!其實不然,衛夫人所說的大字,則不過一寸見方,與我們當今所說的大字來說,可是小的多了。
那麼說,多大的字叫大字呢?衛恆的《四體書勢》記載:「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兩晉那時,一丈等於十尺,也就是說這字大到三米多!
有傳說大字寫法跟小字不同,大字在古代就不少見,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大字榜書的用筆方法呢?
說到作大字與小字不同,其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有一次張旭在劉璟家喝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張旭喝得有點多了。劉璟便引他到一有窗子的小書齋中歇息。到了書齋,張旭借著醉意對劉璟說:「這間書齋太雅致了,我要給你寫『東山清致』四個字掛上。環顧四周,紙墨都是現成的,可惜沒有寫大字的筆。於是張旭乘興把衣襟揪起來,飽蘸墨汁,快意揮灑,完成了作品,寫完就酣然入睡了。
酒醒後發現,用袍襟寫得這四個字,竟然很有蒼勁古雅之趣。從此後便被傳揚出去,很多人爭相效仿,便有了「捽襟把布法」這一野狐禪的榜書書寫法。之所以說它是野狐禪,是因為這本不是合乎筆性的用筆方法,何況也只是個故事,跟王羲之背後拔筆是一樣的性質,可信度很低。
由於抹布沒有毛筆的彈性,所以眾人所寫都圓扁無縫,被米芾嘲笑說這種方法本想寫成圓筆的,無奈卻成了圓趴趴的蒸餅。這種字失去了筆鋒和筆勢,就已經成了衛夫人所說的「墨豬」了。
那麼說大字榜書要怎樣書寫呢?米芾在《海嶽名言》裡給出了答案:「須如小字,鋒勢備全。」意思就是說,大字榜書跟寫小字一樣,都要有筆鋒來往的痕跡,也要有點畫、結字的氣勢。大字榜書也是書法,那就要符合書寫的法則,符合毛筆的性質。沒有骨力,在人也是肥腴;在點畫則是墨豬。
明朝人費瀛編撰了一部專門論大字的書論,這篇書論叫做《大書長語》。書中記載:「必須名師指授,八法、運筆捽襟等法,逐一讀究,意中了了,然後落筆,則一點一畫都從規矩中來,漸覺有趣,欲罷不能矣!」
這中間提到了八法,便是永字八法,可見,大書使用的筆法和小字是一樣的。不單有八法,還有運筆,也就是筆的運動方法,這也是永字八法中的運筆方法。至於捽襟法,它同蟲書、鳥書一樣,算作美術字吧,這些小技從來都是被書家所不齒的。偶爾拿來遊戲,便不可以當真了。
如今見一些人寫榜書,多用禿鋒廢筆。筆不夠大時,甚至會把筆側著用,形成偏鋒,《大筆長語》也說了不該用偏鋒。原文是這樣的:「正德中,江右李士實以大書名,然用偏鋒法,予眼已知其脈理不正,後以寧庶人敗,所書扁署刊落殆盡。」那個用偏鋒的江右李士實不安筆法來寫,最後還是逐漸沒落了。
至於飛白,只是在墨不夠用的時候才會出現。寫大字,當然用墨多,毛筆的儲墨能力,並不是跟筆的大小成正比的。小的毛筆,蘸一筆墨可以寫數個字,但是大筆就不行了,有時候一個字都沒寫完,墨就不夠用了。
把布法和飛白髮,真的不能當做筆法的,但是不影響在一些特殊場合賣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