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合稱為「楷書四大家」,他們分別是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和元朝的趙松雪。
歐陽詢的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結構獨異,代表為《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的書法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宏大,代表作為《勤禮碑》;柳公權的書法體勢勁媚、結構嚴密、筆法清秀、內斂外拓,骨力遒勁;趙松雪的楷書圓潤清秀、扁長嚴謹、飄逸俊秀,代表作為《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他們的書法在書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為後世書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顏真卿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筋強骨健,給人信賴和依託之感。趙松雪五歲習書,臨死前仍在有觀書作字。歐體楷書瘦勁奇崛,運轉靈便,它與筋強骨健的顏柳書體有著較大區別。那麼,歐陽詢、柳公權、趙松雪幾家書法的長橫有什麼區別?
第一,起筆勁潔。
歐陽詢的筆畫是很有特點的,歐體之所以被認為是以方為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稜角。就長橫的起筆來看,歐體的起筆多切筆直入,稜角分明,堅勁潔淨、乾淨利落,如金刀裁玉。柳體起筆方形最明顯,且頓筆較重,幾乎是直的,像刀切的一樣90°,起收處多有小疙瘩。趙體的起筆常空際逆入,起伏曲折,外露鋒芒,頓筆處以圓為主,流暢自然。顏體起筆多藏鋒,兼用露鋒,頓筆較重,圓勢為主,方圓並用,有些橫起筆較為外露,多不似柳書的齊頭方腳,而是稍存斜尖,並參以含蓄的筆意使之變化豐富。
第二,收筆溫潤。
歐體的收筆相對溼潤,與虞世南近似。書寫時提鋒上拱,折鋒右下頓筆圓筆下頓,折鋒收筆將筆鋒彈直,圓中有方,質地堅勁。柳體的頓筆較重,看起來方勁沉著,有角有楞,下凸明顯。趙體的收筆不刻意頓挫回鋒,整體圓潤自然。歐體的兩頭都是乾淨的,頭不要翹起來,尾不要凸出,否則就背離了歐體的特徵。顏體長橫的收筆要重按,向下耷拉的圓弧疙瘩像一根骨頭。
第三,行筆較細。
書法運筆可以分為起、行、收三個部分,行筆處一般都是相對較細,楷書四大家的長橫都是中間細兩頭粗。不過顏體的長橫中間要細得多,因為顏體本身橫的起筆和收筆都頓筆很重。書寫時要注意沒有提按、僵直無變、起收草率,形同光杆折木;也不能沒有分寸,尖嘴垂尾、形如啞鈴、彎似柴擔。長橫的特徵:左低右高;起收筆見方並呈斜坡狀;兩頭重、中間稍細;起筆輕收筆重;上邊線平直、下邊線呈弓形。
歐體上承魏晉,瘦勁險絕,法度森嚴。就形態而言,歐體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挺拔,筆力凝練。長橫中間較細,懸針豎、撇畫出鋒前稍有加力,收筆含蓄有力。整體結構上既欹側險峻,又嚴謹工整。欹側中保持穩健,緊湊中不失疏朗。
柳體書法風格融合了顏體、歐體、褚遂良。橫畫大多上都是方起圓收,骨力遒健,短橫粗,長橫細且修長,神採飛揚。豎畫頓挫感十足,挺勁瘦長。撇畫較為銳利,捺畫十分粗短,撇捺搭配時經常撇低捺高,左傾明顯是一大特色。柳體總體上內斂外拓、中宮收緊、四肢伸展,舒朗開闊。
就肥瘦而言,歐柳偏瘦,顏體偏肥,趙體適中。歐體奇崛、柳體瘦瘦、趙體勁媚,都有一種健美之氣,顏體的審美特點則為健壯。它化瘦為為豐,雄強圓厚、莊嚴雄渾,氣勢磅礴,充滿了陽剛之氣,像一個渾身上下都是肌肉的型男。顏體之前,書法多以瘦為美,顏體則體現了唐代以肥為美的新的審美氣象,書壇審美之風一變,影響巨大。
不過,後人喜瘦厭肥者多,故有人視顏體為叉手叉腳田舍漢,罵其鄉巴佬。如宋人米芾聲稱:「顏書筆頭如蒸餅,醜惡可厭……大抵顏柳挑踢,為後世醜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但是,在書法噴子那裡,其它幾家也沒好到哪去,瘦勁險絕的歐體被米芾嘲諷「寒儉」等等。對此我們要辯證地看,擇己所好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