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結構可以分成獨體字和合體字兩大類,其中合體字又可分為 左右結構(左偏旁或右部偏旁) 、上下結構(字頭或字底)、 半包圍結構(左上半包圍、右上半包圍、左下半包圍、上三面包圍、下包上、左包右)、全包圍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中下結構及品字結構)等。
其中,獨體字相對簡單、筆畫少,卻不容易寫好。「獨體字」怎樣寫好看?注意這樣一個小技巧——「字勢」!
獨體字的外形,具有相應的「字勢」,它們或「扁」(如「皿」字),或「圓」(如「米」字),或方(如「凹」字)或長(如「月」),各具其勢。
唐代著名書法家盧肇在《撥鐙序》中介紹書法規律時,就專門講述了「字勢」的重要。他說:「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之長短遠近,但無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所以,寫字時,宜從字形入手,結合筆畫,總結出要書寫漢字的「字勢」,做到「意在筆先」;然而順應「字勢」字形來書寫。方形的字不可寫圓形,瘦長型的字不宜長,以免寬扁。
古人論書,非常重視書法作品中的「勢」。東漢蔡邕《九勢》中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用來形容「字勢」的詞語比比皆是,如「勇士伸鉤」「百鈞弩發」「危峰墜石」「驚雷掣電」等。流風所及,甚至有人認為所有的筆法都是由一個「勢」字來統領的。
衛夫人傳授王羲之的《筆陣圖》中,所涉及的點畫描述就與「筆勢」有關——「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折」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雷奔; 「橫折鉤」如勁弩筋節。」
《晉書·王羲之傳》中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時,也是從「筆勢」上進行評價,說:「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字勢」涉及到執筆方法、用墨濃淡、筆畫粗細、線條質地、字形結構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前幾個方面主要與「用筆」有關,包括調鋒、用鋒及使力等多方面技巧,蔡邕將其分成「照應、轉筆、藏鋒、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九個內容。
我們所說的獨體字的「字勢」主要是就其「結構」而言的。「字形結構」就是古人所說的「結字」,它主要涉及的是字的黑白、欹側、長短、連斷等多個方面。如清人鄧石如曾說晉人結字特點是「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記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就是對結構上的黑關係上所下的著名評語。
當然,不想研究理論的直接從實踐入手,開始讀帖也是可以的。不解字勢前,可以先好好讀帖,看看書法名家是怎樣處理這個字的結構的。待對字的筆畫特性和結構特點在大腦中熟諗後,就可以推理出哪一筆是主筆。這時看字帖只是為了驗證,靈活運用,逐步就可以脫離字帖,僅根據字的特點判定主筆及字勢,就可以了。
一旦寫出「字勢」,也就寫出了一個字的精氣神,這個字就有了神採與活力。你的書法進步也就開始飛躍了。